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税滞江南,谁家天下
第380章 税滞江南,谁家天下
天启元年,十一月元日。
铅灰色的天空低垂着,没有半分雪意。
干燥,依旧是这座古都乃至整个北直隶冬日不变的基调,只是今年,这份干燥来得格外执拗。
街面上,零星的灯笼还挂在店铺门口,行人裹紧了袍,缩着脖子匆匆而过,偶尔能听到几声咳嗽,混在风声里,透着几分压抑。
街角的粮店前,几个老农正围着伙计低声打听粮价,眉头皱得紧紧的:“今年这冬旱,麦子怕是熬不过去了……”
他们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
自入秋以来,北直隶便没下过几场透雨,入冬后雪下得更少。
田埂里的冬小麦,苗尖早已蔫黄,稀疏地趴在干裂的土地上,连最有经验的老农都摇头叹息。
这般长势,来年收成定然锐减,怕是连往年的三成也凑不齐。
万幸的是,之前陛下力主推广的番薯,在这场冬旱里显出了韧性。
虽然干旱也让番薯的块茎小了些,可相较于小麦的“几乎绝收”,番薯田依旧能有六成以上的产量。
而六成的产量,已经能够收获很多番薯了。
街面上的粮商们心里都清楚,若是没有这成片的番薯田托底,别说辽东大军的粮草供应会断档,就连京城好不容易稳住的粮价,怕是要一夜之间窜上天去,到时候流民四起,局面不堪设想。
而此刻。
紫禁城。
东暖阁内。
地龙烧得不算旺,空气中只有一丝微弱的暖意。
明黄色的帷幔低垂,案几上摆着一盏冒着热气的绿茶。
大明皇帝朱由校身着常服,正坐在案前,正在审阅今年户部递上来的税收账簿。
账簿的纸页泛着微黄,上面的小楷密密麻麻,记录着今年各地的税银、粮米数额,只是不少地方都用朱笔圈注,透着几分刺眼。
内阁首辅方从哲坐在左侧的小凳上,一身绯袍,他须发皆白,却依旧腰板挺直。
东阁大学士李汝华坐在方从哲身旁,神态比老首辅更显平和。
他偶尔会抬眼扫过账簿,又很快垂下眼帘,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胡须。
税收不顺的消息,他早从户部那边听过风声,此刻只等着皇帝开口定夺。
与两人的沉稳不同,户部尚书李长庚坐在右侧的角落里,整个人如同坐在烧红的铁板上。
他身上的绯色官袍早已被冷汗浸得发潮,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淌,即便暖阁里不算热,他却觉得浑身燥热,连手指都在微微发抖。
他不敢抬头看皇帝,只能死死盯着自己的靴尖,心脏“咚咚”地跳着,几乎要撞开胸膛。
李长庚的慌乱,全因皇帝手中那本账簿。
按往年的规制,每到十月,江南诸省的税银呈报文书,早该像雪片般堆进户部衙署了。
毕竟,江南是大明的“钱袋子”。
江苏的苏松常镇四府,丝织业、纺业遍布城乡,商号鳞次栉比,白银在牙行、票号间流转如活水。
浙江的杭嘉湖平原,粮米丰饶,漕运繁忙,连带着盐税、茶税都比别处丰厚。
江西的瓷器、木材顺着赣江而下,远销南北,商税数额常年稳居全国前三。
更重要的是,一条鞭法在江南施行多年,早已落地生根。
田赋、徭役折银征收,地方官熟稔流程,乡绅百姓也习惯了这种便捷,加上江南官员多是科场出身,执行力强,历年都能在十月下旬,将核定的税银数目、解运路线一并呈报,从无延误。
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亦是如此。
福建靠着海贸与茶叶,广东依托洋商贸易,早年间便推行“纲银法”“均平银”,将杂役、贡纳尽数折银,征收效率比内陆更高。
往年这个时候,福建的茶税、广东的洋税文书,早已由驿站快马送抵京城,连解银的漕船都该出港了。
可今年,直到十一月元日,江南、东南诸省的税银呈报,竟连一封文书都没到户部!
