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对话列寧
本来已经忙得要死了,结果连铁路施工问题也被贝特曼·霍尔维格和毛奇甩给了自己,就在汉斯咬牙切齿地诅咒他们时——
“终於见到您了,汉斯·冯·乔部长。”
那个让他望眼欲穿的男人,终於自己送上门来了。
“我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寧。”
这个名字,怎么可能不认识?
主导俄罗斯革命,將赤色浪潮席捲全球的共產主义偶像,也是二战后与美国平分天下的苏联的国父。
无论是私人角度还是公职身份,汉斯都想见一见的男人。
嗯,也多亏如此,某人总算可以暂时从那堆令人头疼的文件里解放出来了。
『行动比预想的还要快,看来俄罗斯的局势,比想像中的更糟糕啊。』
据说连尼古拉二世都忍无可忍,亲自上战场指挥军队了。
而此时代理执政的却是被拉斯普京摆玩的亚歷山德拉皇后......一想到这种局面,连汉斯都忍不住嘆了一口气。
“我为何来见部长,想必您已经心知肚明了。”
“前往俄罗斯的通道......你是来让我帮你打开它的吧。”
为了赶回已经被沙皇逼至爆发边缘的俄罗斯帝国,掀起革命。
“对德意志帝国而言,这也不算坏事,不是吗?部长您也清楚,想要儘快结束这场战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俄罗斯帝国从內部崩溃。”
“......”
“而能终结俄罗斯帝国,终结这场战爭的,唯有我。”
列寧语气坚定,甚至带著一丝自负,仿佛早已將汉斯的想法看透。
当然,他的判断並不算错。
这確实是汉斯计划的核心之一。
『他自信满满地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摧毁俄罗斯帝国,可实际上,就算没有列寧,俄罗斯革命也势不可挡。』
毕竟那场二月革命,参与者不仅仅是革命家和民眾,连沙皇的士兵、臣子、乃至军队的將领们都对无能的尼古拉二世彻底失望,纷纷倒戈。
甚至连那些被命令镇压的士兵,都將枪口对准沙皇,而那些原本应当保护皇帝的禁卫军,也纷纷拋弃了尼古拉二世,加入了革命的行列——这已经说明了一切。
那么,既然如此,汉斯为何还要冒著苏联崛起的风险,把列寧送回俄罗斯?
理由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二月革命后掌权的亚歷山大·克伦斯基(АлekcahдpФeдopoвnчkepehcknn)和俄罗斯临时政府,依旧没有停战的打算。
『这对德国而言可不妙。本是为了儘快终结战爭才推动俄罗斯革命的,可如果战爭无法结束,那这一切就毫无意义。』
在这世界里,若无意外,二月革命后依旧会由克伦斯基和临时政府掌权。
克伦斯基性格温和,左右逢源,在外人看来,是个適合领导新生俄罗斯政府的人。
但问题在於,他会不会和原本的歷史一样,拒绝停战?
对此,汉斯无法確信。
毕竟如今俄罗斯的盟友只剩法国,而德国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一旦停战,那条件也会是由德意志帝国来决定。
光是领土割让的问题,德方的最低要求就是让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亚塞拜然等高加索三国,以及芬兰和乌克兰独立,彻底脱离俄罗斯。
无论如何,他都无法想像克伦斯基会接受这个条件。
如果他真是个能果断做出屈辱性割让决定的人,当初十月革命时,也不会那么轻易地把政权拱手让给布尔什维克了。
『而且就算不是克伦斯基,换成其他人也一样。』
想想歷史上《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谈判时,就连布尔什维克政府都因此吵得天翻地覆,坚决不愿接受,可想而知,若是俄罗斯临时政府,又怎么可能会乖乖签下比《凡尔赛条约》还要屈辱千百倍的协议?
所以,最终的选择,依旧是列寧。
唯有列寧,才能无视托洛茨基等人的反对,强行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结束战爭。
当然,他之所以能如此果断,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认为,只要稍作喘息,日后发动世界革命,失去的领土还能再夺回来。
『但即便如此,直接放任列寧回到俄罗斯,还是让我心有芥蒂啊。』
最初,汉斯的想法很单纯,只是为了儘快结束东线战场,才决定把列寧送回去。
可经歷了战爭,他的想法发生了一点改变。
所以,现在是时候该给他戴上项圈了。
一个隨时能引爆的炸弹项圈,以防万一。
......
