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忧罪陈情,天恩浩荡

    第379章 忧罪陈情,天恩浩荡
    铁岭城外,天地间一片苍茫。
    铅灰色的云层低垂,将雪压得又细又密,落在早已冰封的土地上,给这片土地裹上了一层素纱。
    铁岭城墙轮廓在风雪中若隐若现,城头上的大金旗帜耷拉着,没了往日的嚣张。
    这座在辽代被称作“银州”的城池,曾因辽太祖在此开矿冶银而得名。
    到了大明年间,虽也有过银矿开采的痕迹,却因产量微薄、人力成本过高,早已废弃,只留下几处荒芜的矿洞,在风雪中诉说着过往的兴衰。
    不过。
    自从建奴攻占铁岭后,这些废弃的银矿竟又重新热闹起来。
    明军眼中“得不偿失”的成本难题,在建奴这里根本不成问题。
    他们将俘获的明人百姓当作奴隶,驱赶到矿洞中日夜开采,饿了就扔些发霉的干粮,累倒了就直接拖出去埋掉,全然不将人命当回事。
    也正是因为这些金矿,给建奴提供了不少银两。
    当然
    现在这银矿已经回到大明手上了。
    去挖矿的人,也由明人百姓,变成了建奴降卒。
    现如今。
    明军的大营便扎在离这些矿洞不远的空地上,营寨连绵数里,帐篷外的积雪被士兵们清扫出一条条通道,篝火的烟柱在寒风中笔直升起,与远处铁岭城的死寂形成鲜明对比。
    大营内,士兵们正趁着难得的间隙休整。
    有的围在篝火旁,伸手烤着冻得发僵的手指,甲胄上的冰碴遇热融化,顺着甲缝滴落在地上,汇成一小滩水。
    有的坐在帐篷门口,拿着针线修补破损的战袍。
    还有的牵着战马去附近的溪流边饮水,战马低下头,小心翼翼地舔舐着冰面下的冷水,鼻孔里喷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消散。
    连续多日的征战,早已耗尽了他们的力气,连最年轻的士兵,脸上都带着掩不住的疲惫。
    此刻。
    熊廷弼正深入基层,和将士们聊天。
    “你看明日可以攻城吗?”
    “经略公,实在攻不了!不是不想攻城,是真的攻不动了。”
    一名参将站在熊廷弼身边,望着远处的铁岭城,苦笑着说道:
    “弟兄们从红河谷一路追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不少人手上、脚上都生了冻疮,连握矛的力气都快没了。”
    熊廷弼微微点头,目光扫过营中休整的士兵,语气沉稳:
    “攻城的事情急不得。冬日作战本就艰难,连续高强度厮杀后,士兵们的锐气已泄,强行攻城只会徒增伤亡。”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况且,赫图阿拉那边传来消息,努尔哈赤已死,建奴溃兵也大多被歼灭,铁岭城内的守军早已成了惊弓之鸟,咱们没必要跟他们拼蛮力。”
    这话不假。
    自从努尔哈赤阵亡的消息传开后,大营里,将士们脸上便多了几分从容。
    最大的威胁已除,建奴群龙无首,铁岭城不过是座孤城,早晚都是囊中之物。
    更何况,铁岭城虽不算高大,却也是夯土筑成的坚城,城墙上布满了箭垛与瞭望口。
    建奴守军虽只有一千多人,却能依托城墙固守,若是明军强行攀城,免不了一场血战,死伤肯定是会有的。
    现在,能减少一些损失,自然就要减少。
    没有必要做无谓的牺牲。
    “那咱们就这么耗着?”亲卫有些不解。
    “耗着,也是一种打法。”
    熊廷弼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
    他当即对着身侧的亲卫吩咐道:
    “去把那些建奴俘虏带过来,再准备些粗布纸张,把努尔哈赤阵亡、建奴主力被歼的消息用通古斯语写清楚,还有科尔沁部、内喀尔喀五部投靠大明的事,也一并写上。”
    不多时,十几名建奴俘虏被押了过来,他们双手被绑在身后,脸上满是惶恐。
    熊廷弼走到他们面前,语气平静。
    “你们去城下喊话,把粗布上的消息告诉城里的人。若是能说动他们开城投降,本经略可以饶你们不死。”
    俘虏们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求生的光芒,连忙点头应下。
    很快。
    明军士兵将写满消息的粗布绑在箭上,朝着铁岭城射去。
    白色的粗布如同雪般飘落,落在城头与城内的街道上,不少建奴士兵捡起传单,看到上面的内容后,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与此同时,那十几名建奴俘虏被带到城下,用通古斯语高声喊着:
    “城里的弟兄们!别守了!大汗已经死了!主力也被明军灭了!科尔沁部都投靠大明了,没人来救咱们了!”