与此形成诡异对比的,是北方诸省。
山东、河南、陕西这些素来被视为“税银洼地”的省份,反而早早递上了文书。
山东少雨,鲁西多盐碱地,鲁南又刚遭了徐鸿儒之乱。
叛军攻陷郓城、邹县时,田畴荒芜,粮囤被焚,不少农户流离失所,连冬小麦都没能种下。
即便如此,山东还是凑齐了三十万两税银,虽比往年的六十万两近乎腰斩,却终归是缴上来了。
河南更不必说,冬旱肆虐,豫东的麦田干裂如龟甲,麦苗枯黄倒伏,农户连口粮都难以为继,筹银更是艰难。
可地方官还是押着三十万两税银的文书来了。
只是朱由校看着那数字,眉头却是微微皱起了。
有赖于西厂的番子不断在两京一十三省为他打探情报,对于河南官场的猫腻,朱由校已经有了几分认识。
“陪纳”“包空”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农户缴不起税,地方官便逼着乡绅“陪纳”,转头就将多收的银子截留。
遇上灾年,更是虚报“欠额”,将实际征收的税银大半装入私囊,只拿零头应付朝廷。
这三十万两,恐怕连河南实际征收到的三成还不到。
这些蠹虫,在他治下还敢搞这种猫腻!
朱由校眼睛一眯,浑身冒着杀气。
看来,他这个皇帝,杀的还不够!
唯有北直隶,算是给了他这个皇帝些慰藉。
得益于今年开始的清丈田亩,那些被豪强隐匿的土地尽数登记在册,即便朱由校为安抚流民,免了顺天、保定等府的部分税银,最终仍多征了二十万两。
照这个趋势,等明年免税期过,北直隶的税收至少能再涨三成。
可见。
地方不是收不上税,实在是太多土地被上了黑户口。
他这个皇帝,任重而道远!
不过。
北直隶的这点慰藉,在江南的“集体沉默”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税收的事情都敢做文章
江南诸省官员,他们到底要干什么?
朱由校抬起眼,目光扫过李长庚,声音听不出喜怒。
“李尚书,江南的税银文书,户部催了几次了?”
李长庚猛地一哆嗦,连忙躬身回话:“回……回陛下,自十月初便开始催,先是发咨文,后又派驿卒加急去催,可……可江南各布政使司只说‘征缴待核’,迟迟不肯呈报具体数目。”
“征缴待核?”
朱由校嘴角勾起一抹冷意。
“往年他们核得比谁都快,今年倒是‘细致’起来了。”
他将税册合上,声音沉了几分。
“你是户部尚书,该知道江南一省的税银,抵得上北方三省之和。如今辽东战事每月要耗银二十万两,京畿的粮价全靠漕粮撑着,江南的税银若是出了岔子,你说,这日子该怎么过?”
李长庚的汗流得更凶了,后背的官袍早已湿透,贴在身上冰凉。
他张了张嘴,想说“江南或许是受了汛期影响”,却又咽了回去。
今年江南汛期来得早,却退得也快,根本没耽误秋收,更不至于影响税银征缴。
他心里隐隐有个猜测,却不敢说出口:或许是江南的乡绅与地方官勾结,借着“新政”的由头,故意拖延,想看看朝廷的反应。
方从哲见李长庚答不上来,连忙打圆场:“陛下,或许江南诸省是想将漕粮与税银一并核算,毕竟今年漕运略有延误……”
“延误?”
朱由校打断他,目光锐利如刀。
“漕运延误,税银数目总该有个准数吧?是收了三百万两,还是两百万两?连个数都报不上来,这不是延误,是搪塞!”
皇帝此话一出,东暖阁里的空气瞬间凝固,地龙的热气仿佛也冷了几分。
李长庚垂着头,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如今的大明皇帝,可不是能够随便敷衍的。
谁要是把他当做看不懂官场龌龊的新君,那他的下场,不是在诏狱,就是被打发回家。
如今的皇帝看得比谁都清楚,江南的拖延绝非偶然,背后定然牵扯着地方势力与税收新政的博弈。
可他李长庚身为户部尚书,既催不动江南的官员,又查不清背后的猫腻,只能眼睁睁看着这颗“惊雷”悬在头顶。
皇帝都摆平不了的江南官场,他如何对付得了?
