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取死之道!

    1908年10月6日,原本平静的德意志帝国外务部陷入了一片混乱。
    就在昨日,名义上仍属奥斯曼帝国领土的保加利亚公国正式宣布独立,而今晨,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又宣布吞併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
    这一举动完全是奥匈帝国与俄罗斯私下缔结的协议所致,事前未与德意志帝国有任何商討,面对盟友的鲁莽行事,外交部长舍恩只觉脖颈一阵僵硬。
    唉,为什么不论是奥匈帝国,还是不久后在意土战爭中的义大利,这些所谓的盟友总是擅自行动,连一句招呼都不打呢?
    真让人怀疑,他们究竟是把德国当成盟友,还是当作冤大头。
    “说实话,比起法国和俄罗斯,这两个麻烦不断的盟友反而更让人头疼。”
    当然,奥匈帝国毕竟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德意志无权干涉其外交政策。
    而且德意志帝国在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也没有直接利益。
    但这场波士尼亚危机与德意志帝国並非毫无关联。
    就算不提波士尼亚危机最终会引发的塞拉耶佛事件,单就此次吞併本身而言,已然违反了俾斯麦时代在“柏林会议”上签订的1878年《柏林条约》。
    柏林会议原本是为了解决由於俄罗斯帝国在第十二次俄土战爭中大败奥斯曼帝国並强行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而引发的列强矛盾,由俾斯麦主导召开的外交会议。
    会议上,俄罗斯在战爭中取得胜利,但却被迫交出大量战果,这也成为其与德意志帝国矛盾加剧的开端,但眼下这並不是重点。
    真正关键的是,柏林会议决定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名义上归属奥斯曼帝国,实则由奥匈帝国负责管理,成为双方的共管地。
    正因如此,奥匈帝国趁青年土耳其党革命之机,彻底吞併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的行为,显然已违反了条约。
    “在原本的歷史中,波士尼亚危机爆发时,德意志帝国只是无条件支持奥匈帝国这个盟友罢了......”
    但此时汉斯並不打算照搬这种做法。
    他既无力阻止波士尼亚危机的爆发,也担心歷史轨跡的剧烈偏离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同时也想儘量减少这场危机给德意志带来的损失。
    至於巴尔干半岛那膨胀的塞尔维亚和羸弱的黑山,他们怒火中烧,甚至一度认真考虑要向奥匈帝国宣战(儘管被俄罗斯劝阻),这种反应也算是情理之中,可以暂且放一边。
    真正的问题在於义大利。
    义大利原本同意奥匈帝国吞併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前提是奥匈帝国归还其占领的部分未收復领土,如特伦蒂诺和伊斯特里亚半岛。然而冷酷无情的奥匈帝国直接无视了义大利的请求。
    最终,这成为义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背弃三国同盟,转而投向协约国阵营的直接导火索。
    “果然,能阻止这种局面发展最好还是阻止吧?”
