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关于电影我是如此爱你……

    只能说少爷是个非常敏锐的人,仅仅通过几天看池影他们拍摄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而付远琛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池影带着“特殊情绪”去拍这部电影的。
    像谈逸之前没有看过剧本,所以也不可能觉察到池影的心情,陆伟倒是看过剧本,并且一起拍了这么长时间,但他只是隐隐约约的有种感觉,没有像少爷这样一针见血。
    池影在饭桌上沉默了一会儿,又说道:“所谓的‘规则’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理与否,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规则。
    客观上讲,我们在座的这些人,都是规则的受益者。有时候,规则确实限制了我们,但同样也会保护我们。规则的存在,可能会遏制某些上限,但同样也保障了下限。
    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对抗过规则。比如说,有些事情我们明明知道最后的结果会跟前人告诉我们的一样,这就是因为规则的存在,但是年少的我们依然想按照自己的心意肆意妄为一次。
    这部电影其实是关于一群少年的故事,因为是少年,年纪还轻,所以还可以重新来过。
    我没有愤怒,我只是在阐述一个现实,而且还是正面现实。
    因为年少,可以豁出去试着冲破规则一次,然后发现无法成功后,再次回到规则中来,一切都还来得及。
    真要等到一切都无法挽回时,再选择去遵从规则,其实已经晚了。
    那这一切就是负面教训了……”
    话说到这儿,其实池影已经有些后悔了,而少爷也有些后悔。
    池影后悔的是,少爷明显是他们当这么多小伙伴当中,最聪明最敏锐,对电影的领悟也是最强的那个人。
    如果这部片子让少爷来演“玄奘”,说不定能碰撞出更强烈的火花。
    但那个时候付远琛有着更好的选择。
    在这个年代,能跟着好莱坞的顶级大导演和剧组去演《珍珠》这种冲奥片,肯定是比跟着池影来拍《西行》,未来前景更大一些。
    她自然要尊重别人的选择,而且换了是她,肯定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
    而付远琛的后悔,则是因为通过这几天近距离地观察《西行》这部电影,他发现,他对好莱坞的那部戏已经没有像之前那么渴望了。
    他反而在想,如果自己来演这部电影会是怎么样,是不是更能契合自己的内心,或是对未来发展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现在说这些都是无济于事了,甚至这些想法都能不能宣之于口。
    池影一直非常欣赏少爷。
    虽然以前稍微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付远琛整个人都是劲劲儿的,比较招人烦,但是他的才华真是出类拔萃。
    谈逸演技也很出众,而且也比较敏锐。但是谈逸之所以能跟池影这么默契,主要是因为多年同学的关系,他们俩之间更熟悉一些;或者说谈逸对池影一直非常关注,所以才能如此敏锐能觉察到池影的某些情绪变化。
    付远琛则纯粹是因为太聪明,才会对池影的电影有这样的感悟。
    少爷这次过来,主要还是想跟池影聊聊自己的那些事儿。
    他在饭桌上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这里坐着的都是他们志同道合的一群小伙伴,他也不怕大家出去说。
    不过池影听了之后,还是嘱咐大家,“有些话我们私下里讨论讨论就行了,不能往外讲……”
    跟陆伟、孙妍妍,还有卫小敏都知道这其中的利害。
    转过头池影又对付远琛说道:“付远琛,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跟你讨论这个问题。
    你很爱电影,你也很爱表演,但是确实就像谈逸说的那样,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会有活跃期,也有蛰伏期。
    同样,一个行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说这几年,电影行业也渐渐活跃起来了,很多观众也逐渐愿意回到电影院去看电影,把看电影当做一个重要的娱乐休闲活动。我们整个行业也要慢慢的进入活跃期了。
    但是一个行业不可能永远都处于活跃期,或许在20年或者10年之后,它就会进入变革期、转型期、乃至蛰伏期……那时候你顶多也才40来岁,你是不是就想彻底的退休在家养老,或者是抠脚赋闲?
    这是不可能的!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不会这样做的。再比如,同样处在活跃期时,行业或许会出现一些我们不能忍受的乱象,比如说,像传统电影人沦为纯粹工具人,无法在电影拍摄中表达自己的观念,甚至表达某些负面的价值取向,但是却能赚钱,你要如何面对这种现象呢?
