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丰功伟绩,论功行赏!

    第295章 丰功伟绩,论功行赏!
    熙丰六年,五月十七。
    文德殿。
    文武大臣,有序肃立。
    丹陛之上,并未有人。
    其下,陛坫。
    小皇子赵伸扶手正坐,手掬蜜水,不时抿上一口,亦或是衔起一枚蜜饯,小口咀嚼。
    大相公江昭拾着文书,束手肃立。
    “噹——”
    一声钟吟,余音绵长。
    上上下下,为之一寂。
    “今日,暂且不议政。”
    “燕云传来了捷报,可与百官一齐观之。”
    一句话定了性。
    江昭拾着文书,注目于禁军中的一人,淡淡道:“折五郎,军报可有准备好?”
    “禀大相公,都已就绪。”一人走出,约莫二十一二的样子。
    观其举止,毅然果敢,一举一动皆是从容不迫,沉稳自若,自有一股可堪大任的气度。
    这却是秦州观察使折克行的幼子,名为折可适。
    自从燕云拓土,折克行就渐渐“闯”了出来,也算是小有名气。
    其子折可适,也就借着老父亲的光入了“诸班直”任职。
    诸班直,也即官家的近卫,隶属于殿前司管辖。
    其中成员,大都是较为有志气的将门子弟,亦或是勋贵子弟。
    为君王护卫,任职诸班直,这算是一条独属于武将子弟的晋升路径,就跟文人的翰林院一样,无非是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别。
    而事实证明,入职诸班直也的确是有前途。
    偶尔一些运气上佳者,不单有机会入官家的眼,也有机会得到一些重臣的关注。
    折可适此人,天资禀赋,颇为通晓兵书,于兵略一道有其独到的见解,论起兵略本事,仅是略逊于种师道。
    一次偶然的机会,却是引起了江昭的注意。
    折五郎!
    天下两京一十三省,有机会被江昭叫出名字的人,不多!
    “让人将军报抬上来吧。”江昭平和道。
    “诺!”
    折可适一礼,大步退了下去。
    简单的几句传唤,引起不少人精连连注目。
    而关注的重点,无非有二:
    其一,自然是与折可适有关。
    天下人,谁人不知大相公惜才?
    凡受其注目者,都可谓是前程一片坦途。
    特别是受其注目的武将,“成才率”相当骇人。
    时至今日,真正受过大相公注目的武将子弟,也就寥寥五六人而已。
    老一辈的顾廷烨、王韶,都是入枢理政的存在。
    中生代的种谔,一样是紫袍披身,有望入掌枢机。
    新生代的种师道,也是立了不少功勋,甚至是在官家心中都挂了名的人。
    而今,竟然又添了一人。
    折可适!
    “嘶~!”
    短短几句话,就让一些文臣眯起了眼睛,甚至都生起了联姻的的心思。
    盛氏一门的崛起,未必不可复制!
    其二,主要是与江昭有关。
    却见江昭束手而立,脸上的的严肃一下子去了七分,挂上了一抹藏不住的笑意,一副轻松写意的样子。
    不少人心头一震。
    作为宰辅大相公,江昭宰执天下,自有上位者的肃穆,非轻易,不言笑。
    自从大军北上以来,更是日理万机,辛苦非常,几乎不存在“笑意”一说。
    当然,这也有大军北上,为国杀伐,必须得以严肃为主的缘故。
    如今,其竟是难得的一笑,可谓是相当罕见。
    难道
    自上而下,一时尽是期许目光。
    约莫十息左右。
    一副五尺大小的木架被抬到大殿正中,锦布铺垂,上载文书。
    果然!
    粗略一瞥,不少人暗自心惊。
    【赖陛下神武天纵,庙堂运筹决胜,三军效死,终使幽蓟山河重归版图,今奏北伐全功:
    五月十一,王师北驻燕云,慑服辽邦。敌酋畏天威,遣使乞盟,遂订《燕云之盟》。
    其约曰:辽国尽割燕云十六州故地归周;自此息兵修好,永为邻邦。
    自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割地媚辽,至此一百三十七载,胡骑凭关隘之险屡窥中原,实为中原百年之痛。
    此非独拓疆千里,实为续秦汉隋唐之正统。
    自此九域完璧,社稷永固,不乏人臣涕泣,山呼万岁!
    交割舆图、户籍册档,已专骑驰送阙下。
    燕云已复,天佑大周!
