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谏言新政,大赏辽东
第384章 谏言新政,大赏辽东
“陛下,新政诸策,在臣看来,皆是利国利民的良策!”
何宗彦缓缓说道:
“清丈田亩,既能充实国库税基,又能打击隐匿田产的豪强劣绅,让赋税负担归于公平;推广番薯,更是功德无量。
臣离乡入京时,曾见河南灾区百姓以番薯果腹,免于饥馑之苦,这便是新政最实在的好处!”
“至于严惩贪腐,荡涤官场积弊,让吏治渐趋清明;整顿边军、整编京营,更让大明军力重振,才有了今日辽东大捷的辉煌。
这些举措,每一项都切中大明积弊的要害,臣由衷钦佩陛下的远见与魄力!”
朱由校坐在御座上,听着何宗彦的话,脸上渐渐露出欣慰的笑容。
之前他推行新政的时候,那些言官可不是这么说的。
那些弹劾奏疏堆积如山:说清丈田亩是“扰民之举”,说推广番薯是“乱改农政”,说整顿边军是“苛待将士”。
可如今,新政的成效摆在眼前。
灾区百姓有了活路,国库税银渐增,边军打了胜仗,那些曾经反对的文官,即便嘴硬,也无法抹除这些实打实的好处,只能承认新政的价值。
何宗彦的这番话,亦是对他推行新政的肯定。
“只是,老臣以为,有些事情,做得还是太急了些。”
何宗彦话锋一转,语气依旧恭敬,却多了几分直言进谏的坦诚。
“辽东大捷固然振奋人心,可辽东连年增兵,军饷、粮草消耗巨大,大明的国库与百姓,早已不堪重负。
臣自湖北老家入京,沿途所见,不少州县民生凋敝,农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究其根本,便是赋税过重、徭役繁杂所致。
如今努尔哈赤已诛,建奴群龙无首,正是暂缓战事、与民休息的时机。
可减少辽东驻军,压缩军饷开支,让百姓能安心耕作,让地方能休养生息,待国力恢复,再图彻底平定建奴不迟。”
这番话直指新政的“急”之弊,没有丝毫回避。
朱由校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他没有打断,只是盯着何宗彦的眼睛。
何宗彦感受到帝王的目光,却并未退缩,继续说道:
“整顿吏治亦是如此。陛下严惩贪腐,本意是好,可操之过急,却容易引发官场动荡。
如今不少地方官因畏惧查处,遇事推诿、不敢作为,反而影响了政务推进。
臣请陛下徐徐图之,不必追求一蹴而就,可划定三五年的期限,分阶段、分地区清查整顿。
先严惩罪大恶极者以儆效尤,再引导官员自纠自查,最后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如此既能荡清积弊,又能保证官场稳定,不影响新政推行。”
说到这里,他话锋再转。
“另外,老臣以为,陛下的新政,或许还需补充一项关键举措:赋役革新。
万历年间推行的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征收银两,初衷是简化税制、减轻百姓负担,可施行日久,不少地方已出现‘水土不服’之弊。
譬如江南水乡,百姓多以养蚕、捕鱼为生,手中并无多少银两,却仍需缴纳银两赋税,只能被迫低价变卖物产,反而加重了负担。
又如西北边地,白银稀缺,百姓往往要跋涉百里才能兑换银两,苦不堪言。”
“臣以为,可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调整赋役。
江南水乡可允许以丝绸、粮食抵税,西北边地可暂许以牛羊、布匹折算,待日后白银流通顺畅,再逐步统一税制。
如此既能保证国库收入,又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让新政的恩惠,切实惠及每一个州县、每一户百姓。”
何宗彦的话,没有空泛的赞美,也没有尖锐的指责,而是既肯定新政的价值,又坦诚指出问题,更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尽显老臣的务实。
朱由校心中思绪翻涌。
何宗彦的话,倒是也稍稍点醒了他一些。
他此前一心想着快速推进新政,早日实现大明中兴,却忽略了“急功近利”可能带来的隐患:
百姓的承受能力、官场的适应节奏、地方的实际差异,这些都是他需要重新考量的问题。
良久,朱由校缓缓开口。
“何公所言,句句切中要害。你提出的‘暂缓辽东战事、与民休息’‘分阶段整顿吏治’‘因地制宜革新赋役’,皆是务实之策,值得细细商议。”
听着何宗彦的谏言,朱由校心中已有了清晰的判断。
何宗彦虽仍带着几分老臣的固执,对新政的“急”有顾虑,却能精准指出问题核心,更能提出“赋役革新”“分阶段整顿”等务实方案,见识与手段皆属上乘。
这样的人,只要善加引导,让他看清新政的长远价值,很大可能可以成为自己推行新政的重要助力。
思绪间,朱由校的目光转向一直沉默思索的叶向高。
“叶公以为呢?方才何公所言,与你心中所想,是否相合?”
