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赵策英的忌惮?
第305章 赵策英的忌惮?
熙丰六年的日子,过得很快!
九月末,石见银山提炼的银子,从东瀛运到了汴京。
一百五十七万斤!
一斤十六两,也即两千五百一十二万两白银,合铜钱三千七万贯左右。
这一提炼量,不可谓不恐怖。
以往,一年的提炼量也就二十五万斤左右。
一百五十七万斤,已然达到了六倍的水准。
就算是相较起上一年来说,增长量也足足达到了四十四万斤。
当然,这其实是一种“超负荷”状态的提炼量。
这主要是有一部分负责提炼银矿的“工人”遭到了较为严重的压榨。
事实上,关于白银的提炼,并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人。
军就是工,工就是军。
渡海东瀛的军卒为五千人左右,工人自然也就是五千人左右。
不出意外的话,从头到尾都会是渡海东瀛的五千人负责提炼银矿。
然而,让人意外的在于,藤原氏的人竟然动手抢夺银矿。
并且,不少人都还惨遭镇压,遭到俘虏。
这也就使得,石见银矿中有不少负责提炼的工人,其实都是惨遭镇压的藤原氏士卒。
对于贼寇,大周人可不会仁慈半分。
自然而然,却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压榨。
如此,自然也就成了“超负荷”的提炼量。
当然,江老爷心善。
对于这种惨无人道的事情,江老爷于心不忍,已然责令有失人道,下不为例。
而且,一百五十七万斤!
就江昭估计,这种程度的提炼量,基本上就已经达到了一年提炼量的上限。
往后,若欲拔高提炼量,无非是两条路子。
要么增添工人,要么革新技术。
但不论如何,白银的提炼量都已经足以支撑银本位的推行。
经济繁荣,社稷兴盛,俨然是唾手可得!
十月中旬,大理、西夏、占城三国都来了使者,西南“自治”的土司大族也有几位代表性人物入京,一齐上贡。
其中,大理国政局变化不小。
就在辽、周、夏三大政权相争之际,大理国的权臣高智升父子也趁机发动了政变。
国王段思廉,剃发为僧,自愿禅位。
不过,或许是顾忌正统名义的缘故,高智升父子并未宣布篡位,反而是扶持了曾经担任过使者的段廉义作傀儡国王。
此次入京的使者,就是高智升父子的人,为的主要是联络关系,防止大周插手大理国政。
西夏一方,涉及外戚干政的梁氏一族,已经近乎族灭,幼主李秉常就此亲政。
不过,也仅仅是名义上的亲政而已。
实际上,真正的掌权者还是国相李清与枢密副使嵬名阿吴,而非是毫无根基的幼主李秉常。
也因此,究竟是幼主亲政,还是权臣篡权,还真就不太好说。
占城国遣使入京,纯粹是为了联络藩邦关系。
大周十万大军,夷灭交趾,实在是太猛,一下子就解除了占城国的危机。
为此,占城国却是真心的认定了老大哥。
除了一些特产以外,占城国还上贡了“贡女”,约莫有十余人,大都是重臣的女儿,甚至于是一国公主。
其中,大部分都入了内廷,或是作女官,或是作宫女,一些身份较高的则是成了才人、美人。
偶尔一两位宫女,却是被赏赐了下去,作重臣的妾室,亦或是婢女,以拉拢人心。
西南土司入京,也是为了联络关系。
对于“自治”制度,无一例外,土司大族都相当满意。
入京上贡,却是纯粹的为了认识中枢的大人物,借此稳固地位。
十一月左右,熙丰六年的粮食产量有了结果。
大丰收!
经江昭授意,户部将收上来的农税钱都拿去买了粮食,以梗米五成的粮价,轻轻松松就买到了一万一千万石粮食,较上一年的九千万石,上涨了近三成。
究其缘由,盖因熙丰五年是占城稻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推广,百姓第一次种植,肯定大都心存顾虑,不敢种得太多。
然而,去年占城稻竟是出乎意料的大丰收,百姓尝到了甜头,今年自是种得更多。
以十五税一论之,农税钱的十五倍,就是真正的农业gdp。
也即,一万一千石粮食的十五倍,就是真正的农业粮食产量。
十六万五千万石1!
这是真正能养活上亿人的粮食产量。
为此,就连京中的粮价都受到了些许影响,粳米从七十文一斗降为了六十五文一斗。
占城稻更是仅仅二十文一斗。
寻常百姓,就算是卖苦力,一天也大都可赚百文钱左右,也就是五斗!
