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列强」互啄
隨著时间的推移,十二月份逐渐临近,整个欧洲大陆都迎来了某种意义上比以往更加严酷的冬天。
凛冽的寒风呼啸著吹过大街小巷,积雪深深堆积,而与此同时,义大利与奥斯曼帝国也开始了全方位的军事行动,这使得原本就熊熊燃烧的战火变得更加炽烈。
“都怪那该死的邱吉尔和他手下的那帮英国佬把我们拖入了这场战爭!但既然事已至此,抱怨已毫无意义,我们必须贏得胜利!艾哈迈德·杰马尔帕夏,我將前往波斯,而你负责进攻埃及。”
“明白。”
儘管並非本意,但在名为邱吉尔的灾星推动下,奥斯曼帝国最终还是捲入了世界大战。而他们的矛头首先指向的,便是被英国牢牢掌控的波斯和埃及地区,分別开启了波斯战线与中东战线。
埃及的战略重要性无需多言,那条闻名遐邇的苏伊士运河便坐落於此。而波斯更是英国的重要石油產地之一。
正因如此,在奥斯曼捲入之前,英国便趁著俄国在东线战场上被拖得疲惫不堪之际,果断放弃之前所採用的代理人战爭策略,转而亲自下场指挥作战。
英方直接派遣印度军队横扫了陷入立宪困境的穆罕默德·阿里·沙及其保皇党势力,如愿以偿地彻底將波斯纳入其保护国体系,实现了对这片地区的完全控制。
此外,隨著飞机、装甲车乃至坦克的出现,石油的重要性日益攀升。对於同盟国而言,形势已然不利,若想扭转局面,切断英国的石油供应便成了当务之急。
而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紧邻波斯的奥斯曼帝国头上。
“奥斯曼帝国想要奴役波斯!”
“波斯人啊,为了保卫祖国,拿起武器吧!”
当听闻奥斯曼帝国大军压境,波斯人民无不义愤填膺。
毕竟从歷史、宗教乃至民族角度来看,波斯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的恩怨可谓是由来已久。而在波斯人眼里,这次奥斯曼帝国的进军,就是一场赤裸裸的侵略。
事实上,他们的担忧並非毫无根据——奥斯曼帝国既然决定投身於这场战爭之中,自然也在认真考虑,该如何將这昔日帝国版图之下的波斯地区,再次重新纳入麾下。
对於奥斯曼帝国来说,波斯无论如何都不能落入除帝国以外的他人之手。
不过,波斯立宪派虽然是依靠英国的力量发动內战,才击败穆罕默德·阿里·沙成功掌权,但它们仍然向全国人民发出號召,希望大家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奥斯曼帝国。
而受到奥斯曼帝国中逊尼派(?ahlus-sunnah waāl-?amā?ah)势力威胁的什叶派(shi?atu?ali)伊玛目们(教长、领袖????? imām),也纷纷响应。
“波斯人似乎比预想中更加积极参战。”
“呵呵,对我们英国来说,这可再好不过了。”
就这样,原本还在苦思如何守住波斯的英国,意外地收穫了这从天而降的幸运局势。
“可恶的波斯佬,竟然甘愿沦为英国的奴隶,还敢如此碍事!”
而正亲率大军进攻波斯的伊斯梅尔·恩维尔,听闻战局发展,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然而,即便苏丹有所反对,政府已然为陷落做好准备,甚至提前从君士坦丁堡迁往安纳托利亚(anatolia),如今已断无回头之路。
既然已拔剑,那就必须砍下点什么。
於是,自萨法维王朝(dudmān-e safavi)时代以来,奥斯曼帝国与波斯再度举国动员,兵戎相见。
“全体立正!向卡多尔纳总司令敬礼!”
与此同时,义大利也已整装待发,即將与宿敌奥匈帝国展开决战。
......
