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九鼎听雷,奢安將乱
第188章 九鼎听雷,奢安將乱
乾清宫。
东暖阁內。
鎏金香炉里飘出青烟,沉水香的气息在暖阁中缓缓瀰漫。
朱由校握著硃笔的手悬在奏摺上方,迟迟没有落下。
他眉头紧锁,目光死死盯著那份加急军报一一辽东急报”四个朱红大字格外刺眼。
魏朝屏住呼吸,像影子般静立在蟠龙柱旁,连衣袍摩擦的声音都刻意放轻。
他偷眼瞧见皇帝的指尖重重按在那份军报上,指节都微微发白,嚇得连忙把捧著的参汤往后缩了缩,整个人几乎要隱进柱子后的阴影里。
暖阁里静得可怕,只有香炉里炭火偶尔发出轻微的『啪”声。
就在这当口,魏朝忽见自己手底下的司礼监隨堂太监王德化疾步闯进东暖阁。
那王德化双手捧著一本朱漆封皮的册书,两颊因兴奋涨得通红,连宫帽下的鬢角都沁出汗珠来,活像只偷了油的老鼠。
他刚张著嘴要喊出声,魏朝已闪电般揪住他的鳞袍玉带,硬生生將人拽出了暖阁。
待退到廊柱阴影处,魏朝先回头透过雕福扇望了一眼。
只见皇帝仍俯首在堆积如山的奏疏间,一笔一划的批阅著奏疏,这才將提著的气缓缓吐出。
他反手就把王德化按在汉白玉栏杆上,压著嗓子骂道:“作死的东西!没见万岁爷正为辽东的事恼著?你这般毛手毛脚闯进去,怕不是要拿脑袋试试尚方宝剑快不快?”
司礼监隨堂太监慌忙跪下,额头抵著地面颤声道:“老祖宗明鑑!就是借儿子十个胆子,儿子也不敢擅自惊扰圣驾啊!实在是天大的喜讯,急著向皇爷报喜......”
“喜讯?”
魏朝眉头一皱,浑浊的眼珠里闪过一丝狐疑。
隨堂太监慌忙將册子呈上,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老祖宗容稟!杨大人此番巡漕雷厉风行,已查获漕粮三十万石,抄没赃银一百五十余万两,涉案贪官尽数落网。这...这可是天大的喜讯啊!”
魏朝闻言,眼角的皱纹修地舒展开来,浑浊的眼珠里进出两道精光。
他肥胖的手指猛地住册书,连带著袖口绣的金蟒都跟著抖了三抖。
“三十万石漕粮?一百五十万两脏银?”他声音压得极低,却掩不住喉头滚动的狂喜。
“杨涟这廝倒是个会办事的!”
忽然,魏朝像是想起什么似的,脸上的笑容消失,转而幻化出几分狠辣之色。
他一把掐住隨堂太监的手腕,问道:“可都查验清楚了?別是下面人为了邀功,拿麩糠充好米,陛下听了假喜报,我等可都得吃不了兜著走。”
隨堂太监疼得牙咧嘴,却不敢挣脱,只连连点头:“老祖宗明鑑!杨大人亲自盯著过秤,光苏州府那帮囊虫就抄出二十万两现银,装银子的樟木箱都压断了两根扁担!此事绝对不会假,儿子愿以人头担保。”
魏朝这才鬆开手,从牙缝里挤出几声笑:“好!好!这下辽东的军餉、九边的火药可都有著落了。”
不过.
魏朝脸上的笑容没有持续多久。
差点忘了,这小子是头生反骨了。
魏朝一脸阴沉的看向王德华,叫这个隨堂太监毛骨悚然。
他眼中寒光一闪,掐住王德化的下巴,阴测测道:“好个机灵的小崽子!这等喜事不先稟明咱家,倒想直接面圣討赏?”
他手上力道又重三分,指甲几乎掐进对方肉里。
“说!是谁教你越过咱家,玩这套直达天听的把戏?”
