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章 兄弟之间
第1382章 兄弟之间
二月底的时候,金谷园内小溪潺潺,一副即将春暖开的模样。
赵王邵勖刚从关西返回,顺道看望下四弟邵裕。
邵裕正在院中清点行李。
金谷园内外又驻扎了八九百名军士,除百余人是邵裕带回来的亲随外,剩下的七百多人都是托人在河南招募的府兵余丁。
这件事从年前就开始做了,不是很顺利,数月时间、数万家庭,最终也就招到这么点人——他们的原生家庭,大概是比较困难的,或者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兄?”邵裕放下手中的活计,招呼他坐下饮茶。
“你在准备笔墨纸砚?”邵勖没急着坐下,而是转了一圈,问道。
“是啊。”邵裕说道:“手头有不少钱帛,带过去用处也不大,不如在河南换成有用之物。”
说完,他拍了拍一摞摞的藤纸,道:“从大姐那买的,价廉物美。”
“阿姐还收你钱?”邵勖笑道。
“便宜两成,不错了。”邵裕说道:“虽说各家都有纸匠,但辽东的草藤、树皮能造什么样的纸,心里没底,先买一批过去,供官府日常所用。至于乡里、部落,不识字的用不了纸,识字的就先用木牍吧。”
“想得真周到。”邵勖感慨道:“我在平州时仿佛看到慕容鲜卑用草木造纸。”
“不如藤纸远甚。”邵裕想了想,又补充道:“兴许是不会造纸。那些人可能三十年前就避难而去了,那会中原的纸张又差又贵,产得还不多。”
说到最后,他指了指一辆牛车,道:“车上装的全是蜜香纸,托人在武昌买的。这么多够我用好些年了。”
邵勖明白了。
蜜香纸多半是供王府所用,藤纸是官府办公的,民间自己想办法,造质地差一点的草纸也好,用木牍也罢,随意。
纸旁边似乎还放了许多毛笔、松墨。
邵裕见三兄看着这些,便道:“上好的宜阳墨,我——外祖父置办的,还有安定黄羊尾豪制作的毛笔。”
邵勖恻然,起身拍了拍四弟的肩膀,什么话都没说。
外祖父准备的,用一点少一点,兴许还不怎么舍得用。
“有没有准备种子?”邵勖又问道。
邵裕点了点头,道:“阿爷令广成宫选送了十余类、数十种果蔬种子,却不知能不能种,月初就让人启程带走了,连带着百余头种牛、种马、种羊、种猪,这会应已至冀州。”
“粮谷呢?”
“头几年先种粟吧,几个月就能收。”
“不是还有黑麦?”
“东莱行营在马石津种了一些,收了二十斛上下,做种子也就够五六十亩的,几年内济不得大事。开春后,王府应会在旅顺、北丰、平郭三县播种,一县种二十亩,先看吧。”
“四弟,你何时这么有条理了?”邵勖惊讶道。
邵裕佯作不悦,道:“我就只会打打杀杀吗?”
邵勖叹道:“我要有你行军作战的本事……”
“有何用?”邵裕摇头道,说完,顿了顿,道:“要不你去平壤吧?央父亲把乐浪、带方二郡封给你,反正朝廷也对这地方头疼着呢。守不是,不守又不是,给你当封地得了。我们两家合力,从西安平修一条大驿道至平壤,守望互助。如此,百济也好,高句丽也罢,何足道哉?你有事,我必至,辽东有事,三兄你再发兵救援。”
邵勖有那么一丝心动,很快又摇了摇头,苦笑道:“怕是去不了。河东裴氏在凉州经营多年,阿爷大概是想我去西域。反正有些地方不封给我,也要封给什么胡酋,那还不如给邵氏子孙,阿爷大概是这么想的吧。”
“莫不是高昌?”邵裕叹道:“那地方太小了,才三万户口。便是把车师之类并给你,也不过三万有余,不足四万,太委屈了。”
“总比留在洛汴要好。阿爷的想法,或许才是最正确的。”邵勖意兴阑珊道。
“真定了?”邵裕问道。
“没那么快。”邵勖说道:“不过阿爷在给我物色妾室,皆敦煌名家之女,或许还有其他地方的吧,我亦不甚了了。”
邵裕点了点头,道:“其实,西域至少有钱,工匠也不愁。若能陪嫁几个大族,倒也没那么难熬。”
“各有优劣吧。”邵勖叹道:“将来你我相隔万里,想见面却也没那么容易了。”
邵裕默然。
他们很难再见面了,反倒是子孙辈有可能来往一番,盖因就藩之后,藩王不太可能入京,能定期派世子入朝就已经不错了。
“辽东其实颇多财货——”
“西域商路聚财甚快——”
沉默了一会后,兄弟二人默契地避开了敏感的话题,几乎同时开口说话,然后又相视一笑。
“还缺什么?”邵勖问道:“我好歹掌管坊市多年,别的不谈,价廉物美的货品还是能给你找来的。”
邵裕起了兴趣,问道:“有多便宜?”