    “开城投降吧!熊廷弼说了,投降不杀!”
    “若是还负隅顽抗,那就格杀勿论!”
    “想要活下去,就投降吧!”
    喊杀声在风雪中回荡,传到城内每一个角落。
    城头上的建奴士兵握着弓箭的手开始颤抖,眼神中满是慌乱与迷茫。
    他们本就因连日的围困而士气低落,如今听到努尔哈赤阵亡、援军无望的消息,心中最后的防线瞬间崩塌。
    熊廷弼站在大营的高台上,望着铁岭城的方向,嘴角微勾,很是自信。
    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这场攻心之战,比任何强攻都有效。
    相信用不了多久,铁岭便会重新回到大明的手中。
    理完攻伐铁岭之事,熊廷弼继续巡视军营。
    此刻也到了吃晚饭的时间。
    营寨之中,每个篝火堆旁,士兵们正轮流领取热汤,蒸腾的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裹着粮食的香气,弥漫在营寨的每一个角落。
    熊廷弼披着一件厚貂裘,左臂依旧吊在胸前,绷带下的伤口虽已止血,却仍在隐隐作痛。
    他沿着营寨的通道缓缓巡查,每经过一处帐篷,都会停下脚步,掀开帐帘看一眼里面休整的士兵。
    走到伙房附近时,他见两名火头军正费力地搅动着大锅里的米粥,便上前问道:
    “今日的粥里,掺了多少杂粮?”
    “回经略公,按您的吩咐,每锅都掺了三成小米和两成豆子,还加了些晒干的野菜,能让弟兄们多填些肚子。”
    “另外,还有许多番薯干,够他们吃饱了。”
    火头军连忙躬身回话,语气带着几分恭敬。
    熊廷弼点了点头,却是问道:“那些战死的马匹,也可以取马肉,给这些兔崽子们尝尝荤腥!”
    火头军当即点头,说道:“好嘞,等会就去煮一锅马肉汤!”
    熊廷弼满意的点了点头。
    紧接着,他的目光落在不远处几名坐着烤火的伤兵身上。
    他们的手脚都缠着厚厚的布条,显然是生了冻疮,却依旧有说有笑,脸上没有半分怨怼。
    走上前,亲卫连忙递过一个暖手的铜炉,他却摆了摆手,蹲下身问道:
    “冻疮药膏还够吗?夜里睡觉,帐篷里的炭火可别省着。”
    “够!够!”
    一名伤兵连忙挺直身子,恭敬说道:“经略公您放心,医官每天都来换药,帐篷里的炭火也足,夜里不冷!”
    熊廷弼看着士兵们眼中的精气神,心中暗自松了口气。
    连日征战虽让士兵们疲惫,却没磨掉他们的士气,这便是接下来攻城的底气。
    他又叮嘱了几句“注意保暖”“按时换药”,才扶着亲卫的手,缓缓站起身。
    起身之时,熊廷弼左臂的伤口被牵动,一阵刺痛让他眉头微蹙,却很快又舒展开来。
    就在这时,一名亲卫快步从大营深处奔来,到了熊廷弼面前,单膝跪地禀报道:
    “经略公,威虏伯刘兴祚求见,此刻已在中军帐外等候。”
    “刘兴祚?”
    熊廷弼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他原以为刘兴祚此刻该在科尔沁部的营地,协调蒙古诸部的后续动向,却没想到会突然来见自己。
    他稍作思索,便对亲卫道:“知道了。你先带他去中军大帐内等候,再让伙房温一壶热酒,我巡完这最后一处,即刻便回。”
    “遵命!”亲卫应声退下。
    接下来,熊廷弼又了半个时辰的时间,查看了军械库的修补情况与战马的喂养状态,确认所有事宜都安排妥当,才转身朝着中军帐的方向走去。
    作为大军主帅,必须要对自己手下兵卒的情况要一清二楚。
    这是熊廷弼的领军之道,也是他被军卒拥护的原因。
    这些兵卒有什么问题,他都及时解决,尽量满足。
    他的威望,也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回去的路上,熊廷弼的脑海中不断闪过刘兴祚这段日子干的事情。
    这位曾在建奴效力的降将,自归顺大明后,便始终尽心竭力:
    先是作为监军随林丹汗出征,虽因林丹汗的昏聩没能牵制住建奴主力,却也摸清了蒙古诸部的底细。
    后来更是单枪匹马游说炒与莽古斯,硬是让摇摆不定的内喀尔喀五部与科尔沁部倒向大明,在红河谷之战中及时出兵,才让明军形成合围之势,最终斩了努尔哈赤。
    这样的人才,不仅有勇有谋,更懂草原与建奴的虚实,实在难得。
    很快,熊廷弼便到了中军大帐。
    他打开大帐帘子,一步跨入。
    刘兴祚听到帐帘响动,立刻转过身,看到熊廷弼走进来,连忙拱手行礼,声音带着几分恭敬:
    “末将刘兴祚,拜见经略公!”
