第417章 金陵瘦马,辽师伐金
第417章 金陵瘦马,辽师伐金
春天的南京,秦淮河畔正是最热闹的时候。
袁可立身著一身青布长衫,身旁的英国公张维贤则穿了件素色直裰,两人混在往来人潮中,倒像极了赴江南游春的文人雅士。
刚走到文德桥边,便有丝竹之声顺著风飘来,混著酒肆里的猜拳声、商贩的吆喝声。
河面上,画舫凌波而行,朱红的船身映著粼粼波光,窗纱后隱约可见仕女的衣袖翻飞,笙歌从舫內溢出,飘得满河都是。
岸边的青楼酒肆一间挨著一间。
“倚红楼”“醉春坊”的招牌用金粉写就,在阳光下闪著晃眼的光,门童见了行人便躬身相邀,声音里满是殷勤。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袁可立停下脚步,望著眼前的繁华盛景,不由得轻声感慨。
他早年在南直隶任苏州府推官,此番復到江南,又重新感受到江南这般浸润著脂粉气的热闹。
连空气里都飘著桂酿的甜香,与京师的凛冽截然不同。
张维贤却微微皱眉,指向不远处的街角:
“袁部堂且看。”
袁可立顺著他的目光望去,只见一个挑著菜筐的小贩,正蹲在路边啃著一块黑乎乎的麦饼,饼渣掉在地上,他都要弯腰捡起来塞进嘴里。
沿岸,更是有许多衣衫襤褸的流民乞丐,在一边年乞討。
繁华之下,齷齪已现。
两人沿著河岸缓步而行,越走便越看清这热闹背后的裂痕。
酒肆里,几个穿著绸缎的商人正高谈阔论,桌塌上是珍饈美酒。
而那些脚夫、缝补衣物的妇人,脸上大多带著倦色,问起日子,只摇头道:
“米价贵得吃不起,能混个半饱就不错了。”
“南京的米价,如今已涨到每石八钱银子了。”
张维贤低声对袁可立说,语气里带著几分沉重。
“我去年来南京时,还只是六钱,这才一年,就涨了三成。万历年间,这价能买两石米。”
袁可立闻言,心中一沉。
他想起离京时,皇帝特意让他带了些番薯种,说“江南若遇荒年,番薯可救急”。
当时他还未在意,如今见了南京的米价,才真正明白陛下的深意:
“幸好陛下推广了番薯,去年北直隶大旱,靠番薯才没饿死人。
若是南京也种上番薯,百姓至少能多口饭吃,米价也不至於涨得这么凶。”
只要百姓有饭吃,什么白莲教,什么有心人,都掀不起大的动乱。
毕竟
造反是要诛九族的大罪,若不是走投无路,彻底活不下去了,谁又会鋌而走险呢?
大明的百姓,还是很会忍耐的。
接下来的三日,两人走遍了南京內外。
在城外,亲自和种地的老农交谈。
才知这南京城的小民,有田的不过十分之一,九成都是佃农。
这些佃农租种地主的田,不仅要交五成到七成的地租,还得提前交“预租”,就是下一年的租子今年先交一半。
更有“押租”,租地前得先给地主一笔押金,若是收成不好交不上租,押金便被没收。
这对百姓的盘剥,远甚於北直隶。
“这般租税,这日子当真能够过下去?”袁可立皱著眉头问道。
“员外容稟,去年天旱,收成减半,我交了预租和押租,家里连糠都没得吃,只能把小女儿卖给地主家当丫鬟。”
老农说著,眼圈便红了,指了指不远处的荒坡。
“那坡上,去年冬天饿死的人,埋了十几个。”
袁可立闻此言,心中沉重。
他从腰间取出一块碎银,递给这个老农。
“去给家里的置办几件衣物,买些肉食罢。”
从这老农话中,袁可立知晓他家里困难,家中只有两套能出门的衣服。
家中子女却有七个。
他那些家人,没衣服,连门都不敢出。
日子也是困难。
就没有吃饱的时候。
“这如何使得?”
老农当即拒绝,但袁可立却已经离开了。
最后,老农跑著回家,从家里拿出了仅剩的两个鸡蛋,跑著追上袁可立,將两个鸡蛋像宝物一般递给袁可立。
“恩公,小小回礼,不成敬意。”
袁可立见其如此,一言不发的接过两个鸡蛋,只是心中更加沉重了。
到他回到南京,已经入夜了。
秦淮河的热闹更甚。
画舫上的灯火连成一片,映得河水都成了暖红色,笙歌、笑声飘得很远。
不过。
这南京热闹是热闹,但这只是属於那些官绅的热闹罢了。
百姓的日子,实在不好过。
第四日清晨,两人回到南京五军都督府。
袁可立坐在堂內的木椅上,脸上没了往日的沉稳,语气里满是沉重:
“原以为南京是江南重镇,如今看来,这里的情况也不好啊!”
张维贤站在一旁,附和道:“官绅奢靡,百姓困苦,米价飞涨,怨气渐生。
若不早做整顿,怕是要出乱子。
江南是大明的財赋之地,若是这里不稳,陛下在北方对付建奴、整顿九边,便没了后援。”
大明大半的財税,都从江南徵收。
江南若是乱了,朝廷的税收不上来,恐怕將会有大乱啊!
