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经世致用,擘画乾坤
第181章 经世致用,擘画乾坤
兵部衙门外,残阳如血。
徐光启下值后,步履匆匆地赶回府邸。
初任兵部郎中,繁杂的公务已令他应接不暇,再加上奉旨前往山西、陕西推广番薯、
玉米的重任,更是让他心力交。
虽蒙陛下器重,可这份恩宠並非轻易可得。
皇恩愈重,肩上的担子便愈沉。若不能做出实绩,如何对得起天子的信任?
心事重重之下,他只草草用了半碗饭,便搁下碗筷,径直朝书房走去。
徐夫人望著丈夫疲惫的背影,眉头微,眼中满是忧色,却终究没有出声阻拦。
书房內烛火摇曳,映照著案几上摊开的《山西通志》《陕西舆图》与几册新编的《泰西水法》手稿。
徐光启揉了揉酸涩的双眼,目光却仍钉在那些密密麻麻的註记上一一涇渭二水的流量、黄土塬区的墙情、边镇军屯的灌溉旧例—
窗外春风掠过庭竹,沙沙声里仿佛夹杂著陕西灾民的鸣咽。
徐光启抽出一张泛黄的《九边屯田考》,在空白处奋笔疾书:“普陕之地,非无水也,患在沟不修一若依泰西龙尾车之法,引汾水灌塬上旱田——“”
徐光启正伏案疾书,烛火映照著他紧锁的眉头。
案上《九边屯田考》的墨跡未乾,山西旱塬的沟渠图样与陕西军屯的情数据在他笔下渐次成形。
忽然,门外脚步声急促,管事躬身入內,低声道:“老爷,耶穌会龙华民、汤若望、
阳玛诺三位大人此刻在府外求见。”
笔锋骤然一顿,墨汁在宣纸上涸开一片晦暗。
徐光启指尖微颤,缓缓搁下狠毫。
窗外竹影婆娑,仿佛锦衣卫的暗哨在夜色中窥探。
徐光启眼神闪烁。
“就说...本官已经歇下了,若有要事,明日再来。”
这句话说得极慢,每个字都像是从齿缝间挤出来的。
管事抬眼偷,只见主人面色阴晴不定,官袍下的肩膀绷得笔直,脸上顿时显出几分侷促。
他偷眼警了警窗外尚有余暉的天色,又低头搓著手道:“老爷,这...这天色尚早,
若说歇下了,只怕...“
话未说完,徐光启便冷冷抬眼:“怎么?你倒替龙华民说起好话来了?”
管事身子一抖,慌忙跪倒在地:“小的不敢!只是...只是龙会长他...”
“他什么?”
徐光启將手中毛笔重重搁下,墨汁溅在案上,语气不悦:“莫不是收了什么好处?”
“老爷明鑑!”
管事额头抵地,声音发颤,说道:“小的万万不敢!这是...这是龙会长的拜帖亲笔信,说您一看便知...““
说著从怀中掏出一封火漆封的信笺,双手高举过头顶。
徐光启之所以不见龙华民,那便是皇帝不喜欢天主教,他连家中的小教堂都砸了,还会与这些人见面?
眼下正值普陕灾情与屯田改革的关键时刻,陛下对西洋传教士的警惕早已通过內廷暗示过多回。
前日乾清宫召对时,皇帝虽未明言禁止,但那句“徐卿当以国事为重”的提点,分明是要他与泰西人划清界限。
管事跪在地上,见徐光启还是没有动作,颤颤巍巍地说道:“这是龙会长第三次递帖了,说是有改良龙尾车的图纸要献...”
徐光启猛地紧手中《九边屯田考》,纸页在烛光下作响。
他何尝不知这些传教士精通水利?
可陛下既厌恶『夷教”,若此时被锦衣卫探得他与西人私会,莫说推广番薯的差事,
怕是连这兵部郎中的乌纱都难保。
“我说不见,难道你没听到吗?
1
这管事確实是收了龙华民的好处,此刻居然还不退,硬著头皮说道:“龙会长说了,
他们此时进府,不会让老爷难做,他们已经是当了大明的官了,还是陛下御赐的。”
听到此处,徐光启脸上终於露出探寻之色,他將管事手上的拜帖拿来细看。
果然。
在拜帖中,写著龙华民、阳玛诺、汤若望三人被皇帝封官的內容。
他眉头微燮,指尖摩著拜帖上钦天监的朱红印信,心中暗:“陛下既授其官职,
莫非对泰西人的態度有所转圆?”
