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休沐复政,商技双兴
第401章 休沐复政,商技双兴
天启二年的正月。
紫禁城还裹着春节的暖红余韵。
乾清宫檐角的灯笼尚未摘下,朱红宫墙上的春联墨迹未干。
自初一至初五,朱由校罕见地给自己放了假,也给朝臣们松了绑,让这座常年紧绷的皇宫,终于有了几日喘息的暖意。
这几日的清晨,朱由校依旧会在卯时醒来,却不再像往常那样立刻召集群臣议事。
他会先在寝殿的暖阁里待上一个时辰,处理那些断不可拖的急事。
或是锦衣卫的密报,或是辽东残兵安置的奏报,或是四川方面的奏报。
每份奏折他都看得仔细,偶尔提笔批注,半点不含糊。
这些事关乎国家大事,耽误不得。
处理完政务,剩下的时间便成了他的休沐时间了。
辰时刚过,西苑内教场的校场上便会响起拳脚声。
朱由校穿着轻便的劲装,先练一套八段锦,抬手、扩胸、转腰,动作舒展,呼吸匀长。
接着是五禽戏,模仿虎的威猛、鹿的轻盈、熊的沉稳、猿的灵巧、鸟的展翅,一套下来,额头已沁出薄汗。
到了巳时,御马监太监方正化便会提着一把木剑赶来。
这位太监出身武行,拳脚功夫扎实,是朱由校特意找来的“陪练”。
两人在空地上对练,木剑相击发出“砰砰”的脆响。
方正化深知君臣之别,每次对打都会悄悄放水。
明明能更快避开,却故意放慢半拍;明明能压制对方,却在最后一刻收力。
可即便如此,朱由校的进步仍肉眼可见。
起初他出剑还略显生涩,常被方正化“逼”得节节后退。
到了初五这天,他已能稳稳接下方正化二十余招,甚至能抓住破绽,反手一剑“点”中对方的肩头。
“皇爷的剑法,可比五日前利落多了!”
方正化收剑躬身,语气里满是真心赞叹。
朱由校擦了擦汗,笑着摆手:“是你让着朕。不过多练练总是好的,身为帝王,总不能手无缚鸡之力。”
除了习武,朱由校也有“凡人”的惬意。
午后会去坤宁宫陪张嫣和徽媖,看着女儿在襁褓中伸着小手,听张嫣说些后宫的琐事。
偶尔也会翻牌子,去王宛白的永宁宫,或是去西六宫找于佩珍,或是去储秀宫寻哲哲、海兰珠姑侄
宫人们私下里都悄悄议论:“陛下这几日,倒有几分活人的样子了。”
只能说,朱由校之前的勤政,在这些宫人眼中看来,就有些太变态了。
尤其是与神宗皇帝对比了之后。
可只有朱由校自己清楚,这份安逸是暂时的。
每晚睡前,他都会复盘当日的政务,将待办的事项记在纸上,提醒自己不可沉溺享乐。
毕竟,这大明并非盛世。
他敢休假,却不敢真的荒废朝政。
所谓“休沐”,不过是为了养精蓄锐,好以更足的精力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于是乎。
到了正月初六,朱由校给自己放的假也结束了。
天尚未大亮。
朱由校便到了乾清宫东暖阁。
御案上堆着厚厚一迭假期积累的奏折,朱笔、砚台摆放整齐。
朱由校身着常服,端坐在龙椅上,比往日更显精神。
休假五日,他已调整好状态,准备重新投入政务。
“传内阁首辅方从哲入阁议事。”
他对着殿外吩咐,声音沉稳,没了昨日的松弛。
不多时,方从哲的身影出现在阁门口。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臣,身着一品绯色官袍,步履略显迟缓,进门时还忍不住咳嗽了两声,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
他躬身行礼:“老臣方从哲,参见陛下。”
“方阁老不必多礼,坐。”
朱由校示意他坐在一旁的锦凳上,随手拿起一份奏折。
“这是辽东孙承宗送来的急件,说残兵安置已初步完成,只是军饷尚有缺口,你看看该如何调配。”
方从哲接过奏折,却没有立刻翻看,反而在心中轻轻叹了口气。
放长假被领导强抓上班,方从哲心中的心情可想而知。
偏偏,他还不能说什么,因为朱由校还真是按着规矩来的。
只不过是按着洪武朝的规矩来。
洪武年间,朱元璋定下规矩,春节只放五日假,正月初五就得返岗办公,半点不许拖延。
但那是洪武朝,两百年前的事情了。
自神宗皇帝以来,这规矩早就松了。
神宗虽常年不上朝,却格外“慷慨”地延长春节假期,往往从腊月二十四“小年”就开始放假,一直到正月二十“填仓节”才让官员返岗,算下来足足有二十多天的假期。
方从哲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往年这个时候,他还在家中陪着子孙嬉戏玩闹,如今却要顶着寒风赶来上朝,只觉得这把老骨头快要扛不住了。
但心中虽是不悦,但该干的活,他却不敢不干。
“老臣以为,可从户部的预备银中调拨一部分,先解辽东燃眉之急。”
方从哲定了定神,缓缓开口,语气带着几分疲惫。
“只是预备银本就不多,若再调拨,恐日后应对突发状况时会捉襟见肘。”
朱由校点点头。
“朕知道预备银紧张,所以江南的税改必须加快推进。叶向高昨日递了奏报,说苏州、松江一带的士绅仍在抵制,你牵头阁臣议议,看看能不能出台些更具体的办法,既要收税,也不能逼反百姓。”
朱由校顺便提点了方从哲一句。
人家叶向高提前上班了,让你晚一天上班,你倒是有怨气了?
