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内蠹作乱,外寇寻隙

    第411章 内蠹作乱,外寇寻隙
    天启二年二月下旬。
    辽东的雪终于开始消融。
    路面被融雪泡得泥泞,混着未化尽的碎冰碴,踩上去“咯吱”作响。
    辽阳。
    这座辽东镇的中心城池。
    此刻虽然还未转暖,当城中已经是非常热闹了。
    青石板铺就的主街上,挑着货担的商贩吆喝着“热乎的炒栗子”。
    穿着新浆洗号服的军卒三三两两并肩走着,腰间揣着鼓鼓的钱袋,偶尔驻足在布庄或粮铺前,与掌柜讨价还价。
    街角的茶馆里飘出茶香,说书先生拍着醒木,讲着上个月收复铁岭时明军奋勇杀敌的故事,引得满堂喝彩。
    这般热闹景象,让人很难想象,仅仅一年之前,这里还是另一番破败模样。
    那时的辽阳,街头巷尾满是裹着破絮的流民。
    他们蜷缩在城墙根下,啃着掺了沙土的糠饼,甚至有饿极了的孩子去扒树皮。
    破产的军户们穿着露肘的旧甲,攥着空空的米袋在粮铺前哀求,有的为了活命,只能把年幼的儿女卖给路过的商人。
    更有建奴的细作混在人群里,偷偷打探辽阳的布防消息。
    彼时建奴的大军一度打到离辽阳不过数十里的奉集堡。
    城里的富户连夜收拾细软,雇着车马往山海关方向逃,整座城都透着“末日将临”的恐慌。
    这一切的转变,始于天启皇帝登基之后。
    朝廷不再像以往那般对辽东“放任不管”,而是大把投入粮草军饷。
    先是一次性补发了辽东军历年拖欠的百万两欠饷,让军卒们终于能给家里寄去救命钱。
    接着又调拨三万件冬衣、五十万石粮食,解了边防的燃眉之急。
    更重要的是,辽东接连打了几场胜仗:
    辽东经略使熊廷弼率军收复开原、铁岭,辽东巡抚孙承宗坐镇辽阳稳固防线。
    将士们不仅解除了建奴的威胁,还把战线往北推了百里。
    陛下的赏赐也跟着下来。
    斩敌有功的军卒赏白银、升军衔,阵亡将士的家属能领双倍抚恤金。
    连带着辽阳的百姓都沾了光,朝廷免了辽阳一年赋税,鼓励大家开垦荒田。
    孙承宗这位辽东巡抚,更是有安民之才。
    他带着人走遍辽阳周边的荒地,给流民发农具、送麦种,在城外建了“安流村”,让无家可归的人有了遮风挡雨的住处。
    又查核军户名册,把被将领私吞的上万亩军田重新分给军户,还请了老农教大家改良耕种技术。
    遇上生病的军户或百姓,他让人在城里设了“惠民药局”,免费施药问诊。
    短短一年光景,辽阳的流民少了,破产的军户几乎见不到了,连街头的乞丐都少了。
    大家伙手里有了钱,脸上也有了笑模样。
    只是这些在刀口舔血的军卒汉子,有许多是孤身一人在辽东戍边,没家眷帮着管钱。
    酒肉上的费其实有限,一斤酱肉、一壶烧刀子,撑死了也不了半两银子。
    手里突然多了闲钱,就要找着地方。
    可城里偏偏有个地方,能把这些糙汉的钱像抽水似的榨干,那便是城南的“满春楼”。
    这满春楼可不是普通的酒肆。
    朱红的大门上挂着鎏金匾额。
    门口的龟奴穿着绸缎小袄,见着穿军卒号服的人就笑着往里面引:
    “军爷里面请,新来了江南的姑娘,唱曲儿可好听了!”