见三人沉默,朱由校表情稍有不悦。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冬旱的京畿,连风都带着尘土的味道,一如大明此刻的税政困局:
北方的税银薄如蝉翼,还藏着中饱私囊的猫腻。
江南的税银本该是支柱,却偏偏成了悬而未决的难题。
他轻轻叹了口气,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江南的拖延,不能再纵容下去了,必须派个得力的人去查,否则,不仅辽东的军需会断,连大明的税政根基,都会动摇。
“可惜杨涟去不了江南。”
朱由校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然。
他本来想派杨涟去江南,可转念一想,杨涟身负巡九边的重任,蓟镇刚查抄完贪腐,边防军备还需他督办,根本抽不开身。
但.
就算是杨涟去得了江南,江南的局面也未必好破。
他在北方靠雷霆手段推新政、查贪腐,靠的是边军的支持与百姓的拥护。
以及他这个皇帝的全力支持。
可江南历来是文官与乡绅的根基之地,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连内阁都要让三分。
他这个远在京城的皇帝,声量到了江南,都不顶什么用。
山高皇帝远,皇权不下县。
杨涟这把天启神剑,到了江南,说不定就断了。
方从哲听出了皇帝的顾虑,却也无可奈何。
江南是“文官后园”,地方官多与京官有门生故吏之谊,寻常钦差去了,要么被搪塞,要么被拉拢,根本查不出实情。
他正想开口建议从江南籍贯的京官中选人选,却见朱由校话锋一转,语气陡然沉了下来:
“税收关乎国本,容不得半分懈怠!若是有人敢借着‘待核’的由头消极怠政,甚至与乡绅勾结隐匿税银,那这乌纱帽,也就没必要戴了!”
皇帝意有所指。
“京察虽六年一次,眼下还没到时候,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真要是有人故意拖延税收,朕不介意派钦差下去,专门查那几省的官场。
是贪是懒,一查便知!”
没人敢接话。
看这三人鹌鹑一般的模样,朱由校只得是摇了摇头。
若能借京察之机,把江南那些不作为的官员换下去,税收难题或许能迎刃而解。
可他更明白,文官集团对“祖制”看得比什么都重,六年京察是太祖定下的规矩。
若是他无故打破周期,定会被言官们扣上“破坏祖制”“专断独行”的帽子,到时候不仅内阁会反对,连宗室勋贵都可能出来说情,反而激化矛盾,连眼下的新政都可能受牵连。
更何况,提前京察太容易被解读为“皇帝不信任现有官僚系统”。
自他登基推行新政、整顿边军以来,文官们对新政的非议就没断过,若是再动京察,怕是会引来更大的反弹。
辽东战事还靠着文官们在后方筹粮,他不能把所有文官都推到对立面。
“朕不搞大察,却也不会放任不管。”
“先把这话放出去,让江南的官员们知道,朕盯着税收这事呢。真要是到了年底还缴不上来,或是查出来有猫腻,到时候可就不是‘京察’那么简单了。”
这是他退而求其次的法子。
不搞全面京察,避免与文官集团正面冲突,却借着“派钦差小察”的风声,先震慑住那些敢借税收做文章的官员。
既保留了皇帝的威严,又给了文官们台阶,算是眼下最稳妥的策略。
三位大臣闻言,面色各异:
方从哲眉头微蹙,他既担心这风声震慑力不足,又怕真要派钦差时,会引发江南官场的动荡,一时拿不定主意。
李汝华则捻着胡须,神色平静,似乎在琢磨这风声该如何传达到地方,才能既不失威严,又不激化矛盾。
唯有李长庚,紧绷的肩膀悄悄放松了些。
他最怕皇帝当场发怒,追责户部办事不力,如今皇帝不仅没雷霆大怒,反而只让“多上心”,显然是暂时没打算追究他的责任,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半截。
朱由校看着三人的神色,心中也有些烦闷。
税收的难题、江南的阻力、文官的牵制,像一团乱麻,让他实在心累。
这皇帝,当真没那么好当啊!
他摆了摆手,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税收之事,你们多盯着些,有消息随时禀报。都下去吧。”
“遵命!”