    是同流合污装作看不见,还是为了洁身自好淡出这个圈子,这都是我们大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像我们这些年轻人,现在正在积极的讨论如何把商业片拍好,但是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么做并不是单纯为了挣钱,我们其实还是为了振兴行业,更想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电影。只不过我们所谓的好电影,不是传统的老一辈电影人认为的好电影。
    那种纯粹的艺术片,我们不会拍吗?我们真的拍不出来吗?只不过广大群众不爱看,我们不能这样干,这就是观念的转变。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是不是也会逐渐成为别人口中‘不合时宜’的那拨人呢?
    或许到那时候,挣钱成了拍电影唯一的动机,而不是在讲故事之余宣传正确的价值观。
    即使粗制滥造,即使不符合逻辑,但是为了取悦观众,某些电影人都愿意做。
    到了那时候,我们是要出面阻止还是装聋作哑?那我们
    会不会也像这个年代的传统电影人那样,未来成为了阻碍电影发展的角色呢?
    如果无法忍受我们是不是要退出一线舞台,彻底向这个圈子告别呢?”
    池影的一席话让大家都陷入了思考。
    “当那种趋势成为普遍潮流的时候,我们如果不妥协,我们应该怎么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许我们就要识趣地蛰伏起来。
    这种时候,如果我们各自都有一个国家系统内单位可以退守的话,我们就不算真正退出这个圈子,我们还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我们完全可以躲在自己的角落里,利用这次蛰伏契机,练好功夫,等待时机破茧重生,重新来过!”
    池影说到这里,就想到前世电影圈后来的那些乱象。很多大导演向资本或是流量市场屈服,他们究竟是主动屈服还是被动屈服?那时候的池影不得而知,但是她不相信,这些大导演内心深处真的是一点都不在意,真的为了钱就放弃一切原则吗?说到底,他们已经功成名就,他们也曾有着自己的事业激情和理想,或许更多是无法与潮流对抗吧!
    比如有一次,那时候池影已经是年纪不小了,有一天她在网上看到一位著名的电影导演砸锅卖铁,自筹资金拍了一部艺术片,当时几乎是倾家荡产,片子拍出来后却没有办法在院线里上映。于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公然在网络上下跪,求发行商给他们排片。
    当时她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那晚上嚎啕大哭一场,因为这其实是一个时代的远去。池影甚至当时都庆幸,自己当时已经不在这个圈子里了,可那种心痛如绞,痛不欲生的感觉又是那么真实。
    90年代的时候,当华国人第一次在戛纳电影节上拿到金棕榈的时候,国内的电影人真是非常振奋。
    大家都觉得,华国电影界已经萧条颓废了那么多年,终于要起航了!
    不过若干年后,那些高唱凯歌的电影人才知道,那次获奖,不是华国电影繁荣的开局,而是落幕。
    还未开始,就已结束。
    只有大猫小猫两三只,在那强撑……
    直到21世纪,华国电影才真正的兴盛起来。
    而这次腾飞,并不是因为电影本身有了什么突飞猛进的发展,更多地因为华国经济发展的大潮,普罗大众对娱乐休闲乃至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才有了这次的青云直上。
    华国电影更是凭借着市场的扩大,资金的充盈,从业人员的复兴,才迎来了与外来势力一战的实力。
    但是那时候,这一代电影人几乎已经老去,更多的是新生代年轻人充当了行业领头羊!
    付远琛听了池影的话,也很震惊。他更多的是从个人发展角度,来考虑这件事的。
    但是池影却向他分析了整个电影行业未来可能出现的负面局势,这让他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因为个人在潮流趋势面前都是渺小的。
    他只看到了眼前自己20多岁时候的事情,他真没有想过40多岁时的境况。
    但是电影和表演确确实实是他想从事一生的职业,他很爱这个行业,也想一辈子呆在这里。所以池影跟他说了这些以后,他也在记在了心里。
    池影喝了一口酒,又跟大家说道:“我们现在关起门来说,即使已经拍了几部电影,但我们其实仍然行业的新人,我们也都是规则的受益者或者是遵从者。那么到了以后,我们能不能成为规则的把握者,甚至是制定者?我们可不可以用凝聚力量来对抗潮流?不对,都不能说是‘对抗’,因为潮流是没有办法对抗的,但是我们可以引导潮流!
    我们是如此的爱电影,当未来的发展和我们的理想背道而驰时,我们真要眼睁睁地看着吗?如果不想这样,就要早做准备,甚至做好最坏的准备。
    当一个行业要发展要壮大,要走向巅峰,走向世界的时候,必然需要引进更多的外来势力加入其中。华国电影真要飞速发展,单靠我们这些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肯定还有外来的资金,科技的发展,再乘上华国经济发展的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