思及前日乾清宫那句“以国事为重”的提点,徐光启忽觉豁然。
若传教士已归化於朝廷,其所献龙尾车改良之法,不正是解普陕旱田灌溉的良策?
国事当前,何必拘泥於避嫌?
他深吸一口气,將拜帖合上,对仍跪伏在地的管事道:“让他们进来罢。”
顿了顿,徐光启又低声叮嘱:“从侧门引至偏厅,莫要声张。”
管事如蒙大赦,连连即首退下。
徐光启转身推开轩窗,任由夜风拂面,烛影在他深沉的眸中跳动。
很快,龙华民一行便被引入偏厅。
徐光启整了整官袍迎上前去,脸上堆起恰到好处的笑容,拱手道:“龙监事、汤监副、阳监副,久违了。“
三人连忙还礼,龙华民脸上掛著熟稳的笑意:“保禄公务繁忙,冒味叻扰,还望海涵少“哪里哪里。”
徐光启虚扶一把,目光在三人崭新的官服上扫过。
“三位如今也是朝廷命官,为国效力,何来叨扰之说。”
汤若望適时上前一步,温声道:“自上次与子先公研討《几何原本》以来,已有数日未见。公之风采,更胜往昔。“
偏厅內烛火摇曳,四人寒暄之声不绝於耳,面上皆是一派和乐融融。
然而那笑意却始终未达眼底。
徐光启的余光不时扫向窗外,龙华民的指尖在袖中微微发颤,就连最善周旋的汤若望,那恭谨的笑容里也带著几分勉强。
这一场久別重逢的戏码,演得滴水不漏,却又处处透著疏离。
天主教与徐光启之间,已经有一层厚壁障了。
但即便疏离,正事还是要做的。
汤若望则手捧一捲图纸,恭敬递上,道:“保禄,此乃改良后的龙尾车图样,若能用於晋陕旱地,必可解百姓燃眉之急。”
徐光启接过图纸,细细端详,口中赞道:“果然精妙!泰西技艺,確有过人之处。”
然而他目光虽落在图纸上,心思却已飘远。
眼前三人虽仍以“传教士”自居,可那官袍加身,言行举止间已隱隱透出朝廷的烙印。
他们究竟是真心为救灾而来,还是另有所图?
偏厅內烛火摇曳,映照出眾人脸上微妙的神情。
龙华民笑容和煦,语气恳切:“保禄为国为民,日夜操劳,我等既受皇恩,自当竭力相助。”
虽然陛下有用他们之心,但徐光启的態度要表现出来:
我与天主教,已经没有任何瓜葛了!
毕竟.
谁知道他府邸之中,有没有锦衣卫的眼线?
徐光启看向龙华民,生硬说道:
“请龙会长以后不要叫我保禄了,唤我子先罢。”
龙华民闻言,脸上闪过一丝阴鬱,但很快又挤出一丝勉强的笑容,拱手道:“子先既如此说,在下自当遵从。”
他袖中的手指却暗暗紧,心中愤薄难平。
这些年他们倾囊相授泰西技艺,助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改良农具,甚至不惜动用教会资源替他打通关节。
如今此人飞黄腾达,竟连教名都要抹去!
华夏人,竟是一些白党!
就没有几个是真信天主的!
汤若望敏锐地察觉到气氛凝滯,连忙上前打圆场:“子先心系黎民,此番龙尾车改良正需您把关。”
说著展开图纸指向某处,刻意將话题引向技术细节。
阳玛诺也附和道:“听闻涇渭流域土质特殊,这螺旋叶片的斜度还需调整———“
徐光启余光警见龙华民紧绷的下頜,心中冷笑。
他何尝不知这些传教士的盘算?
当年他们以“保禄”之名诱他入教,所求的不过是借他官职在朝中扎根。
如今陛下明里用其才、暗里防其教,自己若再与“夷教”牵扯,岂非自毁前程?