袁可立点了点头。
“看来,咱们得先从两件事做起。
一是推广番薯,让百姓有饭吃。
二是查一查那些垄断贸易、兼併土地的官绅,把他们侵占的利益吐出来,才能稳住江南的民心。
另外,还有江南织造局的事情,也要督促完成。”
“不过,要先做成上面的事情,又要做成最关键的一件事:整飭江南。
必得攥紧兵权方才能够使各项政策有序的推行下去。
只是这南京各卫所的情况,本官不知具体情况,国公知否?”
张维贤闻言,苦笑著摇了摇头。
“袁部堂有所不知,我虽掛著南京守备的头衔,却是个『外守备』。
卫所的將官任免,得看镇守太监的脸色;粮草调配,要经內监司的手。
连卫卒的操练,都由太监派来的人盯著。
我这个英国公,在南京卫所里,说话还不如一个隨堂太监管用。”
他顿了顿,眼神里添了几分无奈。
“真要论对卫所的底细,还得问高公公。”
说曹操,曹操就到。
张维贤的话音刚落,堂外便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那笑声穿透力极强,带著几分宦官特有的尖细。
“二位这几日可是把南京城逛遍了?让咱家一阵好找,咱家找了你们两回,都扑了空!”
高起潜迈著方步走进来,身后跟著两人。
勛贵营指挥使张之极、锦衣卫指挥僉事骆养性。
高起潜也不客套,径直走到主位旁的圈椅上坐下,抄起案头的青瓷茶盏,仰头便灌了大半盏,茶水顺著嘴角淌下几滴,他也不在意,用袖口隨意一抹,便看向袁可立与张维贤:
“二位这几日走街串巷,想必也瞧出些门道了?”
袁可立拱手道:“公公久在南京,对地方內情定然瞭然。
我与英国公见秦淮河边船如织,酒肆里夜夜笙歌,可寻常百姓却连糙米都吃不起。
这繁华之下的暗流,还请公公点拨。”
高起潜放下茶盏,脸上的笑意渐渐淡去,语气也沉了下来:
“二位这几日確实是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了。
南京米价涨到每石八钱,比万历年间贵了三成,你们知道为何?”
袁可立与张维贤对视一眼,皆开口问道:“还请公公明言。”
高起潜笑了笑,说道:
“这得先从土地说起,首先是土地兼併。
徐文贞家族,在松江府占了二十四万亩地,足足占了松江耕地的一成多!
这还是在其退田之后剩下的数目,在未退田之前,土地占松江耕地的一成多的三成有余。
董文敏家族亦是如此,在华亭、上海两地,靠著『诡寄』『投献』,吞了四万亩水田。”
“这些田都是最肥的水田,却一分税都不上缴,朝廷的税基越来越小,只能把税负压在剩下的小农户身上。”
高起潜说著,指了指骆养性。
“骆僉事查了,江南大部分地方,如今有田的小民只占一成,九成都是佃农,地租要交五成到七成,还要先交『预租』『押租』,有的佃农刚收了粮,交完租就只剩糠麩,逼得卖儿卖女的,不在少数。”
张维贤听得眉头紧锁,忍不住插了句:“既是缺粮,为何不多种粮食?江南水多,本是鱼米之乡。”
“种粮食不赚钱啊!”
高起潜嘆了一口气。
“如今江南的价、丝价翻著番涨,松江府大半的田都种了,苏州府更是桑麻遍野。
农户种一亩,能抵种三亩稻的利,谁还愿意种粮?
可这么一来,江南的粮食就不够了,得从湖广运。”
他伸出手指算道:
“湖广的米在当地一石三钱,走长江水运到南京,光运费就得四钱,加上沿途官绅的盘剥,到南京就涨到八钱了。
这运费、盘剥的钱,最后不都落在老百姓头上?”
袁可立脸色凝重,又问:“那官场呢?我听闻江南官绅与朝中某些官员来往甚密,可有此事?”
“岂止是来往甚密,简直是穿一条裤子!”
高起潜的声音陡然提高。
“无锡顾宪成的家族,崑山顾鼎臣的家族,哪一个不是靠科举和土地兼併发家?
他们借著东林书院讲学,拉拢官员,现在叶向高又回了內阁,江南士绅更是借著『减免商税』『整顿漕运』的由头,想把地方税赋再降一降。
可他们的商税减了,漕运『整顿』了,朝廷的开支从哪来?还不是从百姓身上刮!”
他顿了顿,又说起更棘手的事:
“最麻烦的是本地生员,这些秀才没当官,却比官还横。
上个月无锡有个知县庞昌胤,没及时给生员发『扣散米』,一群生员就闹到县衙,把知县赶了出去,还逼著教諭下跪认错。
这就是江南的『规矩』,官绅把持著基层,朝廷的政令到了县一级,就走不动了。”
皇权不下县。
土地兼併严重。
袁可立靠在椅背上,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南京的问题,比他想像中的还要严重。
土地、粮食、官场、兵权的弊病层层交织,比辽东的贪腐更复杂,比九边的异动更隱蔽。
高起潜看著两人表情凝重的模样,端起茶盏又喝了一口,语气缓和了些:
“二位也別太忧心。
陛下派咱们来南京,就是要把这些弊病连根拔了。
只是这活儿急不得,得先把兵权收回来,再慢慢清士绅、整税制。”
袁可立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
“公公说得是。
当务之急,是摸清各卫所的虚实,把那些勾结士绅的將官换下来,再让张之极將军的勛贵营接管防务。
至於士绅那边,得等锦衣卫查清楚他们的罪证,再一举拿下。”
“那敢问公公,如今南京城的卫所情况,究竟如何了?”
