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别人帮扶是一时的,得自己……

    京市距离东省有一千多里,坐火车往返要三四天,夫妻俩同时请假,厂里不是太愿意。
    可架不住姜凤淑态度强硬,说她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请过假,这次也是女婿出事逼不得已,没办法只能准了。
    正好顾全周二带人回y市分公司,姜广军准备开车跟着一起走,这样方便,不用去挤火车,路上还有人照应。
    姜凤淑和李昌顺一辈子没出过几次远门,两眼一抹黑,既然儿子已经安排好,也就没反对。
    说来姜广军的车还是顾砚宽送的那辆绿色吉普,他开好几年了,除了密封不够好,性能还不错,座位也宽敞,他仔细检修了一遍,带上备用轮胎和汽油,周三清早就跟着车队出发了。
    路上很是顺利,又做足了准备,并没遭什么罪。
    姜广军也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快再来f县。
    他们是昨天晚上到的y市,休息一夜,早上开车来的。
    f县地处偏远,顾全担心他们人生地不熟的再出点什么意外,就一块跟来了。
    姜广军当然不会拒绝他的好意,顾全比他路熟。
    再说自家这点事人家都知道,没必要遮遮掩掩的。
    姜广军在小市场里,没找到张铁山的身影,看来将他的话听进去了,不再出来摆摊修鞋。
    住址,是跟市场里的人打听的,就在这条胡同的北面,看见有路口往南一拐就是,很好找。
    而这周围住的多半都是水泥厂的工人和家属,胡同对面又是学校,交通也很方便,地理位置还不错。
    姜凤淑和李昌顺跟在儿子身后很快找到张铁山的住处,是一座小四合院子,西厢的两间房。
    房子建了有些年了,看着有些老旧,还是几户混居,院子里有些乱。
    过道被私自搭建的小棚子和随便堆放的杂物占据,很窄,跟京市那些大杂院没什么两样。
    张铁山这会儿正在家门口,手上摆弄着一辆三轮车,这是他低价买来的,虽然很旧,但收拾收拾还能用。
    听见脚步声抬起头,看见姜广军身后的二人,很是惊诧。
    “爸,妈,你们怎么来了?”
    他是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岳父岳母会千里迢迢的过来。
    “我们来看看你跟孩子。”姜凤淑有些哽咽,她如此心硬的一个人,看着拄着双拐向他们走来的张铁山,心里也不禁一酸。
    李昌顺更是难受,伸手去扶住他,担心他晃晃悠悠的摔倒。
    “我没事儿,都习惯了,爸妈,二哥,你们进屋坐吧。”
    这院子里住着四五家,人多眼杂,他赶紧将人请进屋。
    有那好奇心重的,都竖着耳朵听,对门还有个女同志直勾勾的盯着姜广军手上的袋子。
    顾全冷眼扫过去,吓得立马缩回脑袋,不敢再乱瞟。
    大杂院就是这样,没有隐私,谁家有点啥事满院人皆知,顾全没跟进屋,在外面看车。
    两间房子都不大,能有三十多平,被间隔成两室一厅,厨房搭在外头,天冷屋里生着炉子,烟气缭绕的,收拾得还算干净。
    姜广军不动声色的打量完,收回视线,在心里默默叹息,如果张铁山不出意外,这小家也挺温馨的。
    “孩子们上学了?”
    “嗯,一个读三年级,一个读一年级。”
    “他们中午回来吃饭吗?”
    “学校没有食堂,好在离得家近,中午回来能吃上口热乎的,爸妈,你们坐啊。”
    姜凤淑和李昌顺在屋里转悠一圈,才坐到客厅的靠背椅上。
    张铁山单手撑着拐,腾出另一只手,提起暖瓶,想要给他们倒水,家里是没有茶叶的。
    姜广军抢先了一步,“我来吧,你坐着。”
    “二哥,柜子有白糖,泡点糖水喝。”
    “不用了,铁山,别忙乎了,你坐下吧。”
    李昌顺轻轻叹了口气,“是我们对不住你,没教好闺女。”
    没良心的玩意,多好的小家,说不要就不要了,早晚有她后悔的!
    “爸,你别这么说,广英改嫁我是同意的,她也不容易,跟着我这么多年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只要她心里有孩子,能隔三差五的回来看看就行。”他如今已经别无所求。
    “去定做假肢了没有?别舍不得钱。”
    “定了,上回二哥给了钱,我弟弟陪我去省医院定做的。”
    “什么时候能装上?”姜凤淑又问道。
    “得下个月。”他很听姜广军的话,拿着钱没乱花,直接给自己定做了副假肢。
    “不行带孩子去京市吧,家里房子空着,你随便住,再说那边医疗条件好,挣钱的路子也多,有大家照应着,会比这里好生活。”张家儿子多,肯定顾不过来他。
    张铁山摇摇头,“不了妈,我还是留在f县吧,我父母亲人都在这边,去京市不习惯。”
    如果他没跟李广英离婚,他会考虑去京市。
    现在李广英已经改嫁,他一个外人还是别去添麻烦了。
    两个孩子姓张又不姓李,是他的责任,不能指望别人,岳父岳母能来看看,他已经很知足。
    至于二哥之前给的钱,等以后有了他会还的。
    屋里一片沉默,
    还是姜广军出声问道:“你整三轮车想干什么?”