    儘管义大利这个盟友帮不上多少忙,但相比歷史上那样突然反水成为敌国,至少维持现状要强得多。
    再者,如果义大利转而背弃同盟,最终承担这一负担的將会是奥匈帝国,考虑到原本的歷史,善后工作显然又会落到德国头上。
    “嘖,虽然不怎么情愿,但再怎么说也是盟国,能帮的还是得帮。”
    汉斯试图將希腊拉拢到自己这一边也是出於同样的考虑。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希腊表现是好是坏並不重要。
    想要让希腊成为我方盟友的根本原因,无非是为了减少不可预见的变量,同时减轻奥匈帝国在巴尔干战区的负担。
    “当然,从牵制俄罗斯和塞尔维亚的角度来看,希腊所处的地缘政治和外交位置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此外,实际上希腊在这个时代並不像许多人想像的那样孱弱。
    比如就在几年后的巴尔干战爭中,希腊动员的陆军兵力少於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却仍能相对轻鬆地击败奥斯曼帝国军队。
    更重要的是,希腊是巴尔干眾多小国中唯一拥有现代化强大海军的国家。
    在巴尔干战爭中,希腊海军屡次击溃奥斯曼海军,封锁达达尼尔海峡,成功掌控爱琴海的制海权,切断了欧洲奥斯曼与亚洲奥斯曼的联繫,立下了赫赫战功。
    保加利亚军队在担任巴尔干同盟主力、凭藉希腊海军的助力贏得战爭胜利后,即便再自负,也不得不承认希腊的贡献,並非出於虚偽的恭维。
    当然,之后保加利亚因不满战利品分配,转而进攻希腊和塞尔维亚,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爭。
    “无论如何,我得去和舍恩外长以及比洛总理谈谈。”
    减少敌人,增加盟友,是战略与外交的基本原则。
    如果义大利留在三国同盟內,这边的负担就会减少,而法国的压力则会倍增。
    “......我已经听明白你的想法了。”
    然而,听完汉斯的提议后,比洛总理却露出一副並不怎么赞同的神情。
    “由于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的合併,导致义大利与奥地利的关係恶化,这种情况確实是可以预料的。再加上根据三国同盟条约,奥匈帝国若在巴尔干半岛有领土变动,需与义大利达成相互协议。”
    这是俾斯麦在推动三国同盟成立时,为了拉拢义大利加入,施压奥匈帝国所强加的条款。
    难怪义大利会在这次波士尼亚危机中自作多情,以为能趁机收復部分未归还领土。
    “但问题在於,就算我们打著三国同盟的旗號,要求奥匈帝国向义大利做出让步,他们也不可能听从。”
    “即便如此,尝试一下总没坏处吧?”
    “呼......男爵,迄今为止你所接触的欧洲君主和皇族,大多都对你颇为友善。”
    比洛说道:
    “作为一名前外交官,我可以告诉你,英国的爱德华七世是个不会因种族或阶级而评判他人的人。俄罗斯的尼古拉二世天性善良。希腊的康斯坦丁王储因为索菲殿下的缘故,对你也颇有好感。”
    “您的意思是,奥匈帝国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不一样。”
    “没错,接触过你就会明白,他在某种意义上是个非常棘手的人物。而且这次,我们甚至无法指望陛下的帮助。论权威和地位,即便是我们的皇帝陛下,在弗朗茨·约瑟夫面前也得稍稍退让。”
    毕竟那可是数个世纪以来统治欧洲的哈布斯堡家族。
    无论现实如何,至少在王室的威望上,他们要胜过霍亨索伦家族。
    “不过,试一试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说实话,汉斯其实也没有抱太大的期望。
    只是觉得与其无所作为,不如尝试一下,就算失败也无妨。
    “让奥地利把属於我们正当领土的地方割让给义大利?你特地来占用朕的时间,跑到朕的宫殿里,就是为了说这些无聊的废话吗?”
    然而,当汉斯抵达维也纳后,立刻明白了比洛为何会劝他三思而后行。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他简直是个顽固派之中的顽固派。
    ......
    1908年10月,奥匈帝国维也纳美泉宫。
    “......陛下,这件事是为了维持三国同盟所必须的。”
    奥匈帝国的首任皇帝、另一位凯撒——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听到眼前这位年轻人的话,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汉斯·冯·乔男爵。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汉斯的真容,但早已有所耳闻。
    他的名声亦是如此。
    然而此刻从他口中吐出的话语,却足以令这位无法摆脱往昔回忆的老皇帝感到不悦。
    “朕原以为德意志帝国会坚定支持我们奥地利。这真是贵国皇帝的意思吗?”
    “陛下,德意志帝国十分重视与奥地利的同盟关係。我们只是希望,正如我们尊重奥匈帝国一样,奥地利也能给予其他盟友应有的尊重。”
    汉斯说道。
    “三国同盟的互惠条款明確规定,既然奥匈帝国已然吞併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为了得到国际承认,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向义大利作出让步。只需割让特伦蒂诺地区的一部分,义大利便会满意而退。”
    “陛下,男爵所言不无道理。再者,若只是特伦蒂诺的一小部分......”
