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锄奸定策,边备严整

    第410章 锄奸定策,边备严整
    二月的辽东,仍浸在彻骨的寒意里。
    荒岭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只露出黑褐色的岩石棱角,像巨兽嶙峋的脊背。
    冻土冻得比铁块还硬,一镐下去只能留下一道白痕。
    路边的枯枝缀着残雪,风一吹便簌簌落下,唯有松柏顶着苍翠,在风雪中倔强挺立。
    辽阳府衙的大堂内。
    地龙烧得正旺,将青砖地面烘得温热,却驱不散空气中的沉郁。
    堂中三人分坐两侧,正是辽东权力中枢的“三驾马车”。
    左侧首座上,熊廷弼身着绯袍,腰间悬着尚方剑。
    他是辽东经略使,兼总督辽东军务与粮饷,赐封太子太师、东宁伯,是辽东军权的实际掌控者。
    此刻他正捧着一份军报,眉头拧成了“川”字,。
    军报上写着,上个月广宁卫的粮车遭劫,三十石军粮下落不明,护送的士兵只活下来两人,却都说不清劫匪的来历。
    “又是粮车遭劫。”
    熊廷弼将军报拍在案上,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
    “去岁若不是后勤断绝,皇太极那家伙的项上人头,早就被我取来了!
    如今倒好,粮道上的手脚还没查清,又出了这档子事!”
    右侧坐着的辽东巡抚孙承宗,连忙放下手中的锦衣卫密报,温声劝慰:
    “经略公息怒。粮道之事,锦衣卫与西厂已查了两月,想来很快便有结果。”
    可此刻他的眉头也紧紧皱着,手中的密报上,密密麻麻写着“某参将与蒙古部落私通”“某同知克扣军粮”的条目,每一条都触目惊心。
    坐在末位的杨涟,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坐镇辽东,主掌监察弹劾。
    他手中也捧着一份密报,脸色比熊、孙二人更显沉重:
    “经略公、孙抚台,你们看这份,去岁蒙古诸部南下时,竟真有人提前给建奴送了情报!”
    三人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怒火与忧虑。
    去岁的辽东战局,本是一片大好。
    熊廷弼率军将皇太极的建州女真逼至绝境,眼看便能彻底剿灭这心腹之患,可偏偏后院起火:
    蒙古部落突然南下袭扰,截断了明军的粮道。
    更有甚者,军中竟有将领私通蒙古、建奴,倒卖军器。
    一连串的内耗,让明军错失了灭敌的良机。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说得一点没错。”
    熊廷弼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
    “内患不除,就算有再多的军饷、再精良的兵器,也平定不了辽东内乱!
    建奴不可怕,可怕的是藏在咱们眼皮子底下的蛀虫!”
    孙承宗点头附和:“经略公所言极是。如今锦衣卫与西厂的番子已摸底两月,那些隐在暗处的勾当,也该浮出水面了。”
    他将手中的密报推到案中。
    “你看,锦州卫的粮道劫案,背后牵扯着卫所的同知;私通蒙古的参将,竟是辽东将门的远亲。
    还有给建奴送情报的,据说是广宁卫的一个典史,收了建奴的黄金!”
    “更有甚者,有些官员借着‘安抚流民’的名义,将朝廷拨下的赈灾粮,一半都倒卖了出去,剩下的也掺了沙土,简直是罪该万死!”
    堂内的空气愈发沉重。
    三人都是久历官场的老臣,却也没想到辽东的内患竟如此严重。
    从卫所将领到地方官员,从粮道到赈灾,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蛀虫在啃食大明的根基。
    若不彻底清查,别说剿灭建奴,怕是连辽东的疆域都要保不住。
    熊廷弼猛地拔出腰间的尚方剑,他将剑刃重重拍在案上,声音里面满是杀气:
    “如今观之,辽东的问题,积弊甚深,必须要彻底解决。
    今日与二位碰头,便是要定下个章程。
    即日起,以锦衣卫密报为凭,凡牵扯私通外敌、克扣军粮、倒卖军械者,无论官职大小,一律先拿后问!