十斗为一石,五斗也就是半石。
而半石米,通常是够成年汉子八九十天的消耗。
劳苦一日,即可维持生计八九十日!
所谓的开元盛世,粮价也从未如此低过。
上上下下,称颂之声,不免渐起。
总之,就总体而言,熙丰六年,唯有一件大事——大一统!
一切事宜,都在为大一统的丰功伟绩让步。
就连变法新政,其实也在为大一统让步,并未推行任何可能产生太大动荡的政令。
秋去冬藏,一月初一。
中书省,政事堂。
自上而下,左右立椅,六位内阁大学士,相继入座。
大相公江昭拾着一道文书,不时作沉吟状。
其余五人,皆是注目过去,默不作声。
约莫十息左右。
江昭抬起头。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上半年的大局规划,关乎政令推行,循序渐进,可谓是至关重要。”
江昭扶手正坐,平和道:“为此,今日暂不议政,就以制定上半年的规划为主。”
“可有异议?”
自其以下,五位内阁大学士,相继摇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些大局规划的制定,无疑是相当有必要。
当然,就以江大相公的“强势”风格而言,所谓的制定大局规划,可能更偏向于通知,而非一齐制定。
“就总体而言,上半年主要有五件事必须得予以重视。”
一道文书入手,仅是粗略一瞥,江昭就传了下去。
“其一,为岁计议政。”
江昭平和道:“吏部、户部、兵部,工部,银行、国子监、军械监、榷场、熙河路、陕西路、西南都护府、燕云十六州的一干文书,都关乎重大,必须得予以重点关注。”
文书传下,五位内阁大学士,相继传阅。
文书上,记载的主要就是涉及重点关注的司衙,亦或是重镇。
吏部、户部,一者关乎人事,一者关乎财政,几乎是年年都受到重点关注,不足为奇。
兵部被重点关注,主要是涉及粮草、军械的若干问题。
熙丰六年,几十万人打了半年仗,粮草、军械的消耗,自然也是不小。
为防止其中有人贪得太狠,必须得严查账簿。
银行是储蓄问题。
涉及几亿贯钱财的储蓄,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影响货币体系,关乎实在太大,让人不得不予以重视。
特别是可能存在“私自挪用”的问题,更是得重点防范。
江昭甚至都有意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并定下专门的罪责处罚。
刑不上士大夫,银行除外!
国子监、军械监,一者关乎报纸和半免费教育,一者关乎军械军火,俨然是内外百司中的“新贵”。
榷场,主要是涉及辽、周、夏三国的贸易,具体的贸易量,以及走向趋势,都得予以重视。
至于熙河路、陕西路、西南都护府,以及燕云十六州,或是北方重镇,或是新拓疆域,自然是得重视一二。
约莫百十息,文书传回了江昭手中。
“其二,春闱恩科。”
“二月初一,就是三年一度的春闱大试。”
一伸手,又是一道文书传了下去。
江昭平和道:“主考官、副主考的人选尚未定下。内阁要拟定几人,呈奏上去让官家选定,几位大学士自可举荐一二。”
“不知大相公举荐了何人?”文渊阁大学士元绛拾着文书,徐徐问道。
春闱恩科是礼部的主要职责之一。
为此,礼部官员肯定会占据主副考官的位置之一。
区别就在于,若是礼部尚书主考,占据的就是主考官的位置。
若是礼部左侍郎,亦或是礼部右侍郎主考,占据的就是副主考官的位置。
江昭举荐的人选,决定了其余几人究竟是该举荐三品,还是二品。
“礼部尚书章衡。”江昭平静道。
仅此一言,五位内阁大学,皆是面有了然。
既然礼部尚书也在举荐之列,那其余人就注定只能争副主考的位置。
不一会儿,文书就传了回去。
江昭拾着文书,瞥了两眼。
不出意外,文书上记着的名字有好几人都是“内阁苗子”。
韩绛一脉,为银青光禄大夫郑獬。
这位是江昭上一届的状元郎。
嘉佑二年,两人有进行过工作交接。
元绛一脉,为右副都御史蒲宗孟。
余靖一脉,为光禄寺卿王式。
王珪一脉,为新任翰林学士郑居中。
这位是王珪的三女婿。
却说王珪的长女嫁给了李格非,生下了李清照。
如此一算,郑居中却是李清照的三姨夫。
此外,王珪的孙女嫁给了秦桧,郑居中也是秦桧的三姑父。
至于张方平,仅是象征性的举荐了国子监祭酒曾布。
堂堂春闱恩科,肯定不至于主副考官都是一脉的人。
曾布也仅仅是正四品,肯定是选不上副主考官的。
“其三,泰山封禅。”
江昭沉声道:“泰山封禅,暂定在五月末。”
“自汴京至泰山的官道,都得重点修整,万不能有半分差池。”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继点头。
泰山封禅,关乎重大,肯定的上半年庶政的重中之重。
这一点毋庸置疑。
“其四,二月得对东瀛动兵。”
文书传下,几位内阁大学士,皆是面色一肃,郑重传阅。
文书上,主要就是记载的东瀛的动向,以及不得不动兵的理由。
石见银矿,实在是太过重要。
可以说,大周从铜本位转向为银本位,就指望着石见银矿呢!