    “威虏伯无须多礼。”
    熊廷弼摆了摆手,走到主位上坐下,亲卫适时递上一杯热酒,他接过抿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下,缓解了身上的寒意。
    “你从蒙古营地赶来,一路辛苦。先喝杯热酒暖暖身子。”
    客套之后,熊廷弼就进入主题了。
    “不知威虏伯此番前来,可是有什么要事?”
    “倒是没有什么事情.”
    刘兴祚有些扭捏,支支吾吾的,像是做错事的小孩子一般。
    熊廷弼将他的神色看在眼里,心中已隐约有了猜想,却没点破,只是端着酒杯,慢悠悠地抿了一口,等着他开口。
    刘兴祚吞了口唾沫,像是在心中反复掂量了许久,才终于硬着头皮抬起头。
    “经略公,末将……有件私事,想向您打听一二。”
    “哦?威虏伯还有私事要问我?”
    熊廷弼放下酒杯,眼中浮出一丝打趣的笑意,语气却依旧温和。
    “但说无妨。”
    得到鼓励,刘兴祚深吸一口气,语速也快了几分,却仍难掩紧张:
    “末将听闻,王公公带着科尔沁部布和台吉两个女儿的回信,已经到了沈阳城。
    不知道……
    经略公这边,有没有听到什么消息?”
    话一出口,他便紧紧盯着熊廷弼的脸,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那眼神里,有期待,有忐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熊廷弼见状,忍不住笑出了声:“我当是什么要紧事,原来是为了这事。”
    他故意顿了顿,看着刘兴祚愈发紧绷的神情,才慢悠悠道:
    “消息我倒没听说,不过昨日收到沈阳那边的信,说王公公不日便会过来,想来你要的消息,等他来了便知。”
    “这……”
    刘兴祚的眉头瞬间拧了起来,脸上的紧张更甚。
    “经略公,您知道的,当初为了说服科尔沁部出兵,末将给他们许了不少好处。
    布和台吉最看重的,便是他那两个女儿的前程,末将当时急着稳住他们,便……
    便说陛下已将两位奥肯纳入后宫,给他们科尔沁部一个‘皇亲’的名分。”
    他咽了口唾沫,语气愈发急切:
    “可若是朝廷那边有变数,或是王公公带来的消息不是这样,布和台吉定然会觉得被欺骗了。
    到时候,好不容易拉过来的科尔沁部,说不定就会倒向建奴,咱们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这话还没说完,刘兴祚又像是想起了什么,脸色瞬间又白了几分,声音也压得更低,带着几分后怕:
    “而且……而且当时情况紧急,末将为了让科尔沁部信以为真,还假传了圣旨的大意,又假传了兵部的谕帖,说是朝廷已钦定此事。
    若是上面追究起来,这假传圣旨、伪造谕帖的罪名,可是……可是死罪啊!”
    说到“死罪”二字时,他的声音都有些发颤。
    当初做决定时,他只想着“先稳住盟友再说”,可事后冷静下来,才意识到这事的严重性。
    假传圣旨乃是滔天大罪,一旦被深究,别说他自己,恐怕连熊廷弼都可能被牵连。
    熊廷弼脸上的笑意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凝重。
    他沉默片刻,看着眼前满心焦灼的刘兴祚,突然抬手摆了摆,语气却异常坚定:
    “你且放宽心。”
    他站起身,走到刘兴祚面前,给他一个你放心的眼神。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你做的那些事情固然是违了规矩,可你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大明,为了稳住蒙古诸部,为了斩杀努尔哈赤、收复辽东!