    楼里分了三层:
    一楼是酒肆,桌桌都坐满了人,军卒们光着膀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嘴里嚷嚷着战场上的趣事,唾沫星子溅得满桌都是。
    二楼是烟柳之地,丝竹声从雕窗里飘出来,穿绿袄的丫鬟端着茶盘穿梭在回廊,偶尔能看见描眉画眼的女子倚在窗边,对着楼下的军卒抛个媚眼,引得汉子们一阵哄笑。
    最隐蔽的是后院的偏房,里面摆着几张赌桌,骰子落在瓷碗里的“哗啦啦”声隔着墙都能听见。
    几个军卒围着赌桌,脸涨得通红:
    有人赢了银子就往怀里塞,笑得后槽牙都收不住。
    有人输光了就拍着桌子骂娘。
    龟奴在旁边笑着劝:
    “军爷别急,小的再赊您十两银子,说不定下把就赢回来了!”
    来来往往的人把满春楼的门槛都快踏破了。
    有刚领了赏钱来寻快活的军卒,有做买卖赚了钱的商贩,甚至还有些小吏偷偷摸摸来赌两把。
    这般热闹,让人完全忘了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建奴的铁骑还在奉集堡外扬鞭,辽阳城里的人连睡觉都要竖着耳朵听城外的动静。
    只能说,这些刀山火海中闯的兵卒,是懂得及时行乐的。
    毕竟
    省下再多钱,没命去,那也是白瞎。
    此刻。
    满春楼二楼的“听雪雅间”,与楼下的喧闹截然不同。
    雕木门紧闭,将骰子声、丝竹声都隔在门外,只余下室内若有若无的熏香。
    那是江南运来的熏香,混着少女发间的脂粉气。
    雅间正中摆着一张紫檀木食榻,榻上银盘里码着琳琅满目的辽东特色吃食。
    烤得油亮的鹿腿还冒着热气,外皮酥脆的熏熊掌中插着银刀,水晶碟里盛着冰镇的山葡萄,旁边温着的锡壶里,是辽东最烈的烧刀子。
    酒液琥珀色,一倒出来便满室酒香。
    食榻两侧的软凳上,辽阳副总兵张秉益与参将吴奉先相对而坐,各自搂着一个少女。
    那少女们皆是新从山东、河南逃难来的,眉眼青涩,肌肤白皙,一看便知是没开过苞的雏儿。
    辽东军卒这一年手里有了钱,满春楼的龟奴便四处搜罗年轻女子,价高者得。
    “他娘的!”
    张秉益猛地松开捏着少女的手,将手中的银酒杯往食榻上重重一放。
    酒液溅出大半,洒在银盘里的熏熊掌上。
    “喝个酒都堵不上心里的闷!”
    被松开的少女连忙缩到角落,低着头用帕子偷偷擦眼泪。
    另一个陪着吴奉先的少女,也吓得身子一僵,手里的酒壶差点摔在地上。
    吴奉先见状,连忙放下酒杯,伸手按住张秉益的胳膊,声音压得极低:
    “张帅,息怒!这姑娘细皮嫩肉的,可经不住您这般折腾。”
    他一边说,一边偷偷瞥了眼门外,确认没人偷听,才继续道:
    “属下今日找您,是有件事要跟您商量。
    熊经略、孙抚台还有杨都堂,这几日在府衙议事,您听说了吗?”
    张秉益眉头一拧,抓起酒壶给自己满上一杯,仰头灌了大半。
    辛辣的酒液烧得他喉咙发疼,却没压下心底的不安:
    “怎么没听说?
    前儿就传出来要换防,说是‘为开春剿建奴做准备’,调山海关的兵来接我的防,还让辽阳左卫去换孙得功的广宁兵。
    这哪是换防?
    分明是冲咱们来的!”
    “可不是嘛!”
    吴奉先的声音里满是恐慌。
    “您还记得杨涟那厮在蓟镇的事吗?
    去年他去整顿蓟镇,查出吃空饷的、私通蒙古的,一口气斩了数十个将领,连副总兵都没放过!”
    “蓟镇当时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啊!
    如今他来辽东,又带着锦衣卫查了两个月,咱们干过的那些事,他能不知道?”
    这话像一把尖刀,戳中了张秉益的痛处。
    他可就是副总兵。
    呼~
    “他娘的!吃空饷怎么了?”