“卫所?”
高起潜闻言,嘆了一口气。
“袁大人,不瞒你说,南京卫所的情况啊,也十分不容乐观。”
“南京是咱大明的留都,按祖制,军力分京营、卫所、地方守备三部分,论编制,那可是实打实的『重兵之地』。
这南京京营三大营,继承的是永乐爷北征的规制,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加起来理论上该有十五万人马。
可实际呢?
实际南京京营就是个空架子!
卫所军士逃得十剩三四,名册上的名字,一半是『死人占额』。
要么是早就逃去做了流民,要么是病死了,军官们却捂著不报,就为了吞那空额的军餉。”
“就说嘉靖年间,南京锦衣等四十二卫的屯军,还从三万三千人减到了一万一千人、。
到了如今天启朝,情况更糟!
江北的飞熊卫、英武卫,实际兵力连编制的两成都不到。
编制五千人的卫所,实际能拉出来的,撑死了一千人,还多是老弱病残,连刀都提不动的。”
“军官们更不像话!”
“虚报兵额、剋扣军餉都是常事。
万历四十七年,南京京营实际能用的兵,不足四万,这里面还掺了不少勛戚的家丁。、
说是『充军』,其实就是来混粮餉的,別说骑马射箭,连队列都站不齐!”
他嘆了口气,目光扫过堂內眾人:
“更別提辽东战事吃紧后,南京的精锐被一波波抽调。
神机营的好炮、三千营的好马,都被调去支援辽东了,剩下的这些,说是『军队』,不如说是『杂役』。”
说著。
高起潜从袖中摸出一本帐册,递给袁可立:
“这是咱家让人查的实底,你看看。
五军营现在约一万二千人,里头也就三千选锋军还算能打,守著皇城四门和外郭要衝。
神机营八千,能打响的火器不足三千。
三千营更惨,就剩两千多骑兵,还多是勛戚家里的閒汉,连马都没骑熟。”
“卫所那边呢?”
张维贤忍不住问道。
“亲军卫像锦衣卫、旗手卫,拢共一万五,可真正能承担皇城巡逻的,就三千人,剩下的全在给官僚当杂役,抄家、押运、甚至给大官抬轿子。
五军都督府辖的三十二卫,才一万二,一半是屯田军,一辈子没摸过刀枪,就会种地。
江防水师新江口营六千多,沙船九十六只,能出海的也就五十来只,剩下的都在江边烂著。”
袁可立捧著帐册,手指微微发颤。
“公公,这帐册上的数字,怕是还有水分吧?”
高起潜苦笑著点头:
“袁部堂是明白人,这数字还是往多了算的,真要深查,把那些老弱、杂役、空额都剔了,南京能战的兵,撑死了两万!”
“两万……”
袁可立低声重复著这个数字,眉头皱得成了一个川字。
南京官绅奢靡、小民困苦,如今再加上这虚耗不堪的卫所。
要收兵权,要整顿江南,要对付那些盘根错节的官绅势力,就靠这两万“能战之兵”?
袁可立表情有些难看。
张维贤拍了拍他的肩膀,却也没说什么。
两人都清楚,这南京的烂摊子,比辽东、九边更难收拾。
辽东有贪腐,却能靠雷霆手段肃清。
九边有异动,也能靠军餉和京营震慑。
可南京,是官绅、卫所、宗族拧成的一团乱麻,稍不留神,就会酿起大祸。
高起潜看著两人的神色,缓缓说道:
“袁部堂,国公爷,咱家说这些,不是要泼你们冷水。
是想让你们知道,在南京做事,得比在辽东更小心。
兵权要收,但不能急;官绅要治,但不能莽。
一步错,可不是乱了南京,是丟了大明税收的半壁江山啊!”
袁可立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了。
“公公所言极是。再难的摊子,也得收拾。
陛下把南京交给咱们,咱们就不能让陛下失望。
先从查卫所空额开始,一点点来,总能把这虚耗的底子,给捋顺了!”