小心被叶向高卷得连首辅都没得干了。
“是,老臣遵旨。”
方从哲躬身应下,心中却又多了几分无奈。
遇到朱由校这样的勤政君主,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幸的是大明或许有中兴之望,不幸的是他这把老骨头,怕是要被陛下“折腾”得不得安宁了。
他昨日在家中,儿子还劝他:“父亲,您年岁已高,不如向陛下请辞,在家安享晚年。”
可他转念一想,如今正是大明用人之际,他若辞官,谁来帮陛下稳定内阁?
只能咬着牙撑下去。
方从哲表示:我还想继续进步。
提点了方从哲之后,朱由校似不经意间问道:
“对了,那些西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之流,近来频频通过使臣递话,想与我大明正式通商,元辅的看法如何?”
方从哲闻言,随即抬起头,眼神中带着几分谨慎,缓缓开口:
“陛下,老臣以为,西夷乃化外蛮夷,不通礼仪,不晓纲常,岂能与我大明平等通商?”
说罢,他悄悄抬眼观察朱由校的神色。
见帝王脸上无怒色,只是静静听着,才稍稍放下心,继续说道:
“我大明自太祖皇帝起,便是天朝上国,四方藩国皆以朝贡为名,方能与我朝贸易。
若与西夷通商,不设朝贡之礼,恐被天下视作‘以夷变夏’,坏了我大明的体统,动摇民心根基啊。”
他语气愈发恳切:
“更何况,这些西夷向来贪婪。他们若无朝贡资格,又拒绝称臣,不愿纳入我大明的朝贡体系,凭什么与我们做生意?
老臣听闻,那葡萄牙人早已占据了澳门,名为‘借居’,实则与割据无异。
若再许他们正式通商,他日必生觊觎之心,难保不会像倭寇那般,觊觎我沿海领土!”
提及倭寇,方从哲的声音沉了几分:
“再者,一旦放开沿海通商,商贾往来繁盛,难免鱼龙混杂。
昔日嘉靖年间的倭乱,便是因海禁松弛、奸商勾结倭寇而起,那一次,朝廷了多少军饷,死了多少将士,才将乱局平定?
如今若重蹈覆辙,辽东战事未平,西南又有奢崇明异动,朝廷哪里还有精力应对沿海的乱事?”
一番话下来,方从哲几乎将“反对通商”的理由说尽,从“天朝上国体面”到“领土安全”,再到“倭寇隐患”,每一条都紧扣传统治国理念,句句都想劝朱由校打消通商的念头。
朱由校始终没有打断他,待方从哲说完,才缓缓开口。
“元辅所言,皆是祖制旧理,可如今的局面,已非太祖、成祖之时可比了。”
他抬手指了指案角一份不起眼的奏报:
“这份是福建巡抚递来的密折,上面写着,福建、广东沿海的百姓,早已通过吕宋、马六甲等中转站,与西夷私下贸易。
用我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换取他们从美洲运来的白银,一年下来,走私的规模不下百万两。
这些财富,都落入了商贾、海盗的腰包,朝廷却分文未得,反而要耗费军饷去查禁走私,这难道是长久之计?”
方从哲闻言一怔,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来。
他虽知晓沿海有走私,却不知规模竟如此之大。
朱由校继续说道:“至于倭寇,元辅怕是还不知道,如今的倭国,已不是嘉靖年间那般混乱。
德川幕府掌权后,厉行闭关锁国,严禁倭人出海,连过往的商船都要严加盘查,所谓‘倭寇’,早已不成气候。”
“更何况,昔日东南倭乱,十之八九是沿海百姓因海禁断绝生路,才被逼着与少数真倭勾结。
若朝廷能开放通商,给百姓一条活路,又何愁倭乱再起?”
“至于‘以夷变夏’……”
朱由校轻轻笑了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自信。
“若我大明当真有天朝上国的底气,便该有‘以夏代夷’的魄力,而非怕与西夷接触。
他们的火器或许有些门道,他们的航海术或许有些可取之处,可论礼仪、论文化、论治国之道,他们远不及我大明。
与他们通商,不仅能收税充盈国库,更能借机了解他们的虚实,学习他们的长处,何乐而不为?”
方从哲听得心惊。
陛下对“通商”的看法竟如此“出格”,甚至要“学习西夷长处”。
他刚想开口反驳,却见朱由校的目光陡然变得凝重。
“元辅,你以为,我们不和他们通商,将百姓迁入内地,他们就会善罢甘休吗?”
朱由校的声音沉了下来。
“朕收到消息,荷兰人已在南洋集结船只,他们不满足于与民间走私,更想强行占据我大明的澎湖列岛,以此为据点,逼迫朝廷开放通商。”
“有些事,不是躲就能躲过去的。
西夷的船坚炮利,早晚会找上门来。
沿海百姓对通商的需求,也早晚会冲破海禁的束缚。
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
规范通商,官营通商,设关征税,既充盈国库,又能掌控局面,还能借机练兵造船,防备日后的隐患。”
方从哲站在原地,心中翻江倒海。
他倒是没有想过,“通商”背后竟牵扯着如此多的考量。
“与西夷通商之事,元辅你牵头总领,但不必急于让阁臣或部堂大员出面。”
“先从礼部主客司、兵部职方司挑几个品级不高、却懂实务的主事官,让他们去会同馆与西夷使臣接触。
记住,首要之事是摸底细。
他们想要什么?
是丝绸、瓷器,还是茶叶?
愿意出多少白银换?
对通商口岸、关税额度有什么要求?