王德化额头抵著金砖,砰砰磕得震天响,声音里带著哭腔:“儿子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存心躲著老祖宗啊!实在是寻遍了司礼监都没见著您老人家的影儿,这才斗胆..:”
他偷眼警见魏朝阴沉的脸色,嚇得又重重磕了两个响头,哭喊著说道:“儿子知错了!求老祖宗开恩!“
“哼!”
魏朝从鼻腔里挤出一声冷哼,肥大的手指猛地掐住王德化的后颈,阴侧道:“想踩著咱家的肩膀往上爬?这次念在喜报的份上,留你条贱命。若再有下回,金水河里的王八,可都饿著呢。“
砰砰砰隨堂太监磕头如捣蒜,口中连忙说道:“儿子记住了,谢老祖宗饶命!”
“滚吧!”
王德化闻言,当即爬著滚出魏朝的视线范围。
“咳咳。”
魏朝整了整蟒袍玉带,又清了清嗓子,確认仪容无碍后,这才捧著册书快步走进东暖阁。
他脸上堆满笑容,皱纹都舒展开来。
他行至御案前约五步处,忽而双膝一滑,以標准滑跪姿態利落伏地,手中高举册书,嗓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奴婢给万岁爷道天大的喜!杨涟大人巡漕立下奇功!”
他刻意顿了顿,待皇帝硃笔稍滯,才继续道:“杨涟此番巡漕,共查获漕粮三十万石、脏银一百五十余万两,贪官污吏尽数落网!这些蛀虫吸了百姓血汗,如今终遭天谴,全赖陛下圣明烛照,
方有此雷霆之效啊!”
朱由校原本紧锁的眉头骤然舒展,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
他搁下硃笔,抬眸看向魏朝,声音里带著几分轻鬆:“哦?杨卿竟有如此成效?快將册子呈上来。”
魏朝闻言,连忙膝行两步上前,双手恭敬地將册书高举过顶,口中仍不忘奉承:“陛下圣明烛照,杨涟才能有此建树。这些蛀虫贪墨漕粮银两,祸国殃民,如今伏法,实乃天佑大明!”
皇帝接过册书,指尖在封皮上轻轻一敲,隨即翻开细看。
隨著目光扫过一行行奏报,他眼中的笑意愈发明显,最后甚至轻哼一声:“好,好!杨涟果然没让朕失望。”
魏朝察言观色,见龙顏大悦,立刻趁势说道:“陛下,杨大人此次巡漕雷厉风行,所到之处贪官丧胆,百姓无不称颂皇恩浩荡。奴婢以为,当重重嘉奖,以彰其功。”
朱由校合上册书,略一沉吟,点头道:“准了。著內阁擬旨,擢升杨涟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仍兼巡漕之职,另赐银五十两、丝二表里,以示朕意。”
魏朝连忙叩首:“陛下圣明!奴婢这就去派人去传旨。”
其实对於杨涟整顿漕运之事,朱由校每日都会听锦衣卫奏稟。
对运河上的事情,可谓是清楚了解。
自杨涟巡漕以来,贪墨之风得以遏制,漕粮转运渐入正轨。
眼下虽未彻底肃清积弊,但至少未再生出大乱,这已是难得的局面。
整顿漕运非一日之功,尚需时日徐徐图之。
本来朱由校是有意调杨涟去辽东的。
不过看了这喜报之后,朱由校改变了主意。
杨涟铁腕治漕,雷厉风行,深谱其中门道,眼下漕运衙门確实离不开他。
况且辽东战事吃紧,边关军情如火,若此时调杨涟北上,只怕会適得其反。
他性情刚烈,若与边將起了衝突,反倒误了军机。
倒不如让他继续坐镇漕运,待辽东战事平息,边关稍安,再调其北上整顿边务。
届时以他巡漕之威,肃清边镇贪腐,必能事半功倍。
当然,现阶段的重心,还是要放在辽东战事这边。
朱由校当即喊道:
“召內阁首辅方从哲、次辅刘一憬、英国公张维贤、兵部侍郎袁可立入宫问话!”