方才何宗彦侃侃而谈时,叶向高便始终垂首沉思,显然是在反复斟酌措辞。
此刻听到皇帝发问,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抬头。
“启禀陛下,新政的方向毋庸置疑,确是中兴大明的良策,朝中多数臣僚,对清丈田亩、推广番薯、整顿边军等举措,也基本持赞同态度。”
话音刚落,他话锋一转,语气之中多了几分锋芒!
“但是,陛下登基时日尚浅,根基未稳,此时推行新政,切不可过于急切。”
“嗯?”
朱由校的眉头瞬间微蹙。
叶向高察觉到皇帝神色的变化,心中清楚这话逆耳,却仍硬着头皮继续说道:
“陛下,臣并非质疑新政本身,而是担忧‘仓促’之害。
朝中诸臣的性情、品德、能力,陛下知晓多少?
哪些人真心支持新政,哪些人阳奉阴违,哪些人又因派系之争蓄意阻挠?
两京一十三省的地方官,有多少能切实推行新政,又有多少地方因风土、民情不同,需调整新政细则?”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朱由校,语气愈发恳切:
“不摸清这些底细,不建立起可靠的执行体系,便贸然推进深入改革,很可能适得其反。
譬如清丈田亩,若地方官借机盘剥百姓,反而会让百姓怨声载道。
又如整顿吏治,若牵连过广,导致地方政务停滞,反而是‘好心办坏事’。”
这番话已足够尖锐,可叶向高并未停口。
“陛下是九五之尊,坐拥无上皇权,自然能在朝堂上压制群臣,甚至打破祖制旧规。
可如今大明的规矩,皆是太祖爷定下的,目的便是为了让皇权有章可循,让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陛下若频繁打破祖制,固然能一时推进新政,却容易引发‘上行下效’的隐患。
今日陛下可破祖制,明日臣子便敢破律法,长此以往,朝堂秩序紊乱,人心浮动,恐为大明埋下更大的祸患。”
说到最后,叶向高躬身行礼,心里做好了被朱由校边缘化,甚至扫地出门的准备。
“故而,臣斗胆请陛下三思!新政可推行,但需徐徐图之,先摸清实情,再建体系,待根基稳固,再逐步深入。
如此,方能让新政行稳致远,既无动荡之虞,又能收长远之效。”
东暖阁内瞬间陷入寂静。
朱由校没有立刻反驳,只是垂着眼帘,眼神闪烁不定。
有一点朱由校不得不承认,叶向高所言,还是有些道理的。
大明的祖制虽有僵化之处,却也是维系皇权与官僚体系平衡的基石。
今日他能以“皇权”压下反对声音,可若有朝一日,臣子们也学着他“跳出规则”,用派系之争、地方割据来对抗皇权,那大明的天下,恐怕真的会陷入混乱。
可“徐徐图之”,朱由校却不太认可。
一旦放缓节奏,那些反对新政的旧臣,便会借机拖延、阻挠,甚至暗中破坏。
地方上的豪强劣绅,也会趁机巩固势力,让清丈田亩、整顿税政的努力付诸东流。
新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谓“徐徐图之”,到最后很可能变成“不了了之”。
矫枉必须过正!
改革从来不是温和的调整,而是对旧秩序的打破与重塑。
若一味追求“平稳”,畏惧“动荡”,恐怕永远也无法触及大明积弊的核心。
辽东战事需要钱粮、山西、陕西的民乱,随着天灾加重,已经有了爆发的征兆。
四川土流矛盾,日益加重,或许一颗小火星,便能引发一次动乱。
至于大明各地,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百姓困苦.