1913年11月25日。
义大利王国军队集结於直辖领地的的里雅斯特(trieste),以及通往维也纳的门户——伊松佐(isonzo)河畔。
並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此刻义大利士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满战斗激情。
率领他们的义大利总参谋长兼总司令路易吉·卡多尔纳(luigi cadorna)也满意地捻著自己的鬍鬚,脸上满是自信之色。
“光荣的义大利士兵们!终於到了夺回义大利人梦寐以求的正当领土的时刻!”
卡多尔纳环视著自己的士兵,眼中闪烁著自豪之光,隨即以自信满满的语调开始演讲。
“今日,我们將解放那些饱受奥匈帝国压迫的义大利同胞!我们將解放特伦蒂诺和博尔扎诺(南蒂罗尔)!解放的的里雅斯特与伊斯特里亚!解放戈里齐亚-格拉迪斯卡!最终,我们將迫使奥匈帝国屈服,为我们与哈布斯堡家族那漫长的恩怨划下句號!”
“哇啊啊啊啊——!!!”
震耳欲聋的吶喊声在伊松佐河畔迴荡。
士兵们的脸上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只有炽热的斗志,只有誓要收復失地、让自神圣罗马帝国以来一直居高临下的傲慢哈布斯堡家族跪地臣服的坚定信念。
义大利人对奥匈帝国的怨恨,对未能收復的领土的执念,已然化作连政府都无法遏制的狂热。
“前进吧,义大利王国!让这些日耳曼篡位者见识一下,谁才是真正的罗马正统继承者!”
“viva l'italia, evviva!(义大利万岁!)”
在震天的欢呼声中,二十二万余名义大利士兵同时向奥匈帝国军队发起了进攻。
就这样,义大利战线正式拉开帷幕,而臭名昭著的伊松佐河战役(battles of the isonzo rive),也將就此展开。
......
“博伊纳司令官,义大利军开始行动了!”
“终於开始了。”
原本驻守东部战线,后被任命为第五集团军司令官,接管义大利战线的斯韦托扎尔·博罗耶维奇·冯·博伊纳(svetozar boroevi? von bojna)听到副官的匯报后,站起身来,走出了军帐。
外面,十一万余名奥匈帝国士兵正屏息以待,只等他一声令下。
“奥匈帝国勇敢的战士们。”
博伊纳开口道。
“你们都已经知晓,义大利军正在向我们进攻。但无需畏惧!你们已经做好迎战准备,而义大利人却仓促赶来,连战前部署都未能完成。”
听到这番话,奥匈士兵们纷纷笑了出来。
这確实是事实。
正如前义大利总理焦利蒂所担忧的那样,意军尚未从意土战爭及利比亚殖民地叛乱造成的损失中恢復过来。
“因此,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牢牢守住这片伊松佐战线!让他们见识一下,谁才是阿尔卑斯真正的主人!”
“哇啊啊啊——!!”
“奥匈帝国万岁!斯维托万岁!”
与塞尔维亚及加利西亚战场上的气氛截然不同,这一次,奥匈军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士气空前高昂,就连军中最不安分、可以说是军队內部最大动乱根源的南斯拉夫籍士兵,此刻也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精神抖擞,充满斗志。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於他们的司令官——斯韦托扎尔·博罗耶维奇·冯·博伊纳。
从名字便可看出,他是南斯拉夫人(確切来说,是塞尔维亚裔克罗埃西亚人)。不仅如此,他还具备著卓越的军事才能,更以宽厚仁爱的品格深受士兵尊敬。
当然,儘管博伊纳对民族主义毫无兴趣,也始终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对奥匈帝国以及皇帝陛下的绝对忠诚,但由於出身问题,他从未获得过前往塞尔维亚战线指挥作战的机会。
不过无论如何,在他的统领下,久违的斗志已在奥匈军中燃烧起来,而不久之后,他们亦將在战场上迎来同样斗志高昂的义大利军。
可以预见,这將是一场顛覆过往一切拙劣战绩的惨烈交锋。
......
