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地方誌鸣谢字幕
在池影的初步设想中,整部电影主要围绕“吴岳刺杀五大臣案”,以及“浙皖起义”这两个重要事件为主线,将光复盟的三个主要人物吴岳、许锡翎和秋璟都串联起来。
其中第一次“刺杀五大臣案”失败,是第一个小高潮;再到两年后,“浙皖起义”是全片大高潮。
电影的核心主题就是:今天的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有些先烈虽然付出血的代价,探索的路也并没有成功,但是没有他们在绝望之下的奋起一搏,不断试错,也没有后来华国革命的最后成功。
影片暂定名为《大江东去》。
目前按照池影对这几个人物的一些初步印象,原型特征非常模糊,只有大概人物生平经历,一些更细节一些的东西就无从谈起了,所以需要认真做大量的文史资料准备工作。
这个时代,还不像前世后来网络那么发达,在浏览器上随便输入一下要查的东西暂时,就能“哗哗哗”出来好多页面。
所以池影晚上回家吃过饭以后,就跟自己老爹闲聊了一下,就是今天下午看到许锡翎雕像被毁,有所感触,想写一个关于本地近代革命史著名人物事迹的电影……
“爸,我对这段历史其实了解的并不深刻,所以真要形成剧本,肯定要有完整的人物小传的……如果要查这类本地的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应该从哪里入手?”
毕竟池爹也是本地的文化系统的人,应该比她这个菜鸡要更了解其中的门道。
池爸爸想了一下,就说:“我觉得要么就要是去本地文史档案馆或是图书馆,但是图书馆太宽泛了,文史档案馆要进去查资料肯定要介绍信的,你们单位在京城,现在开也来不及……要不我们去地方誌办公室那边看看行不行!”
池影对“地方誌办公室“闻所未闻,茫然道:“那是个什么单位?”
“就是政府文化局底下的一个机构,冷门清水衙门,不过我认识一个朋友就在文化局这边,我听他提起过……”
池爸爸跟池影说:“你别着急,我帮你联系联系。”
系统里有熟人好办事,于是池爸爸又去打了一通电话,最后好不容易通过文化局的那个朋友找到了地方誌办公室的一个主任,姓陶,还约好了明天上门到对方办公室去细谈。
父女俩忙了一个晚上,尤其是池爸爸热火朝天,兴高采烈,他觉得能帮到自己家女儿是件特别骄傲的事情。
不过池妈妈特别不高兴:“你都放假了,还搞这些干嘛?”
池爸爸更不高兴地怼她:“创作!知道吗?姑娘在创作!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做好后勤就是了,啰嗦什么!”
“不是,放假不就应该歇着吗?”
“你懂什么?有灵感了一定要抓住!你看她这样闲得住吗?这是干事业!你不懂这里面的乐趣!”
第二天早上正常上班时间,池爸爸就带着池影直奔目的地。
父女俩在文化局大楼那边绕了好长时间,后来还是遇到了池爸爸文化局的另外一个熟人,在他的指引下,父女俩才在一个犄角旮旯里找到了地方誌办公室。
到了地方,又找到了那位事先联系陶主任。池影见也是一个快退休的老人儿了,头发花白,鼻梁上的眼镜儿都跟啤酒瓶底似的,一看就有那种“行走的活字典”感觉。
陶主任昨天接到池爸爸朋友联系电话的时候,对方说的很含糊,说是有朋友私下里要到地方誌这边来查点资料。
他当时觉得很奇怪,因为现在各地地方誌办公室完全是按照政策规定在履行职能,主要工作就是每年都要编纂出版一本本地地方誌。
《地方誌》本身就是搜罗本地的一些史实资料,从远古一直往后出,从有这个机构开始就按年推进,目前已经出到新华国时期了。
但是说实话,这些刊物出来了主要送到本地的图书馆;还有一部分就是分发到政府机构各单位去
,然后就在某个角落里吃灰了。除了地方誌办公室自己人要校对查看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人碰过这份刊物。
这位陶主任很热情地给池爸爸和池影泡了两杯茶,“我不知道你们要查什么,但是要是能帮上忙,我一定帮……”
因为这时候还有几天就要放假了,整个办公室楼道里都是冷冷清清的,很多办公室的门都关着。其实很多正常工作的机构人员都已经跑得差不多了,更何况他们这种不打听都不知道的单位。
不过幸好陶主任很负责,每天都是正常上班坚守岗位,要不然池影就抓瞎了。
池爸爸跟陶主任介绍:“这是我女儿池影,她是个电影导演,您最近看了那部《白蛇传》吗?就是我女儿导的……”
陶主任眼睛一下瞪大了:“哦,知道知道,这是咱们江城的名人呀!我看过那片子,真不错,好像都创记录了。池导,您是要找什么资料吗?”