直到此刻,他才算真正撕开了南京“留都繁华”的表象,看清了內里溃烂的底子。
“袁部堂也不必太过忧心。”
高起潜见他眉头拧成疙瘩,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语气里带著几分过来人的沉稳。
“南京这地方,积弊几十年了,不是一朝一夕能捋顺的。
文官们抱团抱得紧,官绅在江南的根扎得深,比辽东那些只知贪钱的武將难对付多了。
今岁咱们能把南京的兵权攥在手里,再把江南织造局的生丝供上,不出乱子,就算没白费功夫。”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袁可立,又落在一旁的张维贤身上,嘴角勾起一抹淡笑:
“这段时间,跟江南的士绅们先別闹僵,能凑个热闹就凑个热闹,別把关係弄僵了。
要说这一点,英国公就做得周到,收了人家的扬州瘦马,那些江南士绅,对国公爷態度就很好,当做了半个自己人。”
张维贤被点名,顿时有些不自在,清了清嗓子,辩解道:
“那扬州瘦马……確实有几分姿色,本爵收下也是为了大局。
跟那些盐商、士绅打交道,不收点他们的『心意』,他们不放心。
况且我也不是白拿,每一个都给了一两银子,算是『买』的,不是受贿。”
这话出口,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牵强,脸颊微微发烫。
那一两银子,比起那些女子身上的綾罗首饰,不过是个象徵性的数目,说到底还是士绅们的“孝敬”。
高起潜却没打算拆穿他,反而摆了摆手,语气轻鬆:
“国公爷不必介怀。陛下早有吩咐,南京眼下要的是『稳』。
只要海贸能开起来,漕运不堵,税收能收上来,其他事都能慢慢来。
等北方把建奴收拾了,九边安稳了,再回头收拾江南这些盘根错节的势力,有的是时间。”
他眼神沉了沉,话里多了几分深意:
“这期间收点礼物、纳两个美人,也不无不可。
让那些士绅觉得咱们『好打交道』,放鬆警惕,咱们才能暗中摸清他们的底细。
陛下明白这个理,咱们心里有数就行。”
这番话像是给张维贤解了围,他紧绷的肩膀鬆了些,端起茶盏猛喝了一口,掩饰住脸上的尷尬。
袁可立一直在旁静静听著,缓缓开口说道:
“公公说得在理,可陛下交代的海贸、漕运、税收三件事,哪一件都离不得兵权。
若是卫所还在那些士绅的人手里,咱们推新政时,他们暗地里使绊子,怕是难成。”
“好在我从京营调了三千精锐过来,都是去年新练的火銃手,军纪严、战力强。
有这三千人压阵,清卫所、换军官时,就算有人不服,也翻不起大浪。”
高起潜见状,点了点头:“有京城京营的人撑著,这事就稳了一半。
不过也別急,先把织造局的生丝运去天津,跟葡萄牙人的商船对接上。
海贸一开,有了银子,后面的事就好办多了。”
另外一边。
天启元年四月的辽东,也终於入春了。
去年被战火蹂躪的荒地,如今已被翻整得平平整整,军户们牵著耕牛在田里劳作。
妇孺们蹲在田埂边,手里攥著番薯的种子,顺著犁沟撒下去。
只是这春日的生机里,总裹著一丝挥之不去的肃杀。
远处的官道上,运粮的骡马队络绎不绝,粮车上插著的“明”字旗,在绿意盎然的天地间格外醒目。
谁都知道,这春耕不过是大战前的喘息。
等再过十多日,秧苗插进田里,民夫徵发完毕,灭金之战,就要拉开序幕了。
此刻。
瀋阳城內,白虎堂的气氛比城外更显凝重。
堂门紧闭,堂內烛火通明,一根丈许长的辽东舆图铺满了正中的长案,牛油烛的火苗跳动著,將眾將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墙壁上,像一座座挺拔的铁塔,透著慑人的气势。
主位上,熊廷弼穿著緋色经略官袍,腰间繫著玉带。
他目光扫过堂下眾將,声音沉稳如钟:
“今日召诸位前来,是议伐金之策。如今春耕將毕,粮餉已足,是时候定下进兵之期了。”
话音刚落,最靠前的陈策率先上前一步,请战道:
“经略公,末將麾下一万步卒已整训完毕,火銃、长枪皆备,可充前锋,直捣赫图阿拉外围的堡寨。”
身旁的童仲揆亦是上前请战。
“末將所部,也准备好了!”
两人话音刚落,一阵爽朗的笑声从侧边传来。
刘兴祚大步走出,他身披玄铁鱼鳞甲,语气里满是自信:
“末將的七千骑兵,皆是从建奴、蒙古那边缴获的三河马,一人三骑,可日行百里。
若经略公信得过,末將愿领骑兵绕后,截断赫图阿拉的退路!”
除了这三人之外,堂中诸將,一个个皆是上前请战。
李鸿基、养伤痊癒的戚金、贺世贤、辽阳调来的总兵朱万良、姜弼、科尔沁部的顺礼王布和.
见到诸將如此士气,熊廷弼点了点头,脸上满是欣慰之色。
“很好,有此战心,何愁建奴不灭?”
熊廷弼看著堂下眾人,眼神闪烁。
他在心里默默计算著此番伐金的兵马。
陈策的车营、刘兴祚的骑兵、戚金的步兵、辽阳调来的精锐,再加上布和带来的蒙古骑兵,堂中眾人掌控的兵力已近八万。
若算上后续將徵发的民夫、粮道护卫,號称十万大军绝非虚言。
前年他初到辽东时,这里还是军心动盪、粮餉匱乏的烂摊子,卫所空额过半,士卒连冬衣都凑不齐,连想守住瀋阳都需殫精竭虑。
如今不过两年,清贪腐、补军餉、整军备,竟已聚起如此精锐。
这既是陛下信任的结果,也是眾將齐心的缘故。
不过
熊廷弼並没有掉以轻心。
大明虽然占尽优势,但是,建奴也不可小覷。
皇太极在赫图阿拉加固城墙,还在苏子河沿岸设了暗哨,显然也在备战。
林丹汗的儿子额哲虽未动,却与建奴暗通款曲,保不齐会在战时偷袭。
还有炒那老狐狸,还是得防备。
此战若胜,辽东可平,大明北境的威胁便能去其大半。
若败,之前所有整顿成果都会化为泡影,建奴甚至可能趁机南下,届时九边震动,全局皆输。
所以!
此战。
必胜!
必须要胜!
並且,要达成『一战而定建奴,一战而平辽东』的目的!
九边暴动,西夷扰海,四川土司
陛下可等著他剿灭建奴,然后將大明朝的其他隱患根除。
是故。
他要以最快的速度,平定辽东!
思及此,熊廷弼眼神之中生起无尽的杀意。
皇太极!