这是万万不能有失的东西。
动兵,势在必行!
“可。”
“善”
“可。”
几位内阁大学士,沉吟着,相继点头。
若是以往,连年征战,大周肯定是吃不消的。
大国打仗,阵线实在太长,大都是互有胜负的局势。
除非是指挥者存在过大的差距,否则基本上都是打持久战。
持久战,也就是打后勤。
连年征战,对后勤的压力实在太大,大周自然是耗不起。
不过,自从占城稻推广开来,一切就有了转机。
十万人以上的大型征战,大周肯定还是不太敢连年消耗,但常规性的支撑一两万人作战,却是问题不大。
以石见银山的重要性,蛮夷倭寇敢觊觎,自然是得狠狠的打杀!
“其五,政绩大考。”
江昭向下望去,平和道:“三年一度的政绩大考,都会有大量人事变动。就连内阁,也有可能会有人员更替。”
“这也是重中之重。”
一声落定,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或多或少都有些许忧虑之色。
一晃,就已经三年了吗?
内阁人事变动啊!
……
轻絮簌簌,梅枝积白。
御书房。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
“嗒——”
古卷轻拍,诵读声一止。
“这,真的可能吗?”
赵策英抻着手,低声一叹,一时为之沉默。
无它,太过“玄幻”了。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这是《尚书·大传》上记载的有关于周公旦摄政的故事。
从辅佐武王、摄政平叛、分封诸侯,延续到还政成王,一一详细记载。
只是
仅仅七年,便使天下臣服,社稷兴盛,还政于王。
这,真的可能吗?
特别是还政于王,实在是太扯了!
这样的道德,也太过高尚了吧?
甚至于,都让人不得不心生猜疑——古往今来,真的有周公旦这样一个人吗?
“唉!”
一声叹息,书卷轻置,赵策英一伸手,拾起了其它的两卷古籍。
近来,赵官家迷上了史书。
一日之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读史。
至于为何如此?
只能说,几千年古史,包罗万象,囊括万千。
一切有关于“人”的疑惑,都可借古鉴今。
赵官家心头有疑惑,有担忧,自然也就罕有的读起了史书。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晋书文帝纪》、《尚书·大诰》。
这是赵策英主要读的三卷古籍。
其中,周公旦的故事,就是记载于《尚书·大诰》。
其余的两卷古籍,一卷是记载的西汉权臣霍光,一卷是记载的大魏权臣司马昭。
此外,偶尔也会涉猎王莽、诸葛亮、长孙无忌、窦宪、司马懿、王导、桓温、范质、檀道济的故事。
“唉!”
又是一声叹息,赵策英抻着手,一伸手,又将拾起来的书卷放了下去。
不难窥见,其心头烦躁非常,颇为犹豫不决。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近来,赵策英都在为一件事犹豫不决,迟疑不定——是否要制衡,亦或是清算了大相公江昭!
单听起来,可能很不可思议。
世人皆知,赵官家与大相公同为一心,堪称千古君臣,怎么可能会有制衡,乃至于清算一说?
但事实上,就是如此。
为了此事,赵策英正满心犹豫,已有相当一段时日。
究其缘由,盖因欲为子嗣铺路。
痈疽之症,堪称无药可医。
官家赵策英,有可能活不久了!
