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换帅

    “霞飞总司令,我知道您作为总司令一直竭尽全力地保卫著我们伟大的法兰西共和国。但如今,形势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我认为是时候该让位了。”
    杜梅格的语气平静,却不乏惋惜之意。而约瑟夫·霞飞只是默默地低下了头。
    这一天,终究还是到来了。
    虽然在伊普尔之战中,他们给英国军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由於德国的新型武器坦克的出现,原本看似胜券在握的战局瞬间急转直下,包围网被彻底撕裂,一切努力皆化为泡影。
    他们最终未能扭转不利的战局。而如今的法国需要的不是那些普法战爭狂热者所执著追求的战术性胜利,需要的是一场能够力挽狂澜,確保国家存亡的战略性大捷。很遗憾,霞飞没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他的更替便是理所当然。
    “如果这是总理和国民的意愿,我接受。”
    “您一直以来的付出,我们不会忘记。”
    与那位到处掀起政治风暴、让英国政坛头疼不已的弗伦奇不同,霞飞选择了顺从地退位。
    儘管这对他的自尊心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如果让位贤才是对法国最好的选择,那他愿意放弃这个职位。
    “那么,我的继任者会是谁?”
    至少,要让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来接手总司令之位。霞飞如此思索著,向杜梅格询问道。后者十指交叉,陷入思考。
    候选人不止一位。
    费迪南·福煦,法国杰出的军事思想家,自大战爆发以来,他率军在阿登与比利时奋战,取得了辉煌战果,堪称不屈的战將。
    诺埃尔·德·卡施泰尔诺,在无数高级將领因无能而被淘汰的局势下,他却坚守了自身的岗位,被誉为“战斗的修士”。
    菲利普·贝当,自边境战役以来,他成功抵御了德国军队的狂暴攻势,被称为法国的盾牌。
    这些人皆是能胜任总司令之位的杰出將领。
    “那么,福煦如何?”
    听完名单,霞飞率先推荐了福煦。
    他是少数在战前便认可福煦能力的人,若由其担任总司令,法国军队一定能够稳步前行。
    “福煦將军吗......嗯......”
    然而,杜梅格的神色却显得有些犹豫。
    福煦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而杜梅格虽属中间派,却出身於激进党。像第三共和国的许多进步派政治家一样,他对天主教深恶痛绝。
    对於杜梅格来说,即便福煦能力出眾,但让他出任总司令仍让他心存芥蒂。出於同样的理由,卡施泰尔诺也被排除在外。
    毕竟,这位將军的外號就叫“战斗的修士”,其宗教信仰极为虔诚。更何况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他出身自真正的贵族世家,其家族歷史可追溯至旧制度时代,就算几经革命,他的家族仍未彻底消散。
    不过比起那些投靠维希法国和纳粹的皇党分子,卡施泰尔诺实际上更偏向温和右翼。在歷史上,他不仅反对维希政府,还曾支持抵抗组织,忠於法兰西共和国。
    总之,杜梅格最终决定排除福煦和卡施泰尔诺,並提出了自己早有打算的人选。
    “我认为,贝当將军或许是更合適的人选。”
    “贝当......?”
    “没错,他的能力已经得到验证,同时他也深受士兵们的支持。对於这个时代来说,他的思维十分富有创新性。”
    “但贝当过於保守,他的作风实在太偏向防御,我不知道他是否能扭转战局。”
    但这次霞飞的反应却並不积极。
    他早已对贝当缺乏进攻性的战术风格感到不满。
    “嗯......確实如此。”
    杜梅格微微蹙眉。
    他们需要的是变革,而非原地踏步。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选择更具进取精神的人才。
    “那么......尼韦勒將军如何?”
    他再次瀏览候选名单,最终提及了一个新的名字。
    霞飞闻言,微微扬起一侧眉毛。
    “您是指罗贝尔·乔治·尼韦勒(robert georges nivelle)?”