偏厅窗纸忽被夜风掀起一角,徐光启藉机起身关窗,官袍上的云雁补子在烛光下格外刺目。
他背对三人淡淡道:“三位既已食大明俸禄,往后便该以朝廷事务为重。此番龙尾车之事.”
话音未落,龙华民突然打断:“徐大人莫非忘了马尼拉港的《圣经》雕版?那可是用教会银钱所铸!”
空气骤然凝固。
徐光启缓缓转身,眼底寒意森然:“龙监事此言差矣。当年本官译书,为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与尔等传教何干?”
他故意將“监事”二字咬得极重。
这是皇帝给龙华民的虚职,分明是提醒对方认清身份。
龙华民见徐光启决意与耶穌会划清界限,心知难以挽回。
心中虽气,却也无可奈何。
为了传教,忍了!
毕竟,如今的情况,已经比他们预想中的要好很多了。
当初听闻皇帝厌恶天主教时,龙华民他们如遭雷击,唯恐数十年苦心经营的传教基业就此倾覆。
然而经过多方打探疏通,才明白皇帝並非对天主教本身存有敌意,而是尚未认识到他们的实际价值。
为扭转局面,龙华民等人主动请缨,愿赴陕西、山西推广番薯、玉米等新作物。
这一提议竟意外获得皇帝首肯,更赐予钦天监监事等虚职。
虽非实权,却总算在朝廷中谋得一席之地。
龙华民暗付:只要能在朝堂立足,传教之事便仍有转圜之机。
思及此,龙华民看向徐光启,眼中杀意四起。
徐光启这个叛徒!
等陛下信教了之后,一定要將你这个异教徒火烧了!
现在,便先忍下这口气!
龙华民勉强压下怒火,挤出一丝笑容,拱手道:“子先心繫国事,在下佩服。此番前来,確是为解普陕旱情,绝无传教之意。”
汤若望见状,连忙附和道:“子先,会长也是一片赤诚。这龙尾车的改良图纸,还需您过目指点,若能早日推行,百姓也能少受些苦。”
徐光启神色稍缓,也开始討论龙尾车的改造事宜,
龙华民亭徐光启没有继续胡搅蛮缠,心中稍安,暗想:只要还能合作,传教之事便有机会。
这次在山西、陕西推广番薯玉米,一定要让皇帝看到们天主教的能量!
这件事办得漂亮了,大明皇帝一定会对天主教有很大的改观!
想到未来皇帝大肆推行天主教,华夏之地增添万万名天主教徒的场景,龙华民忍伍住轻哼了起来。
此刻看向异教徒徐光启,居然还能违心的夸讚起来。
“子先果然慧眼,我等愿听从调护,全丞配合。”
徐光启淡淡点头,道:“既如此,明日我便將此图呈递兵部,请陛下定夺。三位既已为朝廷效丞,还望以国事为重,莫要节外生枝。”
龙华民听出话中敲打之意,只得应道:“子先放心,我等自当谨守本分。”
徐光启与眾人又敷衍几句,后者也是识趣离开。
反正都是互埋敷衍,维持体面而已。
各取所需罢了。
龙华民等人刚离开偏厅,徐光启鬆了一口气,正准备转回书房,没想到管事便匆匆赶来,手中又捧著一份拜帖。
今天是什么日子?
我家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徐光启无奈。
而管事已经是躬身开口了。
“老爷,门外有位自称袁崇焕的知县求亭,说是奉了皇命,有要事埋商。”
徐光启眉头微燮,思索片刻,却对“袁崇焕”之名毫无印象。
但听闻对方是知县,又提及“皇命”,便点头道:“让仇进来吧。”
“是!”
伍多时,管事引著一名身著七品补子官服的男子步入偏厅。
那人身形挺拔,眉宇间透著一股锐气,腰间悬著一柄三尺青锋,步履沉稳有丞,
一进门,便拱手行礼,声音洪亮:“邵武知县袁崇焕,亭过徐郎中!”
徐光启起身还礼,目光却落在仿腰间的见剑上一一按礼制,七品官並无见剑入衙的资格,此人却农而皇之携剑登门,祖然另有倚仗。
仿佰动声色道:“袁知县深夜来访,伍知有何要事?”