李汝华与李长庚两人当即离去。
然而。
内阁首辅方从哲却没有随之退去,他依旧端坐在小凳上。
朱由校见这老小子不走,知道他肯定是有话要说的。
“元辅,还有什么要教朕的?”
片刻的沉默后,方从哲缓缓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对着朱由校躬身行了一礼,语气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疲惫,却依旧保持着老臣的恭敬:
“老臣不敢言教。”
方从哲可不敢把面前这个将他随意玩弄的皇帝当做学生。
缓了一口气,他继续说道:
“陛下,江南税收迟滞,新政推行受阻,皆因老臣身为内阁首辅,却未能调和群臣、督办事务,实乃无能之过。
恳请陛下准许老臣致仕,另择贤能接替首辅之位,以安朝局。”
这话出口时,方从哲的声音微微发颤。
他并非真心想退。
自万历年间入阁,历经三朝,权力的滋味,让他沉迷。
如果能当首辅,他愿意一直当下去。
可新政以来的处境,实在让他难以为继。
皇帝信任他,将新政的统筹之权交给他,可手底下的官员却对他阳奉阴违:
推行番薯种植时,地方官敷衍塞责,把劣种发给农户;整顿边军时,京官们又联名上书,说他“苛待将士”。
前阵子陛下纳蒙古女子入宫,御史们弹劾的奏疏堆了半案,却没人敢直接指责皇帝,反而把“未能规劝陛下”的罪名扣在他这个首辅头上。
如今连江南税收都出了问题。
那些官员明着是拖延税银,暗着却是在跟新政较劲,更是在跟皇帝较劲。
他夹在中间,一边是皇帝的信任与托付,一边是文官集团的抵制与施压,再这样下去,不仅朝事要乱,他自己的晚节,恐怕也要毁在这场博弈里。
倒不如趁现在还能全身而退,主动请辞,既保全了体面,也给皇帝一个换人的台阶。
“致仕?”
“元辅以为,他们拖延江南税收,是在对付你这个首辅?”
“哼!”
朱由校冷哼一声,语气带着几分森然:
“他们是在跟朕打擂台!是在试探朕的底线!”
朱由校站起身,走到方从哲面前,目光如炬:
“元辅还记得嘉靖年间的巡盐案吗?为何只有鄢懋卿去巡盐,才能把江南的盐税收上来?
不是其他人没本事,是那些盐商、地方官跟朝中大臣勾结,世宗皇帝不用他们属意的人,这税就收不上来!
他们是想用这事告诉朕:朕想推新政,想收税,就得听他们的,就得按他们的意思用人!”
说到这里,朱由校眼神里面,带着一抹浓重的杀意。
“真要是让他们如愿了,朕这个皇帝,岂不是要被臣子使唤?
到时候,谁是君,谁是臣?
他们说让谁当首辅,朕就得让谁当;他们说不征哪的税,朕就不能征?
天下是朱家的天下,还是他们这些‘英雄好汉’的天下?”
方从哲怔怔地看着眼前的皇帝,一时之间,居然不知道该说什么话。
“元辅。”
朱由校的语气缓和了些。
“你不用请辞。好生干事,有朕在,没人能逼你走。他们想跟朕打擂台,朕就陪他们打到底!
朕倒要看看,他们头上到底有几颗脑袋!!”
对于这个听话首辅,朱由校还要让他继续背锅,自然不会答应他的请辞。
但要他继续扛事,自然需要给他更多的支持。
“江南的税收,朕会派钦差去查;那些阳奉阴违的官员,朕也会一个个收拾。元辅只要稳住内阁,把新政的架子撑住,剩下的,交给朕来办。”
“若真到了时候,朕也不会抓着你不放,另外,你老家可有青年才俊,如今朝中也缺人,若是能多几个可以使唤的人,对你来说也是好事。”
方从哲看着皇帝眼中的锋芒,又听闻皇帝的承诺与好处,心中的退意渐渐消散。
他躬身伏地,声音重新变得沉稳:“老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全力辅佐陛下推行新政,整顿朝纲!”
他想退,陛下不答应。
现如今,他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ps:
加更在晚上!