“列寧先生,我已经听完您的提议了。確实,对我们德国来说,並非坏事。”
“我就知道阁下能理解。”
“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听到汉斯的话,列寧的嘴角微微扬起,隨即又恢復了平静。
果然,事情不会那么轻易结束。要是就这样谈妥了倒也不错,可眼前这位外交部长,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角色。
“什么条件?”
“您不必紧张,这个条件是因为我个人对您的评价很高,才特意提出的。”
『越是这么说,越让人不安啊。』
但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列寧也不可能就此退缩。
他屏气凝神,认真倾听著对方的要求。
片刻后——
“这绝对不可能!”
列寧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浑身颤抖,怒吼著看向汉斯。
“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甚至芬兰,我都可以理解!但要我们永久放弃乌克兰和高加索?还要將沙皇夫妇及整个罗曼诺夫皇室交给德国,作为未来战犯审判的对象?!这根本无法接受!”
“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要求。而且列寧先生,您刚才可是亲口保证,只有您才能结束这场战爭。难道是我听错了吗?”
“......”
面对汉斯那副理所当然的態度,列寧一时语塞。
他向来自信自己的口才,无论在哪都不会输给任何人。然而,用思想和理论压製革命者,与在政治交易中討价还价,完全是两回事。
更何况如今的局势,他根本没有任何主动权。
“即便领土问题可以暂且放一放,但让沙皇夫妇交给德国,绝对不行!他们必须为他们对俄罗斯人民的无能与暴政付出代价!”
“所以,我们才要在战后对他们进行战犯审判。还是说,您打算不经审判,就直接枪决他们?”
“这......”
老实说,汉斯本人对沙皇夫妇並无太大兴趣,若只是公主们,倒还好说。但无奈,他敬爱的岳父大人同意让列寧上台的唯一条件,就是必须把尼古拉二世和亚歷山德拉送到德国。
既然如此,他也只能照办。
“还有,列寧先生,您是不是搞错了什么?从一开始,您就没有资格与我谈判。毕竟,您並不是代表整个俄罗斯来与我交涉。”
“呃......!”
因此,列寧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接受条件,带著革命火种回到俄罗斯;要么拒绝,然后眼睁睁看著革命停滯不前,最终化作泡影。
“......请给我一些时间考虑。”
“可以。不过我的时间很宝贵,希望您能儘快做出决定。”
当然,最终的结果並不难预料。
时间拖得越久,焦虑的只会是列寧自己。
最终,他终究会亲手戴上这条锁链——一条足以在他伟大的革命家名声上留下不可磨灭伤痕的锁链。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
汉斯是喜欢俄罗斯的。
正因如此,他想要更多的俄罗斯。
而这场大战之后,必然爆发的红白內战,將是他最好的机会。
......
“那些愚蠢的俄国佬又输了,这次是被彻底粉碎,连点渣都不剩了。”
“竟然连德国的脚步都拦不住......”
与此同时,东部战线传来俄罗斯帝国惨败的消息,法国人听闻后,纷纷对盟友的无能嘆息不已。
老实说,塞尔维亚与蒙特內哥罗的投降本就对法国的战局无甚助益,但俄国可不一样。
“根据驻俄大使莫里斯·帕雷奥洛格(george-maurice paléologue)的来电,这次战败让俄国內部局势极度恶化。”
“该死,这样下去,还没等德国人攻占彼得格勒,俄国佬自己就要造反了。”
只要俄国崩溃,接下来的局势如何,看看法国领导层,包括总统普恩加莱在內的所有人的阴沉脸色,就能猜个大概了。
如果俄罗斯帝国真的与协约国签署和平协议,那么原本部署在东线的百万德军便会腾出手来,调转枪口杀向西线。
“更糟糕的是,沙皇居然决定亲自出任总司令,亲赴前线......”
“见鬼,要是那傢伙是我们的皇帝,早就被送上断头台了。”
“现在放弃还太早。”
约瑟夫·霞飞开口道。
“俄国的惨败固然令人痛心,但这或许是个机会,我们可以藉此向沙皇施压,迫使他对驻君士坦丁堡的德尔卡塞作出让步。”
“但愿如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新的盟友,最好是能狠狠在德国和英国背后捅上一刀的。”
“可问题是,伊斯麦尔·恩维尔始终保持观望態度,你真觉得德尔卡塞能说服他?”
与艾哈迈德·杰马尔帕夏信誓旦旦地保证奥斯曼帝国会倒向法国相反,恩维尔虽然表现出一定兴趣,但却迟迟不肯给出明確答覆。
如果他能干脆地拒绝倒也罢了,偏偏这模稜两可的態度让法国人感到无比焦躁。
“但还不能放弃,巴尔图总理。奥斯曼帝国的问题,成固然好,败也无妨。眼下我们该做的,是再给德尔卡塞一些时间。”
“既然总统阁下如此认为......”