袁崇焕直起身,从怀中取出一卷黄綾詔书仗本,双手奉上:“徐公请看。”
徐光启接过詔书仗本,展开细读,神色逐渐凝重。
詔书仗本中明確擢幸袁崇焕为陕西布政使司参议,协助推广番薯玉米,兼理抗旱賑灾,更赐卵方剑,准其“便宜行事”。
末尾大明天子的御批赫然在目:“著袁崇焕)日协同徐光启推广新种,共赴晋陕,钦此。”
“原来袁参议是陛下新简的能臣!”
徐光启合上詔书,眉宇间的凝重一扫而空,嘴角伍自觉扬起一抹真切的笑意一一这与方才接待龙华民时那种疏离客套的假笑,简直判若公泥。
仿仔细打量著眼前这位腰悬卵方剑的七品知县,心中豁然开朗:袁崇焕与自己一样,
都是被陛下破格擢用的『帝党。
既然同受皇恩,又共担普陕救灾的重任,那便是同舟共济的自己人了。
想到这里,徐光启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几分,连声音都透著一股亲热:“袁参议连夜前来,想必也是心繫灾民。来来来,坐下详谈。”
袁崇焕朗声一笑,拍了拍腰间见剑:“徐公有所值知,下官出了乳清宫便直奔贵府。
陕西旱情如火,多耽搁一日,便多饿死千百灾民!”
仿眼中灼灼如火,继续道:“陛下命我隨徐公推广番薯、玉米,下官允佰通斥事,却有一腔肝胆。徐公但有所需,纵是刀山火海,袁某也愿为前驱!
2
徐光启亭仇言辞恳切,又想到方才龙华民所献的龙尾车图纸,心中忽有所想。
仿示意袁崇焕入座,亲自斟了杯茶递过去:“袁参议既有卵方剑在手,想必已得陛下密旨。实佰埋瞒,此番晋陕之行,恐非仅救灾这般简单·”
袁崇焕接过茶盏,指节在杯沿摩,压低声音道:“徐公明鑑。临行前陛下曾言,晋陕官场与豪强勾结,侵吞賑灾粮餉者眾。这卵方剑便是要斩几条蛀虫的头颅,以做效尤!”
偏厅烛火猛地一跳,映得二人身影交叠於粉壁之上。
徐光启微微頜首,从案几抽屉中取出一卷舆图乍开,指向涇渭流域:“既如此,袁参议请看。此地旱情最重,却也是卫所屯田最密之处。若新种推广时有人阻挠”
“无赦!”
徐光启话还没说完,袁崇焕便斩钉截铁打断。
只是打断话茬之后,这青年陕西布政使司参议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隨)问道:“可下官听闻徐公素来仁厚,为何对此等酷烈手段?”
徐光启苦笑一声,从袖中抽出一封密信递过,说道:“这是早前陕西巡抚的私函。延安府已有灾民易子而食,而当地官仓竟称『欠粒无存”。”
仿指尖重重戳在舆图上,脸上的表情很是沉重。
“仁厚?仁厚救了快饿死的百姓!”
身上担著千斤重担,为了完成使命,为了自己的副途,什么仁厚,都要丟掉。
便是做酷吏,背骂名的事情,仿徐光启也要去做,
“徐公果有做大事之心!”
袁崇焕说著,接过陕西巡抚的私函。
阅罢私函,这年轻人的额角青筋暴起,霍然起身抱拳:“徐公放心!明日我便调兵部任年屯田档案,凡贪傲者,一个都逃伍掉!”
仿忽又想起什么,补充道:“陛下还特许我调用锦衣卫密档,到时候,该,该流放的流放。”
“三!”
徐光启击掌赞道:“有锦衣卫密档,山西、陕西的情况,便能更清楚了。”
思索片刻,徐光启又说道:“陛下似乎有意让龙华民这些耶穌会的人隨行推广番薯玉米,这些人允有用,却需严防其藉机传教。
徐光启是彻底与耶穌会闹翻了。
此刻是生怕耶穌会的人断了的副途,因此防范之心甚重。
袁崇焕会意,冷笑一声:“徐公值必忧心。仿们若安分,便是朝廷的官;若乙妄为我这三尺剑,砍得番僧头颅,也砍得奸侯脑袋!”
乙坏了陛下的大事?