你的命,所剩无多了!
ps:
加更在晚上!
(本章完)
春天的南京,秦淮河畔正是最热闹的时候。
袁可立身著一身青布长衫,身旁的英国公张维贤则穿了件素色直裰,两人混在往来人潮中,倒像极了赴江南游春的文人雅士。
刚走到文德桥边,便有丝竹之声顺著风飘来,混著酒肆里的猜拳声、商贩的吆喝声。
河面上,画舫凌波而行,朱红的船身映著粼粼波光,窗纱后隱约可见仕女的衣袖翻飞,笙歌从舫內溢出,飘得满河都是。
岸边的青楼酒肆一间挨著一间。
“倚红楼”“醉春坊”的招牌用金粉写就,在阳光下闪著晃眼的光,门童见了行人便躬身相邀,声音里满是殷勤。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袁可立停下脚步,望著眼前的繁华盛景,不由得轻声感慨。
他早年在南直隶任苏州府推官,此番復到江南,又重新感受到江南这般浸润著脂粉气的热闹。
连空气里都飘著桂酿的甜香,与京师的凛冽截然不同。
张维贤却微微皱眉,指向不远处的街角:
“袁部堂且看。”
袁可立顺著他的目光望去,只见一个挑著菜筐的小贩,正蹲在路边啃著一块黑乎乎的麦饼,饼渣掉在地上,他都要弯腰捡起来塞进嘴里。
沿岸,更是有许多衣衫襤褸的流民乞丐,在一边年乞討。
繁华之下,齷齪已现。
两人沿著河岸缓步而行,越走便越看清这热闹背后的裂痕。
酒肆里,几个穿著绸缎的商人正高谈阔论,桌塌上是珍饈美酒。
而那些脚夫、缝补衣物的妇人,脸上大多带著倦色,问起日子,只摇头道:
“米价贵得吃不起,能混个半饱就不错了。”
“南京的米价,如今已涨到每石八钱银子了。”
张维贤低声对袁可立说,语气里带著几分沉重。
“我去年来南京时,还只是六钱,这才一年,就涨了三成。万历年间,这价能买两石米。”
袁可立闻言,心中一沉。
他想起离京时,皇帝特意让他带了些番薯种,说“江南若遇荒年,番薯可救急”。
当时他还未在意,如今见了南京的米价,才真正明白陛下的深意:
“幸好陛下推广了番薯,去年北直隶大旱,靠番薯才没饿死人。
若是南京也种上番薯,百姓至少能多口饭吃,米价也不至於涨得这么凶。”
只要百姓有饭吃,什么白莲教,什么有心人,都掀不起大的动乱。
毕竟
造反是要诛九族的大罪,若不是走投无路,彻底活不下去了,谁又会鋌而走险呢?
大明的百姓,还是很会忍耐的。
接下来的三日,两人走遍了南京內外。
在城外,亲自和种地的老农交谈。
才知这南京城的小民,有田的不过十分之一,九成都是佃农。
这些佃农租种地主的田,不仅要交五成到七成的地租,还得提前交“预租”,就是下一年的租子今年先交一半。
更有“押租”,租地前得先给地主一笔押金,若是收成不好交不上租,押金便被没收。
这对百姓的盘剥,远甚於北直隶。
“这般租税,这日子当真能够过下去?”袁可立皱著眉头问道。
“员外容稟,去年天旱,收成减半,我交了预租和押租,家里连糠都没得吃,只能把小女儿卖给地主家当丫鬟。”
老农说著,眼圈便红了,指了指不远处的荒坡。
“那坡上,去年冬天饿死的人,埋了十几个。”
袁可立闻此言,心中沉重。
他从腰间取出一块碎银,递给这个老农。
“去给家里的置办几件衣物,买些肉食罢。”
从这老农话中,袁可立知晓他家里困难,家中只有两套能出门的衣服。
家中子女却有七个。
他那些家人,没衣服,连门都不敢出。
日子也是困难。
就没有吃饱的时候。
“这如何使得?”
老农当即拒绝,但袁可立却已经离开了。
最后,老农跑著回家,从家里拿出了仅剩的两个鸡蛋,跑著追上袁可立,將两个鸡蛋像宝物一般递给袁可立。
“恩公,小小回礼,不成敬意。”
袁可立见其如此,一言不发的接过两个鸡蛋,只是心中更加沉重了。
到他回到南京,已经入夜了。
秦淮河的热闹更甚。
画舫上的灯火连成一片,映得河水都成了暖红色,笙歌、笑声飘得很远。
不过。
这南京热闹是热闹,但这只是属於那些官绅的热闹罢了。
百姓的日子,实在不好过。
第四日清晨,两人回到南京五军都督府。
袁可立坐在堂內的木椅上,脸上没了往日的沉稳,语气里满是沉重:
“原以为南京是江南重镇,如今看来,这里的情况也不好啊!”
张维贤站在一旁,附和道:“官绅奢靡,百姓困苦,米价飞涨,怨气渐生。
若不早做整顿,怕是要出乱子。
江南是大明的財赋之地,若是这里不稳,陛下在北方对付建奴、整顿九边,便没了后援。”
大明大半的財税,都从江南徵收。
江南若是乱了,朝廷的税收不上来,恐怕將会有大乱啊!