    尚方剑在此,谁敢阻拦,便是与建奴同罪!”
    熊廷弼尚方剑拍案的余响还在大堂内回荡,孙承宗却缓缓起身,脸上有着担忧之色。
    “经略公,辽东局势不比内地,这些官员将领盘根错节,有的是卫所世袭的将门,有的是朝中重臣的亲眷,如此强硬地‘先拿后问’,怕是会激起兵变啊!”
    杨涟点头附和。
    “孙抚台所言极是。
    我与锦衣卫、西厂的番子耗时两月摸底,便是想把所有牵扯其中的贼首、党羽一一查清,避免打草惊蛇,好一锤定音将他们连根拔起。”
    他语气里满是无奈,“若是能再给一月时间,定能把所有隐患都摸透,可如今,时间还是短了一些”
    时间对他们来说,确实十分宝贵。
    再过一月,辽东的冻土便会消融,草木将抽芽,到了对建奴发动春季攻势的最佳时机。
    去年便是因内患未除,让即将到手的胜利付诸东流。
    若是今年再重蹈覆辙,不仅皇太极会借机壮大,蒙古部落也可能再次倒向建奴,届时辽东的局势,将彻底失控。
    “兵变?兵变!”
    熊廷弼猛地站起身,眼中的怒火几乎要溢出来。
    “他们吃着陛下的皇粮,拿着朝廷的军饷,守护的是大明的疆土,如今却私通外敌、克扣军粮,还有脸谈‘兵变’?”
    他指着堂外,声音陡然拔高。
    “本经略手底下的儿郎们,哪个不是在冰天雪地里守着边关,哪个不是盼着能肃清建奴、安稳度日?
    真要是有人敢作乱,先不说本帅的尚方剑不答应,那些一心报国的将士,也绝不会容忍!”
    他的目光落在杨涟身上,语气带着几分质问:
    “都堂,你去年整顿蓟镇,面对的也是盘根错节的旧势力,那时你何等果决?
    怎么到了辽东,反而变得如此犹豫?
    尽早动手,才能赶在开春前肃清内患,若是耽误了剿灭建奴的时机,你我都担待不起!”
    杨涟张了张嘴,却没反驳。
    他知道熊廷弼说的是实情,可辽东的情况,远比蓟镇复杂得多。
    一旁的孙承宗见气氛剑拔弩张,连忙上前打圆场。
    “经略公息怒,杨都堂并非犹豫,只是深知辽东的积弊之深。
    辽东镇与蓟镇不同,蓟镇在戚少保任上时,曾进行过彻底整顿,军纪、军制都有根基。
    是故杨都堂去年前去整顿,虽有阻力,却能依托旧制推进。
    可辽东镇,百余年来朝廷数次想整顿,都无疾而终,尤其是嘉靖十三年的那场兵变,更是让这里的规矩彻底坏了。”
    这话让熊廷弼的怒火稍稍平息,他坐回椅上,示意孙承宗继续说。
    孙承宗缓缓将旧事道来:
    “嘉靖十三年,辽东巡抚吕经为革除弊政,推行了两项改革:
    一是削减军户余丁的赋税,将原先三丁缴纳的赋税减为一丁,本是利民之举。
    二是回收被将领私占的军马牧草地,想充实军田。
    可他操之过急,又强征士兵修筑长城,加重了劳役负担,加上政策执行时官员层层盘剥,士兵们本就微薄的军饷还被拖欠,不满情绪渐渐积压。”
    “更糟的是,监军宦官王纯因与吕经有私怨,竟编造了十一条罪状诬陷他,到处散播‘吕经苛待将士’的谣言,彻底激化了矛盾。”
    孙承宗的声音沉了下去。
    “最后,辽阳、广宁两地的士兵因欠饷与劳役压迫,发动了兵变。
    乱兵冲入府衙,殴打官吏,烧毁均徭册籍,还把吕经囚禁起来,差点杀了他。”
    “我大明起初想派兵剿灭,可这些乱兵占据关隘,难以攻下。
    即便戡乱成功,也会损耗边军实力。
    因辽东是抵御蒙古、女真的门户,若是边军损耗过大,外敌定会趁机入侵,最后只能选择招抚。”