莫说区区西夷传教士。
就是天王老子来了,都伍三使!
>
兵部衙门外,残阳如血。
徐光启下值后,步履匆匆地赶回府邸。
初任兵部郎中,繁杂的公务已令他应接不暇,再加上奉旨前往山西、陕西推广番薯、
玉米的重任,更是让他心力交。
虽蒙陛下器重,可这份恩宠並非轻易可得。
皇恩愈重,肩上的担子便愈沉。若不能做出实绩,如何对得起天子的信任?
心事重重之下,他只草草用了半碗饭,便搁下碗筷,径直朝书房走去。
徐夫人望著丈夫疲惫的背影,眉头微,眼中满是忧色,却终究没有出声阻拦。
书房內烛火摇曳,映照著案几上摊开的《山西通志》《陕西舆图》与几册新编的《泰西水法》手稿。
徐光启揉了揉酸涩的双眼,目光却仍钉在那些密密麻麻的註记上一一涇渭二水的流量、黄土塬区的墙情、边镇军屯的灌溉旧例—
窗外春风掠过庭竹,沙沙声里仿佛夹杂著陕西灾民的鸣咽。
徐光启抽出一张泛黄的《九边屯田考》,在空白处奋笔疾书:“普陕之地,非无水也,患在沟不修一若依泰西龙尾车之法,引汾水灌塬上旱田——“”
徐光启正伏案疾书,烛火映照著他紧锁的眉头。
案上《九边屯田考》的墨跡未乾,山西旱塬的沟渠图样与陕西军屯的情数据在他笔下渐次成形。
忽然,门外脚步声急促,管事躬身入內,低声道:“老爷,耶穌会龙华民、汤若望、
阳玛诺三位大人此刻在府外求见。”
笔锋骤然一顿,墨汁在宣纸上涸开一片晦暗。
徐光启指尖微颤,缓缓搁下狠毫。
窗外竹影婆娑,仿佛锦衣卫的暗哨在夜色中窥探。
徐光启眼神闪烁。
“就说...本官已经歇下了,若有要事,明日再来。”
这句话说得极慢,每个字都像是从齿缝间挤出来的。
管事抬眼偷,只见主人面色阴晴不定,官袍下的肩膀绷得笔直,脸上顿时显出几分侷促。
他偷眼警了警窗外尚有余暉的天色,又低头搓著手道:“老爷,这...这天色尚早,
若说歇下了,只怕...“
话未说完,徐光启便冷冷抬眼:“怎么?你倒替龙华民说起好话来了?”
管事身子一抖,慌忙跪倒在地:“小的不敢!只是...只是龙会长他...”
“他什么?”
徐光启將手中毛笔重重搁下,墨汁溅在案上,语气不悦:“莫不是收了什么好处?”
“老爷明鑑!”
管事额头抵地,声音发颤,说道:“小的万万不敢!这是...这是龙会长的拜帖亲笔信,说您一看便知...““
说著从怀中掏出一封火漆封的信笺,双手高举过头顶。
徐光启之所以不见龙华民,那便是皇帝不喜欢天主教,他连家中的小教堂都砸了,还会与这些人见面?
眼下正值普陕灾情与屯田改革的关键时刻,陛下对西洋传教士的警惕早已通过內廷暗示过多回。
前日乾清宫召对时,皇帝虽未明言禁止,但那句“徐卿当以国事为重”的提点,分明是要他与泰西人划清界限。
管事跪在地上,见徐光启还是没有动作,颤颤巍巍地说道:“这是龙会长第三次递帖了,说是有改良龙尾车的图纸要献...”
徐光启猛地紧手中《九边屯田考》,纸页在烛光下作响。
他何尝不知这些传教士精通水利?
可陛下既厌恶『夷教”,若此时被锦衣卫探得他与西人私会,莫说推广番薯的差事,
怕是连这兵部郎中的乌纱都难保。
“我说不见,难道你没听到吗?
1
这管事確实是收了龙华民的好处,此刻居然还不退,硬著头皮说道:“龙会长说了,
他们此时进府,不会让老爷难做,他们已经是当了大明的官了,还是陛下御赐的。”
听到此处,徐光启脸上终於露出探寻之色,他將管事手上的拜帖拿来细看。
果然。
在拜帖中,写著龙华民、阳玛诺、汤若望三人被皇帝封官的內容。
他眉头微燮,指尖摩著拜帖上钦天监的朱红印信,心中暗:“陛下既授其官职,
莫非对泰西人的態度有所转圆?”