邵勖笑了,道:“你有多少钱?”
邵裕沉默了一下,道:“虽说外翁把外祖母经商得到的阿堵物都给我了,但我又怎么能真的全拿走?不过数万钱绢罢了,另有数百件金银器,却不太好估值。”
邵勖明白了道:“过几日我请一些豪商过来,兴许能更便宜点。”
“怎么做?”
“看看辽东有没有他们想要之物。”
邵裕肃然起敬,道:“三兄你生财的能耐真不小。”
邵勖笑了笑,道:“货殖之道,无非互通有无罢了。为兄教你一招,辽东有毛皮,中原所需也。你可令豪商携货而至,规定诸色物品,譬如铁农具,多少件可换多少毛皮。再整治私下售卖者,令其不得与豪商接触,如此可独断厚利。若嫌麻烦,可择一二信誉卓著之大商家,将辽东毛皮尽数交予其手,规定年限,不许其他人插手,也能得到急需之物。”
邵裕愣了许久,最后喟然长叹。
在治理辽东这件事上,三兄比他办法多多了,若能把他诓到平壤,比邻而居,说不定能沾更多光,只是不太可能了。
兄弟二人聊着聊着,便坐了下来,边喝茶边谈。
“其实辽东人少,便该多诉诸器械。”邵勖说道:“八棱卧式大风车,可多多准备一些。秋收后舂米磨面,要不了多久就能弄完。”
“种地之事,便不能精耕细作了,尽量抢农时多耕一些田,然后播种。哪怕亩收不高,但你种的田多啊。此事可考虑马耕,或曰马耕较浅,但耕得快,农时就那么些时日,越快越好。总之,如何取舍,全看你了。”
“到了辽地,便不能再指望着全靠种地吃饭了,还得放牧。此事老人小孩便能胜任,不占用精壮。秋收之后,再让精壮去割草,以备过冬。”
“慕容廆都开学堂,令诸部子弟学习。棘城的学堂我去看过,不少,慕容鲜卑酋帅子弟多多少少学了一些,比宇文氏顺眼多了,瞧着不像胡人。你可先让世家大族的私学招酋帅子弟入学,有余力之后再办官学。胡人不通礼仪,入学以后便会好很多。再者,四弟你那么能打,想必能震住心怀不满之徒。如此一两代人,局面会大为改观。”
“而今你也别想着找高句丽晦气了。他们固然元气大伤,但你打过去也要消耗丁口、钱粮,不值得。不如先料理好国中事务,再做他图。”
“对洛阳——”说到最后,邵勖叹了口气,道:“六弟其实没有坏心,你让着他点,恭顺一点。阿爷百年之后,当可安稳许久。”
这都是掏心窝子的话了,换其他皇子,未必会说这么多。邵裕很承情,道:“三兄,我有什么能帮你的么?”
邵勖摇了摇头,没说什么。
他其实也有些茫然,更有些难过。兄弟之间,不该如此的。
他最后只说道:“春郎还在汴梁,有空你去见见他吧。他清查府兵余丁许久了知道哪些军府好招募人手,也认识不少人,有他帮忙,你招兵买马会容易许多。”
邵裕听完,重重点了点头,道:“下个月吧。”
邵勖看了他一眼,问道:“你什么时候走?”
“不知,先陪陪阿娘吧。”邵裕说道:“好些时日没去看望祖父了,他身子骨如何?”