这些都要一一问清楚,半点不许遗漏。”
末了,他加重语气,眼中闪过一丝精明:
“通商是互通有无,但我大明绝不能做亏本买卖。
西夷想要我大明的好东西,就得拿出足够的诚意。
白银要足,规矩要守,想借着通商占我大明便宜,门都没有。”
方从哲闻言,心中早已明了这差事的棘手。
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领了这差事了。
“老臣遵旨。”
只是说完这句话,他心中又有几分苦色。
那些言官连陛下整顿京营、推进税改都要骂上几句,若是知晓要与“蛮夷”通商,怕是能把弹劾的奏章堆得比御案还高。
他估计又要被骂个狗血淋头了。
什么从哲误国,已经是最轻的了,后面的人身攻击,就非常难听了。
可转念一想,他又暗自叹了口气。
自己这内阁首辅的位置,却也不是靠同僚的好感坐稳的。
当年神宗朝,他靠着调和党争、稳定朝局才得以上位。
如今天启朝,陛下锐意革新,他若敢违逆圣意,别说言官弹劾,怕是用不了几日,首辅的印信就得交出去。
虱子多了不痒。
这些年因支持陛下整军、清丈田地、逾越祖制,他挨的骂还少吗?
只要陛下还信他、用他,这点非议又算得了什么?
“此事老臣绝不敢怠慢。”
方从哲再次躬身,语气里没了最初的犹豫,只剩下背锅侠的自觉。
“待下官们摸清西夷底细,老臣再召集阁臣、户部、礼部商议通商章程,定给陛下一个稳妥的方案。”
朱由校见他领会了意图,微微点头:“好,此事便交给你了。你先退下吧,让下面人尽快动起来。”
方从哲躬身告退,脚步虽慢,却没了来时的疲惫。
叶向高这把老骨头也卷是吧?
那我方从哲也开始卷!
倒是要看看,谁先顶不住!
方从哲告退之后。
暖阁内只剩下朱由校一人,他拿起案角一份折迭的图纸。
那是宋应星不久前递来的纺纱机草图。
他之所以敢动“与西夷通商”的念头,绝非一时兴起。
一来,辽东战事吃紧,江南税改虽有进展却仍有缺口,西夷手中的美洲白银正是大明急需的“救命钱”。
单是民间走私,一年就能赚百万两,若能收归官营,至少能填补三分之一的军饷缺口。
二来,天津水师经毛文龙整顿后,已新增战船二十余艘,士兵经半年操练,已能熟练操控新式火炮,守住通商口岸、防备西夷异动的底气,早已足够。
而最关键的,便是宋应星在纺纱机上的突破。
传统纺车一人一日只能纺三两纱,若新机器能实现“一机顶十机”,丝绸产量至少能翻十倍,成本却能降下三成,到时候用廉价高质的大明丝绸垄断西夷市场,赚来的白银能让大明的国库彻底充盈。
“传宋应星即刻来见!”
朱由校对着身侧的魏朝吩咐。
魏朝连忙躬身应诺,快步去传旨。
半个时辰后,暖阁外便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宋应星身着一身青布工匠服,快步走进暖阁。
见到朱由校,他撩起衣摆跪地行礼,声音带着几分气喘,却难掩激动:
“科学院宋应星,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上前一步,亲手将他扶起。
“不必多礼。”
朱由校拍了拍他的肩膀,。
“朕听说科学院这段时间鼓捣出不少好东西,尤其是你那纺纱机,据说有大进展?
今日正好,你带朕去科学院看看,亲眼瞧瞧这能让大明丝绸‘日产翻番’的宝贝。”
宋应星闻言,眼中瞬间亮起光,连忙点头:
“陛下圣明!新纺纱机已造出三台样机,昨日刚测试过,一人一日能纺三斤纱,抵得上十名纺妇!
臣正想向陛下禀报,没想到陛下竟亲自召见!”
“好!好!”
朱由校连说两个“好”字,语气里满是欣慰。
“走,朕今日便随你去科学院,亲自看看这台‘宝贝’的真容!”
皇城东北角,紧邻兵仗局的一处院落,便是朱由校亲旨设立的“科学院”。
选址于此,正是因皇城守卫严密,且离乾清宫也很近,他这位爱琢磨器物的皇帝,随时能抽身过来查看进展,免去了出城时“清道、戒严、百官随行”的繁琐。
这日巳时刚过,数百名大汉将军,簇拥着帝辇,停在科学院朱漆大门外。
从帝辇上下来,朱由校一身常服,未戴冕冠,只束着玉束带,眼底带着几分对新物的期待,快步跨进了院门。
此时的科学院刚立三月有余,院落是从前的闲置宫署改造而来,占地足有十亩,青砖铺就的甬道两侧,分设了“玻璃坊”“皂香坊”“水泥坊”“织机坊”等几处作坊,虽规制尚简,却处处透着新鲜劲儿。
朱由校刚走至第一间作坊外,便见几名工匠正围着一炉通红的琉璃料,炉边摆着几块透亮的平板。
那是按他当初随口提的“透光琉璃”思路烧制的玻璃试制品,虽边缘还带着些气泡,却已能清晰映出人影。
隔壁的皂香坊里,架子上码着一排排四方皂块,有掺了桂的、玫瑰的,皂体细腻,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倒是水泥和香水,研究的进展比较缓慢,到现在了还没有出成果。
看着这些新鲜物件,朱由校笑着点头,目光却早已越过这些。
今日他来,心头最挂记的,是宋应星提过的“改良纺纱机”。
跟着引路的小吏穿过两道月亮门,便到了织机坊所在的三进院落,刚进院门,三架大小不一的机器便映入眼帘。
朱由校径直走向那几架纺纱机。
“宋卿,介绍介绍罢。”
“是!”