    他猛地拍了下食榻,银盘里的鹿腿晃了晃:
    “老子手下五千兵,名册上却写着七千,不多报两千,哪来的钱养这些姑娘、开这满春楼?”
    “占军田又怎么了?
    那些军田荒着也是荒着,老子开垦出来种粮,难道不是为了军里?”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不自觉拔高:
    “还有通建奴、卖军械。
    去年冬天军里缺粮,老子不卖几批军械给科尔沁部,换些牛羊回来,底下的兵不得反了?”
    “孙得功、鲍承先哪个没干过?
    现在倒好,朝廷补了军饷,就忘了咱们当初是怎么撑过来的,要拿咱们开刀了!”
    吴奉先连忙伸手捂住他的嘴,眼神里满是慌张:
    “张帅!小声点!这满春楼里鱼龙混杂,要是被锦衣卫的探子听见,咱们就全完了!”
    张秉益喘着粗气,一把推开他的手,脸色铁青:
    “完?
    老子现在就要完了!
    你说,咱们能怎么办?
    坐等着杨涟那厮拿尚方剑斩咱们的头?”
    吴奉先咽了口唾沫,眼神突然变得狠戾起来,他凑近张秉益,声音压得几乎只有两人能听见:
    “坐以待毙,肯定是死路一条!为今之计,只有奋起抵抗!”
    “抵抗?”
    张秉益眼睛一眯。
    “怎么抵抗?咱们手里的兵马上就要被换防了,没了兵权,跟没了牙的老虎一样,怎么跟熊廷弼他们斗?”
    “张帅忘了嘉靖十三年的旧事了?”
    吴奉先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蛊惑。
    “当年吕经搞改革,不也是要拿军将开刀?
    最后怎么样?
    乱兵占了辽阳、广宁,朝廷还不是只能招抚?
    咱们现在也能这么干!”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说出自己的计划:
    “第一,咱们立刻派人去联络孙得功、鲍承先、张存仁他们。
    都是一条船上的人,他们肯定也怕被清算,只要咱们牵头,他们定会跟着干。”
    “第二,换防的兵还没到,咱们先煽动底下的兵卒,就说‘朝廷要拿咱们开刀,连军饷都要收回’,把士兵的火气挑起来。
    到时候只要有人带头,兵变一闹,谁还敢来换防?”
    “第三.”
    吴奉先的眼神变得阴鸷,语气之中更是含着杀气。
    “咱们暗中派人去赫图阿拉找皇太极,再去察哈尔部找林丹汗的儿子,许他们好处。
    只要他们开春南下攻辽东,朝廷首尾不能相顾,肯定没时间管咱们的事!”
    “到时候事情闹大了,朝廷只能像嘉靖年间那样,赦免咱们的罪,还得靠咱们来守辽东!”
    张秉益听得瞳孔骤缩,手掌紧紧攥着酒杯,手心出汗。
    他不是没想过反抗,却没敢想这么狠的招。
    引建奴和蒙古人南下,这要是走漏了风声,就是灭九族的罪!
    可一想到杨涟在蓟镇斩人的场景,想到自己攒下的万贯家财、满春楼的姑娘、私占的两万亩军田,他又觉得这是唯一的活路。
    “引建奴……会不会太冒险了?”
    张秉益虽然已经有了决定,但还是有些心神不宁。
    “冒险?现在不冒险,咱们连命都没了!”吴奉先急得拍了下食榻。
    “皇太极现在缺粮缺军械,咱们许他一批粮食,他肯定愿意来。
    察哈尔部残余跟咱们做过买卖,只要给够好处,他们也愿意出兵!
    甚至于,炒那个老狐狸,也是可以收买的。”
    “到时候内外一闹,朝廷只能妥协!”
    张秉益沉默了片刻,仰头将杯中剩下的酒一饮而尽。
    酒液顺着嘴角流下,滴在衣襟上,他猛地将酒杯摔在地上,“哐当”一声脆响,吓得两个少女浑身发抖。
    “好!就按你说的办!”
    张秉益的眼神变得疯狂,就像是赌鬼一样。
    “你现在就去联络孙得功他们,我去安排人煽动士兵,再让人去给皇太极和蒙古诸部送信!”