“而且,相比奥斯曼,义大利才是更棘手的问题。杜梅格外长,义大利还在犹豫吗?”
“是的,儘管主战派的安东尼奥·萨兰德拉取代了坚持中立的乔瓦尼·焦利蒂,成为新任首相,但义大利政坛內仍然有不少主张中立的声音。”
再加上德国的汉斯·冯·乔以及英国的爱德华·格雷都在不断向义大利施压,威胁他们若敢投靠法俄联盟,就等著被毁灭。
“不过,一旦我们的反攻取得成效,协约国局势动摇,义大利人就再也坐不住了。毕竟,无论是国王还是首相,都已倾向参战,而义大利民眾对『未收復领土』和亚得里亚海沿岸的野心也早已膨胀至极限。”
“嘖,这可不好说。”
现任法国外长兼前总理、前总统的加斯东·杜梅格(pierre-paul-henri-gaston doumergue)以卓越的能力和极高的民眾支持率著称,他的话音刚落,巴尔图总理便带著些许讽刺回应。
巴尔图之所以对杜梅格態度尖锐,无非是因为法国在战爭初期的惨败,尤其是比利时战役的失败,导致德军自普法战爭以来再度踏足法国国土,而杜梅格所在的激进党正威胁著他的总理地位。
当然,对於总统普恩加莱来说,这种內部斗爭简直令人心力交瘁。
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內斗无疑是最糟糕的事。
“政治上的爭斗先放一边吧,总理先生。如今的法国,最需要的是团结。”
“......抱歉,总统阁下。”
在普恩加莱的制止下,巴尔图与杜梅格的暗中较量暂时告一段落。
儘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场权力之爭只是暂时偃旗息鼓,隨时可能再次掀起风暴。
“无论如何,约瑟夫总司令肩上的担子比以往更重。这场反攻的成败,將直接决定法国的未来。”
“谨遵总统阁下之命!”
约瑟夫·霞飞鏗鏘有力地回应,並立正敬礼。
眾人的目光隨即聚焦於地图上那一面小小的米字旗。
同盟国节节败退的局势,即將迎来反击。
“终於见到您了,汉斯·冯·乔部长。”
那个让他望眼欲穿的男人,终於自己送上门来了。
“我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寧。”
这个名字,怎么可能不认识?
主导俄罗斯革命,將赤色浪潮席捲全球的共產主义偶像,也是二战后与美国平分天下的苏联的国父。
无论是私人角度还是公职身份,汉斯都想见一见的男人。
嗯,也多亏如此,某人总算可以暂时从那堆令人头疼的文件里解放出来了。
『行动比预想的还要快,看来俄罗斯的局势,比想像中的更糟糕啊。』
据说连尼古拉二世都忍无可忍,亲自上战场指挥军队了。
而此时代理执政的却是被拉斯普京摆玩的亚歷山德拉皇后......一想到这种局面,连汉斯都忍不住嘆了一口气。
“我为何来见部长,想必您已经心知肚明了。”
“前往俄罗斯的通道......你是来让我帮你打开它的吧。”
为了赶回已经被沙皇逼至爆发边缘的俄罗斯帝国,掀起革命。
“对德意志帝国而言,这也不算坏事,不是吗?部长您也清楚,想要儘快结束这场战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俄罗斯帝国从內部崩溃。”
“......”
“而能终结俄罗斯帝国,终结这场战爭的,唯有我。”
列寧语气坚定,甚至带著一丝自负,仿佛早已將汉斯的想法看透。
当然,他的判断並不算错。
这確实是汉斯计划的核心之一。
『他自信满满地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摧毁俄罗斯帝国,可实际上,就算没有列寧,俄罗斯革命也势不可挡。』
毕竟那场二月革命,参与者不仅仅是革命家和民眾,连沙皇的士兵、臣子、乃至军队的將领们都对无能的尼古拉二世彻底失望,纷纷倒戈。
甚至连那些被命令镇压的士兵,都將枪口对准沙皇,而那些原本应当保护皇帝的禁卫军,也纷纷拋弃了尼古拉二世,加入了革命的行列——这已经说明了一切。
那么,既然如此,汉斯为何还要冒著苏联崛起的风险,把列寧送回俄罗斯?