“噠噠噠噠噠!”
“开火!继续射击!”
“绝不能让义大利佬突破防线!”
“前进!前进!別被这片山脉嚇倒,勇往直前!”
“avanti savoia!(萨伏依万岁!)”
在高耸入云、海拔两千至三千米的阿尔卑斯高地上,意奥两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伊松佐战役的残酷程度比西线的堑壕战更加惨烈。
双方士兵不仅要在敌方炮击掀起的漫天落石与碎片之间挣扎求存,还需要手持冰镐与绳索,攀爬险峻的山崖。
士兵们几乎每走一步都充满著危险,雪崩、山崩更是成了家常便饭。而且比起担心敌人的子弹,他们反而更要提防脚下的深渊,毕竟一旦稍有不慎失足滑落,等待他们的只有粉身碎骨的结局。
“博伊纳司令官!义大利军正在撤退!”
“干得好,诸位!但不可掉以轻心,他们很快就会捲土重来。”
儘管面对两倍於己的敌军,但凭藉山地作战的天然优势,奥匈帝国最终还是夺得了伊松佐战役的首场胜利。
但这並不意味著义大利军在与奥匈帝国的斗爭中如往常一般表现不佳。
事实上,在伊松佐战役中,意军展现出的战斗力比以往任何战爭都要顽强。
“阿迪蒂,衝锋!”
“o la vittoria,o tutti accoppati!(胜利,或同归於尽!)”
义大利军甚至效仿德军的突击队组建了“阿迪蒂”突袭部队。
这些身披重甲的阿迪蒂战士,为了降低被子弹击中的概率,手持匕首与手榴弹,喊著某款知名网游中的熟悉口號,毫无畏惧地扑向奥匈军防线,並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然而,儘管如此,义大利军依然在首场战役中败下阵来。
为何?
“別后退!衝锋!继续衝锋!別被区区子弹嚇住,给我往前冲!”
原因很简单,以陆军总司令路易吉·卡多尔纳(luigi cadorna)为首的意军將领,简直就是一群无可救药的蠢货。
义大利士兵变得越来越勇猛,而他们的將领却越来越无能,这简直就像“地狱笑话一般的战斗”,真是不知道该让人如何评价才好。
可以说,与卡多尔纳相比,就连曾在塞尔维亚战场上坑杀数十万人的波蒂奥雷克都显得称职,而博伊纳则简直就是集战术与人格魅力於一身的传奇名將。
“总司令阁下,不能再勉强了!现在必须暂时撤退,为下一次战斗做准备!”
“可恶!但別以为这就结束了!义大利军绝不会放弃!”
而卡多尔纳,也確实信守了自己的承诺。
他不断地,將兵力源源不断地投进伊松佐战场。
一波接一波,无休无止。
“司令官!义大利军又一次衝过来了!”
“......呵。”
此时,博伊纳司令官以及整个奥匈军,面对这毫无意义的衝锋,终於露出了“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的表情。
老实说,若非义大利士兵如此英勇,意军早就该溃散成一团,迎来灭顶之灾了。
......
“路易吉·卡多尔纳,这傢伙到底在干什么?连区区一条伊松佐河都拿不下,只知道白白送死?”
“必须儘快將他撤职,更换指挥官!”
“唉......战斗才刚开始不到一个月,再观察看看吧。”
面对义大利总理安东尼奥·萨兰德拉的这番话,政客们只能无奈地点了点头。
更何况,他们手里根本没有合適的替代人选。
“再者,我们在埃及仍有机会。驻守那里的协约国军队寥寥无几,英国军队也被奥斯曼牵制,或许这次能取得真正的战果。”
萨兰德拉总理与义大利政界人士,只能寄希望於此,並向上苍祈祷。
然而,他们並不知道——
“莱托-福尔贝克司令官,所有部队已集结完毕。”
“战斗的时刻到了,出发吧。”
率领协约军驻守埃及的指挥官,正是那位连希儿都不敢轻易招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伟大的名將之一!