宋应星起身,先引着朱由校走到最外侧那两架稍小的机器旁,指着左边一架高约丈余、带着两层木楼的机器道:
“陛下,此乃如今江南官营织造局常用的‘机’,专织龙袍、妆缎这类繁纹织物。
您看这机身,长达一丈六尺,底下立着一千八百根竹制衢脚,支撑着上层的‘楼’。
织造时需两人协作:
一人坐在楼上,双手提拉‘本’,这本上的每一根耳子线,都对应着机上的一根经丝,提拉之间,经丝便会按纹样起落。
另一人在楼下,双手持梭,来回投纬,将丝线织成布。”
说着,他示意工匠演示,只见楼上的工匠弯腰提拉本,动作迟缓,额角已沁出细汗,楼下的工匠投梭时需双臂用力,半晌才织出寸许布面。
“这机的缺点很明显,织一件龙袍,单是本就得提前半年准备,织造时更是要耗上三四个月。
若要换纹样,拆换本就得上十来天,效率实在太低。”
接着,他又指向旁边一架稍矮些、带着绞综装置的机器:
“这是‘罗机’,专织透气的罗缎,夏季衣物多用它织就。
原理与机相近,只是多了套控制经丝绞缠的装置,同样费工费力。
如今江南民间最常用的,其实是这种‘多锭脚踏纺车’。”
宋应星引着朱由校看向墙角一架小巧的机器,机身带着三个纱锭,踏板连着转轮。
“此车以足运轮,双手理丝,一个农妇操作,日纺纱量能有一斤半,比手摇纺车快三倍,刚好够一台传统织机用。
可问题也在这。
纺纱快了,织布却还是老样子,一台传统踏板织机,一人一天顶多织一匹布,多出来的纱堆在作坊里,卖不出去,渐渐就成了‘纱过剩、布产不足’的毛病,江南织户都愁这个。”
朱由校听得认真,手指轻轻抚过脚踏纺车的木轮,忽然抬眼:“那你改良的新机呢?”
宋应星眼中瞬间亮起光,快步引着朱由校走向院落中央那架最大的机器。
这架机器比机还高些,机身用硬木打造,带着八个纱锭,侧面装着一个黄铜色的梭子槽,槽边还嵌着两根细弹簧。
“陛下您看!这便是臣改良的‘飞梭纺纱机’!”
他指着梭子槽,让工匠踩动踏板,只听“嗖嗖”几声,那梭子竟不用人手投送,顺着滑槽自动往复,速度快得几乎成了一道虚影。
“臣在梭子两端刻了滑槽,装了弹簧和小木锤,踏板带动转轮时,弹簧会借力将梭子弹出,木锤则能缓冲力道,让梭子平稳往返。
这么一改,布面宽度能从三尺扩到六尺,而且一人就能操作。
陛下您猜日产量能到多少?”
朱由校盯着飞梭的动作,眼神发亮:“多少?”
“四匹!”
宋应星声音都高了几分。
“比传统织机快了四倍!而且织出的布面更平整,没有手投梭时的偏差。”
说着,他又指向机器上的八个纱锭:“臣还在纺车上加了纱锭,从三锭加到了八锭,纺纱、织布能在一台机器上初步衔接,算下来,织布速度比从前快了十倍都不止!”
朱由校上前一步,仔细查看纱锭的转动。
八个纱锭随着转轮同步转动,丝线从锭子上引出,顺着导管织入布面,动作流畅,没有一丝紊乱。
他伸手碰了碰弹出的梭子,冰凉的木质带着金属弹簧的韧劲,不由得赞叹:
“好!这梭子改得妙,不用两人协作,还能织宽布,确实解决了大问题。”
“陛下,这还不是它的极限!”
宋应星走到机器另一侧,指着机身预留的几个榫卯接口,说道:
“臣还想把纱锭再加到三十八个!到时候,一台机器日纺纱量能有八九斤,织布速度还能再翻三倍!
只是现在还有些技术没吃透。
三十八个纱锭要同步转动,齿轮咬合得精准,不然容易断丝。
而且梭子的弹簧力道得再调,不然织六尺以上的布,容易脱槽。
不过臣已经画出图纸了,再试两个月,定能成!”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卷图纸,展开给朱由校看,纸上密密麻麻画着齿轮、纱锭的细节,还有几处用朱笔标注的修改意见。
朱由校接过图纸,心中也十分震惊。
他当初不过是在宋应星面前随口提了句“织布太慢,能不能让机器自己动”,并且给了宋应星大概的研究方向。
没想到宋应星竟真的琢磨出了这么多门道。
天启年间,江南已有不少“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作坊,资本主义的萌芽已悄悄冒头,只是缺了些能撬动产业的技术。
如今这飞梭机一出来,若能推广到江南,不仅织户能多赚钱,朝廷的商税也能多收些,辽东的军饷、边防的城墙,不都有了着落?
他抬头看向宋应星,又扫过院落里忙碌的工匠。
忽然觉得心里亮堂起来。
从前他总被朝臣说“耽于器物,不务正业”,可今日见了这些,才知“器物”里藏着多大的门道。
点点科技树,让工匠们把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既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又能为大明赚来钱财,这不比朝堂上的空争论有用得多?
“宋卿。”
朱由校的表情很是郑重。
“这飞梭机,先造十台出来,送到松江府的大织坊试试水。
所需的木料、黄铜,你直接报给内府监,朕给你批。
至于那三十八锭的机器,你尽管试,缺钱缺人,都跟朕说。
朕倒要看看,这小小的纺纱机,能不能让大明的布帛,卖到海外去!”
宋应星闻言,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臣遵旨!定不辱陛下所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从珍妮纺纱机开始的。
但这一次,未尝不能从我大明这边开始!
思及此。
朱由校看着干劲十足的宋应星,给他一个朕很欣赏你的眼神。
牛马,好好去干吧!
给大明多赚点钱!
或许
朝廷和西夷通商,断了那些江南士绅、海盗走私的财路,会让江南官场都动荡起来。
而这也可能是朱由校插手江南的大好时机!
ps:
7600字大章!