这是大内御医的诊治结果。
为此,赵策英大怒,连着治罪了几位医官。
但,治罪医官,从来就不等于病症可治。
自七月以来,一日一日,赵策英几乎是可清晰的察觉到身体在不断衰弱。
可能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正常的壮汉样子。
但实际上,这纯粹就是因其底子好。
作为上马杀伐的皇帝,赵策英的身子骨,较常人来说无疑是要好上不止一筹。
身子骨的底子好,重症也并未太久,单从表面上观察,自是不会有太大变化。
但,身子骨的异动,骗得了其他人,骗不了自己。
赵策英心头自知,他的确是在不断的变得衰弱。
凡事,都得讲究未雨绸缪。
于是乎,赵策英自是一边积极治病,一边试着为身后事作打算。
大相公江昭,无疑就是重点中的重点。
“周公、霍光、司马昭”
赵策英微阖着眼,连连叹息。
江昭的权势,实在是太大了。
文臣武勋,都有他的人。
不处理好江昭的问题,也就相当于什么都没处理。
可以说,就算是作为官家的赵策英,要想对付他,都得耗费不小的精力。
其实,赵策英主观上本来也不想考虑江昭的权势问题。
就以君臣二人的默契,他自是非常相信江昭的。
若是有可能,他甚至都准备让江昭当几十年的内阁首辅,君臣一齐创造千古盛世。
一方面,他认可江昭的本事。
这是一位真正的千古一相!
另一方面,赵策英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威望。
凭借着堪比开国皇帝的威望和掌控力,赵策英完全有自信压得住文武百官,并让大相公江昭真心实意的予以认可。
二者,未必不能是千古君臣!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他的身体没问题。
“唉!”
连着三叹,赵策英脸上尽是苦涩。
可惜,他病了!
而且,大概率活不久了!
他压得住文武百官,不代表小皇子也压得住文武百官。
他可让千古一相真心效忠,不代表小皇子也能让千古一相真心效忠。
虽然有句话不好听,但事实就是“暗主佞臣”。
其实,史书上的一些赫赫有名的千古奸臣,也有可能是忠臣的。
奸臣、忠臣,无非一念之差。
论及缘由,无非是君王的差距。
君王是贤君,臣子便贤。
君王是昏君,臣子便奸。
如今,贤君在位,大相公江昭自是忠正非常。
可,若是幼主在位呢?
这一点,却是赵策英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基于种种担忧,时至今日,他有三种选择:
其一,清算权臣。
趁着身子骨还没差下去,彻底清算了大相公江昭。
如此,权臣退出朝野,幼帝自然也就不必担心权臣的问题。
当然,这也会滋生一个较为特殊的问题。
没有了江大相公,还会不会有其他权臣?
可能吗?
非常有可能!
类似于国舅,亦或是垂帘听政的太后,都有可能将小皇子吃抹干净!
所以,这一法子不太行得通。
其二,制衡权臣。
趁着身子骨尚好,借机简拔一些老臣,并不断打压大相公江昭的威望。
如此一来,自可造成臣子制衡的状况。
制衡时间一长,权臣权势消减,也就不再是权臣。
几位重臣相互制衡,自可让小皇子平安成长。
当然,这一法子也会滋生一些问题。
譬如,以江昭的本事,有没有可能打破制衡,重新统合内阁?
亦或者,本来的忠臣,有没有可能被这一招一点一点的逼得没有退路,不得不放弃造福社稷,转而专攻政斗之术?
其三,效仿诸葛亮故事,托孤于权臣。
这一法子,相较于清算和制衡来说,有一让人不可忽视的特殊点。
也即,维持了大相公江昭的权威。
这也就使得事情可能走向两种极端:
一、好的方向。
以大相公江昭的本事,以及托孤重臣的权威,足以其继续维持变法新政,甚至于创造盛世!
事实上,无论是清算,亦或是制衡,都不可避免的走向一种结局,也即无法继续推行变法革新。
大相公江昭,乃是变法唯一核心,这并非是空话。
没有江大相公主持新政,把握大方向,变法革新绝对是板上钉钉的会失败。
足以压倒一切的权威,正确的变法方向。
这就是变法革新成功的关键!
赵策英凝眉,面色异常凝重。
而一旦他不幸去世,且大相公江昭也遭到制衡,亦或是遭到清算,自然是意味着变法革新没了权威和大方向。
变法革新,自然也就会无法继续推行下去。
甚至于,可能都会有人“开倒车”,将一些已经成功推行的变法给取消掉。
二、坏的方向。
以大相公江昭的权威,要是真的走向了邪路,恐怕也是无人可拦。
文武大臣,可有不少人都是江昭简拔起来的。
那时,可能就不叫江昭了,改叫司马昭了!
“唉!”