他没有时间“徐徐图之”,大明也没有时间等待。
片刻之后,朱由校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了。
“叶公的顾虑,朕明白。你所言的‘摸清实情’‘建立体系’,朕亦认同,这确是新政行稳致远的根基。”
“但‘徐徐图之’,朕不能应。大明积弊已深,辽东虽胜却未平定,百姓虽有番薯果腹却仍受赋税之苦,若此时放缓脚步,恐前功尽弃。
朕以为,新政的‘方向’不能变,‘节奏’可调整。
朕会时间摸清地方实情,制定分地区、分阶段的执行细则,避免‘一刀切’的弊端。
另外,朕也会尽量约束自己,非必要不破祖制,只在旧规阻碍新政时,才酌情调整。”
语罢,朱由校看向叶向高,说道:“叶公,你是三朝老臣,熟悉朝堂与地方的脉络,新政之事,朕必要你辅弼。”
叶向高闻言,心中一震。
他没想到,皇帝听了他的话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还将他那些非常刺耳的话都听进去了。
陛下居然还是虚心纳谏之君!
君择臣,臣亦择君!
朱由校的表现,很明显得到了叶向高的认可。
这位长须老臣当即说道:“陛下虚怀若谷,新政之事,老臣会尽力辅弼陛下!”
朱由校点了点头。
再与两人交谈了半个时辰,眼见快到用午膳的时间了,叶向高、何宗彦这才告辞。
朱由校看着这两人离去的背影,脸上无喜无悲。
就今日与这两人交谈来看,这两人还是可用的。
但有些事情,要做出来才知道,而不是说出来的。
叶向高与何宗彦,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试探完叶向高、何宗彦对新政的态度,朱由校便收回思绪,重新将目光落在御案上的奏折堆里。
辽东大捷的捷报虽已传开,可后续的封赏、粮草调配、边军整编等事务,仍需逐一敲定,容不得半分懈怠。
他刚拿起一本关于蓟镇整军的奏折,殿外便传来魏朝的轻声通报:
“陛下,东阁大学士孙如游、礼部尚书孙慎行求见。”
“让他们进来。”
朱由校放下奏折,抬手揉了揉眉心,语气恢复了帝王的沉稳。
很快,孙如游与孙慎行便一前一后走入东暖阁。
两人身着官袍,神色郑重,刚踏入殿内便俯身行礼,动作整齐划一:
“臣东阁大学士孙如游(礼部尚书孙慎行),叩见陛下,陛下圣安!”
“免礼。”
朱由校摆了摆手,目光落在两人手中捧着的明黄色册书上。
“朕猜,你们是为辽东将士的封赏而来?”
孙如游连忙起身,双手捧着册书上前,语气恭敬:
“陛下圣明!臣与孙尚书已根据辽东军报的战功记载,参照本朝封赏旧例,拟定了初步的赏册,特呈请陛下御览,若有不妥之处,再行修改。”
魏朝快步上前,接过册书,仔细拂去封皮上的微尘,才将其呈到御案之上。
朱由校伸手拿起册书,缓缓翻开。
册书的首页,赫然写着“辽东经略熊廷弼”的名字,墨迹浓黑,字体工整,显然是将其列为首功之臣。
他目光缓缓下移,逐行细看册书上的封赏条目,眼中渐渐露出满意之色:
爵位方面,册书拟定晋封熊廷弼为“东宁伯”,属超品勋爵,世袭罔替。
另赐丹书铁券,可免死三次,且除谋逆大罪外,永不夺爵。
更比照景泰年间抗蒙名将“威宁伯王越”的旧例,允许熊廷弼在辽东驻地修建“封伯坊”,以石刻记载其战功,彰显朝廷对军功的尊崇。
官职方面,加授熊廷弼“太子太师”衔,同时保留其辽东经略之职,额外加授“总督辽东军务、兼理粮饷”衔。
这意味着熊廷弼将全面统筹辽东的军政财权,无需再受巡抚、总兵的掣肘,可更顺畅地推进边军整顿与防务部署。
赐“尚方剑”一柄,赋予其便宜处置副总兵以下将官的权力,战时可节制辽东巡抚与各路总兵,彻底解决以往“将不知兵、兵不听调”的弊端。