    “正是,他虽然被贝当的名声所掩盖,但实际上,他在埃纳河战线表现极为出色,不容小覷。”
    的確,尼韦勒是法国军队崭露头角的明星之一。他在埃纳河战场善用炮兵,战绩赫赫,因而得到了“果敢自信的炮手”这一称號。
    更重要的是,他是胡格诺派(huguenot/新教徒),因此不像福煦或卡施泰尔诺那样,会在宗教问题上引起爭议。
    这一点,使他在杜梅格看来尤为合適。
    当然,作为一名优秀的前线指挥官,他是否也能胜任总司令之位,仍是一个未知数。但同样的问题也適用於贝当与福煦。
    况且,霞飞並未表现出反对的態度。
    於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杜梅格最终做出了决定——
    罗贝尔·乔治·尼韦勒,法国新任总司令。
    ......
    【约瑟夫·霞飞,被任命为陆军元帅的同时宣布辞职。】
    【接替霞飞的新任总司令,自信满满的炮兵——罗贝尔·乔治·尼韦勒!】
    【尼韦勒总司令誓言,必將扭转战局,为伟大的法兰西贏得胜利!】
    不久之后,霞飞的辞职与尼韦勒被任命为新总司令的消息便正式公布。
    政界与舆论对此的反应並不算糟糕。
    毕竟尼韦勒的战绩早已广为人知,而在反天主教情绪浓厚的第三共和国,他作为新教徒的身份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优势。
    “该死,尼韦勒竟然成了总司令?这简直是荒谬至极!”
    当然,也並非所有人都对这一任命感到满意。
    最为不满的,便是福煦的参谋长,马克西姆·魏刚。
    “这有什么好荒谬的,魏刚?尼韦勒那个傢伙当上总司令,也不是不可能。”
    “总司令的位置,理应由福煦司令来担任!即便不是福煦,也该是贝当將军才对。可尼韦勒呢?论资歷,他远远比不上那两位!”
    诚然,福煦和贝当此次分別升任北方集团军司令和中部集团军司令,勉强算是荣升,但魏刚依旧无法接受这个决定。
    无论如何,他都无法理解,为什么尼韦勒能够压过法军这两根支柱,登上总司令之位。
    “如果尼韦勒是个毫无功绩、依靠关係爬上来的傢伙,那也就罢了。可事实並非如此。上头肯定有他们的考虑,才会让他来担任总司令。”
    “可是,將军——!”
    “现在不是內訌的时候,而是团结一致的时候,马克西姆。就算我们不满意,尼韦勒既然是总司令,我们就该遵从他的命令。”
    福煦早已见惯了这种事情,他的语气淡然无比。而面对他的冷静劝说,魏刚只能强忍不满,闭上了嘴。
    “尼韦勒成了总司令?真是可笑。”
    但和福煦的冷静不同,贝当对此事显然十分不悦,他紧皱著布满皱纹的眉头。
    並非因为他对自己未能被选为总司令不满,事实上,他一直十分支持福煦担任这个职位。
    是因为政府和总理的决定,是出人意料的尼韦勒!
    虽说贝当不认为“目前的尼韦勒”是个无能之辈,但这场任命仍然让他感到极度不安。
    不出所料,这背后必然有那令人厌恶、荒谬至极的政治考量。
    “福煦將军的兄弟是耶穌会士,他自己也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这也是他在战爭前晋升缓慢的原因。”
    “所以,您认为这次也是同样的情况?”
    “那群蠢货政客,向来都能找出莫名其妙的理由,来打压那些真正优秀的將军,这种事又不是第一次发生。”
    这次,恐怕也不例外。
    贝当自己也时常得忍受政客们的聒噪,听他们不断质问,为什么他不採取更积极的进攻——这显然也是政治影响力的体现。
    『这群只会夸夸其谈的蠢货。』
    贝当脸色阴沉,紧紧攥起了拳头。
    在前线,无数年轻的士兵正为了祖国战死沙场,而在巴黎,那些政客却依旧沉迷於他们的政治游戏。
    “將军?”