赵策英连连摇头,久久无法抉择,异常犯难。
……
(本章完)
熙丰六年的日子,过得很快!
九月末,石见银山提炼的银子,从东瀛运到了汴京。
一百五十七万斤!
一斤十六两,也即两千五百一十二万两白银,合铜钱三千七万贯左右。
这一提炼量,不可谓不恐怖。
以往,一年的提炼量也就二十五万斤左右。
一百五十七万斤,已然达到了六倍的水准。
就算是相较起上一年来说,增长量也足足达到了四十四万斤。
当然,这其实是一种“超负荷”状态的提炼量。
这主要是有一部分负责提炼银矿的“工人”遭到了较为严重的压榨。
事实上,关于白银的提炼,并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人。
军就是工,工就是军。
渡海东瀛的军卒为五千人左右,工人自然也就是五千人左右。
不出意外的话,从头到尾都会是渡海东瀛的五千人负责提炼银矿。
然而,让人意外的在于,藤原氏的人竟然动手抢夺银矿。
并且,不少人都还惨遭镇压,遭到俘虏。
这也就使得,石见银矿中有不少负责提炼的工人,其实都是惨遭镇压的藤原氏士卒。
对于贼寇,大周人可不会仁慈半分。
自然而然,却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压榨。
如此,自然也就成了“超负荷”的提炼量。
当然,江老爷心善。
对于这种惨无人道的事情,江老爷于心不忍,已然责令有失人道,下不为例。
而且,一百五十七万斤!
就江昭估计,这种程度的提炼量,基本上就已经达到了一年提炼量的上限。
往后,若欲拔高提炼量,无非是两条路子。
要么增添工人,要么革新技术。
但不论如何,白银的提炼量都已经足以支撑银本位的推行。
经济繁荣,社稷兴盛,俨然是唾手可得!
十月中旬,大理、西夏、占城三国都来了使者,西南“自治”的土司大族也有几位代表性人物入京,一齐上贡。
其中,大理国政局变化不小。
就在辽、周、夏三大政权相争之际,大理国的权臣高智升父子也趁机发动了政变。
国王段思廉,剃发为僧,自愿禅位。
不过,或许是顾忌正统名义的缘故,高智升父子并未宣布篡位,反而是扶持了曾经担任过使者的段廉义作傀儡国王。
此次入京的使者,就是高智升父子的人,为的主要是联络关系,防止大周插手大理国政。
西夏一方,涉及外戚干政的梁氏一族,已经近乎族灭,幼主李秉常就此亲政。
不过,也仅仅是名义上的亲政而已。
实际上,真正的掌权者还是国相李清与枢密副使嵬名阿吴,而非是毫无根基的幼主李秉常。
也因此,究竟是幼主亲政,还是权臣篡权,还真就不太好说。
占城国遣使入京,纯粹是为了联络藩邦关系。
大周十万大军,夷灭交趾,实在是太猛,一下子就解除了占城国的危机。
为此,占城国却是真心的认定了老大哥。
除了一些特产以外,占城国还上贡了“贡女”,约莫有十余人,大都是重臣的女儿,甚至于是一国公主。
其中,大部分都入了内廷,或是作女官,或是作宫女,一些身份较高的则是成了才人、美人。
偶尔一两位宫女,却是被赏赐了下去,作重臣的妾室,亦或是婢女,以拉拢人心。
西南土司入京,也是为了联络关系。
对于“自治”制度,无一例外,土司大族都相当满意。
入京上贡,却是纯粹的为了认识中枢的大人物,借此稳固地位。
十一月左右,熙丰六年的粮食产量有了结果。
大丰收!
经江昭授意,户部将收上来的农税钱都拿去买了粮食,以梗米五成的粮价,轻轻松松就买到了一万一千万石粮食,较上一年的九千万石,上涨了近三成。
究其缘由,盖因熙丰五年是占城稻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推广,百姓第一次种植,肯定大都心存顾虑,不敢种得太多。
然而,去年占城稻竟是出乎意料的大丰收,百姓尝到了甜头,今年自是种得更多。
以十五税一论之,农税钱的十五倍,就是真正的农业gdp。
也即,一万一千石粮食的十五倍,就是真正的农业粮食产量。
十六万五千万石1!
这是真正能养活上亿人的粮食产量。
为此,就连京中的粮价都受到了些许影响,粳米从七十文一斗降为了六十五文一斗。
占城稻更是仅仅二十文一斗。
寻常百姓,就算是卖苦力,一天也大都可赚百文钱左右,也就是五斗!