    “咱们不能坐等着死,得跟他们拼一把!”
    吴奉先见他答应,脸上露出狂喜,连忙起身:
    “好!张帅放心,属下这就去办!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定能像嘉靖年间那样,让朝廷不敢动咱们!”
    两人不再管榻上的吃食,也不再看角落里吓得发抖的少女,匆匆整理了一下衣袍,拉开雕木门,快步走了出去。
    门开的瞬间,楼下的骰子声、哄笑声涌了进来,又很快被关上的门隔绝。
    雅间里只剩下两个少女,她们蜷缩在角落,看着地上摔碎的酒杯,听着门外渐行渐远的脚步声,泪水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另外一边。
    赫图阿拉。
    二月的赫图阿拉,比辽阳更冷。
    城外的苏子河还冻着厚厚的冰层,寒风卷着雪粒撞在夯土城墙上,发出“呜呜”的嘶吼。
    城头上的女真哨兵裹着兽皮袄,依旧冻得鼻尖通红。
    可城内的皇宫里,却透着与严寒截然不同的火热。
    烛火从早亮到晚,议事的脚步声、争论声、笔墨摩擦声交织在一起,连空气都仿佛被煮沸了一般。
    自去年赫图阿拉之围解了之后,皇太极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深夜里,他常常从噩梦中惊醒。
    梦里全是明军的攻城锤撞碎城门,熊廷弼的尚方剑架在他脖子上,建州女真的部民四处奔逃,大金的旗帜被踩在泥里的场景。
    他心知肚明,明军只是暂时退去,熊廷弼绝不会给大金喘息的机会。
    用不了多久,那支装备精良、粮草充足的明军,就会再次兵临城下。
    “只要能让大金活下来,我什么都愿意做。”
    皇太极不止一次在朝会上这样说。
    现在的大金,经历过抚顺、开原的战败,八旗子弟死伤过半,部民流离失所。
    若是再按老法子走下去,不用明军来攻,自己就先垮了。
    也正因如此,在短短三个月里,他顶着所有旧贵族的压力,对建州女真内部掀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
    改革的第一刀,就砍向了“四大贝勒共治”的旧制度。
    早年努尔哈赤定下规矩,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位贝勒共同执掌大权,遇事需四人商议一致才能定夺。
    可这般分权,在生死存亡之际,只会拖慢决策的脚步。
    “如今大金危在旦夕,若还是各自为政,迟早要亡!”
    三个月前,皇太极在皇宫议事厅里,将腰间的顺刀“哐当”一声插在案上,目光扫过女真诸贵族。
    “从今日起,废除四大贝勒共治,军中、政中之事,皆由本汗决断!若有违抗者,以谋逆论处!”
    众人摄于皇太极的威望,不敢反抗。
    实际上.
    因为死得人够多,如今大金之中,皇太极的嫡系力量,反而占据了大多数。
    因此,这些改革推行,比之从前,要容易许多。
    那些不是皇太极嫡系的贵族们,心中也知道,皇太极说的是实话,如今大金的命运,全靠他撑着,若是真闹起来,只会让明军渔翁得利。
    就这样,皇太极硬生生将大权攥在了手里,为后续的改革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紧接着,他仿照明朝的制度,设立了“六部”与“八大臣”。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衙署,就设在皇宫旁边的旧宅里,门前挂着新做的木牌,上面用汉、女真两种文字写着部名。
    吏部管官员任免,户部掌户籍田粮,礼部定礼仪祭祀,兵部主军政调度,刑部断案件刑罚,工部管工程建造。
    每一部都由一位女真贵族牵头,再配两名汉臣辅助。
    “范文程,你任吏部右侍郎,负责核定官员的资历功绩
    宁完我,你任户部右侍郎,清点大金的户籍与粮田。”
    皇太极将这两位汉臣召到面前,语气带着信任。
    “你们虽为汉人,却心系大金,本汗信得过你们。”
    范文程与宁完我连忙跪地谢恩,眼中满是感激。
    在此之前,汉人在女真部落里,要么是奴隶,要么是炮灰,从未有过参与朝政的机会。
    如今皇太极不仅让他们做官,还委以重任,这份知遇之恩,让他们下定决心要为大金效力。
    在他们的协助下,六部很快运转起来。
    户部清查出了被贵族私占的上万亩良田,兵部统计出了八旗剩余的兵力,刑部制定了新的律法,大金的行政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最关键的改革,还是在“人”的身上。
    努尔哈赤在位时,将俘获的汉人编为“包衣”,也就是贵族的奴隶,不仅要无偿劳作,还要随时可能被处死。
    这般苛待,让汉人要么逃跑,要么反抗,根本无法为大金所用。
    皇太极深知,要补充战力,就必须拉拢汉人。
    他一道政令下去,废除了“汉人编庄为奴”的制度,允许汉人独立居住,拥有自己的田产,只需按亩缴纳赋税,不用再给贵族当牛做马。
    “只要愿意为大金效力,无论女真、蒙古、汉人,皆一视同仁!”