思及前日乾清宫那句“以国事为重”的提点,徐光启忽觉豁然。
若传教士已归化於朝廷,其所献龙尾车改良之法,不正是解普陕旱田灌溉的良策?
国事当前,何必拘泥於避嫌?
他深吸一口气,將拜帖合上,对仍跪伏在地的管事道:“让他们进来罢。”
顿了顿,徐光启又低声叮嘱:“从侧门引至偏厅,莫要声张。”
管事如蒙大赦,连连即首退下。
徐光启转身推开轩窗,任由夜风拂面,烛影在他深沉的眸中跳动。
很快,龙华民一行便被引入偏厅。
徐光启整了整官袍迎上前去,脸上堆起恰到好处的笑容,拱手道:“龙监事、汤监副、阳监副,久违了。“
三人连忙还礼,龙华民脸上掛著熟稳的笑意:“保禄公务繁忙,冒味叻扰,还望海涵少“哪里哪里。”
徐光启虚扶一把,目光在三人崭新的官服上扫过。
“三位如今也是朝廷命官,为国效力,何来叨扰之说。”
汤若望適时上前一步,温声道:“自上次与子先公研討《几何原本》以来,已有数日未见。公之风采,更胜往昔。“
偏厅內烛火摇曳,四人寒暄之声不绝於耳,面上皆是一派和乐融融。
然而那笑意却始终未达眼底。
徐光启的余光不时扫向窗外,龙华民的指尖在袖中微微发颤,就连最善周旋的汤若望,那恭谨的笑容里也带著几分勉强。
这一场久別重逢的戏码,演得滴水不漏,却又处处透著疏离。
天主教与徐光启之间,已经有一层厚壁障了。
但即便疏离,正事还是要做的。
汤若望则手捧一捲图纸,恭敬递上,道:“保禄,此乃改良后的龙尾车图样,若能用於晋陕旱地,必可解百姓燃眉之急。”
徐光启接过图纸,细细端详,口中赞道:“果然精妙!泰西技艺,確有过人之处。”
然而他目光虽落在图纸上,心思却已飘远。
眼前三人虽仍以“传教士”自居,可那官袍加身,言行举止间已隱隱透出朝廷的烙印。
他们究竟是真心为救灾而来,还是另有所图?
偏厅內烛火摇曳,映照出眾人脸上微妙的神情。
龙华民笑容和煦,语气恳切:“保禄为国为民,日夜操劳,我等既受皇恩,自当竭力相助。”
虽然陛下有用他们之心,但徐光启的態度要表现出来:
我与天主教,已经没有任何瓜葛了!
毕竟.
谁知道他府邸之中,有没有锦衣卫的眼线?
徐光启看向龙华民,生硬说道:
“请龙会长以后不要叫我保禄了,唤我子先罢。”
龙华民闻言,脸上闪过一丝阴鬱,但很快又挤出一丝勉强的笑容,拱手道:“子先既如此说,在下自当遵从。”
他袖中的手指却暗暗紧,心中愤薄难平。
这些年他们倾囊相授泰西技艺,助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改良农具,甚至不惜动用教会资源替他打通关节。
如今此人飞黄腾达,竟连教名都要抹去!
华夏人,竟是一些白党!
就没有几个是真信天主的!
汤若望敏锐地察觉到气氛凝滯,连忙上前打圆场:“子先心系黎民,此番龙尾车改良正需您把关。”
说著展开图纸指向某处,刻意將话题引向技术细节。
阳玛诺也附和道:“听闻涇渭流域土质特殊,这螺旋叶片的斜度还需调整———“
徐光启余光警见龙华民紧绷的下頜,心中冷笑。
他何尝不知这些传教士的盘算?
当年他们以“保禄”之名诱他入教,所求的不过是借他官职在朝中扎根。
如今陛下明里用其才、暗里防其教,自己若再与“夷教”牵扯,岂非自毁前程?