物质赏赐也十分丰厚:赏银五千两、彩缎一百匹,另赐蟒衣一袭,同时在京师大兴坊赐宅一所,让其家人可安居京城。
后续优待亦是考虑周全:允许熊廷弼推荐三名亲属入国子监就读,获“监生”身份,未来可免试参与选官,为其家族预留仕途通道。
待战后熊廷弼卸任,可享受“致仕加全俸”待遇,即退休后仍能领取正一品全额俸禄,安享晚年。
除了熊廷弼的首功封赏,其余将士与官员的奖励亦分量厚重。
斩杀了努尔哈赤的朱万良,由原“总兵官”晋“忠勇伯”(超品勋爵,世袭 3代,后袭者降为“忠勇子”),赐“金盔银甲”。
升“左军都督府左都督”,仍兼“援辽总兵”,加“提督辽东东路军务”衔。
陈策晋封其为“定虏伯”,擢升“右军都督府右都督”,官阶正一品,同时兼任“提督辽东西路军务”,掌西路边防调度之权。
另赏银两千两、彩缎四十匹。
紧接着是三位朱由校亲自拔擢的将领的晋升:
满桂由参将升蓟镇副总兵,马世龙由参将升宣府副总兵,何纲由参将升太原镇副总兵,三人皆加授“都督佥事”衔。
兵部尚书兼辽东巡抚孙承宗加授“太子太保”从一品荣衔,彰显其在后方统筹兵源粮草的功绩。
更特赐“入阁议事”权。
虽非内阁成员,却可参与内阁军事决策,等同于享阁臣待遇。
威虏伯刘兴祚加授“提督辽东蒙古事务”衔,专管与科尔沁、内喀尔喀等蒙古部落的联络、册封与互市。
允许其在开原设立“蒙古事务署”,可自主任免从五品以下属官。
这等于赋予刘兴祚处理蒙古事务的专权,凭借其熟悉蒙古部落习性的优势,巩固大明与蒙古的联盟。
另外,赏册并未遗漏普通士卒与后勤人员,而是制定了普惠性的奖励政策:
凡参与红河谷、抚顺、赫图阿拉三大战役的士兵,每人赏银五两、布两匹。
阵亡将士追赠“世袭军户”,子孙可免试补入军职,家属赏银二十两、免徭役三年,让牺牲者家属无后顾之忧。
伤残士兵则授“卫所闲职”,如仓库管理员、驿站驿丞等,终身领取半俸,确保其晚年生活有保障。
后勤系统的官员与役夫也被纳入奖赏范围:
负责辽东粮饷、军械转运的官员,如山东布政使司分管粮道者,各升一级,从四品者升正四品,正五品者升从四品,另赏银五百至一千两不等。
参与漕运、驿站转运的役夫,每人赏银一两。
这一两银子虽不多,却让底层役夫感受到朝廷的体恤,也激励他们日后更尽心地保障军需运输。
对于科尔沁部,大明亦是有赏赐。
册封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斯为“顺礼王”,准予世袭,比照“俺答汗”的旧例,给予部落首领亲王级礼遇。
赏赐蟒缎二十匹、茶叶一千斤、铁器五百斤。
更开放辽东“开原互市”,设专属互市场所,允许科尔沁部免税交易,同时准许其每年入贡。
这一系列举措,既回报了科尔沁部出兵助战的功绩,也以经济利益与政治礼遇绑定双方关系,让科尔沁部成为大明插手草原事务的马前卒。
有司礼监通气,这份辽东封赏册书,大体已经让朱由校满意了。
相信,这个封赏若是下发下去,辽东将士们的士气,又将大大上升。
想到那样的场面,朱由校不自觉笑了起来。
可笑容未持续多久,他便微微蹙起眉头。
不是其他的原因,而是钱的问题!
这般厚重的封赏,无论是爵位、官职,还是银钱、物资,皆需国库支出。
晋封爵位意味着日后要发放世袭俸禄,赏银、彩缎、茶叶、铁器需从内帑与国库调拨。
“打了胜仗,反倒要愁钱。”
朱由校在心中暗自感叹,嘴角却忍不住勾起一抹无奈的笑意。
这或许就是“幸福的烦恼”。
以往大明对外战争多是败多胜少,要么惨败失地、要么耗费巨资却无功而返。
如今辽东大捷,斩敌酋、复失地,本是值得普天同庆的好事,可随之而来的封赏开支,却让朱由校有些烦心。
此番杀伤俘虏的建奴至少三万,各种封赏,加上去,怕是要近两百万两!