    谨奉表以闻。】
    军报为笔杆子苏轼代笔。
    该说不说,作皇帝的笔杆子,官位晋升是真的简单。
    自从交趾灭国,苏轼就已晋为从四品的右谏议大夫。
    不出意外,一旦大军入京,苏轼还会晋升一次。
    简直是躺赢狗!
    “五月十一,辽、周二国遣使谈和,成燕云之盟,约定互不侵犯,结为友好邻邦。”
    “辽国,就此割让燕云十六州,退兵撤民!”
    江昭负手,重重道:“自天福元年,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让于契丹人,已有一百三十七年整。”
    “燕云十六州,终是重归中原正统!”
    “这——”
    文武大臣,相视一眼,尽皆大震。
    “功在千秋,实为千古功业!”
    “哈哈!大一统!自此以后,谁人敢言大周非是大一统,老子非得打死他!”
    “大周之强,自此始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太宗文皇帝,也莫过如此!”
    “拓土燕云,实为官家与大相公之千古功绩矣!”
    吹捧之声,不绝于耳。
    就连二愣子齐衡,也不免来了一句“官家与大相公,实为千古君相”,引得好些人望过去,一脸的惊奇。
    短短几息,上上下下,文武大臣,尽皆满面红光,与有荣焉。
    要问为什么?
    无它,燕云十六州的存在,意义实在是太过重大!
    其实,若是论起纯粹的“价值”,燕云十六州并非是不可或缺。
    千里山河,其实也就一路的大小而已。
    论起面积,甚至都不及熙河、熙丰两次拓土而得的十二州山河。
    丰茂程度,更是不及河湟之地。
    但,意义不一样!
    燕云十六州,乃是“大一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大一统的概念,始源于《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的一则记载: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其后,始皇帝横扫六合,一匡天下,让大一统有了具象化。
    西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正式将大一统与天命正统合一。
    非大一统,也即非正统!
    自此,大一统和正统算是有了较为标准的核心判断标准。
    无关道德,无关民族,无关功绩,唯与一样标准挂钩——疆土!
    准确的说,乃是以关中、中原、巴蜀、江南、岭南、幽蓟为核心的一片区域,也即长江和黄河为核心的地区。
    这一片区域,也就是始皇帝一统天下时的疆土。
    就像西域,始皇帝没有成功打下来,那就与大一统无关。
    有,自然是更好。
    没有,也不影响成为大一统政权。
    自秦汉至今,已是千年有余,关于大一统的定义,可谓是深入人心。
    大一统王朝与非大一统王朝,后世人给予的评价更是两种概念。
    太祖、太宗两位皇帝,也都有过关于应对燕云十六州的对策。
    为的,就是实现大一统。
    太祖皇帝,其主要战略是集中兵力攻打尚未归附的南唐、吴越两大政权,也就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布局思路。
    对于燕云十六州,据史书记载,太祖皇帝主要是想走“赎买”的路子。
    当然,敌人肯定不会平白割让疆土。
    真要执行起来,估摸着也就跟官家赵策英实现大一统的法子大差不差。
    无非是集中兵力,暂时性休养生息,以恢复经济生产为主。
    一旦时机合适,行军北上,将契丹人打至连连败退,自可谈和,赎买燕云。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
    烛影斧声,千古佳话,太祖皇帝含恨亡故。
    太宗皇帝继位,一样是颇有野心,志在实现大一统。
    可惜,太宗皇帝武略不行!
    太祖皇帝打得过契丹人,不代表太宗皇帝也行。
    于是乎,大一统自是没了声响。
    至于真宗,以及先帝?
    老实说,不被人南下擒龙,就已经是老天保佑了。
    也正是因此,百年国祚,四代先帝,作为大一统的一块拼图——燕云十六州,愣是就真的没集齐!
    还得是官家赵策英,王朝中期,竟然还能实现大一统!
    这就很猛。
    如今,燕云十六州入手,也即意味着大周正式迈入了大一统王朝的行列,就此成为了继秦、汉、西晋、隋、唐以来的大一统政权。
    千百年后,熙丰年间注定将会是后人聚焦的重点。
    史书之上,必将大书特书。
    约莫百十息左右。
    “咳~!”
    一声轻咳,大殿上下,齐齐一寂。
    江昭淡淡道:“不久,官家与拓边功臣就将班师回朝,一些较为重要的事情,江某就安排下去。”
    文武大臣,齐齐肃立。
    “其一,关于大贺。”
    “翰林司、尚食局何在?”江昭向下望去。
    “在。”
    一老一壮,两名红袍官员走出。
    翰林司,单就名字而言,可能会认为其是翰林院的下设司衙。
    但实际上,其是光禄寺的下设司衙。
    命名翰林,主要是其主管茶、酒、汤、果,游幸设宴、内外筵设,以及掌管翰林杂役的名籍。
    “大贺八日。”江昭平和道:“相应的膳食,以及庆贺的布置,切记莫要有差错。”
    八日?