    孙承宗补充道,语气里满是无奈。
    “朝廷派兵部官员前来安抚,不仅补发了拖欠的军饷,还赦免了所有参与兵变的士兵。
    这一下,彻底助长了辽东边军的嚣张气焰。
    他们发现,只要闹得够大,朝廷便不敢惩罚,从此军纪愈发涣散,官员将领也愈发肆无忌惮,私吞军饷、私通外敌的事情,成了常态。”
    “所以,不是我等犹豫,而是辽东的水太深。”
    “若是贸然动手,那些心怀不满的将领,定会借着‘嘉靖旧例’煽动士兵,到时候兵变一旦爆发,建奴再趁机来攻,我们腹背受敌,辽东就危险了。”
    杨涟也点头道:“是故,在下建议,先从那些罪证确凿、根基不深的小官下手,杀鸡儆猴,同时继续搜集大头目的罪证。
    等开春前的一个月,再集中力量抓捕首恶,那时将士们盼着剿灭建奴,军心可用,即便有人想作乱,也掀不起大浪。”
    孙承宗的恳切劝说与杨涟的谨慎建议还萦绕在堂中,熊廷弼却缓缓摇了摇头。
    他抬手示意二人坐下,眼中的凝重渐渐被一种洞悉局势的锐利取代。
    “二位所言虽有道理,可嘉靖年间的辽东,与如今的辽东,早已是天差地别。”
    这话让孙承宗与杨涟皆是一愣,不约而同地看向他。
    熊廷弼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漫天飞雪,声音里多了几分感慨:
    “嘉靖年间,军户为何会反?
    是因为朝廷视他们的困苦为无物。
    欠饷能拖三年五载,冬日里连御寒的衣都凑不齐,军田被将领私占,家人连饱腹都难,这般绝境下,才会被逼着走上兵变之路。
    可如今呢?
    陛下登基以来,始终记挂着辽东军卒,去岁不仅一次性补足了历年拖欠的军饷,寒冬时还特意从内帑拨出银两,赶制了三万件衣送到边关。
    便是寻常士兵立了小功,赏赐也从不克扣,直接送到他们家人手中。”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二人,语气愈发坚定:
    “人心都是肉长的,陛下的恩威,早已刻在普通士卒的心里。
    他们或许会对将领不满,却绝不会因这点不满就背弃陛下、发动兵变。
    这一点,便是如今与嘉靖年间最根本的不同。”
    “再者.”
    熊廷弼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几分自信.
    “当年吕经推行改革,既无周密计划,又无强军支撑,遇事只会硬来,最后被宦官诬陷、被乱兵囚禁,落得个狼狈收场。
    可我们三人,并非吕经之流。”
    “都堂整顿蓟镇时,以雷霆之势整顿蓟镇。
    孙抚台更是精于政务,熟悉民情。
    至于本帅,执掌辽东军务以来,大小百余战,麾下将士哪个不是跟着我从尸山血海里闯出来的?”
    说到此处,熊廷弼目光灼灼地盯着二人,声音陡然拔高:
    “只要我们制定好周密计划。
    先稳住忠心将士,再精准抓捕奸佞,即便有个别心怀不轨的将领想煽动闹事,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退一步说,就算真的乱了,以我们手中的兵力,以如今草原部落对大明的顺服,以建奴元气大伤的现状,难道还镇压不了一场小小的兵变?”
    他重重一拍案,眼神坚定无比。
    “不将这些蛀虫杀穿、杀光,不把辽东的积弊连根拔起,这片土地就永远好不了!