理由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二月革命后掌权的亚歷山大·克伦斯基(АлekcahдpФeдopoвnчkepehcknn)和俄罗斯临时政府,依旧没有停战的打算。
『这对德国而言可不妙。本是为了儘快终结战爭才推动俄罗斯革命的,可如果战爭无法结束,那这一切就毫无意义。』
在这世界里,若无意外,二月革命后依旧会由克伦斯基和临时政府掌权。
克伦斯基性格温和,左右逢源,在外人看来,是个適合领导新生俄罗斯政府的人。
但问题在於,他会不会和原本的歷史一样,拒绝停战?
对此,汉斯无法確信。
毕竟如今俄罗斯的盟友只剩法国,而德国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一旦停战,那条件也会是由德意志帝国来决定。
光是领土割让的问题,德方的最低要求就是让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亚塞拜然等高加索三国,以及芬兰和乌克兰独立,彻底脱离俄罗斯。
无论如何,他都无法想像克伦斯基会接受这个条件。
如果他真是个能果断做出屈辱性割让决定的人,当初十月革命时,也不会那么轻易地把政权拱手让给布尔什维克了。
『而且就算不是克伦斯基,换成其他人也一样。』
想想歷史上《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谈判时,就连布尔什维克政府都因此吵得天翻地覆,坚决不愿接受,可想而知,若是俄罗斯临时政府,又怎么可能会乖乖签下比《凡尔赛条约》还要屈辱千百倍的协议?
所以,最终的选择,依旧是列寧。
唯有列寧,才能无视托洛茨基等人的反对,强行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结束战爭。
当然,他之所以能如此果断,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认为,只要稍作喘息,日后发动世界革命,失去的领土还能再夺回来。
『但即便如此,直接放任列寧回到俄罗斯,还是让我心有芥蒂啊。』
最初,汉斯的想法很单纯,只是为了儘快结束东线战场,才决定把列寧送回去。
可经歷了战爭,他的想法发生了一点改变。
所以,现在是时候该给他戴上项圈了。
一个隨时能引爆的炸弹项圈,以防万一。
......
“列寧先生,我已经听完您的提议了。確实,对我们德国来说,並非坏事。”
“我就知道阁下能理解。”
“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听到汉斯的话,列寧的嘴角微微扬起,隨即又恢復了平静。
果然,事情不会那么轻易结束。要是就这样谈妥了倒也不错,可眼前这位外交部长,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角色。
“什么条件?”
“您不必紧张,这个条件是因为我个人对您的评价很高,才特意提出的。”
『越是这么说,越让人不安啊。』
但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列寧也不可能就此退缩。
他屏气凝神,认真倾听著对方的要求。
片刻后——
“这绝对不可能!”
列寧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浑身颤抖,怒吼著看向汉斯。
“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甚至芬兰,我都可以理解!但要我们永久放弃乌克兰和高加索?还要將沙皇夫妇及整个罗曼诺夫皇室交给德国,作为未来战犯审判的对象?!这根本无法接受!”
“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要求。而且列寧先生,您刚才可是亲口保证,只有您才能结束这场战爭。难道是我听错了吗?”
“......”
面对汉斯那副理所当然的態度,列寧一时语塞。
他向来自信自己的口才,无论在哪都不会输给任何人。然而,用思想和理论压製革命者,与在政治交易中討价还价,完全是两回事。
更何况如今的局势,他根本没有任何主动权。
“即便领土问题可以暂且放一放,但让沙皇夫妇交给德国,绝对不行!他们必须为他们对俄罗斯人民的无能与暴政付出代价!”
“所以,我们才要在战后对他们进行战犯审判。还是说,您打算不经审判,就直接枪决他们?”
“这......”
老实说,汉斯本人对沙皇夫妇並无太大兴趣,若只是公主们,倒还好说。但无奈,他敬爱的岳父大人同意让列寧上台的唯一条件,就是必须把尼古拉二世和亚歷山德拉送到德国。
既然如此,他也只能照办。
“还有,列寧先生,您是不是搞错了什么?从一开始,您就没有资格与我谈判。毕竟,您並不是代表整个俄罗斯来与我交涉。”
“呃......!”
因此,列寧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接受条件,带著革命火种回到俄罗斯;要么拒绝,然后眼睁睁看著革命停滯不前,最终化作泡影。
“......请给我一些时间考虑。”
“可以。不过我的时间很宝贵,希望您能儘快做出决定。”
当然,最终的结果並不难预料。
时间拖得越久,焦虑的只会是列寧自己。
最终,他终究会亲手戴上这条锁链——一条足以在他伟大的革命家名声上留下不可磨灭伤痕的锁链。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
汉斯是喜欢俄罗斯的。
正因如此,他想要更多的俄罗斯。
而这场大战之后,必然爆发的红白內战,將是他最好的机会。
......