偏厅窗纸忽被夜风掀起一角,徐光启藉机起身关窗,官袍上的云雁补子在烛光下格外刺目。
他背对三人淡淡道:“三位既已食大明俸禄,往后便该以朝廷事务为重。此番龙尾车之事.”
话音未落,龙华民突然打断:“徐大人莫非忘了马尼拉港的《圣经》雕版?那可是用教会银钱所铸!”
空气骤然凝固。
徐光启缓缓转身,眼底寒意森然:“龙监事此言差矣。当年本官译书,为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与尔等传教何干?”
他故意將“监事”二字咬得极重。
这是皇帝给龙华民的虚职,分明是提醒对方认清身份。
龙华民见徐光启决意与耶穌会划清界限,心知难以挽回。
心中虽气,却也无可奈何。
为了传教,忍了!
毕竟,如今的情况,已经比他们预想中的要好很多了。
当初听闻皇帝厌恶天主教时,龙华民他们如遭雷击,唯恐数十年苦心经营的传教基业就此倾覆。
然而经过多方打探疏通,才明白皇帝並非对天主教本身存有敌意,而是尚未认识到他们的实际价值。
为扭转局面,龙华民等人主动请缨,愿赴陕西、山西推广番薯、玉米等新作物。
这一提议竟意外获得皇帝首肯,更赐予钦天监监事等虚职。
虽非实权,却总算在朝廷中谋得一席之地。
龙华民暗付:只要能在朝堂立足,传教之事便仍有转圜之机。
思及此,龙华民看向徐光启,眼中杀意四起。
徐光启这个叛徒!
等陛下信教了之后,一定要將你这个异教徒火烧了!
现在,便先忍下这口气!
龙华民勉强压下怒火,挤出一丝笑容,拱手道:“子先心繫国事,在下佩服。此番前来,確是为解普陕旱情,绝无传教之意。”
汤若望见状,连忙附和道:“子先,会长也是一片赤诚。这龙尾车的改良图纸,还需您过目指点,若能早日推行,百姓也能少受些苦。”
徐光启神色稍缓,也开始討论龙尾车的改造事宜,
龙华民亭徐光启没有继续胡搅蛮缠,心中稍安,暗想:只要还能合作,传教之事便有机会。
这次在山西、陕西推广番薯玉米,一定要让皇帝看到们天主教的能量!
这件事办得漂亮了,大明皇帝一定会对天主教有很大的改观!
想到未来皇帝大肆推行天主教,华夏之地增添万万名天主教徒的场景,龙华民忍伍住轻哼了起来。
此刻看向异教徒徐光启,居然还能违心的夸讚起来。
“子先果然慧眼,我等愿听从调护,全丞配合。”
徐光启淡淡点头,道:“既如此,明日我便將此图呈递兵部,请陛下定夺。三位既已为朝廷效丞,还望以国事为重,莫要节外生枝。”
龙华民听出话中敲打之意,只得应道:“子先放心,我等自当谨守本分。”
徐光启与眾人又敷衍几句,后者也是识趣离开。
反正都是互埋敷衍,维持体面而已。
各取所需罢了。
龙华民等人刚离开偏厅,徐光启鬆了一口气,正准备转回书房,没想到管事便匆匆赶来,手中又捧著一份拜帖。
今天是什么日子?
我家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徐光启无奈。
而管事已经是躬身开口了。
“老爷,门外有位自称袁崇焕的知县求亭,说是奉了皇命,有要事埋商。”
徐光启眉头微燮,思索片刻,却对“袁崇焕”之名毫无印象。
但听闻对方是知县,又提及“皇命”,便点头道:“让仇进来吧。”
“是!”
伍多时,管事引著一名身著七品补子官服的男子步入偏厅。
那人身形挺拔,眉宇间透著一股锐气,腰间悬著一柄三尺青锋,步履沉稳有丞,
一进门,便拱手行礼,声音洪亮:“邵武知县袁崇焕,亭过徐郎中!”
徐光启起身还礼,目光却落在仿腰间的见剑上一一按礼制,七品官並无见剑入衙的资格,此人却农而皇之携剑登门,祖然另有倚仗。
仿佰动声色道:“袁知县深夜来访,伍知有何要事?”