    与其畏首畏尾,让内患拖垮边防,不如趁现在陛下恩威尚存、我等手握实权,彻底肃清这股歪风!”
    这番话掷地有声,堂内瞬间陷入寂静。
    孙承宗与杨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动容。
    熊廷弼的话,戳中了他们心中最顾虑的点,却也点醒了他们:
    一味的谨慎,或许只会错失良机。
    熊廷弼见状,趁热打铁,走到案前,从一堆文书中翻出一份密报,递到二人面前:
    “你们看看这个。
    这是赫图阿拉的内应刚送来的消息。
    皇太极如今正利用从科尔沁部劫掠来的牛羊、粮食,大肆招兵买马,不仅扩充女真八旗,还在组建蒙古八旗、汉人八旗。
    他还效仿我大明的税制,减轻部民赋税,鼓励农耕,短短几个月,便已收拢了不少人心。”
    他手指点在密报上,语气带着几分急切:
    “如今的建奴,看似元气大伤,实则在暗中积蓄力量。
    现在动手收拾他们,还能一战而定。
    若是拖到明年、后年,等他们的八旗军成型,等他们的粮草充足,再想剿灭,怕是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到那时,建奴又将成为我大明的心腹大患!”
    “还有粮草!”
    熊廷弼的声音里多了几分沉重。
    “辽东镇十万大军,每日人嚼马咽,消耗的粮草、军饷都是陛下从内帑、从江南调来的。
    多拖一个月,就要多三十万两白银、五十石粮食!
    陛下如今要推动通商、要改革货币,处处都需要钱,我们怎能因一己之顾虑,让朝廷平白耗费这些钱粮?”
    这番话,像是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孙承宗与杨涟心中的犹豫。
    孙承宗拿起密报,反复看了几遍,脸上的凝重渐渐转为认同,他抬起头,对熊廷弼说道:
    “经略公所言极是,是我此前太过谨慎,险些误了大事!
    如今陛下恩威在军,建奴暗中壮大,确实容不得我们再拖延!”
    杨涟也跟着起身。
    “一味谨慎,确实会浪费不少时间。
    在下也赞同经略公的主张!”
    熊廷弼见二人终于松口,脸上露出一抹笑意。
    “好!有二位同心协力,何愁辽东内患不清、建奴不灭!
    今日我们便定下计划,三日后,便按计划行事。
    务必在开春前,给陛下、给辽东百姓一个交代!”
    既然众人已经达成了共识,便是要制定整顿章程了。
    杨涟当即从袖中取出一本厚实的册页,封皮上用朱砂写着“辽东蠹虫名录”四字,边角因反复翻阅而微微卷起。
    他将册页递到案中,说道:
    “这两个月,锦衣卫不仅查了私通外敌、克扣军粮的将领官员,还顺藤摸瓜,摸清了辽东镇的土地兼并、军饷挪用情况。
    这些人盘剥军户、私吞田产,与作乱者同属蛀虫,需一并清算。”
    熊廷弼伸手拿起册页,指尖刚触到纸页,便觉分量不轻。
    他缓缓翻开,入眼的名字密密麻麻,朱笔标注的职位与罪行清晰分明:
    辽阳副总兵张秉益,名下私占军田两万亩,拖欠所部军饷三年。
    参将吴奉先,与建奴私通,倒卖军械三百余件。
    广宁副总兵孙得功,勾结建奴细作,泄露辽东情报。
    广宁参将鲍承先、张存仁,常年克扣士兵冬衣,将朝廷拨下的布倒卖牟利。
    游击孟乔芳、守备张士彦、黄进、石廷柱,甚至参与了对军户余丁的强征赋税……
    一页页翻下去,从副总兵、参将到游击、守备,再到千总郎绍贞、陆国志、石天柱,足足上百个名字赫然在册,几乎涵盖了辽东镇中高层将领的半数。
    孙承宗凑过来一看,倒吸一口凉气:
    “竟有这么多人?杨都堂,锦衣卫这两个月,真是挖到了辽东的根啊!”