    “我想去卖烤红薯。”张铁山不好意思的挠挠头,“我这人嘴太笨,脑子又不灵活,别的买卖做不来,正好乡下有几亩坡地,种了许多红薯。”
    红薯在乡下不值钱,城里却不一样,烤好的能卖五六分钱一斤,很多人尤其孩子和小年轻都喜欢吃,守着炉子,冷也不怕。
    姜广军点点头,“炉子做好了吗?”
    “正做着呢,过几天就好了。”他也是这次去省城看见大街上有卖烤地瓜的,觉得这小买卖不错,本钱少,没什么技术含量,又能挣钱,很适合他干。
    估计是生活有了目标后,心里变敞亮了。
    姜广军明显感觉到他的精神状态比上次好许多。
    其实腿残了不要紧,只要意志不夸,照样会过的很好。
    而且靠别人的帮扶是一时的,必须得自己立起来才行。
    “这院子里人怎么样?”
    “还行,小吵小闹的经常有,但没什么大奸大恶之人,我弟弟经常过来。”
    姜广军放心了,说了会儿话,很快中午了,张铁山要去做饭,他没让,自己去附近饭店要了几个菜打包回来。
    刚进屋,身后又传来动静,是两个孩子回来了。
    哥哥牵着弟弟,进来见家里有客人,在门口踌躇了一下。
    “舅舅?”老大叫张恺,他比弟弟张哲大两岁,胆子也大一些,还记得姜广军,爸爸说是二舅舅。
    “哎,你们放学了,进来吃饭,这是姥姥和姥爷,还还记得吗?”姜广军笑着给介绍道。
    “记得。”两个孩子点点头,走上前来,叫人。
    姜凤淑爱怜的摸着他们小手,这俩孩子长得都像张铁山,老实巴交话不多,模样倒不丑,小脸干干净净的。
    李广英是个不能吃苦的,又爱美,自己经常打扮得花枝招展,以前对两个孩子她也上心,所以养得不错。
    也就是这一年来,她改嫁了,孩子们跟着爸爸遭了些罪,但也没冷着饿着。
    李昌顺问他们学习怎么样,能跟上吗?
    两个孩子皆是点点头。
    他们成绩在班里不算拔尖,也不是很差,毕竟刚上小学,以后如何暂时还看不出来。
    不过都很懂事,看见桌子上摆着菜,就帮忙去拿碗筷,搬凳子,尤其老大张凯,做事很利索,一看就是经常做的。
    没妈的孩子早当家,爸爸腿脚不方便,有些事情只能他做。
    吃完饭,姜凤淑把带来的衣服拿出来让孩子们试了试,有不合适的地方她好给改改。两个孩子都很高兴。
    也是,哪有小孩子不喜欢新衣服的。
    姜广军来时带了两包东西,上次他只随便买了些水果饼干什么的,这次是于红霞给准备的。
    吃的穿的用的都有,还有一些课外书跟学习用品,是张铁山这个大男人想不到的。
    张铁山家里兄弟四个,最小的弟弟刚结婚,就是顶替他工作的那个,隔几天会来看看,帮着干点活,算是有情义的。
    另外两个都住在乡下,进城一次不容易,指望不上。
    姜广军留了心思,他一手牵着一个,送两个外甥去学校。
    在路上跟他们聊了很多家常。
    只一个中午,两个孩子就跟他混熟了,听说舅舅要送他们,兴奋得小脸都红扑扑的,走路都欢快起来,问什么说什么。
    胡同里很多人看着,一传十,十传百的,很快附近邻居全知道了,张家在京市的亲戚来了。
    还有人跑去告诉李广英,她不想来,怀孕身子发懒,不爱动弹,硬是被劝来的。
    听说是开小汽车的亲戚,她猜是姜广军,没想到父母也一块来了。
    见到亲妈,李广英下意识的就想转身跑,她怕挨揍。
    姜凤淑原本没打算见李广英,想不到她自己送上门来。
    “李广英你也不用跑,我不会再打你了,只是从今以后我没你这个闺女,滚吧!”
    姜凤淑竖着眉,说完,将抓在手里的扫把放下了。
    李昌顺也把头扭过去,“我们也不是来看你的。”
    李广英顿时哭了,“妈,你怎么这样狠心?我也是没办法。”
    家里兄弟姐妹们六个,现在顶数她过得不好,也最不受父母待见,这么多年一直不闻不问的,她究竟做错了什么?
    姜凤淑怒骂道:“我再狠也不如你狠,抛夫弃子,冷血无情!亲生的儿子也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