太多资料要查了,快一点才码完~~
(本章完)
天启二年的正月。
紫禁城还裹着春节的暖红余韵。
乾清宫檐角的灯笼尚未摘下,朱红宫墙上的春联墨迹未干。
自初一至初五,朱由校罕见地给自己放了假,也给朝臣们松了绑,让这座常年紧绷的皇宫,终于有了几日喘息的暖意。
这几日的清晨,朱由校依旧会在卯时醒来,却不再像往常那样立刻召集群臣议事。
他会先在寝殿的暖阁里待上一个时辰,处理那些断不可拖的急事。
或是锦衣卫的密报,或是辽东残兵安置的奏报,或是四川方面的奏报。
每份奏折他都看得仔细,偶尔提笔批注,半点不含糊。
这些事关乎国家大事,耽误不得。
处理完政务,剩下的时间便成了他的休沐时间了。
辰时刚过,西苑内教场的校场上便会响起拳脚声。
朱由校穿着轻便的劲装,先练一套八段锦,抬手、扩胸、转腰,动作舒展,呼吸匀长。
接着是五禽戏,模仿虎的威猛、鹿的轻盈、熊的沉稳、猿的灵巧、鸟的展翅,一套下来,额头已沁出薄汗。
到了巳时,御马监太监方正化便会提着一把木剑赶来。
这位太监出身武行,拳脚功夫扎实,是朱由校特意找来的“陪练”。
两人在空地上对练,木剑相击发出“砰砰”的脆响。
方正化深知君臣之别,每次对打都会悄悄放水。
明明能更快避开,却故意放慢半拍;明明能压制对方,却在最后一刻收力。
可即便如此,朱由校的进步仍肉眼可见。
起初他出剑还略显生涩,常被方正化“逼”得节节后退。
到了初五这天,他已能稳稳接下方正化二十余招,甚至能抓住破绽,反手一剑“点”中对方的肩头。
“皇爷的剑法,可比五日前利落多了!”
方正化收剑躬身,语气里满是真心赞叹。
朱由校擦了擦汗,笑着摆手:“是你让着朕。不过多练练总是好的,身为帝王,总不能手无缚鸡之力。”
除了习武,朱由校也有“凡人”的惬意。
午后会去坤宁宫陪张嫣和徽媖,看着女儿在襁褓中伸着小手,听张嫣说些后宫的琐事。
偶尔也会翻牌子,去王宛白的永宁宫,或是去西六宫找于佩珍,或是去储秀宫寻哲哲、海兰珠姑侄
宫人们私下里都悄悄议论:“陛下这几日,倒有几分活人的样子了。”
只能说,朱由校之前的勤政,在这些宫人眼中看来,就有些太变态了。
尤其是与神宗皇帝对比了之后。
可只有朱由校自己清楚,这份安逸是暂时的。
每晚睡前,他都会复盘当日的政务,将待办的事项记在纸上,提醒自己不可沉溺享乐。
毕竟,这大明并非盛世。
他敢休假,却不敢真的荒废朝政。
所谓“休沐”,不过是为了养精蓄锐,好以更足的精力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于是乎。
到了正月初六,朱由校给自己放的假也结束了。
天尚未大亮。
朱由校便到了乾清宫东暖阁。
御案上堆着厚厚一迭假期积累的奏折,朱笔、砚台摆放整齐。
朱由校身着常服,端坐在龙椅上,比往日更显精神。
休假五日,他已调整好状态,准备重新投入政务。
“传内阁首辅方从哲入阁议事。”
他对着殿外吩咐,声音沉稳,没了昨日的松弛。
不多时,方从哲的身影出现在阁门口。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臣,身着一品绯色官袍,步履略显迟缓,进门时还忍不住咳嗽了两声,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
他躬身行礼:“老臣方从哲,参见陛下。”
“方阁老不必多礼,坐。”
朱由校示意他坐在一旁的锦凳上,随手拿起一份奏折。
“这是辽东孙承宗送来的急件,说残兵安置已初步完成,只是军饷尚有缺口,你看看该如何调配。”
方从哲接过奏折,却没有立刻翻看,反而在心中轻轻叹了口气。
放长假被领导强抓上班,方从哲心中的心情可想而知。
偏偏,他还不能说什么,因为朱由校还真是按着规矩来的。
只不过是按着洪武朝的规矩来。
洪武年间,朱元璋定下规矩,春节只放五日假,正月初五就得返岗办公,半点不许拖延。
但那是洪武朝,两百年前的事情了。
自神宗皇帝以来,这规矩早就松了。
神宗虽常年不上朝,却格外“慷慨”地延长春节假期,往往从腊月二十四“小年”就开始放假,一直到正月二十“填仓节”才让官员返岗,算下来足足有二十多天的假期。
方从哲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往年这个时候,他还在家中陪着子孙嬉戏玩闹,如今却要顶着寒风赶来上朝,只觉得这把老骨头快要扛不住了。
但心中虽是不悦,但该干的活,他却不敢不干。
“老臣以为,可从户部的预备银中调拨一部分,先解辽东燃眉之急。”
方从哲定了定神,缓缓开口,语气带着几分疲惫。
“只是预备银本就不多,若再调拨,恐日后应对突发状况时会捉襟见肘。”
朱由校点点头。
“朕知道预备银紧张,所以江南的税改必须加快推进。叶向高昨日递了奏报,说苏州、松江一带的士绅仍在抵制,你牵头阁臣议议,看看能不能出台些更具体的办法,既要收税,也不能逼反百姓。”
朱由校顺便提点了方从哲一句。
人家叶向高提前上班了,让你晚一天上班,你倒是有怨气了?