    两人一讶,旋即一礼:“诺。”
    一般来说,就算是有了大喜事,也就庆贺一两天,偶尔一些较为重大的,可能是三四天。
    熙河、熙丰两次拓土,都是大贺七日,其实已经是较为“超规格”的庆贺。
    此次,庆贺八天,主要是为了体现实现大一统的意义非凡。
    毕竟,单是开疆拓土都大贺七日,大一统肯定得高上一些。
    至于说,为何不是代表着数之极的九日?
    以其他人的观点,可能是认为数之极为九不太好,因而官家并未选择九日。
    但,江昭却是一清二楚。
    赵皇帝,估摸着还想灭了辽、夏二国呢!
    数之极,估摸着是得留给灭国之功!
    只是
    江昭眼中闪过一丝忧虑,沉吟着,徐徐道:
    “其二,涉及礼部、工部。”
    礼部尚书吴奎,工部尚书孙永权,皆是一步迈出。
    “官家欲效仿二十四凌烟阁臣,设昭勋阁。”
    “工部的人,单独建造出一座新的大殿,命名为【昭勋】。”
    “礼部的人,试着布置一下二十四昭勋阁臣的画像布局,一干祭祀,也得准备好。”
    “切记,昭勋阁一定要大气。”江昭叮嘱道。
    二十四昭勋阁臣的人选,肯定是官家单独拟定,与臣子无关。
    不过,昭勋阁的建造,以及一应布局,还是得重视一二。
    否则,不伦不类,平白惹人嗤笑。
    “诺。”
    两人心头一凛,相继退下。
    不时有人暗自相视,议论不断。
    二十四昭勋阁臣啊!
    凡名列其中者,必定千古留名!
    不少人向着江昭望去。
    大相公江昭,这位是必定入阁的存在!
    有些人,其名列阁中,主要是可借此彰显功绩非凡。
    有些人,其名列阁中,主要是为了证明“名单”没有水分。
    大相公江昭,无疑就属于是可证明昭勋阁没有水分的狠人!
    后世人的眼睛,可雪亮着呢!
    “就这样吧。”
    “至于是否泰山封禅.”
    江昭平和道:“还是看官家的决意吧。”
    通常来说,一旦实现大一统,肯定是得泰山封禅。
    但问题在于.
    凡入朝者,都是一等一的人精。
    即便江昭没有确切的说什么,但文武百官也都基本领会了意思。
    泰山封禅,着实是被真宗皇帝拉低了门槛!
    一位差点就被南下擒龙的君王,毫无功绩,好大喜功,竟然好意思泰山封禅?
    于是乎,本来必定封禅的流程,究竟是否要去,也就成了“问号”。
    此事,去和不去,都注定会有特殊的政治意味。
    “散朝——”
    一声尖呼,文武百官,相继退去。
    妫州,中军大营。
    褚纸铺就,朱笔沾墨。
    江昭、顾廷烨、种谔、章衡、张鼎、种师道、石元孙、郑顺、郑晓、郭逵、梁昭、姚兕、折克行
    沉吟着,二三十道名字,一一书就。
    “呼!”
    赵策英扶手正坐,长呼一口气。
    凡此二十余人,都是拟定封爵,亦或是封号略有变动的人。
    燕云大胜,意义实在太大。
    就算是日后灭了辽、夏二国,意义可能也未必能与之相媲美。
    为此,赵策英却是决定大封一次。
    一方面,他的真的高兴。
    经此一役,千古一帝、世宗皇帝皆可谓已入囊中。
    区别就在于,究竟是可成为千古一帝中的佼佼者,还是千古一帝中垫底的存在。
    另一方面,也是在借机培养新的功勋集团。
    太祖一脉与太宗一脉,终究是有所差别。
    为了皇位稳固传承,必须得有真心簇拥太祖一脉的人。
    就以赵策英的规划来说,却是准备大一统重封一次,灭辽、夏重封一两次。
    如此一来,估摸着就能有四五十户实权勋贵承受皇恩。
    他年,联合子川,君臣二人创造千古盛世,自可让太祖一脉的统治深入人心。
    皇位传承,就此便是稳若泰山!
    “嘶~!”
    一阵刺痛,赵策英连忙伸手按住左臂,脸冒虚汗,不禁连连皱眉。
    怎么越来越痛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