    皇太极在城楼上颁布政令时,下面挤满了汉人百姓。
    当听到“独立居住”四个字时,人群里爆发出了欢呼声。
    有个叫王二柱的汉人,之前是代善的包衣,每天要干好几个时辰的活,还吃不饱饭。
    如今他分到了两亩地,盖了间茅草屋,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也是借着这股势头,皇太极增设了“汉军八旗”与“蒙古八旗”。
    他派人去联络那些逃到山里的汉人流民,去说服蒙古科尔沁部、察哈尔部的零散部落,许他们“入八旗者,免三年赋税,战死有抚恤金”。
    短短一个月,就有五千汉人上万蒙古人前来投奔。
    原本只剩下不到两万的八旗军力,一下子膨胀到了接近四万。
    城头上的旗帜,也多了许多,显得格外热闹。
    可这份热闹背后,也藏着皇太极深深的忧虑。
    他看着管粮官递来的账簿,眉头紧紧皱起。
    上面写得清清楚楚:
    改革前,大金有农户三万户,能耕种良田十多万亩,每年能收粮十五万石。
    如今大半青壮都去当兵了,农户只剩下一万户,耕种的田地也缩减到了四万亩,预计今年只能收粮五万石。
    而四万大军,每月就要消耗粮三万石,这点粮食,撑不了半年。
    “兵是多了,可粮却少了。”
    皇太极轻轻叹了口气。
    “时间一长,大金内部怕是要闹饥荒啊。”
    更让他头疼的是战力问题。
    他曾去校场看过新组建的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
    那些汉人大多是农民,连刀都握不稳。
    蒙古人虽会骑马,却散漫惯了,听不懂军令。
    反观之前的女真八旗,个个都是身经百战,能拉强弓、善骑射,两者根本没法比。
    “再给我三年时间,我定能把这些新兵练出来,恢复到一年前的战力。”
    皇太极不止一次在夜里对着努尔哈赤的牌位自语。
    可他心里清楚,熊廷弼不会给他们三年时间。
    明军的换防已经开始,开春之后,就是决战之时。
    “赢了,就能抢夺明军的粮草,让大金恢复实力,饥荒也能解决。
    输了,大金就亡了,我皇太极,也成了大金的亡国之君。”
    皇太极握紧了拳头,眼神坚毅。
    他没有退路,只能赌。
    赌新组建的四万大军能顶住明军的攻势,赌范文程、宁完我的计策能起效,赌自己的决断,能为大金搏出一条生路。
    此刻。
    赫图阿拉皇宫正殿的烛火已燃至过半。
    皇太极刚从校场回来,身上还带着未散的寒气。
    他刚坐下没多久,就开始处理军务国事。
    连身后传来轻缓的脚步声,都未曾察觉。
    直到一股淡淡的奶香气飘来。
    香气混着殿内的烛火暖意,才让他微微回神。
    转头望去,只见正殿门外,一个身着月白色蒙古袍的女子正缓步走来。
    她正是前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正室大福晋,如今他的妃子,娜木钟。
    娜木钟的蒙古袍领口、袖口都绣着银线缠枝纹。
    腰间系着明黄色的绸带,衬得她身姿愈发窈窕。
    她手中端着一只描金白瓷碗,碗沿冒着细细的热气。
    碗里是刚熬好的蒙古奶茶,还加了酥油和炒米。
    她走得极稳,瓷碗在手中几乎不见晃动。
    “大汗又为何事烦心?”