十斗为一石,五斗也就是半石。
而半石米,通常是够成年汉子八九十天的消耗。
劳苦一日,即可维持生计八九十日!
所谓的开元盛世,粮价也从未如此低过。
上上下下,称颂之声,不免渐起。
总之,就总体而言,熙丰六年,唯有一件大事——大一统!
一切事宜,都在为大一统的丰功伟绩让步。
就连变法新政,其实也在为大一统让步,并未推行任何可能产生太大动荡的政令。
秋去冬藏,一月初一。
中书省,政事堂。
自上而下,左右立椅,六位内阁大学士,相继入座。
大相公江昭拾着一道文书,不时作沉吟状。
其余五人,皆是注目过去,默不作声。
约莫十息左右。
江昭抬起头。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上半年的大局规划,关乎政令推行,循序渐进,可谓是至关重要。”
江昭扶手正坐,平和道:“为此,今日暂不议政,就以制定上半年的规划为主。”
“可有异议?”
自其以下,五位内阁大学士,相继摇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些大局规划的制定,无疑是相当有必要。
当然,就以江大相公的“强势”风格而言,所谓的制定大局规划,可能更偏向于通知,而非一齐制定。
“就总体而言,上半年主要有五件事必须得予以重视。”
一道文书入手,仅是粗略一瞥,江昭就传了下去。
“其一,为岁计议政。”
江昭平和道:“吏部、户部、兵部,工部,银行、国子监、军械监、榷场、熙河路、陕西路、西南都护府、燕云十六州的一干文书,都关乎重大,必须得予以重点关注。”
文书传下,五位内阁大学士,相继传阅。
文书上,记载的主要就是涉及重点关注的司衙,亦或是重镇。
吏部、户部,一者关乎人事,一者关乎财政,几乎是年年都受到重点关注,不足为奇。
兵部被重点关注,主要是涉及粮草、军械的若干问题。
熙丰六年,几十万人打了半年仗,粮草、军械的消耗,自然也是不小。
为防止其中有人贪得太狠,必须得严查账簿。
银行是储蓄问题。
涉及几亿贯钱财的储蓄,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影响货币体系,关乎实在太大,让人不得不予以重视。
特别是可能存在“私自挪用”的问题,更是得重点防范。
江昭甚至都有意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并定下专门的罪责处罚。
刑不上士大夫,银行除外!
国子监、军械监,一者关乎报纸和半免费教育,一者关乎军械军火,俨然是内外百司中的“新贵”。
榷场,主要是涉及辽、周、夏三国的贸易,具体的贸易量,以及走向趋势,都得予以重视。
至于熙河路、陕西路、西南都护府,以及燕云十六州,或是北方重镇,或是新拓疆域,自然是得重视一二。
约莫百十息,文书传回了江昭手中。
“其二,春闱恩科。”
“二月初一,就是三年一度的春闱大试。”
一伸手,又是一道文书传了下去。
江昭平和道:“主考官、副主考的人选尚未定下。内阁要拟定几人,呈奏上去让官家选定,几位大学士自可举荐一二。”
“不知大相公举荐了何人?”文渊阁大学士元绛拾着文书,徐徐问道。
春闱恩科是礼部的主要职责之一。
为此,礼部官员肯定会占据主副考官的位置之一。
区别就在于,若是礼部尚书主考,占据的就是主考官的位置。
若是礼部左侍郎,亦或是礼部右侍郎主考,占据的就是副主考官的位置。
江昭举荐的人选,决定了其余几人究竟是该举荐三品,还是二品。
“礼部尚书章衡。”江昭平静道。
仅此一言,五位内阁大学,皆是面有了然。
既然礼部尚书也在举荐之列,那其余人就注定只能争副主考的位置。
不一会儿,文书就传了回去。
江昭拾着文书,瞥了两眼。
不出意外,文书上记着的名字有好几人都是“内阁苗子”。
韩绛一脉,为银青光禄大夫郑獬。
这位是江昭上一届的状元郎。
嘉佑二年,两人有进行过工作交接。
元绛一脉,为右副都御史蒲宗孟。
余靖一脉,为光禄寺卿王式。
王珪一脉,为新任翰林学士郑居中。
这位是王珪的三女婿。
却说王珪的长女嫁给了李格非,生下了李清照。
如此一算,郑居中却是李清照的三姨夫。
此外,王珪的孙女嫁给了秦桧,郑居中也是秦桧的三姑父。
至于张方平,仅是象征性的举荐了国子监祭酒曾布。
堂堂春闱恩科,肯定不至于主副考官都是一脉的人。
曾布也仅仅是正四品,肯定是选不上副主考官的。
“其三,泰山封禅。”
江昭沉声道:“泰山封禅,暂定在五月末。”
“自汴京至泰山的官道,都得重点修整,万不能有半分差池。”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继点头。
泰山封禅,关乎重大,肯定的上半年庶政的重中之重。
这一点毋庸置疑。
“其四,二月得对东瀛动兵。”
文书传下,几位内阁大学士,皆是面色一肃,郑重传阅。
文书上,主要就是记载的东瀛的动向,以及不得不动兵的理由。
石见银矿,实在是太过重要。
可以说,大周从铜本位转向为银本位,就指望着石见银矿呢!