小心被叶向高卷得连首辅都没得干了。
“是,老臣遵旨。”
方从哲躬身应下,心中却又多了几分无奈。
遇到朱由校这样的勤政君主,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幸的是大明或许有中兴之望,不幸的是他这把老骨头,怕是要被陛下“折腾”得不得安宁了。
他昨日在家中,儿子还劝他:“父亲,您年岁已高,不如向陛下请辞,在家安享晚年。”
可他转念一想,如今正是大明用人之际,他若辞官,谁来帮陛下稳定内阁?
只能咬着牙撑下去。
方从哲表示:我还想继续进步。
提点了方从哲之后,朱由校似不经意间问道:
“对了,那些西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之流,近来频频通过使臣递话,想与我大明正式通商,元辅的看法如何?”
方从哲闻言,随即抬起头,眼神中带着几分谨慎,缓缓开口:
“陛下,老臣以为,西夷乃化外蛮夷,不通礼仪,不晓纲常,岂能与我大明平等通商?”
说罢,他悄悄抬眼观察朱由校的神色。
见帝王脸上无怒色,只是静静听着,才稍稍放下心,继续说道:
“我大明自太祖皇帝起,便是天朝上国,四方藩国皆以朝贡为名,方能与我朝贸易。
若与西夷通商,不设朝贡之礼,恐被天下视作‘以夷变夏’,坏了我大明的体统,动摇民心根基啊。”
他语气愈发恳切:
“更何况,这些西夷向来贪婪。他们若无朝贡资格,又拒绝称臣,不愿纳入我大明的朝贡体系,凭什么与我们做生意?
老臣听闻,那葡萄牙人早已占据了澳门,名为‘借居’,实则与割据无异。
若再许他们正式通商,他日必生觊觎之心,难保不会像倭寇那般,觊觎我沿海领土!”
提及倭寇,方从哲的声音沉了几分:
“再者,一旦放开沿海通商,商贾往来繁盛,难免鱼龙混杂。
昔日嘉靖年间的倭乱,便是因海禁松弛、奸商勾结倭寇而起,那一次,朝廷了多少军饷,死了多少将士,才将乱局平定?
如今若重蹈覆辙,辽东战事未平,西南又有奢崇明异动,朝廷哪里还有精力应对沿海的乱事?”
一番话下来,方从哲几乎将“反对通商”的理由说尽,从“天朝上国体面”到“领土安全”,再到“倭寇隐患”,每一条都紧扣传统治国理念,句句都想劝朱由校打消通商的念头。
朱由校始终没有打断他,待方从哲说完,才缓缓开口。
“元辅所言,皆是祖制旧理,可如今的局面,已非太祖、成祖之时可比了。”
他抬手指了指案角一份不起眼的奏报:
“这份是福建巡抚递来的密折,上面写着,福建、广东沿海的百姓,早已通过吕宋、马六甲等中转站,与西夷私下贸易。
用我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换取他们从美洲运来的白银,一年下来,走私的规模不下百万两。
这些财富,都落入了商贾、海盗的腰包,朝廷却分文未得,反而要耗费军饷去查禁走私,这难道是长久之计?”
方从哲闻言一怔,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来。
他虽知晓沿海有走私,却不知规模竟如此之大。
朱由校继续说道:“至于倭寇,元辅怕是还不知道,如今的倭国,已不是嘉靖年间那般混乱。
德川幕府掌权后,厉行闭关锁国,严禁倭人出海,连过往的商船都要严加盘查,所谓‘倭寇’,早已不成气候。”
“更何况,昔日东南倭乱,十之八九是沿海百姓因海禁断绝生路,才被逼着与少数真倭勾结。
若朝廷能开放通商,给百姓一条活路,又何愁倭乱再起?”
“至于‘以夷变夏’……”
朱由校轻轻笑了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自信。
“若我大明当真有天朝上国的底气,便该有‘以夏代夷’的魄力,而非怕与西夷接触。
他们的火器或许有些门道,他们的航海术或许有些可取之处,可论礼仪、论文化、论治国之道,他们远不及我大明。
与他们通商,不仅能收税充盈国库,更能借机了解他们的虚实,学习他们的长处,何乐而不为?”
方从哲听得心惊。
陛下对“通商”的看法竟如此“出格”,甚至要“学习西夷长处”。
他刚想开口反驳,却见朱由校的目光陡然变得凝重。
“元辅,你以为,我们不和他们通商,将百姓迁入内地,他们就会善罢甘休吗?”
朱由校的声音沉了下来。
“朕收到消息,荷兰人已在南洋集结船只,他们不满足于与民间走私,更想强行占据我大明的澎湖列岛,以此为据点,逼迫朝廷开放通商。”
“有些事,不是躲就能躲过去的。
西夷的船坚炮利,早晚会找上门来。
沿海百姓对通商的需求,也早晚会冲破海禁的束缚。
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
规范通商,官营通商,设关征税,既充盈国库,又能掌控局面,还能借机练兵造船,防备日后的隐患。”
方从哲站在原地,心中翻江倒海。
他倒是没有想过,“通商”背后竟牵扯着如此多的考量。
“与西夷通商之事,元辅你牵头总领,但不必急于让阁臣或部堂大员出面。”
“先从礼部主客司、兵部职方司挑几个品级不高、却懂实务的主事官,让他们去会同馆与西夷使臣接触。
记住,首要之事是摸底细。
他们想要什么?
是丝绸、瓷器,还是茶叶?
愿意出多少白银换?
对通商口岸、关税额度有什么要求?