    娜木钟走到案边,轻轻将瓷碗放在皇太极手边,他的声音柔缓,像初春融化的雪水。
    这蒙古女子抬眼时,恰好对上皇太极紧锁的眉头,目光里带着几分试探。
    自她归降皇太极以来,见他这般凝重的时候可不多。
    皇太极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看着娜木钟的眉眼。
    想起数月前在科尔沁部营地俘虏她的样子。
    那时的娜木钟,神色慌张,眼中满是恐惧。
    如今再见,那份恐惧早已淡去,只剩几分认命的平静。
    事到如今,娜木钟早已绝了回察哈尔部的念想。
    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四分五裂。
    几个儿子为了争夺汗位,互相残杀。
    她若回去,不过是被哪个部落首领抢去做福晋。
    难逃成为玩物的命运。
    草原女子的宿命本就如此。
    与其在混乱中飘零,不如待在他身边。
    虽为妾室,却能得一方安稳,衣食无忧。
    “自然是忧心大金存亡的事情。”
    皇太极的声音缓和了些。
    他伸手将娜木钟拉到身前,让她坐在自己腿上。
    娜木钟的身体微微一僵,随即放松下来,顺从地靠在他怀里。
    皇太极的手掌顺着她的蒙古袍下摆向上摩挲。
    手指触到她腰间的绸带时,轻轻一扯,绸带便松了开来。
    他的动作带着几分随意的把玩。
    这番动作,自然是惹得娜木钟呼吸渐渐急促,脸颊泛起红晕。
    但她却不敢有丝毫反抗,只能将头埋得更低。
    过了许久,皇太极才停下动作。
    看着怀中眼波流转、春潮涌动的美人。
    皇太极指尖轻轻挑起她的下巴,语气里多了几分郑重:
    “阿巴噶部的人,还没有和你联系吗?”
    娜木钟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她定了定神,轻声回道:
    “有是有联系,只是……他们不愿意和大汗结盟。”
    她出身蒙古阿巴噶部,是博尔济吉特多尔济的女儿。
    而阿巴噶部并非普通部落,那是元代东道诸王的后裔部落。
    名字里的“阿巴噶”在蒙古语中意为“叔父”,专指成吉思汗兄弟的后裔族群。
    部落的核心氏族,是别里古台后裔统领的也可万户。
    嘉靖之时,该部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
    与阿鲁科尔沁部、四子部等组成阿鲁蒙古联盟。
    达延汗改革后,虽被划归喀尔喀万户管辖,却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在蒙古各部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皇太极当初纳娜木钟为妃,一是觊觎她美色。
    娜木钟本就是草原上有名的美人,肌肤白皙,眉眼灵动,比女真女子多了几分柔媚。
    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考量。
    他想借着娜木钟的出身,拉拢阿巴噶部。
    进而争取整个喀尔喀蒙古的支持。
    如今大金与明军对峙,若是能得蒙古各部相助。
    不仅能补充兵力,还能从侧面牵制明军。
    胜算便能多几分。
    “不愿意结盟?”
    皇太极的眉头又皱了起来,眼中闪过一丝失望。
    但这丝失望很快便消散了。
    他抬手抚摸着娜木钟的头发,语气平静了些:
    “有联系了就好,结不结盟,倒也无关紧要。”
    “眼下最重要的,是让阿巴噶部保持中立。”
    最好不要与明国勾结,更不要和大金互相为敌。
    只要他们不添乱,待我打赢了明军。
    再回头拉拢他们,便是易如反掌。
    娜木钟听着他的话,心中暗自感叹:
    皇太极果然与林丹汗不同。
    林丹汗只知用武力征服蒙古各部,最后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而皇太极,既有枭雄的狠厉,又有当政者的圆滑。
    懂得审时度势,也懂得循序渐进。
    这样的人,才能在草原上生存下去。
    “大汗放心,臣妾会再派人去与阿巴噶部联络,晓以利害,说不定能够说服他们。”
    皇太极满意地笑了笑,低头在她额上印下一个轻吻,接着,伸手拿起那碗温热的蒙古奶茶,喝了一口。
    酥油的醇厚混着炒米的香脆,暖意顺着喉咙滑入腹中,驱散了几分连日来的疲惫与焦虑。
    他搂着娜木钟,目光望向殿外漆黑的夜空,心中暗自盘算:
    阿巴噶部中立也好,至少少了一个敌人。
    接下来,只需专心应对明军的换防。
    待开春决战之时,定要一举击溃熊廷弼,为大金搏出一条生路!