    若没有你这番‘冒险’,科尔沁部不会出兵,红河谷之围解不了,努尔哈赤也未必会败。
    你的功,远大于过!
    这一点,陛下是清楚的。”
    “再说了,真要追究起来,有我熊廷弼顶在前面。你是我麾下的人,你做的事,本经略也有责任。
    就算丢了这辽东经略的官职,就算被削职为民,我也绝不让你因为这事受半分委屈!”
    “经略公……”
    刘兴祚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随即又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意,眼眶竟微微发热。
    他本以为熊廷弼即便不责怪,也会有所顾虑,和他撇清关系。
    却没想到对方竟如此干脆地愿意为他担责。
    这份信任与护犊子,让他感动不已,七尺大汉,居然泪流满面。
    可这份感动没持续多久,刘兴祚便深吸一口气,缓缓挺直了脊背。
    “多谢经略公的厚爱,末将感激不尽。只是……”
    “当初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末将就已经想过后果了。假传圣旨是我做的,假传谕帖也是我做的,一人做事一人当。
    若是朝廷真要追究,末将愿意承担所有罪责,绝不会连累经略公,更不会让陛下难做!”
    他虽为降将,却也有自己的骨气。
    熊经略如此有情有义,他岂能牵连了他?
    熊廷弼看着他这副模样,眼中不禁多了几分欣赏。
    他重新走回主位坐下,端起酒杯,对着刘兴祚举了举:
    “好一个一人做事一人当!不愧是我熊廷弼看重的人。不过你也不必太过担心,王公公此行既是犒劳大军,想必带来的也是好消息。
    说不定,朝廷真的准了布和台吉的请求,至于你当日如何说服科尔沁部的,你回去再合计合计。”
    合计?
    刘兴祚愣住了。
    “经略公这话是什么意思?”
    “自己去体会!”
    若是这点智慧都没有,那活该受罪!
    当然
    对于此事,熊廷弼也不打算隐瞒。
    他会在密信告诉皇帝,而不是在奏报上告诉皇帝。
    假传圣旨的事情,最好不要传到那些御史耳中。
    这会给陛下,给他们带了许多不必要麻烦事。
    翌日清晨。
    营地里已渐渐热闹起来,士兵们的操练声、战马的嘶鸣声与伙房的炊烟交织在一起,驱散了几分隆冬的肃杀。
    就在此时。
    一辆装饰朴素的马车,缓缓停在中军帐外。
    车帘掀开,王承恩身着深蓝色的蟒纹宦官袍,踩着小太监递来的脚踏下车。
    他身形壮硕,脸上带着几分宫廷中人特有的沉稳,目光扫过营中整齐的队列与巡逻的士兵,眼中不自觉地露出几分赞许。
    能在连番征战后仍保持这般纪律,熊廷弼的治军能力,果然名不虚传。
    “咱家见过熊经略。”
    刚进帐,王承恩便对着起身相迎的熊廷弼微微拱手,语气平和,目光落在他吊着的左臂上时,又多了几分敬佩。
    “经略公带着伤还在前线操劳,真是辛苦了。”
    “公公远道而来,才是辛苦。”
    熊廷弼侧身让他坐下,亲卫连忙奉上热茶。
    “军营里条件简陋,公公将就着用。”
    他没绕圈子,待王承恩接过茶盏,便直接问道:
    “公公此来,想必是为了科尔沁部的事吧?不知宫里的旨意,究竟如何?”
    王承恩捧着热茶暖了暖手,才从袖中取出两封迭得整齐的书信,递了过去:
    “经略公放心,布和台吉的两个女儿,陛下已经下旨纳入宫中了。这便是两位贵人写给家里的回信。”
    熊廷弼接过书信,心中悬着的石头先落了一半:
    “如此便好。虽说没能赶在科尔沁出兵前送到,却也不算迟。
    有这两封信,莽古斯便不会疑心之前的许诺,科尔沁部的人心,也能彻底稳住。”
    说到这里,他眼珠一转,话锋也随之一转,说道:
    “对了公公,之前为了说服科尔沁部尽快出兵,本经略曾许了他们一些好处,除了朝廷既定的互市特权,还有一些赏赐.”