于是池影把自己的来意说了。
她和陶主任强调:“这其中有些史料我了解得不是很详细,之前我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着手了解。我爸就觉得您这儿应该会有些资料留存,您看看您这边能不能帮我查查相关资料。除了这三个人物和事迹以外,还有包括‘浙皖起义’和其它一些本地近代革命大事的资料……”
陶主任兴奋得不得了,他连连追问:“池导,您真要拍这么一部电影吗?你也是江城人,我们这里真的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
“只是一个初步设想。像我在华国剧本策划中心,每年都有拍摄任务的。但是今年拍摄任务已经完成了,明年我本来是想拍关于我们本地戏曲的一部电影。后来昨天看到许锡翎像发生了那事,就突发奇想有这么一个创意了。您也知道,拍一部电影是从剧本开始的,尤其是这种涉及到真实人物和事件的,更要有大量的史料支持的,所以您这边能不能给我帮帮忙?
“没问题,没问题!我们一定全力支持!”陶主任马上去转到自己办公桌后面,那里有满满一排的书柜,陶主任端出一摞资料就开始翻找。
池影也凑过去看那些资料。
她非常震惊,那些都是手工抄写装订的一些检索表,上面的字非常漂亮工整。陶主任好像因为主撰地方誌有一段时间了,所以对这些详细的资料记载非常熟悉,哪一年的《地方誌》记载了哪些资料,一下子就能翻到,然后又根据这些检索去找具体的书。
陶主任很快就找到好几本介绍这一方面的资料,主要就集中在民国阶段。他还跟池影解释:“其实我们本地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但是比较散……好在我们这边还有个编纂索引,还可以查到一些,您要是不在我这地方,还真不大好找。”
池影就非常佩服自己爸爸,觉得确实找对了人,找对了地方!
陶主任进进出出,后来索性把还在留守的两个小年轻找来帮忙。
他根据检索来找具体是哪本《地方誌》,那两个小年轻就去不同的仓库找到实体书,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时间过去的很快,快到中午的时候,这边就找出四、五本有相关历史记载的《地方誌》了,翻开了上面还刊登了一些老照片。
池影非常感激,现在已经入秋了,但是天气还挺热的。这边办公室也没有开空调了,陶主任他们怕把一些纸质资料弄乱,连电扇都没开,进进出出忙得满头大汗。
池影问陶主任:“陶主任,这些资料不老少,能不能让我借阅一下,我看看回去能不能拍一下或者手工记录一下?”
“不用这么麻烦!我们这边每本《地方誌》都有不少留存的,您是为了工作,直接拿回去用。说实话,要不是像您这种确实有需要的,平常真是没什么人看……这几本是我现在能找到的,就在我们这边库房里,您可以直接拿走,后面我继续找,找到了再联系您……”
“那我要不要写个收条什么的?”
“不用、不用……都是工作!”陶主任连连摆手。但是站在旁边的一个小年轻轻轻捣了他一下。陶主任也反应过来了,貌似犹豫着想要说什么,但又神情尴尬……
池爸爸也是在文化单位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了,一下就明白过来了。像池影这种类似于文化界的名人到他们单位这边来寻求帮助,查找资料,确实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但肯定还是要留下点痕迹什么的。
“那陶主任,您看这样好不好?您的名字我知道,这两位同志麻烦也把名字写给我们一下。我们池影回去给你们写一封感谢信,谢谢你们对池影剧本创作的支持,这样我们拿了你们的刊物也算有个交代!”
那两个年轻人一听这话,头点的跟小鸡啄米似的,他们就想要这个;陶主任也脸红红地一个劲儿表示感谢。
池影见此情景,灵机一动。她上部电影在东阳影视基地拍摄的,后来在《白蛇传》片尾还特意鸣谢了“东阳县人民政府”和“东阳影视拍摄基地”。就这两行字,让当地政府和拍摄基地那边高兴得要命,这就相当于给对方打广告了,还是这种等级的宣传平台。
于是她也补了一句:“我说的这部电影最后要是能投拍上映的话,我也会在片尾鸣谢你们办公室的。所以麻烦把你们单位全称写给我一下……”
嚯!这听着太高大上了!