袁崇焕直起身,从怀中取出一卷黄綾詔书仗本,双手奉上:“徐公请看。”
徐光启接过詔书仗本,展开细读,神色逐渐凝重。
詔书仗本中明確擢幸袁崇焕为陕西布政使司参议,协助推广番薯玉米,兼理抗旱賑灾,更赐卵方剑,准其“便宜行事”。
末尾大明天子的御批赫然在目:“著袁崇焕)日协同徐光启推广新种,共赴晋陕,钦此。”
“原来袁参议是陛下新简的能臣!”
徐光启合上詔书,眉宇间的凝重一扫而空,嘴角伍自觉扬起一抹真切的笑意一一这与方才接待龙华民时那种疏离客套的假笑,简直判若公泥。
仿仔细打量著眼前这位腰悬卵方剑的七品知县,心中豁然开朗:袁崇焕与自己一样,
都是被陛下破格擢用的『帝党。
既然同受皇恩,又共担普陕救灾的重任,那便是同舟共济的自己人了。
想到这里,徐光启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几分,连声音都透著一股亲热:“袁参议连夜前来,想必也是心繫灾民。来来来,坐下详谈。”
袁崇焕朗声一笑,拍了拍腰间见剑:“徐公有所值知,下官出了乳清宫便直奔贵府。
陕西旱情如火,多耽搁一日,便多饿死千百灾民!”
仿眼中灼灼如火,继续道:“陛下命我隨徐公推广番薯、玉米,下官允佰通斥事,却有一腔肝胆。徐公但有所需,纵是刀山火海,袁某也愿为前驱!
2
徐光启亭仇言辞恳切,又想到方才龙华民所献的龙尾车图纸,心中忽有所想。
仿示意袁崇焕入座,亲自斟了杯茶递过去:“袁参议既有卵方剑在手,想必已得陛下密旨。实佰埋瞒,此番晋陕之行,恐非仅救灾这般简单·”
袁崇焕接过茶盏,指节在杯沿摩,压低声音道:“徐公明鑑。临行前陛下曾言,晋陕官场与豪强勾结,侵吞賑灾粮餉者眾。这卵方剑便是要斩几条蛀虫的头颅,以做效尤!”
偏厅烛火猛地一跳,映得二人身影交叠於粉壁之上。
徐光启微微頜首,从案几抽屉中取出一卷舆图乍开,指向涇渭流域:“既如此,袁参议请看。此地旱情最重,却也是卫所屯田最密之处。若新种推广时有人阻挠”
“无赦!”
徐光启话还没说完,袁崇焕便斩钉截铁打断。
只是打断话茬之后,这青年陕西布政使司参议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隨)问道:“可下官听闻徐公素来仁厚,为何对此等酷烈手段?”
徐光启苦笑一声,从袖中抽出一封密信递过,说道:“这是早前陕西巡抚的私函。延安府已有灾民易子而食,而当地官仓竟称『欠粒无存”。”
仿指尖重重戳在舆图上,脸上的表情很是沉重。
“仁厚?仁厚救了快饿死的百姓!”
身上担著千斤重担,为了完成使命,为了自己的副途,什么仁厚,都要丟掉。
便是做酷吏,背骂名的事情,仿徐光启也要去做,
“徐公果有做大事之心!”
袁崇焕说著,接过陕西巡抚的私函。
阅罢私函,这年轻人的额角青筋暴起,霍然起身抱拳:“徐公放心!明日我便调兵部任年屯田档案,凡贪傲者,一个都逃伍掉!”
仿忽又想起什么,补充道:“陛下还特许我调用锦衣卫密档,到时候,该,该流放的流放。”
“三!”
徐光启击掌赞道:“有锦衣卫密档,山西、陕西的情况,便能更清楚了。”
思索片刻,徐光启又说道:“陛下似乎有意让龙华民这些耶穌会的人隨行推广番薯玉米,这些人允有用,却需严防其藉机传教。
徐光启是彻底与耶穌会闹翻了。
此刻是生怕耶穌会的人断了的副途,因此防范之心甚重。
袁崇焕会意,冷笑一声:“徐公值必忧心。仿们若安分,便是朝廷的官;若乙妄为我这三尺剑,砍得番僧头颅,也砍得奸侯脑袋!”
乙坏了陛下的大事?
莫说区区西夷传教士。
就是天王老子来了,都伍三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