    他刻意隐去了刘兴祚假传旨意的细节,将所有许诺都揽到自己身上。
    这自然是为了保护刘兴祚。
    王承恩闻言,端着茶盏的手顿了顿,眉头微微蹙起,却也没多追问,只是缓缓点头:
    “辽东之事,陛下早已全权交由经略公处置。这些许好处,只要能稳住蒙古诸部、助我大明收复辽东,陛下定然会答应的,咱家回去后,也会替经略公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
    熊廷弼脸上顿时露出喜色,正要道谢,却见王承恩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几分责备:
    “只是……经略公,有些事,咱家也得跟你说实话。
    你做事有魄力,陛下信你,可也不能总让陛下为你‘兜底’。
    就说这次纳蒙古女子入宫的事,你可知在朝中掀起了多大的波澜?”
    “哦?”
    熊廷弼脸上的笑意瞬间僵住,心中咯噔一下,连忙问道:
    “此事我一直在前线忙碌,还真未曾听闻朝堂的动静,公公此话怎讲?”
    王承恩放下茶盏,轻轻叹了口气。
    这个熊廷弼,本事是有的,但对朝堂争斗实在是太不上心了。
    若是没有陛下,恐怕.
    他这个辽东经略,早就当到头了。
    王承恩缓缓说道:
    “国朝自开国以来,就没有纳外族女子入宫的先例,祖制里虽没明说,却也是默认的规矩。
    陛下为了全辽东大局,明知会违逆祖制,还是下了旨。
    结果旨意刚下,都察院的弹劾奏疏就堆成了山,不少老臣跪在文华殿外,说陛下‘坏祖宗规矩’‘引外族女子乱宫闱’,连内阁首辅都出面劝陛下‘三思’,到现在,这风波还没平定下去呢。”
    “轰!!”
    这番话如同重锤,狠狠砸在熊廷弼心上。
    他只想着如何稳住科尔沁部、如何打赢眼前的仗,却从未想过,自己一句“许诺”,竟让皇帝背负了“违逆祖制”的骂名,还引来了满朝的弹劾。
    他攥紧了手中的书信,脸上的血色渐渐褪去,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与愧疚。
    “原来是这样……”
    熊廷弼的声音低沉了许多,眼神也黯淡下来。
    “我竟不知,因为我在辽东的安排,给陛下带来了这么大的麻烦……”
    他不敢想象,皇帝在朝堂上面对满朝弹劾时的场景。
    既要坚持支持辽东战事,又要应对老臣的死谏,这份压力,全是因他而起。
    若非皇帝对他的信任与对辽东战局的重视,恐怕早就有人借此事弹劾他“妄议宫闱”“裹挟陛下”,他这个辽东经略,怕是真的做到头了。
    王承恩见他神色凝重,也放缓了语气,安慰道:
    “经略公也不必太过自责。陛下心里清楚,你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明,为了辽东。
    他常跟咱家说,熊廷弼是难得的帅才,只要能收复辽东,这点‘风波’,他扛得住。”
    可这话非但没让熊廷弼宽心,反而更觉愧疚。
    他沉默良久,才缓缓抬起头,眼中重新有了坚定的光芒:
    “公公放心,我熊廷弼定不会辜负陛下的信任。待我收复铁岭、开原,稳定了辽东局势,定会亲自上书朝廷,将此事的前因后果说清楚,所有责任,都该由我来担,绝不能让陛下独自背负骂名!”
    王承恩看着他眼中的决绝,心中暗自点头。
    难怪陛下如此信任熊廷弼,这般有担当的臣子,确实难得。
    “你放心,陛下也不会忘了有功之臣的,陛下让我带话过来:你只管去做,后面的事情,交给朕便是了。”
    有了皇帝这句话,熊廷弼心便更稳了。
    “陛下厚恩,廷弼只能以死来报!”
    “好了,以后经略公行事稳重一些便是了,可有什么话要问咱家的,或是要咱家带话的?”
    听王承恩说了这番话,熊廷弼也打开了话匣子。
    两人从朝堂风波聊到辽东实务,话题渐渐落到了最关键的粮草与财政上。
    这两件事,是支撑辽东战事的根基,容不得半分马虎。
    “天使,如今辽东大军每日消耗的粮草数额巨大,朝廷那边供应得上吗?还有这常年征战的开销,大明的财政怕是早已捉襟见肘了吧?”