陶主任脸更红了,但也没有一点犹豫,立刻就找了一张带他们单位名称红色抬头的便签纸过来,工工整整地把他们单位的名称,他自己、还有两个工作人员的名字都写上去。
其中第一次“刺杀五大臣案”失败,是第一个小高潮;再到两年后,“浙皖起义”是全片大高潮。
电影的核心主题就是:今天的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有些先烈虽然付出血的代价,探索的路也并没有成功,但是没有他们在绝望之下的奋起一搏,不断试错,也没有后来华国革命的最后成功。
影片暂定名为《大江东去》。
目前按照池影对这几个人物的一些初步印象,原型特征非常模糊,只有大概人物生平经历,一些更细节一些的东西就无从谈起了,所以需要认真做大量的文史资料准备工作。
这个时代,还不像前世后来网络那么发达,在浏览器上随便输入一下要查的东西暂时,就能“哗哗哗”出来好多页面。
所以池影晚上回家吃过饭以后,就跟自己老爹闲聊了一下,就是今天下午看到许锡翎雕像被毁,有所感触,想写一个关于本地近代革命史著名人物事迹的电影……
“爸,我对这段历史其实了解的并不深刻,所以真要形成剧本,肯定要有完整的人物小传的……如果要查这类本地的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应该从哪里入手?”
毕竟池爹也是本地的文化系统的人,应该比她这个菜鸡要更了解其中的门道。
池爸爸想了一下,就说:“我觉得要么就要是去本地文史档案馆或是图书馆,但是图书馆太宽泛了,文史档案馆要进去查资料肯定要介绍信的,你们单位在京城,现在开也来不及……要不我们去地方誌办公室那边看看行不行!”
池影对“地方誌办公室“闻所未闻,茫然道:“那是个什么单位?”
“就是政府文化局底下的一个机构,冷门清水衙门,不过我认识一个朋友就在文化局这边,我听他提起过……”
池爸爸跟池影说:“你别着急,我帮你联系联系。”
系统里有熟人好办事,于是池爸爸又去打了一通电话,最后好不容易通过文化局的那个朋友找到了地方誌办公室的一个主任,姓陶,还约好了明天上门到对方办公室去细谈。
父女俩忙了一个晚上,尤其是池爸爸热火朝天,兴高采烈,他觉得能帮到自己家女儿是件特别骄傲的事情。
不过池妈妈特别不高兴:“你都放假了,还搞这些干嘛?”
池爸爸更不高兴地怼她:“创作!知道吗?姑娘在创作!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做好后勤就是了,啰嗦什么!”
“不是,放假不就应该歇着吗?”
“你懂什么?有灵感了一定要抓住!你看她这样闲得住吗?这是干事业!你不懂这里面的乐趣!”
第二天早上正常上班时间,池爸爸就带着池影直奔目的地。
父女俩在文化局大楼那边绕了好长时间,后来还是遇到了池爸爸文化局的另外一个熟人,在他的指引下,父女俩才在一个犄角旮旯里找到了地方誌办公室。
到了地方,又找到了那位事先联系陶主任。池影见也是一个快退休的老人儿了,头发花白,鼻梁上的眼镜儿都跟啤酒瓶底似的,一看就有那种“行走的活字典”感觉。
陶主任昨天接到池爸爸朋友联系电话的时候,对方说的很含糊,说是有朋友私下里要到地方誌这边来查点资料。
他当时觉得很奇怪,因为现在各地地方誌办公室完全是按照政策规定在履行职能,主要工作就是每年都要编纂出版一本本地地方誌。
《地方誌》本身就是搜罗本地的一些史实资料,从远古一直往后出,从有这个机构开始就按年推进,目前已经出到新华国时期了。
但是说实话,这些刊物出来了主要送到本地的图书馆;还有一部分就是分发到政府机构各单位去
,然后就在某个角落里吃灰了。除了地方誌办公室自己人要校对查看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人碰过这份刊物。
这位陶主任很热情地给池爸爸和池影泡了两杯茶,“我不知道你们要查什么,但是要是能帮上忙,我一定帮……”
因为这时候还有几天就要放假了,整个办公室楼道里都是冷冷清清的,很多办公室的门都关着。其实很多正常工作的机构人员都已经跑得差不多了,更何况他们这种不打听都不知道的单位。
不过幸好陶主任很负责,每天都是正常上班坚守岗位,要不然池影就抓瞎了。
池爸爸跟陶主任介绍:“这是我女儿池影,她是个电影导演,您最近看了那部《白蛇传》吗?就是我女儿导的……”
陶主任眼睛一下瞪大了:“哦,知道知道,这是咱们江城的名人呀!我看过那片子,真不错,好像都创记录了。池导,您是要找什么资料吗?”