凛冽的寒风呼啸著吹过大街小巷,积雪深深堆积,而与此同时,义大利与奥斯曼帝国也开始了全方位的军事行动,这使得原本就熊熊燃烧的战火变得更加炽烈。
“都怪那该死的邱吉尔和他手下的那帮英国佬把我们拖入了这场战爭!但既然事已至此,抱怨已毫无意义,我们必须贏得胜利!艾哈迈德·杰马尔帕夏,我將前往波斯,而你负责进攻埃及。”
“明白。”
儘管並非本意,但在名为邱吉尔的灾星推动下,奥斯曼帝国最终还是捲入了世界大战。而他们的矛头首先指向的,便是被英国牢牢掌控的波斯和埃及地区,分別开启了波斯战线与中东战线。
埃及的战略重要性无需多言,那条闻名遐邇的苏伊士运河便坐落於此。而波斯更是英国的重要石油產地之一。
正因如此,在奥斯曼捲入之前,英国便趁著俄国在东线战场上被拖得疲惫不堪之际,果断放弃之前所採用的代理人战爭策略,转而亲自下场指挥作战。
英方直接派遣印度军队横扫了陷入立宪困境的穆罕默德·阿里·沙及其保皇党势力,如愿以偿地彻底將波斯纳入其保护国体系,实现了对这片地区的完全控制。
此外,隨著飞机、装甲车乃至坦克的出现,石油的重要性日益攀升。对於同盟国而言,形势已然不利,若想扭转局面,切断英国的石油供应便成了当务之急。
而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紧邻波斯的奥斯曼帝国头上。
“奥斯曼帝国想要奴役波斯!”
“波斯人啊,为了保卫祖国,拿起武器吧!”
当听闻奥斯曼帝国大军压境,波斯人民无不义愤填膺。
毕竟从歷史、宗教乃至民族角度来看,波斯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的恩怨可谓是由来已久。而在波斯人眼里,这次奥斯曼帝国的进军,就是一场赤裸裸的侵略。
事实上,他们的担忧並非毫无根据——奥斯曼帝国既然决定投身於这场战爭之中,自然也在认真考虑,该如何將这昔日帝国版图之下的波斯地区,再次重新纳入麾下。
对於奥斯曼帝国来说,波斯无论如何都不能落入除帝国以外的他人之手。
不过,波斯立宪派虽然是依靠英国的力量发动內战,才击败穆罕默德·阿里·沙成功掌权,但它们仍然向全国人民发出號召,希望大家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奥斯曼帝国。
而受到奥斯曼帝国中逊尼派(?ahlus-sunnah waāl-?amā?ah)势力威胁的什叶派(shi?atu?ali)伊玛目们(教长、领袖????? imām),也纷纷响应。
“波斯人似乎比预想中更加积极参战。”
“呵呵,对我们英国来说,这可再好不过了。”
就这样,原本还在苦思如何守住波斯的英国,意外地收穫了这从天而降的幸运局势。
“可恶的波斯佬,竟然甘愿沦为英国的奴隶,还敢如此碍事!”
而正亲率大军进攻波斯的伊斯梅尔·恩维尔,听闻战局发展,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然而,即便苏丹有所反对,政府已然为陷落做好准备,甚至提前从君士坦丁堡迁往安纳托利亚(anatolia),如今已断无回头之路。
既然已拔剑,那就必须砍下点什么。
於是,自萨法维王朝(dudmān-e safavi)时代以来,奥斯曼帝国与波斯再度举国动员,兵戎相见。
“全体立正!向卡多尔纳总司令敬礼!”
与此同时,义大利也已整装待发,即將与宿敌奥匈帝国展开决战。
......