这是万万不能有失的东西。
动兵,势在必行!
“可。”
“善”
“可。”
几位内阁大学士,沉吟着,相继点头。
若是以往,连年征战,大周肯定是吃不消的。
大国打仗,阵线实在太长,大都是互有胜负的局势。
除非是指挥者存在过大的差距,否则基本上都是打持久战。
持久战,也就是打后勤。
连年征战,对后勤的压力实在太大,大周自然是耗不起。
不过,自从占城稻推广开来,一切就有了转机。
十万人以上的大型征战,大周肯定还是不太敢连年消耗,但常规性的支撑一两万人作战,却是问题不大。
以石见银山的重要性,蛮夷倭寇敢觊觎,自然是得狠狠的打杀!
“其五,政绩大考。”
江昭向下望去,平和道:“三年一度的政绩大考,都会有大量人事变动。就连内阁,也有可能会有人员更替。”
“这也是重中之重。”
一声落定,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或多或少都有些许忧虑之色。
一晃,就已经三年了吗?
内阁人事变动啊!
……
轻絮簌簌,梅枝积白。
御书房。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
“嗒——”
古卷轻拍,诵读声一止。
“这,真的可能吗?”
赵策英抻着手,低声一叹,一时为之沉默。
无它,太过“玄幻”了。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这是《尚书·大传》上记载的有关于周公旦摄政的故事。
从辅佐武王、摄政平叛、分封诸侯,延续到还政成王,一一详细记载。
只是
仅仅七年,便使天下臣服,社稷兴盛,还政于王。
这,真的可能吗?
特别是还政于王,实在是太扯了!
这样的道德,也太过高尚了吧?
甚至于,都让人不得不心生猜疑——古往今来,真的有周公旦这样一个人吗?
“唉!”
一声叹息,书卷轻置,赵策英一伸手,拾起了其它的两卷古籍。
近来,赵官家迷上了史书。
一日之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读史。
至于为何如此?
只能说,几千年古史,包罗万象,囊括万千。
一切有关于“人”的疑惑,都可借古鉴今。
赵官家心头有疑惑,有担忧,自然也就罕有的读起了史书。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晋书文帝纪》、《尚书·大诰》。
这是赵策英主要读的三卷古籍。
其中,周公旦的故事,就是记载于《尚书·大诰》。
其余的两卷古籍,一卷是记载的西汉权臣霍光,一卷是记载的大魏权臣司马昭。
此外,偶尔也会涉猎王莽、诸葛亮、长孙无忌、窦宪、司马懿、王导、桓温、范质、檀道济的故事。
“唉!”
又是一声叹息,赵策英抻着手,一伸手,又将拾起来的书卷放了下去。
不难窥见,其心头烦躁非常,颇为犹豫不决。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近来,赵策英都在为一件事犹豫不决,迟疑不定——是否要制衡,亦或是清算了大相公江昭!
单听起来,可能很不可思议。
世人皆知,赵官家与大相公同为一心,堪称千古君臣,怎么可能会有制衡,乃至于清算一说?
但事实上,就是如此。
为了此事,赵策英正满心犹豫,已有相当一段时日。
究其缘由,盖因欲为子嗣铺路。
痈疽之症,堪称无药可医。
官家赵策英,有可能活不久了!