袁可立点了点头。
“看来,咱们得先从两件事做起。
一是推广番薯,让百姓有饭吃。
二是查一查那些垄断贸易、兼併土地的官绅,把他们侵占的利益吐出来,才能稳住江南的民心。
另外,还有江南织造局的事情,也要督促完成。”
“不过,要先做成上面的事情,又要做成最关键的一件事:整飭江南。
必得攥紧兵权方才能够使各项政策有序的推行下去。
只是这南京各卫所的情况,本官不知具体情况,国公知否?”
张维贤闻言,苦笑著摇了摇头。
“袁部堂有所不知,我虽掛著南京守备的头衔,却是个『外守备』。
卫所的將官任免,得看镇守太监的脸色;粮草调配,要经內监司的手。
连卫卒的操练,都由太监派来的人盯著。
我这个英国公,在南京卫所里,说话还不如一个隨堂太监管用。”
他顿了顿,眼神里添了几分无奈。
“真要论对卫所的底细,还得问高公公。”
说曹操,曹操就到。
张维贤的话音刚落,堂外便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那笑声穿透力极强,带著几分宦官特有的尖细。
“二位这几日可是把南京城逛遍了?让咱家一阵好找,咱家找了你们两回,都扑了空!”
高起潜迈著方步走进来,身后跟著两人。
勛贵营指挥使张之极、锦衣卫指挥僉事骆养性。
高起潜也不客套,径直走到主位旁的圈椅上坐下,抄起案头的青瓷茶盏,仰头便灌了大半盏,茶水顺著嘴角淌下几滴,他也不在意,用袖口隨意一抹,便看向袁可立与张维贤:
“二位这几日走街串巷,想必也瞧出些门道了?”
袁可立拱手道:“公公久在南京,对地方內情定然瞭然。
我与英国公见秦淮河边船如织,酒肆里夜夜笙歌,可寻常百姓却连糙米都吃不起。
这繁华之下的暗流,还请公公点拨。”
高起潜放下茶盏,脸上的笑意渐渐淡去,语气也沉了下来:
“二位这几日確实是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了。
南京米价涨到每石八钱,比万历年间贵了三成,你们知道为何?”
袁可立与张维贤对视一眼,皆开口问道:“还请公公明言。”
高起潜笑了笑,说道:
“这得先从土地说起,首先是土地兼併。
徐文贞家族,在松江府占了二十四万亩地,足足占了松江耕地的一成多!
这还是在其退田之后剩下的数目,在未退田之前,土地占松江耕地的一成多的三成有余。
董文敏家族亦是如此,在华亭、上海两地,靠著『诡寄』『投献』,吞了四万亩水田。”
“这些田都是最肥的水田,却一分税都不上缴,朝廷的税基越来越小,只能把税负压在剩下的小农户身上。”
高起潜说著,指了指骆养性。
“骆僉事查了,江南大部分地方,如今有田的小民只占一成,九成都是佃农,地租要交五成到七成,还要先交『预租』『押租』,有的佃农刚收了粮,交完租就只剩糠麩,逼得卖儿卖女的,不在少数。”
张维贤听得眉头紧锁,忍不住插了句:“既是缺粮,为何不多种粮食?江南水多,本是鱼米之乡。”
“种粮食不赚钱啊!”
高起潜嘆了一口气。
“如今江南的价、丝价翻著番涨,松江府大半的田都种了,苏州府更是桑麻遍野。
农户种一亩,能抵种三亩稻的利,谁还愿意种粮?
可这么一来,江南的粮食就不够了,得从湖广运。”
他伸出手指算道:
“湖广的米在当地一石三钱,走长江水运到南京,光运费就得四钱,加上沿途官绅的盘剥,到南京就涨到八钱了。
这运费、盘剥的钱,最后不都落在老百姓头上?”
袁可立脸色凝重,又问:“那官场呢?我听闻江南官绅与朝中某些官员来往甚密,可有此事?”
“岂止是来往甚密,简直是穿一条裤子!”
高起潜的声音陡然提高。
“无锡顾宪成的家族,崑山顾鼎臣的家族,哪一个不是靠科举和土地兼併发家?
他们借著东林书院讲学,拉拢官员,现在叶向高又回了內阁,江南士绅更是借著『减免商税』『整顿漕运』的由头,想把地方税赋再降一降。
可他们的商税减了,漕运『整顿』了,朝廷的开支从哪来?还不是从百姓身上刮!”
他顿了顿,又说起更棘手的事:
“最麻烦的是本地生员,这些秀才没当官,却比官还横。
上个月无锡有个知县庞昌胤,没及时给生员发『扣散米』,一群生员就闹到县衙,把知县赶了出去,还逼著教諭下跪认错。
这就是江南的『规矩』,官绅把持著基层,朝廷的政令到了县一级,就走不动了。”
皇权不下县。
土地兼併严重。
袁可立靠在椅背上,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南京的问题,比他想像中的还要严重。
土地、粮食、官场、兵权的弊病层层交织,比辽东的贪腐更复杂,比九边的异动更隱蔽。
高起潜看著两人表情凝重的模样,端起茶盏又喝了一口,语气缓和了些:
“二位也別太忧心。
陛下派咱们来南京,就是要把这些弊病连根拔了。
只是这活儿急不得,得先把兵权收回来,再慢慢清士绅、整税制。”
袁可立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
“公公说得是。
当务之急,是摸清各卫所的虚实,把那些勾结士绅的將官换下来,再让张之极將军的勛贵营接管防务。
至於士绅那边,得等锦衣卫查清楚他们的罪证,再一举拿下。”
“那敢问公公,如今南京城的卫所情况,究竟如何了?”