魏朝闻言,立即躬身应道:“奴婢这就差人去传召!”
他转身疾步退出东暖阁,在廊下唤来几名得力太监,沉声吩附道:
“速去传內阁首辅方阁老、次辅刘阁老、英国公张维贤、兵部袁侍郎即刻入宫覲见!记住,就说皇爷有紧急军务相商,让他们放下手头一切事务,火速进宫!”
待几名太监领命而去,魏朝又折返暖阁,在御前低声稟道:“启稟万岁爷,奴婢已派人去传召诸位大人了。依奴婢看,方阁老此刻当在內阁值房,刘阁老多半在文渊阁校勘奏章,英国公应是在五军都督府坐镇,袁侍郎则可能在兵部衙门处置军报。最迟半个时辰,诸位大人必能到齐。”
说罢,他小心翼翼地观察著皇帝的神色,又补充道:“要不要奴婢先命人备些茶点?几位大人连日操劳军务,怕是连口热茶都顾不上喝。”
朱由校闻言,微微頜首。
趁著召见群臣前的空档,朱由校再次拿起硃笔,翻开下一份奏疏。
这次不再是辽东前线的军报,而是来自四川的奏章。
永寧宣抚使奢崇明以辽东战事吃紧为由,主动请调两万精锐马步兵驰援辽东。
內容如下:
臣四川永寧宣抚使奢崇明谨奏:
臣闻建虏猖獗,辽东告急,边关將士浴血鹰战,而朝廷军转运艰难,臣心忧如焚。今特请调永寧宣抚司精锐马、步兵二万,星夜驰援辽东,以解燃眉之急。
永寧土司兵素习弓马,尤擅山地奔袭,悍不畏死。臣所部狼兵二万,皆久经战阵,可充前锋,
与边军合力剿贼。
臣深知国用艰难,故愿自筹三月粮秣,並携川中火药、箭矢若干,以减朝廷转运之劳。唯请拨餉银二十方两,以安將士家小,免其后顾之忧,
若蒙圣允,臣擬分兵两路:
一万兵自重庆乘漕船东下,至扬州换装新铸火器,沿运河北上;
一万兵经汉中出川,听凭兵部调遣。
伏乞陛下圣断!
臣虽边鄙武夫,亦知忠义大节。愿亲率部眾,为陛下荡平虏寇,扬大明国威於塞外!
在奢崇明的请战奏疏之下,还有一本四川巡抚徐可求的奏疏。
朱由校默不作声的开始翻阅:
臣四川巡抚徐可求谨奏:
臣闻永寧宣抚使奢崇明自请调兵二万援辽,其奏虽言忠义,然臣观其部眾盘踞川南,兵强马壮,久有尾大不掉之势。今辽东战事正酣,若允其出兵,实乃天赐良机。
奢部土兵悍勇,然辽东建虏凶顽,两虎相爭必有一伤。纵使奢崇明得胜,其精锐亦必折损;若其战败,朝廷更可名正言顺整饰其地。如此,既不损朝廷威信,又可渐收土司兵权。
川黔诸土司中,永寧奢氏最为桀驁。昔年索要军械、私扩屯田,已显不臣之心。今若允其北上,川南空虚,臣可趁机清查田亩、编户齐民,为改土归流铺路。
陛下可明发上諭嘉其忠勇,赐银二十万两以安其心。另遣心腹监军隨行,分其兵权。待奢部离川,即看手裁撤宣抚司衙署,改设流官。
伏乞圣裁!
在两份奏疏下方,赫然附著內阁的硃批墨跡:
“辽东军情如火,朝廷正当用人之际。永寧宣抚使奢崇明忠勇可嘉,著准其率本部精锐二万驰援辽东。兵部即拨餉银二十万两,並遣监军御史一员隨行督师。其部眾分兵路线,依所奏施行。”
皇帝看著內阁的批语,以及四川巡抚的奏疏,差点被气得笑出声来了。
这奢崇明,当真是忠勇可嘉』?