“不太好。”邵勖黯然道:“我明日就回汴梁,到祖父跟前尽孝。”
“唉,三兄你还是这个性子,若是——”邵裕苦笑道:“过几日我也奉阿娘回汴梁了。金谷园这边,没人了。”
王玄父子已护送王衍灵柩回琅琊,这边确实没人了,留着也没意思。
所谓家,不就是因为有亲人在才称之为家么?亲人不在,家就散了。
“好啊。”邵勖笑道:“回了汴梁,我等还可以多聚聚。”
邵裕点了点头。
他还有许多人要见,还有许多人要告别。
从此以后,天各一方,各自安好。
洛汴少了一个鲜衣怒马的皇子,辽东多了一个在风雪中倚门西望的宗室。
等到祖父、父亲、母亲相继故去之后,他情感上的羁绊也就不多了。
有遗憾,有不舍,但这就是他的路。
(本章完)
二月底的时候,金谷园内小溪潺潺,一副即将春暖开的模样。
赵王邵勖刚从关西返回,顺道看望下四弟邵裕。
邵裕正在院中清点行李。
金谷园内外又驻扎了八九百名军士,除百余人是邵裕带回来的亲随外,剩下的七百多人都是托人在河南招募的府兵余丁。
这件事从年前就开始做了,不是很顺利,数月时间、数万家庭,最终也就招到这么点人——他们的原生家庭,大概是比较困难的,或者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兄?”邵裕放下手中的活计,招呼他坐下饮茶。
“你在准备笔墨纸砚?”邵勖没急着坐下,而是转了一圈,问道。
“是啊。”邵裕说道:“手头有不少钱帛,带过去用处也不大,不如在河南换成有用之物。”
说完,他拍了拍一摞摞的藤纸,道:“从大姐那买的,价廉物美。”
“阿姐还收你钱?”邵勖笑道。
“便宜两成,不错了。”邵裕说道:“虽说各家都有纸匠,但辽东的草藤、树皮能造什么样的纸,心里没底,先买一批过去,供官府日常所用。至于乡里、部落,不识字的用不了纸,识字的就先用木牍吧。”
“想得真周到。”邵勖感慨道:“我在平州时仿佛看到慕容鲜卑用草木造纸。”
“不如藤纸远甚。”邵裕想了想,又补充道:“兴许是不会造纸。那些人可能三十年前就避难而去了,那会中原的纸张又差又贵,产得还不多。”
说到最后,他指了指一辆牛车,道:“车上装的全是蜜香纸,托人在武昌买的。这么多够我用好些年了。”
邵勖明白了。
蜜香纸多半是供王府所用,藤纸是官府办公的,民间自己想办法,造质地差一点的草纸也好,用木牍也罢,随意。
纸旁边似乎还放了许多毛笔、松墨。
邵裕见三兄看着这些,便道:“上好的宜阳墨,我——外祖父置办的,还有安定黄羊尾豪制作的毛笔。”
邵勖恻然,起身拍了拍四弟的肩膀,什么话都没说。
外祖父准备的,用一点少一点,兴许还不怎么舍得用。
“有没有准备种子?”邵勖又问道。
邵裕点了点头,道:“阿爷令广成宫选送了十余类、数十种果蔬种子,却不知能不能种,月初就让人启程带走了,连带着百余头种牛、种马、种羊、种猪,这会应已至冀州。”
“粮谷呢?”
“头几年先种粟吧,几个月就能收。”
“不是还有黑麦?”
“东莱行营在马石津种了一些,收了二十斛上下,做种子也就够五六十亩的,几年内济不得大事。开春后,王府应会在旅顺、北丰、平郭三县播种,一县种二十亩,先看吧。”
“四弟,你何时这么有条理了?”邵勖惊讶道。
邵裕佯作不悦,道:“我就只会打打杀杀吗?”
邵勖叹道:“我要有你行军作战的本事……”
“有何用?”邵裕摇头道,说完,顿了顿,道:“要不你去平壤吧?央父亲把乐浪、带方二郡封给你,反正朝廷也对这地方头疼着呢。守不是,不守又不是,给你当封地得了。我们两家合力,从西安平修一条大驿道至平壤,守望互助。如此,百济也好,高句丽也罢,何足道哉?你有事,我必至,辽东有事,三兄你再发兵救援。”
邵勖有那么一丝心动,很快又摇了摇头,苦笑道:“怕是去不了。河东裴氏在凉州经营多年,阿爷大概是想我去西域。反正有些地方不封给我,也要封给什么胡酋,那还不如给邵氏子孙,阿爷大概是这么想的吧。”
“莫不是高昌?”邵裕叹道:“那地方太小了,才三万户口。便是把车师之类并给你,也不过三万有余,不足四万,太委屈了。”
“总比留在洛汴要好。阿爷的想法,或许才是最正确的。”邵勖意兴阑珊道。
“真定了?”邵裕问道。
“没那么快。”邵勖说道:“不过阿爷在给我物色妾室,皆敦煌名家之女,或许还有其他地方的吧,我亦不甚了了。”
邵裕点了点头,道:“其实,西域至少有钱,工匠也不愁。若能陪嫁几个大族,倒也没那么难熬。”
“各有优劣吧。”邵勖叹道:“将来你我相隔万里,想见面却也没那么容易了。”
邵裕默然。
他们很难再见面了,反倒是子孙辈有可能来往一番,盖因就藩之后,藩王不太可能入京,能定期派世子入朝就已经不错了。
“辽东其实颇多财货——”
“西域商路聚财甚快——”
沉默了一会后,兄弟二人默契地避开了敏感的话题,几乎同时开口说话,然后又相视一笑。
“还缺什么?”邵勖问道:“我好歹掌管坊市多年,别的不谈,价廉物美的货品还是能给你找来的。”
邵裕起了兴趣,问道:“有多便宜?”