他这个皇帝,要大出血了!
(本章完)
“陛下,新政诸策,在臣看来,皆是利国利民的良策!”
何宗彦缓缓说道:
“清丈田亩,既能充实国库税基,又能打击隐匿田产的豪强劣绅,让赋税负担归于公平;推广番薯,更是功德无量。
臣离乡入京时,曾见河南灾区百姓以番薯果腹,免于饥馑之苦,这便是新政最实在的好处!”
“至于严惩贪腐,荡涤官场积弊,让吏治渐趋清明;整顿边军、整编京营,更让大明军力重振,才有了今日辽东大捷的辉煌。
这些举措,每一项都切中大明积弊的要害,臣由衷钦佩陛下的远见与魄力!”
朱由校坐在御座上,听着何宗彦的话,脸上渐渐露出欣慰的笑容。
之前他推行新政的时候,那些言官可不是这么说的。
那些弹劾奏疏堆积如山:说清丈田亩是“扰民之举”,说推广番薯是“乱改农政”,说整顿边军是“苛待将士”。
可如今,新政的成效摆在眼前。
灾区百姓有了活路,国库税银渐增,边军打了胜仗,那些曾经反对的文官,即便嘴硬,也无法抹除这些实打实的好处,只能承认新政的价值。
何宗彦的这番话,亦是对他推行新政的肯定。
“只是,老臣以为,有些事情,做得还是太急了些。”
何宗彦话锋一转,语气依旧恭敬,却多了几分直言进谏的坦诚。
“辽东大捷固然振奋人心,可辽东连年增兵,军饷、粮草消耗巨大,大明的国库与百姓,早已不堪重负。
臣自湖北老家入京,沿途所见,不少州县民生凋敝,农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究其根本,便是赋税过重、徭役繁杂所致。
如今努尔哈赤已诛,建奴群龙无首,正是暂缓战事、与民休息的时机。
可减少辽东驻军,压缩军饷开支,让百姓能安心耕作,让地方能休养生息,待国力恢复,再图彻底平定建奴不迟。”
这番话直指新政的“急”之弊,没有丝毫回避。
朱由校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他没有打断,只是盯着何宗彦的眼睛。
何宗彦感受到帝王的目光,却并未退缩,继续说道:
“整顿吏治亦是如此。陛下严惩贪腐,本意是好,可操之过急,却容易引发官场动荡。
如今不少地方官因畏惧查处,遇事推诿、不敢作为,反而影响了政务推进。
臣请陛下徐徐图之,不必追求一蹴而就,可划定三五年的期限,分阶段、分地区清查整顿。
先严惩罪大恶极者以儆效尤,再引导官员自纠自查,最后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如此既能荡清积弊,又能保证官场稳定,不影响新政推行。”
说到这里,他话锋再转。
“另外,老臣以为,陛下的新政,或许还需补充一项关键举措:赋役革新。
万历年间推行的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征收银两,初衷是简化税制、减轻百姓负担,可施行日久,不少地方已出现‘水土不服’之弊。
譬如江南水乡,百姓多以养蚕、捕鱼为生,手中并无多少银两,却仍需缴纳银两赋税,只能被迫低价变卖物产,反而加重了负担。
又如西北边地,白银稀缺,百姓往往要跋涉百里才能兑换银两,苦不堪言。”
“臣以为,可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调整赋役。
江南水乡可允许以丝绸、粮食抵税,西北边地可暂许以牛羊、布匹折算,待日后白银流通顺畅,再逐步统一税制。
如此既能保证国库收入,又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让新政的恩惠,切实惠及每一个州县、每一户百姓。”
何宗彦的话,没有空泛的赞美,也没有尖锐的指责,而是既肯定新政的价值,又坦诚指出问题,更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尽显老臣的务实。
朱由校心中思绪翻涌。
何宗彦的话,倒是也稍稍点醒了他一些。
他此前一心想着快速推进新政,早日实现大明中兴,却忽略了“急功近利”可能带来的隐患:
百姓的承受能力、官场的适应节奏、地方的实际差异,这些都是他需要重新考量的问题。
良久,朱由校缓缓开口。
“何公所言,句句切中要害。你提出的‘暂缓辽东战事、与民休息’‘分阶段整顿吏治’‘因地制宜革新赋役’,皆是务实之策,值得细细商议。”
听着何宗彦的谏言,朱由校心中已有了清晰的判断。
何宗彦虽仍带着几分老臣的固执,对新政的“急”有顾虑,却能精准指出问题核心,更能提出“赋役革新”“分阶段整顿”等务实方案,见识与手段皆属上乘。
这样的人,只要善加引导,让他看清新政的长远价值,很大可能可以成为自己推行新政的重要助力。
思绪间,朱由校的目光转向一直沉默思索的叶向高。
“叶公以为呢?方才何公所言,与你心中所想,是否相合?”