另外
订阅求求啦~
(本章完)
天启元年,十一月元日。
铅灰色的天空低垂着,没有半分雪意。
干燥,依旧是这座古都乃至整个北直隶冬日不变的基调,只是今年,这份干燥来得格外执拗。
街面上,零星的灯笼还挂在店铺门口,行人裹紧了袍,缩着脖子匆匆而过,偶尔能听到几声咳嗽,混在风声里,透着几分压抑。
街角的粮店前,几个老农正围着伙计低声打听粮价,眉头皱得紧紧的:“今年这冬旱,麦子怕是熬不过去了……”
他们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
自入秋以来,北直隶便没下过几场透雨,入冬后雪下得更少。
田埂里的冬小麦,苗尖早已蔫黄,稀疏地趴在干裂的土地上,连最有经验的老农都摇头叹息。
这般长势,来年收成定然锐减,怕是连往年的三成也凑不齐。
万幸的是,之前陛下力主推广的番薯,在这场冬旱里显出了韧性。
虽然干旱也让番薯的块茎小了些,可相较于小麦的“几乎绝收”,番薯田依旧能有六成以上的产量。
而六成的产量,已经能够收获很多番薯了。
街面上的粮商们心里都清楚,若是没有这成片的番薯田托底,别说辽东大军的粮草供应会断档,就连京城好不容易稳住的粮价,怕是要一夜之间窜上天去,到时候流民四起,局面不堪设想。
而此刻。
紫禁城。
东暖阁内。
地龙烧得不算旺,空气中只有一丝微弱的暖意。
明黄色的帷幔低垂,案几上摆着一盏冒着热气的绿茶。
大明皇帝朱由校身着常服,正坐在案前,正在审阅今年户部递上来的税收账簿。
账簿的纸页泛着微黄,上面的小楷密密麻麻,记录着今年各地的税银、粮米数额,只是不少地方都用朱笔圈注,透着几分刺眼。
内阁首辅方从哲坐在左侧的小凳上,一身绯袍,他须发皆白,却依旧腰板挺直。
东阁大学士李汝华坐在方从哲身旁,神态比老首辅更显平和。
他偶尔会抬眼扫过账簿,又很快垂下眼帘,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胡须。
税收不顺的消息,他早从户部那边听过风声,此刻只等着皇帝开口定夺。
与两人的沉稳不同,户部尚书李长庚坐在右侧的角落里,整个人如同坐在烧红的铁板上。
他身上的绯色官袍早已被冷汗浸得发潮,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淌,即便暖阁里不算热,他却觉得浑身燥热,连手指都在微微发抖。
他不敢抬头看皇帝,只能死死盯着自己的靴尖,心脏“咚咚”地跳着,几乎要撞开胸膛。
李长庚的慌乱,全因皇帝手中那本账簿。
按往年的规制,每到十月,江南诸省的税银呈报文书,早该像雪片般堆进户部衙署了。
毕竟,江南是大明的“钱袋子”。
江苏的苏松常镇四府,丝织业、纺业遍布城乡,商号鳞次栉比,白银在牙行、票号间流转如活水。
浙江的杭嘉湖平原,粮米丰饶,漕运繁忙,连带着盐税、茶税都比别处丰厚。
江西的瓷器、木材顺着赣江而下,远销南北,商税数额常年稳居全国前三。
更重要的是,一条鞭法在江南施行多年,早已落地生根。
田赋、徭役折银征收,地方官熟稔流程,乡绅百姓也习惯了这种便捷,加上江南官员多是科场出身,执行力强,历年都能在十月下旬,将核定的税银数目、解运路线一并呈报,从无延误。
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亦是如此。
福建靠着海贸与茶叶,广东依托洋商贸易,早年间便推行“纲银法”“均平银”,将杂役、贡纳尽数折银,征收效率比内陆更高。
往年这个时候,福建的茶税、广东的洋税文书,早已由驿站快马送抵京城,连解银的漕船都该出港了。
可今年,直到十一月元日,江南、东南诸省的税银呈报,竟连一封文书都没到户部!