    杨涟点头道:“这些人相互勾结,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你私占军田,我便帮你隐瞒赋税。
    你倒卖军械,我便给你疏通粮道,早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若是只抓几个首恶,剩下的人定会反扑,唯有将这张网彻底撕破,才能肃清内患。”
    熊廷弼合上册页,眼中却没了之前的怒火,只剩冰冷的杀意:
    “辽东的问题深入骨髓,绝不能贸然派兵去抓。
    这些人掌控着关隘兵权,若是逼急了,效仿嘉靖年间的乱兵占据城池关隘,我们反而被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舆图上的沈阳、辽阳、广宁三地,继续说道:
    “第一步,先换防!”
    “换防?”
    孙承宗与杨涟同时看向他,眼中带着几分疑惑。
    “对,换防。”
    熊廷弼坚定说道:
    “命驻守山海关的兵卒,接替张秉益所部的防务。
    调辽阳左卫的卫所兵,去广宁替换孙得功的兵马。
    再让宁远卫的卫所兵,接管鲍承先驻守的右屯卫。
    ”
    “换防时只说准备歼灭建奴做军事调整,不透露半点风声,既防止这些人闻讯逃跑,又能切断他们掌控的关隘兵权。
    没有了城池粮草,他们便是无牙的老虎,再想作乱也难。”
    孙承宗瞬间明白过来,连连点头:
    “此计甚妙!嘉靖年间便是吃了乱兵据守关隘的亏,如今先夺他们的兵权,再动手抓人,便能事半功倍。”
    杨涟也补充道:
    “换防的同时,可让锦衣卫的番子乔装成士兵,混入这些将领的军营,暗中监视他们的动向,防止他们串联勾结。”
    “不止如此。”
    熊廷弼继续说道:
    “待换防完成,擒住孙得功、张秉益这些首恶后,立刻下发钧令:
    对那些罪行较轻、或是被胁迫参与的从犯,允许他们戴罪立功。
    若是能举报上层主谋的罪证,可减免处罚,甚至既往不咎。”
    “这些人虽勾结在一起,却也各怀鬼胎,用‘戴罪立功’的机会瓦解他们的联盟,让他们自相残杀,我们便能不费吹灰之力清剿余党。”
    “还要安抚普通士兵。”
    孙承宗适时补充。
    “需让所有军卒知晓,此次整顿只针对贪腐作乱的将领,与他们无关。
    不仅如此,若是士兵能举报将领的罪行,一经查实,便赏白银五两,或是晋升一级。
    这样既能稳定军心,还能让士兵成为我们的‘眼线’,彻底孤立那些蛀虫。”
    杨涟立刻接话:“臣可让锦衣卫拟写告示,换防完成后便在各军营张贴,用通俗易懂的话讲清政策,免得士兵们因不知情而恐慌。”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整军章程渐渐清晰:
    其一,十日内调遣忠诚部队,替换罪将掌控的关隘防务,切断其兵权根基。
    其五,张贴告示明确政策,赏罚分明,稳定普通士兵情绪,避免恐慌。
    其六
    其七
    议事至暮色降临,烛火已点亮了整个大堂。
    熊廷弼拿起拟好的章程,逐字逐句核对,确认无误后,递给孙承宗与杨涟:
    “二位看看,还有需补充之处吗?”
    孙承宗接过章程,仔细翻阅后,郑重点头:
    “章程周密,兼顾了威慑与安抚,可执行。”
    杨涟也说道:“没有问题。”
    熊廷弼将章程合上,站起身,眼睛微眯。
    “十日后,辽东镇的天,该变一变了。”
    这张百人罪名录,既是辽东积弊的见证,也是他们肃清内患、重整河山的起点。
    待十日后,扫清蛀虫的辽东军,定能挥师北上,彻底剿灭建奴,还大明东北一片安宁。
    ps:
    求订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