    “住口。”
    大公弗朗茨·斐迪南曾多次出席德意志帝国的庆典,与汉斯相识。他附和著汉斯,想要劝说自己的叔父。然而,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
    “別再用这些荒谬无稽的言论玷污朕的耳朵。”
    大公弗朗茨·斐迪南无奈地嘆了口气。
    既然叔父態度如此强硬,再多的言辞也是徒劳。
    “男爵,你还是先行告退,择日再来吧。”
    与汉斯一同前来的前外交部长、现任驻奥匈帝国大使齐尔斯基也看出情势不妙,劝汉斯暂且退让。
    然而,汉斯似乎不愿就此罢休,儘管弗朗茨·约瑟夫的神情已显不悦,他依旧再次开口。老皇帝见状,眉头紧蹙,对这个乳臭未乾的小子敢於如此无礼感到愤怒。
    “陛下,德意志帝国曾在1878年柏林会议期间,即便奥匈帝国因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的问题导致三国同盟破裂,仍始终坚定支持奥匈帝国。”
    虽然......当时三国同盟的破裂部分责任在俾斯麦,但汉斯並未特意指出这一点。
    “而如今,奥匈帝国在未与德意志帝国进行任何协商的情况下,公然违背柏林会议的协议。儘管如此,德意志帝国仍愿意出手相助,然而奥匈帝国却对同盟的信义置若罔闻。我们德意志正因奥地利的缘故,再次面临与俄国的衝突风险!”
    “此事我们已与俄国进行过协商......”
    “您说的是那些根本无法兑现的协商吗?”
    汉斯提高了声音,本想辩解的奥匈帝国外交部长阿洛伊斯·冯·埃伦塔尔(alois leopold johann baptist graf lexa von aehrenthal)被这句话堵得哑口无言。
    奥匈帝国之所以能成功吞併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完全是因为向俄国承诺会撤军离开塞尔维亚与蒙特內哥罗之间的耶尼帕扎尔地区,並开放博斯普鲁斯海峡。
    虽然这让人想起了汉斯在日俄战爭期间的手段,但此一时彼一时,局势已然不同。
    更何况,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关係並不友好(反而因波士尼亚危机而恶化),最重要的是,因海峡开放而在摩洛哥危机中吃尽苦头的英国,绝不会对此坐视不理。
    事实上,在歷史上,在修改《柏林条约》解决波士尼亚危机时,最终阻止俄国通过海峡的正是英国。
    而现在经歷了摩洛哥危机的英国,恐怕只要听到“海峡”二字,就会如同被踩到尾巴的吉娃娃一样狂躁不已。
    『若俄国得知自己被奥匈帝国欺骗,恐怕会十分『高兴』吧。』
    “......对於此事,我们自有解决之道。即便俄国再愤怒,最终也不得不承认这次吞併的既成事实。”
    “是啊,眼下或许如此。但这无疑会让奥匈帝国与俄国的外交关係跌入更深的谷底。”
    確实,在歷史上俄国因奥匈帝国的欺骗愤怒不已,但也只能无可奈何地选择了退让。
    不过这段积怨並未消散,反而在未来成为了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导火索之一。
    “陛下,恳请奥匈帝国展现出对同盟的忠诚,以回应德意志帝国的信义。只需在义大利问题上稍作让步,德意志帝国必定会全力协助奥匈帝国解决此事。”
    “哼,不过是侥倖得封贵族的小鬼罢了。你个连父母是谁都不清楚的卑贱血统,竟敢在朕面前大放厥词,妄图教导朕?”
    “!”
    “叔叔!”
    “陛下!”
    面对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对汉斯的侮辱,斐迪南大公与齐尔斯基大使惊愕不已,纷纷出声抗议。然而,老皇帝却冷冷地下达了逐客令。
    “好了,退下吧。”
    “是,那么,容我改日再来拜访。”
    然而,汉斯依旧神色平静,微微低头行礼后,转身离去。
    咔噠——
    但就在转身离开之际,汉斯那双冰冷的眼眸中,闪烁著前所未有的冷冽凶光。
    ——————
    晚上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