这些都要一一问清楚,半点不许遗漏。”
末了,他加重语气,眼中闪过一丝精明:
“通商是互通有无,但我大明绝不能做亏本买卖。
西夷想要我大明的好东西,就得拿出足够的诚意。
白银要足,规矩要守,想借着通商占我大明便宜,门都没有。”
方从哲闻言,心中早已明了这差事的棘手。
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领了这差事了。
“老臣遵旨。”
只是说完这句话,他心中又有几分苦色。
那些言官连陛下整顿京营、推进税改都要骂上几句,若是知晓要与“蛮夷”通商,怕是能把弹劾的奏章堆得比御案还高。
他估计又要被骂个狗血淋头了。
什么从哲误国,已经是最轻的了,后面的人身攻击,就非常难听了。
可转念一想,他又暗自叹了口气。
自己这内阁首辅的位置,却也不是靠同僚的好感坐稳的。
当年神宗朝,他靠着调和党争、稳定朝局才得以上位。
如今天启朝,陛下锐意革新,他若敢违逆圣意,别说言官弹劾,怕是用不了几日,首辅的印信就得交出去。
虱子多了不痒。
这些年因支持陛下整军、清丈田地、逾越祖制,他挨的骂还少吗?
只要陛下还信他、用他,这点非议又算得了什么?
“此事老臣绝不敢怠慢。”
方从哲再次躬身,语气里没了最初的犹豫,只剩下背锅侠的自觉。
“待下官们摸清西夷底细,老臣再召集阁臣、户部、礼部商议通商章程,定给陛下一个稳妥的方案。”
朱由校见他领会了意图,微微点头:“好,此事便交给你了。你先退下吧,让下面人尽快动起来。”
方从哲躬身告退,脚步虽慢,却没了来时的疲惫。
叶向高这把老骨头也卷是吧?
那我方从哲也开始卷!
倒是要看看,谁先顶不住!
方从哲告退之后。
暖阁内只剩下朱由校一人,他拿起案角一份折迭的图纸。
那是宋应星不久前递来的纺纱机草图。
他之所以敢动“与西夷通商”的念头,绝非一时兴起。
一来,辽东战事吃紧,江南税改虽有进展却仍有缺口,西夷手中的美洲白银正是大明急需的“救命钱”。
单是民间走私,一年就能赚百万两,若能收归官营,至少能填补三分之一的军饷缺口。
二来,天津水师经毛文龙整顿后,已新增战船二十余艘,士兵经半年操练,已能熟练操控新式火炮,守住通商口岸、防备西夷异动的底气,早已足够。
而最关键的,便是宋应星在纺纱机上的突破。
传统纺车一人一日只能纺三两纱,若新机器能实现“一机顶十机”,丝绸产量至少能翻十倍,成本却能降下三成,到时候用廉价高质的大明丝绸垄断西夷市场,赚来的白银能让大明的国库彻底充盈。
“传宋应星即刻来见!”
朱由校对着身侧的魏朝吩咐。
魏朝连忙躬身应诺,快步去传旨。
半个时辰后,暖阁外便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宋应星身着一身青布工匠服,快步走进暖阁。
见到朱由校,他撩起衣摆跪地行礼,声音带着几分气喘,却难掩激动:
“科学院宋应星,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上前一步,亲手将他扶起。
“不必多礼。”
朱由校拍了拍他的肩膀,。
“朕听说科学院这段时间鼓捣出不少好东西,尤其是你那纺纱机,据说有大进展?
今日正好,你带朕去科学院看看,亲眼瞧瞧这能让大明丝绸‘日产翻番’的宝贝。”
宋应星闻言,眼中瞬间亮起光,连忙点头:
“陛下圣明!新纺纱机已造出三台样机,昨日刚测试过,一人一日能纺三斤纱,抵得上十名纺妇!
臣正想向陛下禀报,没想到陛下竟亲自召见!”
“好!好!”
朱由校连说两个“好”字,语气里满是欣慰。
“走,朕今日便随你去科学院,亲自看看这台‘宝贝’的真容!”
皇城东北角,紧邻兵仗局的一处院落,便是朱由校亲旨设立的“科学院”。
选址于此,正是因皇城守卫严密,且离乾清宫也很近,他这位爱琢磨器物的皇帝,随时能抽身过来查看进展,免去了出城时“清道、戒严、百官随行”的繁琐。
这日巳时刚过,数百名大汉将军,簇拥着帝辇,停在科学院朱漆大门外。
从帝辇上下来,朱由校一身常服,未戴冕冠,只束着玉束带,眼底带着几分对新物的期待,快步跨进了院门。
此时的科学院刚立三月有余,院落是从前的闲置宫署改造而来,占地足有十亩,青砖铺就的甬道两侧,分设了“玻璃坊”“皂香坊”“水泥坊”“织机坊”等几处作坊,虽规制尚简,却处处透着新鲜劲儿。
朱由校刚走至第一间作坊外,便见几名工匠正围着一炉通红的琉璃料,炉边摆着几块透亮的平板。
那是按他当初随口提的“透光琉璃”思路烧制的玻璃试制品,虽边缘还带着些气泡,却已能清晰映出人影。
隔壁的皂香坊里,架子上码着一排排四方皂块,有掺了桂的、玫瑰的,皂体细腻,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倒是水泥和香水,研究的进展比较缓慢,到现在了还没有出成果。
看着这些新鲜物件,朱由校笑着点头,目光却早已越过这些。
今日他来,心头最挂记的,是宋应星提过的“改良纺纱机”。
跟着引路的小吏穿过两道月亮门,便到了织机坊所在的三进院落,刚进院门,三架大小不一的机器便映入眼帘。
朱由校径直走向那几架纺纱机。
“宋卿,介绍介绍罢。”
“是!”