朱由校眼神冰冷。
恐怕不是如此罢!
出兵援辽?
他这是要鯨吞四川!
朱由校凝视著奢崇明的奏疏,眼中寒芒乍现。
这个表面恭顺的土司头领,哪里是什么忠臣良將?
分明是包藏祸心的乱臣贼子!
此刻的大明,辽东战火將燃,西南土司亦蠢蠢欲动。
奢崇明这番请兵援辽的把戏,正是歷史上那场滔天浩劫的开端一一奢安之乱的前奏!
想到此处,朱由校握紧的拳头微微发颤歷史上这场奢安之乱,从天启元年打到崇禎二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雪上加霜。
“奢安之乱·”朱由校低声呢喃,嗓音里压著雷霆般的怒意。
自天启元年奢崇明举兵反叛,勾结水西安邦彦掀起滔天巨浪,这场祸乱便如附骨之疽,蚕食著大明的元气。
朝廷为平定叛乱,调集川、黔、湖广三省精锐,耗费餉银数百万两,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库更是雪上加霜。
更可恨的是,这场叛乱彻底撕开了土司制度的脓疮。
那些世袭罔替的土司,拥兵自重,盘踞一方,早成了国中之国。
明廷虽以铁血手段镇压了奢安二人,却再难挽回云贵川土司的离心。
那些蛮酋表面恭顺,暗地里却秣马厉兵,只待朝廷虚弱时再掀波澜。
战火所过之处,川黔之地十室九空。
良田化作焦土,百姓流离失所,饿孵遍野的惨状连奏疏中的墨跡都染著血腥。
而最致命的,莫过於辽东防线的空虚。
秦良玉的白杆兵本可驰援辽瀋,却被死死拖在西南战场。
待她终於腾出手来,辽东早已烽火连天,建虏铁骑踏碎了半壁山河。
朱由校猛然合上奏疏。
屋漏偏逢连夜雨,麻绳总挑细处断。
歷史上的奢安之乱,绝对不能重演!
他也决不充许生灵涂炭之事,在他的治下发生!
只是,该如何阻止奢安之乱呢?
朱由校眼神闪烁,开始缓缓动笔。
朱由校正凝神批阅奏疏时,魏朝轻手轻脚地趋步上前,在御案三步外恭敬站定,低声道:“启稟皇爷,方阁老、刘阁老已在九卿值房候著了。”
皇帝手中硃笔微微一顿,目光仍停留在奏疏上。
他略作沉吟,隨后將御笔轻轻搁在青玉笔山上,抬眼道:“宣。”
魏朝闻言立即躬身:“奴婢这就去传。”
正要退下时,却见皇帝又抬手示意。
“且慢。”
朱由校揉了揉眉心,声音里带著几分疲惫。
“將准备好的参茶拿上来。”
诸事繁杂,然而作为皇帝,他还是要做定海神针。
他绝不能乱。
没过多久,方从哲与刘一憬入东暖阁,拜见皇帝。
方从哲身著緋色仙鹤补服,虽年过六旬却步履稳健,行至御案前三步处撩袍跪拜,银须垂至胸前:“老臣即见陛下。”
刘一憬紧隨其后。
“臣刘一憬恭请圣安。”
待两位阁臣在锦墩上坐定,朱由校唇角微扬,温声道:“二位爱卿连日为国操劳,鬢角都添了霜色。朕特命御膳房熬了老参汤,给爱卿们补补元气。”
侍立一旁的太监立即捧来描金漆盘,盘中两盏青瓷盖碗冒著热气。
方从哲连忙起身,双手接过参汤,银须微颤:“老臣何德何能,蒙陛下如此体恤。”
刘一憬亦恭敬接过,指尖触及温热的瓷盏时,官帽下的眼眶竟有些发热:“臣...即谢天恩。”
等著两个老臣喝完参茶之后,朱由校这才说出召见的目的:
“朕今急召二卿入对,所议非他,实乃关乎我大明国运兴衰之要务!”