方才何宗彦侃侃而谈时,叶向高便始终垂首沉思,显然是在反复斟酌措辞。
此刻听到皇帝发问,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抬头。
“启禀陛下,新政的方向毋庸置疑,确是中兴大明的良策,朝中多数臣僚,对清丈田亩、推广番薯、整顿边军等举措,也基本持赞同态度。”
话音刚落,他话锋一转,语气之中多了几分锋芒!
“但是,陛下登基时日尚浅,根基未稳,此时推行新政,切不可过于急切。”
“嗯?”
朱由校的眉头瞬间微蹙。
叶向高察觉到皇帝神色的变化,心中清楚这话逆耳,却仍硬着头皮继续说道:
“陛下,臣并非质疑新政本身,而是担忧‘仓促’之害。
朝中诸臣的性情、品德、能力,陛下知晓多少?
哪些人真心支持新政,哪些人阳奉阴违,哪些人又因派系之争蓄意阻挠?
两京一十三省的地方官,有多少能切实推行新政,又有多少地方因风土、民情不同,需调整新政细则?”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朱由校,语气愈发恳切:
“不摸清这些底细,不建立起可靠的执行体系,便贸然推进深入改革,很可能适得其反。
譬如清丈田亩,若地方官借机盘剥百姓,反而会让百姓怨声载道。
又如整顿吏治,若牵连过广,导致地方政务停滞,反而是‘好心办坏事’。”
这番话已足够尖锐,可叶向高并未停口。
“陛下是九五之尊,坐拥无上皇权,自然能在朝堂上压制群臣,甚至打破祖制旧规。
可如今大明的规矩,皆是太祖爷定下的,目的便是为了让皇权有章可循,让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陛下若频繁打破祖制,固然能一时推进新政,却容易引发‘上行下效’的隐患。
今日陛下可破祖制,明日臣子便敢破律法,长此以往,朝堂秩序紊乱,人心浮动,恐为大明埋下更大的祸患。”
说到最后,叶向高躬身行礼,心里做好了被朱由校边缘化,甚至扫地出门的准备。
“故而,臣斗胆请陛下三思!新政可推行,但需徐徐图之,先摸清实情,再建体系,待根基稳固,再逐步深入。
如此,方能让新政行稳致远,既无动荡之虞,又能收长远之效。”
东暖阁内瞬间陷入寂静。
朱由校没有立刻反驳,只是垂着眼帘,眼神闪烁不定。
有一点朱由校不得不承认,叶向高所言,还是有些道理的。
大明的祖制虽有僵化之处,却也是维系皇权与官僚体系平衡的基石。
今日他能以“皇权”压下反对声音,可若有朝一日,臣子们也学着他“跳出规则”,用派系之争、地方割据来对抗皇权,那大明的天下,恐怕真的会陷入混乱。
可“徐徐图之”,朱由校却不太认可。
一旦放缓节奏,那些反对新政的旧臣,便会借机拖延、阻挠,甚至暗中破坏。
地方上的豪强劣绅,也会趁机巩固势力,让清丈田亩、整顿税政的努力付诸东流。
新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谓“徐徐图之”,到最后很可能变成“不了了之”。
矫枉必须过正!
改革从来不是温和的调整,而是对旧秩序的打破与重塑。
若一味追求“平稳”,畏惧“动荡”,恐怕永远也无法触及大明积弊的核心。
辽东战事需要钱粮、山西、陕西的民乱,随着天灾加重,已经有了爆发的征兆。
四川土流矛盾,日益加重,或许一颗小火星,便能引发一次动乱。
至于大明各地,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百姓困苦.