1913年11月25日。
义大利王国军队集结於直辖领地的的里雅斯特(trieste),以及通往维也纳的门户——伊松佐(isonzo)河畔。
並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此刻义大利士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满战斗激情。
率领他们的义大利总参谋长兼总司令路易吉·卡多尔纳(luigi cadorna)也满意地捻著自己的鬍鬚,脸上满是自信之色。
“光荣的义大利士兵们!终於到了夺回义大利人梦寐以求的正当领土的时刻!”
卡多尔纳环视著自己的士兵,眼中闪烁著自豪之光,隨即以自信满满的语调开始演讲。
“今日,我们將解放那些饱受奥匈帝国压迫的义大利同胞!我们將解放特伦蒂诺和博尔扎诺(南蒂罗尔)!解放的的里雅斯特与伊斯特里亚!解放戈里齐亚-格拉迪斯卡!最终,我们將迫使奥匈帝国屈服,为我们与哈布斯堡家族那漫长的恩怨划下句號!”
“哇啊啊啊啊——!!!”
震耳欲聋的吶喊声在伊松佐河畔迴荡。
士兵们的脸上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只有炽热的斗志,只有誓要收復失地、让自神圣罗马帝国以来一直居高临下的傲慢哈布斯堡家族跪地臣服的坚定信念。
义大利人对奥匈帝国的怨恨,对未能收復的领土的执念,已然化作连政府都无法遏制的狂热。
“前进吧,义大利王国!让这些日耳曼篡位者见识一下,谁才是真正的罗马正统继承者!”
“viva l'italia, evviva!(义大利万岁!)”
在震天的欢呼声中,二十二万余名义大利士兵同时向奥匈帝国军队发起了进攻。
就这样,义大利战线正式拉开帷幕,而臭名昭著的伊松佐河战役(battles of the isonzo rive),也將就此展开。
......
“博伊纳司令官,义大利军开始行动了!”
“终於开始了。”
原本驻守东部战线,后被任命为第五集团军司令官,接管义大利战线的斯韦托扎尔·博罗耶维奇·冯·博伊纳(svetozar boroevi? von bojna)听到副官的匯报后,站起身来,走出了军帐。
外面,十一万余名奥匈帝国士兵正屏息以待,只等他一声令下。
“奥匈帝国勇敢的战士们。”
博伊纳开口道。
“你们都已经知晓,义大利军正在向我们进攻。但无需畏惧!你们已经做好迎战准备,而义大利人却仓促赶来,连战前部署都未能完成。”
听到这番话,奥匈士兵们纷纷笑了出来。
这確实是事实。
正如前义大利总理焦利蒂所担忧的那样,意军尚未从意土战爭及利比亚殖民地叛乱造成的损失中恢復过来。
“因此,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牢牢守住这片伊松佐战线!让他们见识一下,谁才是阿尔卑斯真正的主人!”
“哇啊啊啊——!!”
“奥匈帝国万岁!斯维托万岁!”
与塞尔维亚及加利西亚战场上的气氛截然不同,这一次,奥匈军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士气空前高昂,就连军中最不安分、可以说是军队內部最大动乱根源的南斯拉夫籍士兵,此刻也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精神抖擞,充满斗志。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於他们的司令官——斯韦托扎尔·博罗耶维奇·冯·博伊纳。
从名字便可看出,他是南斯拉夫人(確切来说,是塞尔维亚裔克罗埃西亚人)。不仅如此,他还具备著卓越的军事才能,更以宽厚仁爱的品格深受士兵尊敬。
当然,儘管博伊纳对民族主义毫无兴趣,也始终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对奥匈帝国以及皇帝陛下的绝对忠诚,但由於出身问题,他从未获得过前往塞尔维亚战线指挥作战的机会。
不过无论如何,在他的统领下,久违的斗志已在奥匈军中燃烧起来,而不久之后,他们亦將在战场上迎来同样斗志高昂的义大利军。
可以预见,这將是一场顛覆过往一切拙劣战绩的惨烈交锋。
......
“噠噠噠噠噠!”
“开火!继续射击!”