乾清宫。
东暖阁內。
鎏金香炉里飘出青烟,沉水香的气息在暖阁中缓缓瀰漫。
朱由校握著硃笔的手悬在奏摺上方,迟迟没有落下。
他眉头紧锁,目光死死盯著那份加急军报一一辽东急报”四个朱红大字格外刺眼。
魏朝屏住呼吸,像影子般静立在蟠龙柱旁,连衣袍摩擦的声音都刻意放轻。
他偷眼瞧见皇帝的指尖重重按在那份军报上,指节都微微发白,嚇得连忙把捧著的参汤往后缩了缩,整个人几乎要隱进柱子后的阴影里。
暖阁里静得可怕,只有香炉里炭火偶尔发出轻微的『啪”声。
就在这当口,魏朝忽见自己手底下的司礼监隨堂太监王德化疾步闯进东暖阁。
那王德化双手捧著一本朱漆封皮的册书,两颊因兴奋涨得通红,连宫帽下的鬢角都沁出汗珠来,活像只偷了油的老鼠。
他刚张著嘴要喊出声,魏朝已闪电般揪住他的鳞袍玉带,硬生生將人拽出了暖阁。
待退到廊柱阴影处,魏朝先回头透过雕福扇望了一眼。
只见皇帝仍俯首在堆积如山的奏疏间,一笔一划的批阅著奏疏,这才將提著的气缓缓吐出。
他反手就把王德化按在汉白玉栏杆上,压著嗓子骂道:“作死的东西!没见万岁爷正为辽东的事恼著?你这般毛手毛脚闯进去,怕不是要拿脑袋试试尚方宝剑快不快?”
司礼监隨堂太监慌忙跪下,额头抵著地面颤声道:“老祖宗明鑑!就是借儿子十个胆子,儿子也不敢擅自惊扰圣驾啊!实在是天大的喜讯,急著向皇爷报喜......”
“喜讯?”
魏朝眉头一皱,浑浊的眼珠里闪过一丝狐疑。
隨堂太监慌忙將册子呈上,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老祖宗容稟!杨大人此番巡漕雷厉风行,已查获漕粮三十万石,抄没赃银一百五十余万两,涉案贪官尽数落网。这...这可是天大的喜讯啊!”
魏朝闻言,眼角的皱纹修地舒展开来,浑浊的眼珠里进出两道精光。
他肥胖的手指猛地住册书,连带著袖口绣的金蟒都跟著抖了三抖。
“三十万石漕粮?一百五十万两脏银?”他声音压得极低,却掩不住喉头滚动的狂喜。
“杨涟这廝倒是个会办事的!”
忽然,魏朝像是想起什么似的,脸上的笑容消失,转而幻化出几分狠辣之色。
他一把掐住隨堂太监的手腕,问道:“可都查验清楚了?別是下面人为了邀功,拿麩糠充好米,陛下听了假喜报,我等可都得吃不了兜著走。”
隨堂太监疼得牙咧嘴,却不敢挣脱,只连连点头:“老祖宗明鑑!杨大人亲自盯著过秤,光苏州府那帮囊虫就抄出二十万两现银,装银子的樟木箱都压断了两根扁担!此事绝对不会假,儿子愿以人头担保。”
魏朝这才鬆开手,从牙缝里挤出几声笑:“好!好!这下辽东的军餉、九边的火药可都有著落了。”
不过.
魏朝脸上的笑容没有持续多久。
差点忘了,这小子是头生反骨了。
魏朝一脸阴沉的看向王德华,叫这个隨堂太监毛骨悚然。
他眼中寒光一闪,掐住王德化的下巴,阴测测道:“好个机灵的小崽子!这等喜事不先稟明咱家,倒想直接面圣討赏?”
他手上力道又重三分,指甲几乎掐进对方肉里。
“说!是谁教你越过咱家,玩这套直达天听的把戏?”