他没有时间“徐徐图之”,大明也没有时间等待。
片刻之后,朱由校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了。
“叶公的顾虑,朕明白。你所言的‘摸清实情’‘建立体系’,朕亦认同,这确是新政行稳致远的根基。”
“但‘徐徐图之’,朕不能应。大明积弊已深,辽东虽胜却未平定,百姓虽有番薯果腹却仍受赋税之苦,若此时放缓脚步,恐前功尽弃。
朕以为,新政的‘方向’不能变,‘节奏’可调整。
朕会时间摸清地方实情,制定分地区、分阶段的执行细则,避免‘一刀切’的弊端。
另外,朕也会尽量约束自己,非必要不破祖制,只在旧规阻碍新政时,才酌情调整。”
语罢,朱由校看向叶向高,说道:“叶公,你是三朝老臣,熟悉朝堂与地方的脉络,新政之事,朕必要你辅弼。”
叶向高闻言,心中一震。
他没想到,皇帝听了他的话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还将他那些非常刺耳的话都听进去了。
陛下居然还是虚心纳谏之君!
君择臣,臣亦择君!
朱由校的表现,很明显得到了叶向高的认可。
这位长须老臣当即说道:“陛下虚怀若谷,新政之事,老臣会尽力辅弼陛下!”
朱由校点了点头。
再与两人交谈了半个时辰,眼见快到用午膳的时间了,叶向高、何宗彦这才告辞。
朱由校看着这两人离去的背影,脸上无喜无悲。
就今日与这两人交谈来看,这两人还是可用的。
但有些事情,要做出来才知道,而不是说出来的。
叶向高与何宗彦,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试探完叶向高、何宗彦对新政的态度,朱由校便收回思绪,重新将目光落在御案上的奏折堆里。
辽东大捷的捷报虽已传开,可后续的封赏、粮草调配、边军整编等事务,仍需逐一敲定,容不得半分懈怠。
他刚拿起一本关于蓟镇整军的奏折,殿外便传来魏朝的轻声通报:
“陛下,东阁大学士孙如游、礼部尚书孙慎行求见。”
“让他们进来。”
朱由校放下奏折,抬手揉了揉眉心,语气恢复了帝王的沉稳。
很快,孙如游与孙慎行便一前一后走入东暖阁。
两人身着官袍,神色郑重,刚踏入殿内便俯身行礼,动作整齐划一:
“臣东阁大学士孙如游(礼部尚书孙慎行),叩见陛下,陛下圣安!”
“免礼。”
朱由校摆了摆手,目光落在两人手中捧着的明黄色册书上。
“朕猜,你们是为辽东将士的封赏而来?”
孙如游连忙起身,双手捧着册书上前,语气恭敬:
“陛下圣明!臣与孙尚书已根据辽东军报的战功记载,参照本朝封赏旧例,拟定了初步的赏册,特呈请陛下御览,若有不妥之处,再行修改。”
魏朝快步上前,接过册书,仔细拂去封皮上的微尘,才将其呈到御案之上。
朱由校伸手拿起册书,缓缓翻开。
册书的首页,赫然写着“辽东经略熊廷弼”的名字,墨迹浓黑,字体工整,显然是将其列为首功之臣。
他目光缓缓下移,逐行细看册书上的封赏条目,眼中渐渐露出满意之色:
爵位方面,册书拟定晋封熊廷弼为“东宁伯”,属超品勋爵,世袭罔替。
另赐丹书铁券,可免死三次,且除谋逆大罪外,永不夺爵。
更比照景泰年间抗蒙名将“威宁伯王越”的旧例,允许熊廷弼在辽东驻地修建“封伯坊”,以石刻记载其战功,彰显朝廷对军功的尊崇。
官职方面,加授熊廷弼“太子太师”衔,同时保留其辽东经略之职,额外加授“总督辽东军务、兼理粮饷”衔。
这意味着熊廷弼将全面统筹辽东的军政财权,无需再受巡抚、总兵的掣肘,可更顺畅地推进边军整顿与防务部署。
赐“尚方剑”一柄,赋予其便宜处置副总兵以下将官的权力,战时可节制辽东巡抚与各路总兵,彻底解决以往“将不知兵、兵不听调”的弊端。
物质赏赐也十分丰厚:赏银五千两、彩缎一百匹,另赐蟒衣一袭,同时在京师大兴坊赐宅一所,让其家人可安居京城。