    就在这个时候,门外传来侍卫的声音。
    侍卫隔着殿门禀报:
    “大汗,户部右侍郎范文程求见!说是有重要的事情要面奏!”
    皇太极闻言愣了一下,原本搂着娜木钟的手臂当即松开,起身整理了一下玄色皮袍的衣襟。
    他转头看向娜木钟,语气带着几分安抚:
    “爱妃,你先去后殿等候。我处理完政务,便来找你。”
    娜木钟乖巧地点了点头,没有多问,提起蒙古袍的下摆,轻步退出正殿,转入后殿。
    娜木钟刚离开没多久,殿外便传来脚步声。
    范文程身着一身青色官袍,腰系玉带,稳步走了进来。
    如今的范文程,早已不是努尔哈赤时期那个任人欺凌的小吏。
    他已是大金汉人文官的领袖,跻身决策层,深受皇太极信任。
    努尔哈赤在位时,他连自己的妻女都护不住,八旗贵族子弟常常借着“清查汉人”的名义,上门骚扰,妻女受辱也只能忍气吞声。
    可如今,他出入皇宫无需通报,议事时能与皇太极同坐,连女真贵族见了他,都要客客气气地称一声“范侍郎”。
    再也没人敢随意欺辱他。
    皇太极坐在御座上,指了指旁边的锦凳:
    “范卿,坐。到底是什么大事,让你这般急切求见?”
    范文程没有落座,而是上前一步,脸上带着笑意,躬身禀报:
    “大汗,是好消息!”
    “熊廷弼、孙承宗、杨涟他们,已经开始着手整顿辽东镇了!”
    “辽阳副总兵张秉益、参将吴奉先等人,不愿束手就擒,打算在辽东掀起兵变!”
    “张秉益还特意派人绕过明军防线,送来密信,邀大汗出兵相助。
    只要大汗肯出兵,他们愿做内应,里应外合击溃明军!”
    这话一出,皇太极猛地从御座上直起身,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眼中满是惊喜。
    但这份惊喜只持续了片刻,他的眉头又微微皱起,眼中多了几分怀疑。
    他盯着范文程,语气带着审慎:
    “此事是真是假?张秉益会不会是熊廷弼派来的诱饵?故意设下圈套,引我们出兵?”
    范文程摇了摇头,语气笃定:
    “大汗放心,张秉益他们绝不可能是熊廷弼的棋子。”
    “他们吃空饷、占军田、私通外敌,桩桩件件都是杀头的罪。
    如今明国要整顿辽东,他们是为了求活,才敢铤而走险发动兵变,怎么会甘心做熊廷弼的棋子?”
    “不过……”
    他话锋一转,语气多了几分谨慎。
    “熊廷弼老谋深算,整顿辽东不可能毫无准备。
    张秉益的兵变,或许会遇到阻碍,大汗若要出兵,仍需多加小心。”
    皇太极缓缓点头,心中已经是开始盘算了:
    若是辽东真的内乱,张秉益做内应……
    这岂不是他皇太极翻身的机会?
    之前担心明军开春进攻,担心大金粮草不足,可若是能借兵变之机击溃明军,抢夺粮草,大金的危机便能迎刃而解!
    只是
    熊蛮子那家伙,会连自己手下的人都镇不住?
    ps:
    9000字大章!
    还有比我更新更多的作者吗?
    求月票!
    求订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