王德化额头抵著金砖,砰砰磕得震天响,声音里带著哭腔:“儿子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存心躲著老祖宗啊!实在是寻遍了司礼监都没见著您老人家的影儿,这才斗胆..:”
他偷眼警见魏朝阴沉的脸色,嚇得又重重磕了两个响头,哭喊著说道:“儿子知错了!求老祖宗开恩!“
“哼!”
魏朝从鼻腔里挤出一声冷哼,肥大的手指猛地掐住王德化的后颈,阴侧道:“想踩著咱家的肩膀往上爬?这次念在喜报的份上,留你条贱命。若再有下回,金水河里的王八,可都饿著呢。“
砰砰砰隨堂太监磕头如捣蒜,口中连忙说道:“儿子记住了,谢老祖宗饶命!”
“滚吧!”
王德化闻言,当即爬著滚出魏朝的视线范围。
“咳咳。”
魏朝整了整蟒袍玉带,又清了清嗓子,確认仪容无碍后,这才捧著册书快步走进东暖阁。
他脸上堆满笑容,皱纹都舒展开来。
他行至御案前约五步处,忽而双膝一滑,以標准滑跪姿態利落伏地,手中高举册书,嗓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奴婢给万岁爷道天大的喜!杨涟大人巡漕立下奇功!”
他刻意顿了顿,待皇帝硃笔稍滯,才继续道:“杨涟此番巡漕,共查获漕粮三十万石、脏银一百五十余万两,贪官污吏尽数落网!这些蛀虫吸了百姓血汗,如今终遭天谴,全赖陛下圣明烛照,
方有此雷霆之效啊!”
朱由校原本紧锁的眉头骤然舒展,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
他搁下硃笔,抬眸看向魏朝,声音里带著几分轻鬆:“哦?杨卿竟有如此成效?快將册子呈上来。”
魏朝闻言,连忙膝行两步上前,双手恭敬地將册书高举过顶,口中仍不忘奉承:“陛下圣明烛照,杨涟才能有此建树。这些蛀虫贪墨漕粮银两,祸国殃民,如今伏法,实乃天佑大明!”
皇帝接过册书,指尖在封皮上轻轻一敲,隨即翻开细看。
隨著目光扫过一行行奏报,他眼中的笑意愈发明显,最后甚至轻哼一声:“好,好!杨涟果然没让朕失望。”
魏朝察言观色,见龙顏大悦,立刻趁势说道:“陛下,杨大人此次巡漕雷厉风行,所到之处贪官丧胆,百姓无不称颂皇恩浩荡。奴婢以为,当重重嘉奖,以彰其功。”
朱由校合上册书,略一沉吟,点头道:“准了。著內阁擬旨,擢升杨涟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仍兼巡漕之职,另赐银五十两、丝二表里,以示朕意。”
魏朝连忙叩首:“陛下圣明!奴婢这就去派人去传旨。”
其实对於杨涟整顿漕运之事,朱由校每日都会听锦衣卫奏稟。
对运河上的事情,可谓是清楚了解。
自杨涟巡漕以来,贪墨之风得以遏制,漕粮转运渐入正轨。
眼下虽未彻底肃清积弊,但至少未再生出大乱,这已是难得的局面。
整顿漕运非一日之功,尚需时日徐徐图之。
本来朱由校是有意调杨涟去辽东的。
不过看了这喜报之后,朱由校改变了主意。
杨涟铁腕治漕,雷厉风行,深谱其中门道,眼下漕运衙门確实离不开他。
况且辽东战事吃紧,边关军情如火,若此时调杨涟北上,只怕会適得其反。
他性情刚烈,若与边將起了衝突,反倒误了军机。
倒不如让他继续坐镇漕运,待辽东战事平息,边关稍安,再调其北上整顿边务。
届时以他巡漕之威,肃清边镇贪腐,必能事半功倍。
当然,现阶段的重心,还是要放在辽东战事这边。
朱由校当即喊道:
“召內阁首辅方从哲、次辅刘一憬、英国公张维贤、兵部侍郎袁可立入宫问话!”