后续优待亦是考虑周全:允许熊廷弼推荐三名亲属入国子监就读,获“监生”身份,未来可免试参与选官,为其家族预留仕途通道。
待战后熊廷弼卸任,可享受“致仕加全俸”待遇,即退休后仍能领取正一品全额俸禄,安享晚年。
除了熊廷弼的首功封赏,其余将士与官员的奖励亦分量厚重。
斩杀了努尔哈赤的朱万良,由原“总兵官”晋“忠勇伯”(超品勋爵,世袭 3代,后袭者降为“忠勇子”),赐“金盔银甲”。
升“左军都督府左都督”,仍兼“援辽总兵”,加“提督辽东东路军务”衔。
陈策晋封其为“定虏伯”,擢升“右军都督府右都督”,官阶正一品,同时兼任“提督辽东西路军务”,掌西路边防调度之权。
另赏银两千两、彩缎四十匹。
紧接着是三位朱由校亲自拔擢的将领的晋升:
满桂由参将升蓟镇副总兵,马世龙由参将升宣府副总兵,何纲由参将升太原镇副总兵,三人皆加授“都督佥事”衔。
兵部尚书兼辽东巡抚孙承宗加授“太子太保”从一品荣衔,彰显其在后方统筹兵源粮草的功绩。
更特赐“入阁议事”权。
虽非内阁成员,却可参与内阁军事决策,等同于享阁臣待遇。
威虏伯刘兴祚加授“提督辽东蒙古事务”衔,专管与科尔沁、内喀尔喀等蒙古部落的联络、册封与互市。
允许其在开原设立“蒙古事务署”,可自主任免从五品以下属官。
这等于赋予刘兴祚处理蒙古事务的专权,凭借其熟悉蒙古部落习性的优势,巩固大明与蒙古的联盟。
另外,赏册并未遗漏普通士卒与后勤人员,而是制定了普惠性的奖励政策:
凡参与红河谷、抚顺、赫图阿拉三大战役的士兵,每人赏银五两、布两匹。
阵亡将士追赠“世袭军户”,子孙可免试补入军职,家属赏银二十两、免徭役三年,让牺牲者家属无后顾之忧。
伤残士兵则授“卫所闲职”,如仓库管理员、驿站驿丞等,终身领取半俸,确保其晚年生活有保障。
后勤系统的官员与役夫也被纳入奖赏范围:
负责辽东粮饷、军械转运的官员,如山东布政使司分管粮道者,各升一级,从四品者升正四品,正五品者升从四品,另赏银五百至一千两不等。
参与漕运、驿站转运的役夫,每人赏银一两。
这一两银子虽不多,却让底层役夫感受到朝廷的体恤,也激励他们日后更尽心地保障军需运输。
对于科尔沁部,大明亦是有赏赐。
册封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斯为“顺礼王”,准予世袭,比照“俺答汗”的旧例,给予部落首领亲王级礼遇。
赏赐蟒缎二十匹、茶叶一千斤、铁器五百斤。
更开放辽东“开原互市”,设专属互市场所,允许科尔沁部免税交易,同时准许其每年入贡。
这一系列举措,既回报了科尔沁部出兵助战的功绩,也以经济利益与政治礼遇绑定双方关系,让科尔沁部成为大明插手草原事务的马前卒。
有司礼监通气,这份辽东封赏册书,大体已经让朱由校满意了。
相信,这个封赏若是下发下去,辽东将士们的士气,又将大大上升。
想到那样的场面,朱由校不自觉笑了起来。
可笑容未持续多久,他便微微蹙起眉头。
不是其他的原因,而是钱的问题!
这般厚重的封赏,无论是爵位、官职,还是银钱、物资,皆需国库支出。
晋封爵位意味着日后要发放世袭俸禄,赏银、彩缎、茶叶、铁器需从内帑与国库调拨。
“打了胜仗,反倒要愁钱。”
朱由校在心中暗自感叹,嘴角却忍不住勾起一抹无奈的笑意。
这或许就是“幸福的烦恼”。
以往大明对外战争多是败多胜少,要么惨败失地、要么耗费巨资却无功而返。
如今辽东大捷,斩敌酋、复失地,本是值得普天同庆的好事,可随之而来的封赏开支,却让朱由校有些烦心。
此番杀伤俘虏的建奴至少三万,各种封赏,加上去,怕是要近两百万两!
他这个皇帝,要大出血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