于是池影把自己的来意说了。
她和陶主任强调:“这其中有些史料我了解得不是很详细,之前我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着手了解。我爸就觉得您这儿应该会有些资料留存,您看看您这边能不能帮我查查相关资料。除了这三个人物和事迹以外,还有包括‘浙皖起义’和其它一些本地近代革命大事的资料……”
陶主任兴奋得不得了,他连连追问:“池导,您真要拍这么一部电影吗?你也是江城人,我们这里真的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
“只是一个初步设想。像我在华国剧本策划中心,每年都有拍摄任务的。但是今年拍摄任务已经完成了,明年我本来是想拍关于我们本地戏曲的一部电影。后来昨天看到许锡翎像发生了那事,就突发奇想有这么一个创意了。您也知道,拍一部电影是从剧本开始的,尤其是这种涉及到真实人物和事件的,更要有大量的史料支持的,所以您这边能不能给我帮帮忙?
“没问题,没问题!我们一定全力支持!”陶主任马上去转到自己办公桌后面,那里有满满一排的书柜,陶主任端出一摞资料就开始翻找。
池影也凑过去看那些资料。
她非常震惊,那些都是手工抄写装订的一些检索表,上面的字非常漂亮工整。陶主任好像因为主撰地方誌有一段时间了,所以对这些详细的资料记载非常熟悉,哪一年的《地方誌》记载了哪些资料,一下子就能翻到,然后又根据这些检索去找具体的书。
陶主任很快就找到好几本介绍这一方面的资料,主要就集中在民国阶段。他还跟池影解释:“其实我们本地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但是比较散……好在我们这边还有个编纂索引,还可以查到一些,您要是不在我这地方,还真不大好找。”
池影就非常佩服自己爸爸,觉得确实找对了人,找对了地方!
陶主任进进出出,后来索性把还在留守的两个小年轻找来帮忙。
他根据检索来找具体是哪本《地方誌》,那两个小年轻就去不同的仓库找到实体书,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时间过去的很快,快到中午的时候,这边就找出四、五本有相关历史记载的《地方誌》了,翻开了上面还刊登了一些老照片。
池影非常感激,现在已经入秋了,但是天气还挺热的。这边办公室也没有开空调了,陶主任他们怕把一些纸质资料弄乱,连电扇都没开,进进出出忙得满头大汗。
池影问陶主任:“陶主任,这些资料不老少,能不能让我借阅一下,我看看回去能不能拍一下或者手工记录一下?”
“不用这么麻烦!我们这边每本《地方誌》都有不少留存的,您是为了工作,直接拿回去用。说实话,要不是像您这种确实有需要的,平常真是没什么人看……这几本是我现在能找到的,就在我们这边库房里,您可以直接拿走,后面我继续找,找到了再联系您……”
“那我要不要写个收条什么的?”
“不用、不用……都是工作!”陶主任连连摆手。但是站在旁边的一个小年轻轻轻捣了他一下。陶主任也反应过来了,貌似犹豫着想要说什么,但又神情尴尬……
池爸爸也是在文化单位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了,一下就明白过来了。像池影这种类似于文化界的名人到他们单位这边来寻求帮助,查找资料,确实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但肯定还是要留下点痕迹什么的。
“那陶主任,您看这样好不好?您的名字我知道,这两位同志麻烦也把名字写给我们一下。我们池影回去给你们写一封感谢信,谢谢你们对池影剧本创作的支持,这样我们拿了你们的刊物也算有个交代!”
那两个年轻人一听这话,头点的跟小鸡啄米似的,他们就想要这个;陶主任也脸红红地一个劲儿表示感谢。
池影见此情景,灵机一动。她上部电影在东阳影视基地拍摄的,后来在《白蛇传》片尾还特意鸣谢了“东阳县人民政府”和“东阳影视拍摄基地”。就这两行字,让当地政府和拍摄基地那边高兴得要命,这就相当于给对方打广告了,还是这种等级的宣传平台。
于是她也补了一句:“我说的这部电影最后要是能投拍上映的话,我也会在片尾鸣谢你们办公室的。所以麻烦把你们单位全称写给我一下……”
嚯!这听着太高大上了!
陶主任脸更红了,但也没有一点犹豫,立刻就找了一张带他们单位名称红色抬头的便签纸过来,工工整整地把他们单位的名称,他自己、还有两个工作人员的名字都写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