魏朝闻言,立即躬身应道:“奴婢这就差人去传召!”
他转身疾步退出东暖阁,在廊下唤来几名得力太监,沉声吩附道:
“速去传內阁首辅方阁老、次辅刘阁老、英国公张维贤、兵部袁侍郎即刻入宫覲见!记住,就说皇爷有紧急军务相商,让他们放下手头一切事务,火速进宫!”
待几名太监领命而去,魏朝又折返暖阁,在御前低声稟道:“启稟万岁爷,奴婢已派人去传召诸位大人了。依奴婢看,方阁老此刻当在內阁值房,刘阁老多半在文渊阁校勘奏章,英国公应是在五军都督府坐镇,袁侍郎则可能在兵部衙门处置军报。最迟半个时辰,诸位大人必能到齐。”
说罢,他小心翼翼地观察著皇帝的神色,又补充道:“要不要奴婢先命人备些茶点?几位大人连日操劳军务,怕是连口热茶都顾不上喝。”
朱由校闻言,微微頜首。
趁著召见群臣前的空档,朱由校再次拿起硃笔,翻开下一份奏疏。
这次不再是辽东前线的军报,而是来自四川的奏章。
永寧宣抚使奢崇明以辽东战事吃紧为由,主动请调两万精锐马步兵驰援辽东。
內容如下:
臣四川永寧宣抚使奢崇明谨奏:
臣闻建虏猖獗,辽东告急,边关將士浴血鹰战,而朝廷军转运艰难,臣心忧如焚。今特请调永寧宣抚司精锐马、步兵二万,星夜驰援辽东,以解燃眉之急。
永寧土司兵素习弓马,尤擅山地奔袭,悍不畏死。臣所部狼兵二万,皆久经战阵,可充前锋,
与边军合力剿贼。
臣深知国用艰难,故愿自筹三月粮秣,並携川中火药、箭矢若干,以减朝廷转运之劳。唯请拨餉银二十方两,以安將士家小,免其后顾之忧,
若蒙圣允,臣擬分兵两路:
一万兵自重庆乘漕船东下,至扬州换装新铸火器,沿运河北上;
一万兵经汉中出川,听凭兵部调遣。
伏乞陛下圣断!
臣虽边鄙武夫,亦知忠义大节。愿亲率部眾,为陛下荡平虏寇,扬大明国威於塞外!
在奢崇明的请战奏疏之下,还有一本四川巡抚徐可求的奏疏。
朱由校默不作声的开始翻阅:
臣四川巡抚徐可求谨奏:
臣闻永寧宣抚使奢崇明自请调兵二万援辽,其奏虽言忠义,然臣观其部眾盘踞川南,兵强马壮,久有尾大不掉之势。今辽东战事正酣,若允其出兵,实乃天赐良机。
奢部土兵悍勇,然辽东建虏凶顽,两虎相爭必有一伤。纵使奢崇明得胜,其精锐亦必折损;若其战败,朝廷更可名正言顺整饰其地。如此,既不损朝廷威信,又可渐收土司兵权。
川黔诸土司中,永寧奢氏最为桀驁。昔年索要军械、私扩屯田,已显不臣之心。今若允其北上,川南空虚,臣可趁机清查田亩、编户齐民,为改土归流铺路。
陛下可明发上諭嘉其忠勇,赐银二十万两以安其心。另遣心腹监军隨行,分其兵权。待奢部离川,即看手裁撤宣抚司衙署,改设流官。
伏乞圣裁!
在两份奏疏下方,赫然附著內阁的硃批墨跡:
“辽东军情如火,朝廷正当用人之际。永寧宣抚使奢崇明忠勇可嘉,著准其率本部精锐二万驰援辽东。兵部即拨餉银二十万两,並遣监军御史一员隨行督师。其部眾分兵路线,依所奏施行。”
皇帝看著內阁的批语,以及四川巡抚的奏疏,差点被气得笑出声来了。
这奢崇明,当真是忠勇可嘉』?