“卫所?”
高起潜闻言,嘆了一口气。
“袁大人,不瞒你说,南京卫所的情况啊,也十分不容乐观。”
“南京是咱大明的留都,按祖制,军力分京营、卫所、地方守备三部分,论编制,那可是实打实的『重兵之地』。
这南京京营三大营,继承的是永乐爷北征的规制,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加起来理论上该有十五万人马。
可实际呢?
实际南京京营就是个空架子!
卫所军士逃得十剩三四,名册上的名字,一半是『死人占额』。
要么是早就逃去做了流民,要么是病死了,军官们却捂著不报,就为了吞那空额的军餉。”
“就说嘉靖年间,南京锦衣等四十二卫的屯军,还从三万三千人减到了一万一千人、。
到了如今天启朝,情况更糟!
江北的飞熊卫、英武卫,实际兵力连编制的两成都不到。
编制五千人的卫所,实际能拉出来的,撑死了一千人,还多是老弱病残,连刀都提不动的。”
“军官们更不像话!”
“虚报兵额、剋扣军餉都是常事。
万历四十七年,南京京营实际能用的兵,不足四万,这里面还掺了不少勛戚的家丁。、
说是『充军』,其实就是来混粮餉的,別说骑马射箭,连队列都站不齐!”
他嘆了口气,目光扫过堂內眾人:
“更別提辽东战事吃紧后,南京的精锐被一波波抽调。
神机营的好炮、三千营的好马,都被调去支援辽东了,剩下的这些,说是『军队』,不如说是『杂役』。”
说著。
高起潜从袖中摸出一本帐册,递给袁可立:
“这是咱家让人查的实底,你看看。
五军营现在约一万二千人,里头也就三千选锋军还算能打,守著皇城四门和外郭要衝。
神机营八千,能打响的火器不足三千。
三千营更惨,就剩两千多骑兵,还多是勛戚家里的閒汉,连马都没骑熟。”
“卫所那边呢?”
张维贤忍不住问道。
“亲军卫像锦衣卫、旗手卫,拢共一万五,可真正能承担皇城巡逻的,就三千人,剩下的全在给官僚当杂役,抄家、押运、甚至给大官抬轿子。
五军都督府辖的三十二卫,才一万二,一半是屯田军,一辈子没摸过刀枪,就会种地。
江防水师新江口营六千多,沙船九十六只,能出海的也就五十来只,剩下的都在江边烂著。”
袁可立捧著帐册,手指微微发颤。
“公公,这帐册上的数字,怕是还有水分吧?”
高起潜苦笑著点头:
“袁部堂是明白人,这数字还是往多了算的,真要深查,把那些老弱、杂役、空额都剔了,南京能战的兵,撑死了两万!”
“两万……”
袁可立低声重复著这个数字,眉头皱得成了一个川字。
南京官绅奢靡、小民困苦,如今再加上这虚耗不堪的卫所。
要收兵权,要整顿江南,要对付那些盘根错节的官绅势力,就靠这两万“能战之兵”?
袁可立表情有些难看。
张维贤拍了拍他的肩膀,却也没说什么。
两人都清楚,这南京的烂摊子,比辽东、九边更难收拾。
辽东有贪腐,却能靠雷霆手段肃清。
九边有异动,也能靠军餉和京营震慑。
可南京,是官绅、卫所、宗族拧成的一团乱麻,稍不留神,就会酿起大祸。
高起潜看著两人的神色,缓缓说道:
“袁部堂,国公爷,咱家说这些,不是要泼你们冷水。
是想让你们知道,在南京做事,得比在辽东更小心。
兵权要收,但不能急;官绅要治,但不能莽。
一步错,可不是乱了南京,是丟了大明税收的半壁江山啊!”
袁可立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了。
“公公所言极是。再难的摊子,也得收拾。
陛下把南京交给咱们,咱们就不能让陛下失望。
先从查卫所空额开始,一点点来,总能把这虚耗的底子,给捋顺了!”