宋应星起身,先引着朱由校走到最外侧那两架稍小的机器旁,指着左边一架高约丈余、带着两层木楼的机器道:
“陛下,此乃如今江南官营织造局常用的‘机’,专织龙袍、妆缎这类繁纹织物。
您看这机身,长达一丈六尺,底下立着一千八百根竹制衢脚,支撑着上层的‘楼’。
织造时需两人协作:
一人坐在楼上,双手提拉‘本’,这本上的每一根耳子线,都对应着机上的一根经丝,提拉之间,经丝便会按纹样起落。
另一人在楼下,双手持梭,来回投纬,将丝线织成布。”
说着,他示意工匠演示,只见楼上的工匠弯腰提拉本,动作迟缓,额角已沁出细汗,楼下的工匠投梭时需双臂用力,半晌才织出寸许布面。
“这机的缺点很明显,织一件龙袍,单是本就得提前半年准备,织造时更是要耗上三四个月。
若要换纹样,拆换本就得上十来天,效率实在太低。”
接着,他又指向旁边一架稍矮些、带着绞综装置的机器:
“这是‘罗机’,专织透气的罗缎,夏季衣物多用它织就。
原理与机相近,只是多了套控制经丝绞缠的装置,同样费工费力。
如今江南民间最常用的,其实是这种‘多锭脚踏纺车’。”
宋应星引着朱由校看向墙角一架小巧的机器,机身带着三个纱锭,踏板连着转轮。
“此车以足运轮,双手理丝,一个农妇操作,日纺纱量能有一斤半,比手摇纺车快三倍,刚好够一台传统织机用。
可问题也在这。
纺纱快了,织布却还是老样子,一台传统踏板织机,一人一天顶多织一匹布,多出来的纱堆在作坊里,卖不出去,渐渐就成了‘纱过剩、布产不足’的毛病,江南织户都愁这个。”
朱由校听得认真,手指轻轻抚过脚踏纺车的木轮,忽然抬眼:“那你改良的新机呢?”
宋应星眼中瞬间亮起光,快步引着朱由校走向院落中央那架最大的机器。
这架机器比机还高些,机身用硬木打造,带着八个纱锭,侧面装着一个黄铜色的梭子槽,槽边还嵌着两根细弹簧。
“陛下您看!这便是臣改良的‘飞梭纺纱机’!”
他指着梭子槽,让工匠踩动踏板,只听“嗖嗖”几声,那梭子竟不用人手投送,顺着滑槽自动往复,速度快得几乎成了一道虚影。
“臣在梭子两端刻了滑槽,装了弹簧和小木锤,踏板带动转轮时,弹簧会借力将梭子弹出,木锤则能缓冲力道,让梭子平稳往返。
这么一改,布面宽度能从三尺扩到六尺,而且一人就能操作。
陛下您猜日产量能到多少?”
朱由校盯着飞梭的动作,眼神发亮:“多少?”
“四匹!”
宋应星声音都高了几分。
“比传统织机快了四倍!而且织出的布面更平整,没有手投梭时的偏差。”
说着,他又指向机器上的八个纱锭:“臣还在纺车上加了纱锭,从三锭加到了八锭,纺纱、织布能在一台机器上初步衔接,算下来,织布速度比从前快了十倍都不止!”
朱由校上前一步,仔细查看纱锭的转动。
八个纱锭随着转轮同步转动,丝线从锭子上引出,顺着导管织入布面,动作流畅,没有一丝紊乱。
他伸手碰了碰弹出的梭子,冰凉的木质带着金属弹簧的韧劲,不由得赞叹:
“好!这梭子改得妙,不用两人协作,还能织宽布,确实解决了大问题。”
“陛下,这还不是它的极限!”
宋应星走到机器另一侧,指着机身预留的几个榫卯接口,说道:
“臣还想把纱锭再加到三十八个!到时候,一台机器日纺纱量能有八九斤,织布速度还能再翻三倍!
只是现在还有些技术没吃透。
三十八个纱锭要同步转动,齿轮咬合得精准,不然容易断丝。
而且梭子的弹簧力道得再调,不然织六尺以上的布,容易脱槽。
不过臣已经画出图纸了,再试两个月,定能成!”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卷图纸,展开给朱由校看,纸上密密麻麻画着齿轮、纱锭的细节,还有几处用朱笔标注的修改意见。
朱由校接过图纸,心中也十分震惊。
他当初不过是在宋应星面前随口提了句“织布太慢,能不能让机器自己动”,并且给了宋应星大概的研究方向。
没想到宋应星竟真的琢磨出了这么多门道。
天启年间,江南已有不少“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作坊,资本主义的萌芽已悄悄冒头,只是缺了些能撬动产业的技术。
如今这飞梭机一出来,若能推广到江南,不仅织户能多赚钱,朝廷的商税也能多收些,辽东的军饷、边防的城墙,不都有了着落?
他抬头看向宋应星,又扫过院落里忙碌的工匠。
忽然觉得心里亮堂起来。
从前他总被朝臣说“耽于器物,不务正业”,可今日见了这些,才知“器物”里藏着多大的门道。
点点科技树,让工匠们把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既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又能为大明赚来钱财,这不比朝堂上的空争论有用得多?
“宋卿。”
朱由校的表情很是郑重。
“这飞梭机,先造十台出来,送到松江府的大织坊试试水。
所需的木料、黄铜,你直接报给内府监,朕给你批。
至于那三十八锭的机器,你尽管试,缺钱缺人,都跟朕说。
朕倒要看看,这小小的纺纱机,能不能让大明的布帛,卖到海外去!”
宋应星闻言,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臣遵旨!定不辱陛下所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从珍妮纺纱机开始的。
但这一次,未尝不能从我大明这边开始!
思及此。
朱由校看着干劲十足的宋应星,给他一个朕很欣赏你的眼神。
牛马,好好去干吧!
给大明多赚点钱!
或许
朝廷和西夷通商,断了那些江南士绅、海盗走私的财路,会让江南官场都动荡起来。
而这也可能是朱由校插手江南的大好时机!
ps:
7600字大章!
太多资料要查了,快一点才码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