与此形成诡异对比的,是北方诸省。
山东、河南、陕西这些素来被视为“税银洼地”的省份,反而早早递上了文书。
山东少雨,鲁西多盐碱地,鲁南又刚遭了徐鸿儒之乱。
叛军攻陷郓城、邹县时,田畴荒芜,粮囤被焚,不少农户流离失所,连冬小麦都没能种下。
即便如此,山东还是凑齐了三十万两税银,虽比往年的六十万两近乎腰斩,却终归是缴上来了。
河南更不必说,冬旱肆虐,豫东的麦田干裂如龟甲,麦苗枯黄倒伏,农户连口粮都难以为继,筹银更是艰难。
可地方官还是押着三十万两税银的文书来了。
只是朱由校看着那数字,眉头却是微微皱起了。
有赖于西厂的番子不断在两京一十三省为他打探情报,对于河南官场的猫腻,朱由校已经有了几分认识。
“陪纳”“包空”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农户缴不起税,地方官便逼着乡绅“陪纳”,转头就将多收的银子截留。
遇上灾年,更是虚报“欠额”,将实际征收的税银大半装入私囊,只拿零头应付朝廷。
这三十万两,恐怕连河南实际征收到的三成还不到。
这些蠹虫,在他治下还敢搞这种猫腻!
朱由校眼睛一眯,浑身冒着杀气。
看来,他这个皇帝,杀的还不够!
唯有北直隶,算是给了他这个皇帝些慰藉。
得益于今年开始的清丈田亩,那些被豪强隐匿的土地尽数登记在册,即便朱由校为安抚流民,免了顺天、保定等府的部分税银,最终仍多征了二十万两。
照这个趋势,等明年免税期过,北直隶的税收至少能再涨三成。
可见。
地方不是收不上税,实在是太多土地被上了黑户口。
他这个皇帝,任重而道远!
不过。
北直隶的这点慰藉,在江南的“集体沉默”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税收的事情都敢做文章
江南诸省官员,他们到底要干什么?
朱由校抬起眼,目光扫过李长庚,声音听不出喜怒。
“李尚书,江南的税银文书,户部催了几次了?”
李长庚猛地一哆嗦,连忙躬身回话:“回……回陛下,自十月初便开始催,先是发咨文,后又派驿卒加急去催,可……可江南各布政使司只说‘征缴待核’,迟迟不肯呈报具体数目。”
“征缴待核?”
朱由校嘴角勾起一抹冷意。
“往年他们核得比谁都快,今年倒是‘细致’起来了。”
他将税册合上,声音沉了几分。
“你是户部尚书,该知道江南一省的税银,抵得上北方三省之和。如今辽东战事每月要耗银二十万两,京畿的粮价全靠漕粮撑着,江南的税银若是出了岔子,你说,这日子该怎么过?”
李长庚的汗流得更凶了,后背的官袍早已湿透,贴在身上冰凉。
他张了张嘴,想说“江南或许是受了汛期影响”,却又咽了回去。
今年江南汛期来得早,却退得也快,根本没耽误秋收,更不至于影响税银征缴。
他心里隐隐有个猜测,却不敢说出口:或许是江南的乡绅与地方官勾结,借着“新政”的由头,故意拖延,想看看朝廷的反应。
方从哲见李长庚答不上来,连忙打圆场:“陛下,或许江南诸省是想将漕粮与税银一并核算,毕竟今年漕运略有延误……”
“延误?”
朱由校打断他,目光锐利如刀。
“漕运延误,税银数目总该有个准数吧?是收了三百万两,还是两百万两?连个数都报不上来,这不是延误,是搪塞!”
皇帝此话一出,东暖阁里的空气瞬间凝固,地龙的热气仿佛也冷了几分。
李长庚垂着头,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如今的大明皇帝,可不是能够随便敷衍的。
谁要是把他当做看不懂官场龌龊的新君,那他的下场,不是在诏狱,就是被打发回家。
如今的皇帝看得比谁都清楚,江南的拖延绝非偶然,背后定然牵扯着地方势力与税收新政的博弈。
可他李长庚身为户部尚书,既催不动江南的官员,又查不清背后的猫腻,只能眼睁睁看着这颗“惊雷”悬在头顶。
皇帝都摆平不了的江南官场,他如何对付得了?