“那些愚蠢的俄国佬又输了,这次是被彻底粉碎,连点渣都不剩了。”
“竟然连德国的脚步都拦不住......”
与此同时,东部战线传来俄罗斯帝国惨败的消息,法国人听闻后,纷纷对盟友的无能嘆息不已。
老实说,塞尔维亚与蒙特內哥罗的投降本就对法国的战局无甚助益,但俄国可不一样。
“根据驻俄大使莫里斯·帕雷奥洛格(george-maurice paléologue)的来电,这次战败让俄国內部局势极度恶化。”
“该死,这样下去,还没等德国人攻占彼得格勒,俄国佬自己就要造反了。”
只要俄国崩溃,接下来的局势如何,看看法国领导层,包括总统普恩加莱在內的所有人的阴沉脸色,就能猜个大概了。
如果俄罗斯帝国真的与协约国签署和平协议,那么原本部署在东线的百万德军便会腾出手来,调转枪口杀向西线。
“更糟糕的是,沙皇居然决定亲自出任总司令,亲赴前线......”
“见鬼,要是那傢伙是我们的皇帝,早就被送上断头台了。”
“现在放弃还太早。”
约瑟夫·霞飞开口道。
“俄国的惨败固然令人痛心,但这或许是个机会,我们可以藉此向沙皇施压,迫使他对驻君士坦丁堡的德尔卡塞作出让步。”
“但愿如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新的盟友,最好是能狠狠在德国和英国背后捅上一刀的。”
“可问题是,伊斯麦尔·恩维尔始终保持观望態度,你真觉得德尔卡塞能说服他?”
与艾哈迈德·杰马尔帕夏信誓旦旦地保证奥斯曼帝国会倒向法国相反,恩维尔虽然表现出一定兴趣,但却迟迟不肯给出明確答覆。
如果他能干脆地拒绝倒也罢了,偏偏这模稜两可的態度让法国人感到无比焦躁。
“但还不能放弃,巴尔图总理。奥斯曼帝国的问题,成固然好,败也无妨。眼下我们该做的,是再给德尔卡塞一些时间。”
“既然总统阁下如此认为......”
“而且,相比奥斯曼,义大利才是更棘手的问题。杜梅格外长,义大利还在犹豫吗?”
“是的,儘管主战派的安东尼奥·萨兰德拉取代了坚持中立的乔瓦尼·焦利蒂,成为新任首相,但义大利政坛內仍然有不少主张中立的声音。”
再加上德国的汉斯·冯·乔以及英国的爱德华·格雷都在不断向义大利施压,威胁他们若敢投靠法俄联盟,就等著被毁灭。
“不过,一旦我们的反攻取得成效,协约国局势动摇,义大利人就再也坐不住了。毕竟,无论是国王还是首相,都已倾向参战,而义大利民眾对『未收復领土』和亚得里亚海沿岸的野心也早已膨胀至极限。”
“嘖,这可不好说。”
现任法国外长兼前总理、前总统的加斯东·杜梅格(pierre-paul-henri-gaston doumergue)以卓越的能力和极高的民眾支持率著称,他的话音刚落,巴尔图总理便带著些许讽刺回应。
巴尔图之所以对杜梅格態度尖锐,无非是因为法国在战爭初期的惨败,尤其是比利时战役的失败,导致德军自普法战爭以来再度踏足法国国土,而杜梅格所在的激进党正威胁著他的总理地位。
当然,对於总统普恩加莱来说,这种內部斗爭简直令人心力交瘁。
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內斗无疑是最糟糕的事。
“政治上的爭斗先放一边吧,总理先生。如今的法国,最需要的是团结。”
“......抱歉,总统阁下。”
在普恩加莱的制止下,巴尔图与杜梅格的暗中较量暂时告一段落。
儘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场权力之爭只是暂时偃旗息鼓,隨时可能再次掀起风暴。
“无论如何,约瑟夫总司令肩上的担子比以往更重。这场反攻的成败,將直接决定法国的未来。”
“谨遵总统阁下之命!”
约瑟夫·霞飞鏗鏘有力地回应,並立正敬礼。
眾人的目光隨即聚焦於地图上那一面小小的米字旗。
同盟国节节败退的局势,即將迎来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