这是大内御医的诊治结果。
为此,赵策英大怒,连着治罪了几位医官。
但,治罪医官,从来就不等于病症可治。
自七月以来,一日一日,赵策英几乎是可清晰的察觉到身体在不断衰弱。
可能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正常的壮汉样子。
但实际上,这纯粹就是因其底子好。
作为上马杀伐的皇帝,赵策英的身子骨,较常人来说无疑是要好上不止一筹。
身子骨的底子好,重症也并未太久,单从表面上观察,自是不会有太大变化。
但,身子骨的异动,骗得了其他人,骗不了自己。
赵策英心头自知,他的确是在不断的变得衰弱。
凡事,都得讲究未雨绸缪。
于是乎,赵策英自是一边积极治病,一边试着为身后事作打算。
大相公江昭,无疑就是重点中的重点。
“周公、霍光、司马昭”
赵策英微阖着眼,连连叹息。
江昭的权势,实在是太大了。
文臣武勋,都有他的人。
不处理好江昭的问题,也就相当于什么都没处理。
可以说,就算是作为官家的赵策英,要想对付他,都得耗费不小的精力。
其实,赵策英主观上本来也不想考虑江昭的权势问题。
就以君臣二人的默契,他自是非常相信江昭的。
若是有可能,他甚至都准备让江昭当几十年的内阁首辅,君臣一齐创造千古盛世。
一方面,他认可江昭的本事。
这是一位真正的千古一相!
另一方面,赵策英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威望。
凭借着堪比开国皇帝的威望和掌控力,赵策英完全有自信压得住文武百官,并让大相公江昭真心实意的予以认可。
二者,未必不能是千古君臣!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他的身体没问题。
“唉!”
连着三叹,赵策英脸上尽是苦涩。
可惜,他病了!
而且,大概率活不久了!
他压得住文武百官,不代表小皇子也压得住文武百官。
他可让千古一相真心效忠,不代表小皇子也能让千古一相真心效忠。
虽然有句话不好听,但事实就是“暗主佞臣”。
其实,史书上的一些赫赫有名的千古奸臣,也有可能是忠臣的。
奸臣、忠臣,无非一念之差。
论及缘由,无非是君王的差距。
君王是贤君,臣子便贤。
君王是昏君,臣子便奸。
如今,贤君在位,大相公江昭自是忠正非常。
可,若是幼主在位呢?
这一点,却是赵策英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基于种种担忧,时至今日,他有三种选择:
其一,清算权臣。
趁着身子骨还没差下去,彻底清算了大相公江昭。
如此,权臣退出朝野,幼帝自然也就不必担心权臣的问题。
当然,这也会滋生一个较为特殊的问题。
没有了江大相公,还会不会有其他权臣?
可能吗?
非常有可能!
类似于国舅,亦或是垂帘听政的太后,都有可能将小皇子吃抹干净!
所以,这一法子不太行得通。
其二,制衡权臣。
趁着身子骨尚好,借机简拔一些老臣,并不断打压大相公江昭的威望。
如此一来,自可造成臣子制衡的状况。
制衡时间一长,权臣权势消减,也就不再是权臣。
几位重臣相互制衡,自可让小皇子平安成长。
当然,这一法子也会滋生一些问题。
譬如,以江昭的本事,有没有可能打破制衡,重新统合内阁?
亦或者,本来的忠臣,有没有可能被这一招一点一点的逼得没有退路,不得不放弃造福社稷,转而专攻政斗之术?
其三,效仿诸葛亮故事,托孤于权臣。
这一法子,相较于清算和制衡来说,有一让人不可忽视的特殊点。
也即,维持了大相公江昭的权威。
这也就使得事情可能走向两种极端:
一、好的方向。
以大相公江昭的本事,以及托孤重臣的权威,足以其继续维持变法新政,甚至于创造盛世!
事实上,无论是清算,亦或是制衡,都不可避免的走向一种结局,也即无法继续推行变法革新。
大相公江昭,乃是变法唯一核心,这并非是空话。
没有江大相公主持新政,把握大方向,变法革新绝对是板上钉钉的会失败。
足以压倒一切的权威,正确的变法方向。
这就是变法革新成功的关键!
赵策英凝眉,面色异常凝重。
而一旦他不幸去世,且大相公江昭也遭到制衡,亦或是遭到清算,自然是意味着变法革新没了权威和大方向。
变法革新,自然也就会无法继续推行下去。
甚至于,可能都会有人“开倒车”,将一些已经成功推行的变法给取消掉。
二、坏的方向。
以大相公江昭的权威,要是真的走向了邪路,恐怕也是无人可拦。
文武大臣,可有不少人都是江昭简拔起来的。
那时,可能就不叫江昭了,改叫司马昭了!
“唉!”
赵策英连连摇头,久久无法抉择,异常犯难。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