直到此刻,他才算真正撕开了南京“留都繁华”的表象,看清了內里溃烂的底子。
“袁部堂也不必太过忧心。”
高起潜见他眉头拧成疙瘩,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语气里带著几分过来人的沉稳。
“南京这地方,积弊几十年了,不是一朝一夕能捋顺的。
文官们抱团抱得紧,官绅在江南的根扎得深,比辽东那些只知贪钱的武將难对付多了。
今岁咱们能把南京的兵权攥在手里,再把江南织造局的生丝供上,不出乱子,就算没白费功夫。”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袁可立,又落在一旁的张维贤身上,嘴角勾起一抹淡笑:
“这段时间,跟江南的士绅们先別闹僵,能凑个热闹就凑个热闹,別把关係弄僵了。
要说这一点,英国公就做得周到,收了人家的扬州瘦马,那些江南士绅,对国公爷態度就很好,当做了半个自己人。”
张维贤被点名,顿时有些不自在,清了清嗓子,辩解道:
“那扬州瘦马……確实有几分姿色,本爵收下也是为了大局。
跟那些盐商、士绅打交道,不收点他们的『心意』,他们不放心。
况且我也不是白拿,每一个都给了一两银子,算是『买』的,不是受贿。”
这话出口,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牵强,脸颊微微发烫。
那一两银子,比起那些女子身上的綾罗首饰,不过是个象徵性的数目,说到底还是士绅们的“孝敬”。
高起潜却没打算拆穿他,反而摆了摆手,语气轻鬆:
“国公爷不必介怀。陛下早有吩咐,南京眼下要的是『稳』。
只要海贸能开起来,漕运不堵,税收能收上来,其他事都能慢慢来。
等北方把建奴收拾了,九边安稳了,再回头收拾江南这些盘根错节的势力,有的是时间。”
他眼神沉了沉,话里多了几分深意:
“这期间收点礼物、纳两个美人,也不无不可。
让那些士绅觉得咱们『好打交道』,放鬆警惕,咱们才能暗中摸清他们的底细。
陛下明白这个理,咱们心里有数就行。”
这番话像是给张维贤解了围,他紧绷的肩膀鬆了些,端起茶盏猛喝了一口,掩饰住脸上的尷尬。
袁可立一直在旁静静听著,缓缓开口说道:
“公公说得在理,可陛下交代的海贸、漕运、税收三件事,哪一件都离不得兵权。
若是卫所还在那些士绅的人手里,咱们推新政时,他们暗地里使绊子,怕是难成。”
“好在我从京营调了三千精锐过来,都是去年新练的火銃手,军纪严、战力强。
有这三千人压阵,清卫所、换军官时,就算有人不服,也翻不起大浪。”
高起潜见状,点了点头:“有京城京营的人撑著,这事就稳了一半。
不过也別急,先把织造局的生丝运去天津,跟葡萄牙人的商船对接上。
海贸一开,有了银子,后面的事就好办多了。”
另外一边。
天启元年四月的辽东,也终於入春了。
去年被战火蹂躪的荒地,如今已被翻整得平平整整,军户们牵著耕牛在田里劳作。
妇孺们蹲在田埂边,手里攥著番薯的种子,顺著犁沟撒下去。
只是这春日的生机里,总裹著一丝挥之不去的肃杀。
远处的官道上,运粮的骡马队络绎不绝,粮车上插著的“明”字旗,在绿意盎然的天地间格外醒目。
谁都知道,这春耕不过是大战前的喘息。
等再过十多日,秧苗插进田里,民夫徵发完毕,灭金之战,就要拉开序幕了。
此刻。
瀋阳城內,白虎堂的气氛比城外更显凝重。
堂门紧闭,堂內烛火通明,一根丈许长的辽东舆图铺满了正中的长案,牛油烛的火苗跳动著,將眾將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墙壁上,像一座座挺拔的铁塔,透著慑人的气势。
主位上,熊廷弼穿著緋色经略官袍,腰间繫著玉带。
他目光扫过堂下眾將,声音沉稳如钟:
“今日召诸位前来,是议伐金之策。如今春耕將毕,粮餉已足,是时候定下进兵之期了。”
话音刚落,最靠前的陈策率先上前一步,请战道:
“经略公,末將麾下一万步卒已整训完毕,火銃、长枪皆备,可充前锋,直捣赫图阿拉外围的堡寨。”
身旁的童仲揆亦是上前请战。
“末將所部,也准备好了!”
两人话音刚落,一阵爽朗的笑声从侧边传来。
刘兴祚大步走出,他身披玄铁鱼鳞甲,语气里满是自信:
“末將的七千骑兵,皆是从建奴、蒙古那边缴获的三河马,一人三骑,可日行百里。
若经略公信得过,末將愿领骑兵绕后,截断赫图阿拉的退路!”
除了这三人之外,堂中诸將,一个个皆是上前请战。
李鸿基、养伤痊癒的戚金、贺世贤、辽阳调来的总兵朱万良、姜弼、科尔沁部的顺礼王布和.
见到诸將如此士气,熊廷弼点了点头,脸上满是欣慰之色。
“很好,有此战心,何愁建奴不灭?”
熊廷弼看著堂下眾人,眼神闪烁。
他在心里默默计算著此番伐金的兵马。
陈策的车营、刘兴祚的骑兵、戚金的步兵、辽阳调来的精锐,再加上布和带来的蒙古骑兵,堂中眾人掌控的兵力已近八万。
若算上后续將徵发的民夫、粮道护卫,號称十万大军绝非虚言。
前年他初到辽东时,这里还是军心动盪、粮餉匱乏的烂摊子,卫所空额过半,士卒连冬衣都凑不齐,连想守住瀋阳都需殫精竭虑。
如今不过两年,清贪腐、补军餉、整军备,竟已聚起如此精锐。
这既是陛下信任的结果,也是眾將齐心的缘故。
不过
熊廷弼並没有掉以轻心。
大明虽然占尽优势,但是,建奴也不可小覷。
皇太极在赫图阿拉加固城墙,还在苏子河沿岸设了暗哨,显然也在备战。
林丹汗的儿子额哲虽未动,却与建奴暗通款曲,保不齐会在战时偷袭。
还有炒那老狐狸,还是得防备。
此战若胜,辽东可平,大明北境的威胁便能去其大半。
若败,之前所有整顿成果都会化为泡影,建奴甚至可能趁机南下,届时九边震动,全局皆输。
所以!
此战。
必胜!
必须要胜!
並且,要达成『一战而定建奴,一战而平辽东』的目的!
九边暴动,西夷扰海,四川土司
陛下可等著他剿灭建奴,然后將大明朝的其他隱患根除。
是故。
他要以最快的速度,平定辽东!
思及此,熊廷弼眼神之中生起无尽的杀意。
皇太极!
你的命,所剩无多了!
ps:
加更在晚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