见三人沉默,朱由校表情稍有不悦。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冬旱的京畿,连风都带着尘土的味道,一如大明此刻的税政困局:
北方的税银薄如蝉翼,还藏着中饱私囊的猫腻。
江南的税银本该是支柱,却偏偏成了悬而未决的难题。
他轻轻叹了口气,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江南的拖延,不能再纵容下去了,必须派个得力的人去查,否则,不仅辽东的军需会断,连大明的税政根基,都会动摇。
“可惜杨涟去不了江南。”
朱由校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然。
他本来想派杨涟去江南,可转念一想,杨涟身负巡九边的重任,蓟镇刚查抄完贪腐,边防军备还需他督办,根本抽不开身。
但.
就算是杨涟去得了江南,江南的局面也未必好破。
他在北方靠雷霆手段推新政、查贪腐,靠的是边军的支持与百姓的拥护。
以及他这个皇帝的全力支持。
可江南历来是文官与乡绅的根基之地,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连内阁都要让三分。
他这个远在京城的皇帝,声量到了江南,都不顶什么用。
山高皇帝远,皇权不下县。
杨涟这把天启神剑,到了江南,说不定就断了。
方从哲听出了皇帝的顾虑,却也无可奈何。
江南是“文官后园”,地方官多与京官有门生故吏之谊,寻常钦差去了,要么被搪塞,要么被拉拢,根本查不出实情。
他正想开口建议从江南籍贯的京官中选人选,却见朱由校话锋一转,语气陡然沉了下来:
“税收关乎国本,容不得半分懈怠!若是有人敢借着‘待核’的由头消极怠政,甚至与乡绅勾结隐匿税银,那这乌纱帽,也就没必要戴了!”
皇帝意有所指。
“京察虽六年一次,眼下还没到时候,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真要是有人故意拖延税收,朕不介意派钦差下去,专门查那几省的官场。
是贪是懒,一查便知!”
没人敢接话。
看这三人鹌鹑一般的模样,朱由校只得是摇了摇头。
若能借京察之机,把江南那些不作为的官员换下去,税收难题或许能迎刃而解。
可他更明白,文官集团对“祖制”看得比什么都重,六年京察是太祖定下的规矩。
若是他无故打破周期,定会被言官们扣上“破坏祖制”“专断独行”的帽子,到时候不仅内阁会反对,连宗室勋贵都可能出来说情,反而激化矛盾,连眼下的新政都可能受牵连。
更何况,提前京察太容易被解读为“皇帝不信任现有官僚系统”。
自他登基推行新政、整顿边军以来,文官们对新政的非议就没断过,若是再动京察,怕是会引来更大的反弹。
辽东战事还靠着文官们在后方筹粮,他不能把所有文官都推到对立面。
“朕不搞大察,却也不会放任不管。”
“先把这话放出去,让江南的官员们知道,朕盯着税收这事呢。真要是到了年底还缴不上来,或是查出来有猫腻,到时候可就不是‘京察’那么简单了。”
这是他退而求其次的法子。
不搞全面京察,避免与文官集团正面冲突,却借着“派钦差小察”的风声,先震慑住那些敢借税收做文章的官员。
既保留了皇帝的威严,又给了文官们台阶,算是眼下最稳妥的策略。
三位大臣闻言,面色各异:
方从哲眉头微蹙,他既担心这风声震慑力不足,又怕真要派钦差时,会引发江南官场的动荡,一时拿不定主意。
李汝华则捻着胡须,神色平静,似乎在琢磨这风声该如何传达到地方,才能既不失威严,又不激化矛盾。
唯有李长庚,紧绷的肩膀悄悄放松了些。
他最怕皇帝当场发怒,追责户部办事不力,如今皇帝不仅没雷霆大怒,反而只让“多上心”,显然是暂时没打算追究他的责任,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半截。
朱由校看着三人的神色,心中也有些烦闷。
税收的难题、江南的阻力、文官的牵制,像一团乱麻,让他实在心累。
这皇帝,当真没那么好当啊!
他摆了摆手,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税收之事,你们多盯着些,有消息随时禀报。都下去吧。”
“遵命!”