“绝不能让义大利佬突破防线!”
“前进!前进!別被这片山脉嚇倒,勇往直前!”
“avanti savoia!(萨伏依万岁!)”
在高耸入云、海拔两千至三千米的阿尔卑斯高地上,意奥两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伊松佐战役的残酷程度比西线的堑壕战更加惨烈。
双方士兵不仅要在敌方炮击掀起的漫天落石与碎片之间挣扎求存,还需要手持冰镐与绳索,攀爬险峻的山崖。
士兵们几乎每走一步都充满著危险,雪崩、山崩更是成了家常便饭。而且比起担心敌人的子弹,他们反而更要提防脚下的深渊,毕竟一旦稍有不慎失足滑落,等待他们的只有粉身碎骨的结局。
“博伊纳司令官!义大利军正在撤退!”
“干得好,诸位!但不可掉以轻心,他们很快就会捲土重来。”
儘管面对两倍於己的敌军,但凭藉山地作战的天然优势,奥匈帝国最终还是夺得了伊松佐战役的首场胜利。
但这並不意味著义大利军在与奥匈帝国的斗爭中如往常一般表现不佳。
事实上,在伊松佐战役中,意军展现出的战斗力比以往任何战爭都要顽强。
“阿迪蒂,衝锋!”
“o la vittoria,o tutti accoppati!(胜利,或同归於尽!)”
义大利军甚至效仿德军的突击队组建了“阿迪蒂”突袭部队。
这些身披重甲的阿迪蒂战士,为了降低被子弹击中的概率,手持匕首与手榴弹,喊著某款知名网游中的熟悉口號,毫无畏惧地扑向奥匈军防线,並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然而,儘管如此,义大利军依然在首场战役中败下阵来。
为何?
“別后退!衝锋!继续衝锋!別被区区子弹嚇住,给我往前冲!”
原因很简单,以陆军总司令路易吉·卡多尔纳(luigi cadorna)为首的意军將领,简直就是一群无可救药的蠢货。
义大利士兵变得越来越勇猛,而他们的將领却越来越无能,这简直就像“地狱笑话一般的战斗”,真是不知道该让人如何评价才好。
可以说,与卡多尔纳相比,就连曾在塞尔维亚战场上坑杀数十万人的波蒂奥雷克都显得称职,而博伊纳则简直就是集战术与人格魅力於一身的传奇名將。
“总司令阁下,不能再勉强了!现在必须暂时撤退,为下一次战斗做准备!”
“可恶!但別以为这就结束了!义大利军绝不会放弃!”
而卡多尔纳,也確实信守了自己的承诺。
他不断地,將兵力源源不断地投进伊松佐战场。
一波接一波,无休无止。
“司令官!义大利军又一次衝过来了!”
“......呵。”
此时,博伊纳司令官以及整个奥匈军,面对这毫无意义的衝锋,终於露出了“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的表情。
老实说,若非义大利士兵如此英勇,意军早就该溃散成一团,迎来灭顶之灾了。
......
“路易吉·卡多尔纳,这傢伙到底在干什么?连区区一条伊松佐河都拿不下,只知道白白送死?”
“必须儘快將他撤职,更换指挥官!”
“唉......战斗才刚开始不到一个月,再观察看看吧。”
面对义大利总理安东尼奥·萨兰德拉的这番话,政客们只能无奈地点了点头。
更何况,他们手里根本没有合適的替代人选。
“再者,我们在埃及仍有机会。驻守那里的协约国军队寥寥无几,英国军队也被奥斯曼牵制,或许这次能取得真正的战果。”
萨兰德拉总理与义大利政界人士,只能寄希望於此,並向上苍祈祷。
然而,他们並不知道——
“莱托-福尔贝克司令官,所有部队已集结完毕。”
“战斗的时刻到了,出发吧。”
率领协约军驻守埃及的指挥官,正是那位连希儿都不敢轻易招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伟大的名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