邵勖笑了,道:“你有多少钱?”
邵裕沉默了一下,道:“虽说外翁把外祖母经商得到的阿堵物都给我了,但我又怎么能真的全拿走?不过数万钱绢罢了,另有数百件金银器,却不太好估值。”
邵勖明白了道:“过几日我请一些豪商过来,兴许能更便宜点。”
“怎么做?”
“看看辽东有没有他们想要之物。”
邵裕肃然起敬,道:“三兄你生财的能耐真不小。”
邵勖笑了笑,道:“货殖之道,无非互通有无罢了。为兄教你一招,辽东有毛皮,中原所需也。你可令豪商携货而至,规定诸色物品,譬如铁农具,多少件可换多少毛皮。再整治私下售卖者,令其不得与豪商接触,如此可独断厚利。若嫌麻烦,可择一二信誉卓著之大商家,将辽东毛皮尽数交予其手,规定年限,不许其他人插手,也能得到急需之物。”
邵裕愣了许久,最后喟然长叹。
在治理辽东这件事上,三兄比他办法多多了,若能把他诓到平壤,比邻而居,说不定能沾更多光,只是不太可能了。
兄弟二人聊着聊着,便坐了下来,边喝茶边谈。
“其实辽东人少,便该多诉诸器械。”邵勖说道:“八棱卧式大风车,可多多准备一些。秋收后舂米磨面,要不了多久就能弄完。”
“种地之事,便不能精耕细作了,尽量抢农时多耕一些田,然后播种。哪怕亩收不高,但你种的田多啊。此事可考虑马耕,或曰马耕较浅,但耕得快,农时就那么些时日,越快越好。总之,如何取舍,全看你了。”
“到了辽地,便不能再指望着全靠种地吃饭了,还得放牧。此事老人小孩便能胜任,不占用精壮。秋收之后,再让精壮去割草,以备过冬。”
“慕容廆都开学堂,令诸部子弟学习。棘城的学堂我去看过,不少,慕容鲜卑酋帅子弟多多少少学了一些,比宇文氏顺眼多了,瞧着不像胡人。你可先让世家大族的私学招酋帅子弟入学,有余力之后再办官学。胡人不通礼仪,入学以后便会好很多。再者,四弟你那么能打,想必能震住心怀不满之徒。如此一两代人,局面会大为改观。”
“而今你也别想着找高句丽晦气了。他们固然元气大伤,但你打过去也要消耗丁口、钱粮,不值得。不如先料理好国中事务,再做他图。”
“对洛阳——”说到最后,邵勖叹了口气,道:“六弟其实没有坏心,你让着他点,恭顺一点。阿爷百年之后,当可安稳许久。”
这都是掏心窝子的话了,换其他皇子,未必会说这么多。邵裕很承情,道:“三兄,我有什么能帮你的么?”
邵勖摇了摇头,没说什么。
他其实也有些茫然,更有些难过。兄弟之间,不该如此的。
他最后只说道:“春郎还在汴梁,有空你去见见他吧。他清查府兵余丁许久了知道哪些军府好招募人手,也认识不少人,有他帮忙,你招兵买马会容易许多。”
邵裕听完,重重点了点头,道:“下个月吧。”
邵勖看了他一眼,问道:“你什么时候走?”
“不知,先陪陪阿娘吧。”邵裕说道:“好些时日没去看望祖父了,他身子骨如何?”
“不太好。”邵勖黯然道:“我明日就回汴梁,到祖父跟前尽孝。”
“唉,三兄你还是这个性子,若是——”邵裕苦笑道:“过几日我也奉阿娘回汴梁了。金谷园这边,没人了。”
王玄父子已护送王衍灵柩回琅琊,这边确实没人了,留着也没意思。
所谓家,不就是因为有亲人在才称之为家么?亲人不在,家就散了。
“好啊。”邵勖笑道:“回了汴梁,我等还可以多聚聚。”
邵裕点了点头。
他还有许多人要见,还有许多人要告别。
从此以后,天各一方,各自安好。
洛汴少了一个鲜衣怒马的皇子,辽东多了一个在风雪中倚门西望的宗室。
等到祖父、父亲、母亲相继故去之后,他情感上的羁绊也就不多了。
有遗憾,有不舍,但这就是他的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