李汝华与李长庚两人当即离去。
然而。
内阁首辅方从哲却没有随之退去,他依旧端坐在小凳上。
朱由校见这老小子不走,知道他肯定是有话要说的。
“元辅,还有什么要教朕的?”
片刻的沉默后,方从哲缓缓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对着朱由校躬身行了一礼,语气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疲惫,却依旧保持着老臣的恭敬:
“老臣不敢言教。”
方从哲可不敢把面前这个将他随意玩弄的皇帝当做学生。
缓了一口气,他继续说道:
“陛下,江南税收迟滞,新政推行受阻,皆因老臣身为内阁首辅,却未能调和群臣、督办事务,实乃无能之过。
恳请陛下准许老臣致仕,另择贤能接替首辅之位,以安朝局。”
这话出口时,方从哲的声音微微发颤。
他并非真心想退。
自万历年间入阁,历经三朝,权力的滋味,让他沉迷。
如果能当首辅,他愿意一直当下去。
可新政以来的处境,实在让他难以为继。
皇帝信任他,将新政的统筹之权交给他,可手底下的官员却对他阳奉阴违:
推行番薯种植时,地方官敷衍塞责,把劣种发给农户;整顿边军时,京官们又联名上书,说他“苛待将士”。
前阵子陛下纳蒙古女子入宫,御史们弹劾的奏疏堆了半案,却没人敢直接指责皇帝,反而把“未能规劝陛下”的罪名扣在他这个首辅头上。
如今连江南税收都出了问题。
那些官员明着是拖延税银,暗着却是在跟新政较劲,更是在跟皇帝较劲。
他夹在中间,一边是皇帝的信任与托付,一边是文官集团的抵制与施压,再这样下去,不仅朝事要乱,他自己的晚节,恐怕也要毁在这场博弈里。
倒不如趁现在还能全身而退,主动请辞,既保全了体面,也给皇帝一个换人的台阶。
“致仕?”
“元辅以为,他们拖延江南税收,是在对付你这个首辅?”
“哼!”
朱由校冷哼一声,语气带着几分森然:
“他们是在跟朕打擂台!是在试探朕的底线!”
朱由校站起身,走到方从哲面前,目光如炬:
“元辅还记得嘉靖年间的巡盐案吗?为何只有鄢懋卿去巡盐,才能把江南的盐税收上来?
不是其他人没本事,是那些盐商、地方官跟朝中大臣勾结,世宗皇帝不用他们属意的人,这税就收不上来!
他们是想用这事告诉朕:朕想推新政,想收税,就得听他们的,就得按他们的意思用人!”
说到这里,朱由校眼神里面,带着一抹浓重的杀意。
“真要是让他们如愿了,朕这个皇帝,岂不是要被臣子使唤?
到时候,谁是君,谁是臣?
他们说让谁当首辅,朕就得让谁当;他们说不征哪的税,朕就不能征?
天下是朱家的天下,还是他们这些‘英雄好汉’的天下?”
方从哲怔怔地看着眼前的皇帝,一时之间,居然不知道该说什么话。
“元辅。”
朱由校的语气缓和了些。
“你不用请辞。好生干事,有朕在,没人能逼你走。他们想跟朕打擂台,朕就陪他们打到底!
朕倒要看看,他们头上到底有几颗脑袋!!”
对于这个听话首辅,朱由校还要让他继续背锅,自然不会答应他的请辞。
但要他继续扛事,自然需要给他更多的支持。
“江南的税收,朕会派钦差去查;那些阳奉阴违的官员,朕也会一个个收拾。元辅只要稳住内阁,把新政的架子撑住,剩下的,交给朕来办。”
“若真到了时候,朕也不会抓着你不放,另外,你老家可有青年才俊,如今朝中也缺人,若是能多几个可以使唤的人,对你来说也是好事。”
方从哲看着皇帝眼中的锋芒,又听闻皇帝的承诺与好处,心中的退意渐渐消散。
他躬身伏地,声音重新变得沉稳:“老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全力辅佐陛下推行新政,整顿朝纲!”
他想退,陛下不答应。
现如今,他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ps:
加更在晚上!
另外
订阅求求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