    “......呼。暂且先看看吧。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了。”
    为了伟大的法兰西。
    贝当压下心头的怒火,默默在心中低语。
    ......
    法国军总司令由霞飞更换为尼韦勒的消息也传到了协约国。
    “尼韦勒?”
    “是的,法金汉参谋总长。”
    “我还以为会是福煦或是贝当呢。算了,无所谓,反正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然而,埃里希·冯·法金汉以及其他德国军方高层对此的反应比预想的还要冷淡。
    虽然尼韦勒取代了更具影响力的候选人福煦或贝当的確有些出人意料,但德国人並不认为这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变化。
    这种想法或许有些傲慢,但德意志帝国正稳步迈向胜利,不管谁坐上法国总司令的位置,都无法阻挡他们的推进。
    “......尼韦勒成为法国军队的总司令了?”
    “哦?您认识他吗?”
    “噗哧!当然认识,王储妃殿下。某种意义上,我对他再熟悉不过了。”
    此时,正在布加勒斯特忙著与拖延时间的罗马尼亚政府周旋的汉斯忍不住笑了出来,差点没憋住。
    他太清楚法国任命尼韦勒为总司令意味著什么了。
    另一方面,与德国不同,英国现在根本无暇关心法国总司令的人选。
    【亲爱的英国国民们!在今日,我们那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澳大利亚与纽西兰士兵將踏上征程,跨越波涛汹涌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加里波利半岛!我们將骄傲地在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上空升起大英帝国的米字旗,让我们的敌人看看,我们帝国仍然锋芒毕露、锐不可当,並非一只失去利齿的狮子!】
    【哇啊啊啊——!】
    加里波利登陆战,正式拉开帷幕。
    邱吉尔的演讲在英国全国的广播中播送开来,整个国家都为之沸腾。作为骄傲的英国人,他们早已忘记是自己先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攻击,反而在演讲中被煽动得激情高涨,对邱吉尔报以热烈的欢呼。
    与伊普尔战役时不同,这次他们要面对的奥斯曼帝国,早已在西奈半岛和波斯地区被英军打得节节败退。这个“欧洲病夫”早已疲惫不堪。
    所有人都认定胜利已是板上钉钉,这次他们终於能挽回大英帝国的顏面。
    “唉......邱吉尔那所谓的『大计划』真的能成功吗?”
    “深有同感,费舍尔海军上將。”
    但是,面对邱吉尔的意气风发,英国第一海务大臣路德维希·冯·巴滕贝格亲王和海军上將约翰·费舍尔只是满脸苦涩地嘆了口气。
    在他们看来,邱吉尔的计划太过庞大,也太过冒险。
    毕竟,连最了解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德国人都曾直言:“那片地区已经被我们彻底要塞化了,不如等著希腊军队或保加利亚军队去攻陷君士坦丁堡。”
    更何况,现在连像样的登陆舰艇都没有。
    在英国海军將领看来,邱吉尔的作战计划风险极大,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反对。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英国离了德国就什么都做不了?別废话,准备进攻!”
    但在芬兰湾海战后迫切需要军功的邱吉尔,展现出了他一贯的固执己见,强行推动了这场战役。
    “至少......还好他没有提出单靠海军强行突破达达尼尔海峡。”
    如果反对的声音再小一些,或许他真就会这么干了。
    但最终,无论反对的声音如何,在深陷危机的阿斯奎斯內阁全力支持下,即便邱吉尔的计划有诸多反对,加里波利战役仍被確立为一场陆海军联合行动。
    当然,这並不意味著费舍尔和巴滕贝格亲王就认为邱吉尔的决定是明智的。
    “无论如何......但愿一切顺利吧。”
    巴滕贝格亲王轻嘆一声,而费舍尔海军上將则默默为自己倒了一杯朗姆酒,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只希望,这名为邱吉尔的“搅屎棍”这次不要再次把英国拖入失败的深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