    王承恩放下茶盏,脸上露出几分欣慰,又带着几分无奈:
    “粮草的事,眼下倒还算稳妥。多亏陛下今年力推番薯种植,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开辟了不少番薯田,今年秋收时,这些番薯产量远超预期,不少州县都将余粮上缴了国库,朝廷从中调拨了三成运往辽东,足够支撑到明年开春。”
    “可财政的问题,确实棘手。这些年辽东战事不断,银子像流水一样出去,国库早就空了。
    此番若不是杨涟巡按蓟镇,查抄了许多贪腐的边将和囤积粮草的豪强,抄没的金银、粮食折算下来有两百多万两,再加上今年秋税勉强收上来的银子,辽东这后续的军需,怕是真要断了。
    即便如此,陛下在京城的压力也不小。
    不少官员奏请削减辽东军费,说‘穷兵黩武’,陛下为了压下这些声音,没少跟内阁争执。”
    熊廷弼静静听着,眉头微微蹙起。
    他虽久在前线,却也知道大明财政积弊已深,陛下能硬生生挤出军需,定然付出了不少代价。
    他缓缓点头,语气坚定:“陛下的难处,臣记在心里了。待咱们收复开原、铁岭、抚顺三城,便立刻重启辽东的长城防线,同时在辽河沿岸推行大规模屯田。
    让士兵一边戍边,一边耕种,再招抚流离失所的流民,分给他们土地,收取薄税。
    只要今年冬天能稳住局面,明年夏粮便能有收成,届时辽东的粮草就能自给自足,不用再让朝廷从关内转运,也能给陛下减轻些负担。”
    他心里清楚,皇帝的信任与支持不是无限的,大明的财政也经不起常年“输血”。
    只有让辽东具备自我造血的能力,这场仗才能长久地打下去,才能真正守住这片土地。
    王承恩闻言,眼中满是赞许:“经略公能有这般长远打算,陛下若是知晓,定然会十分欣慰。也不枉陛下为了辽东,扛下那么多朝堂非议。”
    聊完实务,熊廷弼起身道:“公公,帐内说了许久,不如随我到帐外走走,我有两样东西,想请公公代为进献给陛下。”
    王承恩好奇地跟着他走出中军帐,顺着营地的通道往马厩方向走去。
    一路上,士兵们见了熊廷弼与王承恩,都纷纷停下脚步行礼。
    熊廷弼的威望自不必说,王承恩数次发赏,也让辽东将士看到他就喜欢。
    很快。
    两人便到了马厩前,熊廷弼指着最里面的一间马栏:“公公请看。”
    马栏内,一匹通体乌黑的战马正低头啃着干草,它身形高大,鬃毛如墨瀑般垂落,即便在冬日的马厩里,也不见半分萎靡之态。
    见有人靠近,它抬起头,打了个响鼻,眼神锐利如鹰,透着一股不凡的气势。
    “这是……”
    王承恩眼中一亮,走近几步仔细打量。
    “好一匹宝马!”
    “这是努尔哈赤的座驾,名为‘踏雪乌骓’。”
    熊廷弼介绍道:“此马日行千里,耐得住严寒,努尔哈赤靠着它多次突围。
    如今贼酋已死,这匹宝马留在我这里也是浪费,不如献给陛下。”
    说着,他又让亲兵取来一把长刀。
    那刀身长约三尺,刀身泛着冷冽的寒光,即便许久未出鞘,也透着一股杀伐之气。
    刀柄处镶嵌着一块墨玉,上面刻着模糊的女真文字,正是努尔哈赤的名号。
    “这把顺刀,是努尔哈赤的随身佩刀,他征战多年,从未离身。”
    熊廷弼将刀递到王承恩面前。
    “一并请公公带回京城,献给陛下。”
    王承恩接过顺刀,入手便觉沉甸甸的,刀柄上的墨玉还带着几分温润。
    他心中暗自赞叹。
    熊廷弼虽在朝堂应酬上有些迟钝,却也懂投其所好。
    陛下素来喜爱兵器与良马,这两样战利品既是辽东大捷的实证,又是贴合陛下喜好的佳品,定然能让皇爷对熊廷弼的印象更添几分。
    “经略公有心了。”
    王承恩笑着将刀交给身后的小太监收好。
    “这宝马与宝刀,咱家定会完好无损地带给陛下。
    你且安心攻打铁岭、开原,待收复三城的捷报传到京城,下次咱家再来,保管带着陛下的金帛赏赐、诰命文书,让你和麾下的将士们都风风光光的!”
    “有劳天使了!”
    这一边。
    辽东的战火还在燃烧。
    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烧完。
    而在北京城,大明皇帝朱由校的日子,却也说不上好过
    甚至可以说是有些酸,又有些爽!
    ps:
    8400字大章!
    还有谁?
    另外,月票399,加更看来是放明天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