朱由校眼神冰冷。
恐怕不是如此罢!
出兵援辽?
他这是要鯨吞四川!
朱由校凝视著奢崇明的奏疏,眼中寒芒乍现。
这个表面恭顺的土司头领,哪里是什么忠臣良將?
分明是包藏祸心的乱臣贼子!
此刻的大明,辽东战火將燃,西南土司亦蠢蠢欲动。
奢崇明这番请兵援辽的把戏,正是歷史上那场滔天浩劫的开端一一奢安之乱的前奏!
想到此处,朱由校握紧的拳头微微发颤歷史上这场奢安之乱,从天启元年打到崇禎二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雪上加霜。
“奢安之乱·”朱由校低声呢喃,嗓音里压著雷霆般的怒意。
自天启元年奢崇明举兵反叛,勾结水西安邦彦掀起滔天巨浪,这场祸乱便如附骨之疽,蚕食著大明的元气。
朝廷为平定叛乱,调集川、黔、湖广三省精锐,耗费餉银数百万两,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库更是雪上加霜。
更可恨的是,这场叛乱彻底撕开了土司制度的脓疮。
那些世袭罔替的土司,拥兵自重,盘踞一方,早成了国中之国。
明廷虽以铁血手段镇压了奢安二人,却再难挽回云贵川土司的离心。
那些蛮酋表面恭顺,暗地里却秣马厉兵,只待朝廷虚弱时再掀波澜。
战火所过之处,川黔之地十室九空。
良田化作焦土,百姓流离失所,饿孵遍野的惨状连奏疏中的墨跡都染著血腥。
而最致命的,莫过於辽东防线的空虚。
秦良玉的白杆兵本可驰援辽瀋,却被死死拖在西南战场。
待她终於腾出手来,辽东早已烽火连天,建虏铁骑踏碎了半壁山河。
朱由校猛然合上奏疏。
屋漏偏逢连夜雨,麻绳总挑细处断。
歷史上的奢安之乱,绝对不能重演!
他也决不充许生灵涂炭之事,在他的治下发生!
只是,该如何阻止奢安之乱呢?
朱由校眼神闪烁,开始缓缓动笔。
朱由校正凝神批阅奏疏时,魏朝轻手轻脚地趋步上前,在御案三步外恭敬站定,低声道:“启稟皇爷,方阁老、刘阁老已在九卿值房候著了。”
皇帝手中硃笔微微一顿,目光仍停留在奏疏上。
他略作沉吟,隨后將御笔轻轻搁在青玉笔山上,抬眼道:“宣。”
魏朝闻言立即躬身:“奴婢这就去传。”
正要退下时,却见皇帝又抬手示意。
“且慢。”
朱由校揉了揉眉心,声音里带著几分疲惫。
“將准备好的参茶拿上来。”
诸事繁杂,然而作为皇帝,他还是要做定海神针。
他绝不能乱。
没过多久,方从哲与刘一憬入东暖阁,拜见皇帝。
方从哲身著緋色仙鹤补服,虽年过六旬却步履稳健,行至御案前三步处撩袍跪拜,银须垂至胸前:“老臣即见陛下。”
刘一憬紧隨其后。
“臣刘一憬恭请圣安。”
待两位阁臣在锦墩上坐定,朱由校唇角微扬,温声道:“二位爱卿连日为国操劳,鬢角都添了霜色。朕特命御膳房熬了老参汤,给爱卿们补补元气。”
侍立一旁的太监立即捧来描金漆盘,盘中两盏青瓷盖碗冒著热气。
方从哲连忙起身,双手接过参汤,银须微颤:“老臣何德何能,蒙陛下如此体恤。”
刘一憬亦恭敬接过,指尖触及温热的瓷盏时,官帽下的眼眶竟有些发热:“臣...即谢天恩。”
等著两个老臣喝完参茶之后,朱由校这才说出召见的目的:
“朕今急召二卿入对,所议非他,实乃关乎我大明国运兴衰之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