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章 你说一走路屁股就流脓?(月票加更
第1039章 你说一走路屁股就流脓?(月票加更4k )
昨天晚上太累了,根本没有时间检查这个东西。
加上施针的时候,方言也自用了三针,没怎么体会到这针的特殊之处,除了感觉有些重之外,方言就没啥感觉了。
不过既然叫燎原针,那十有八九是和火有关系了。
就像是之前贺普仁研究的火针一样。
不过这都是方言的猜测,下午还要和李春芳老爷子沟通了之后才知道。
方言把针又收了起来,重新拿出了海龙针。
“怎么刚才的针不用?”廖主任看到方言的动作,忍不住好奇的问道。
“那个是李春芳老爷子给的针,我还不知道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还是先用自己熟悉的比较好。”方言对着廖主任回应道。
廖主任听到这话恍然大悟。
点了点头说道:
“那确实用你擅长的针比较好。”
其实老爷子这种时间长的病症,方言最应该用的是天工针,海龙针是效率高,但是没说可以隔绝病气,天工针才是专门干这种活儿的。
但是奈何过来能带的东西有限,方言就只带了个海龙针过来。
希望它能够顶得住吧。
方言拿起海龙针,另外一边的邓财主动就跑过来打下手了。
经过昨天的事情后,他现在已经是有经验了。
来到方言身边后,已经拿到了房间里的电筒还有消毒的酒精和。
表现出一副助手的样子。
方言对着老爷子指了指沙发,说道:
“老爷子您躺着,我才好施针。”
后者点点头,起身来到沙发处躺了下来。
方言又示意他解开胸前的衬衫纽扣,他也立马照做。
接着他用酒精仔细擦拭着海龙针,针尖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这一根针方言记得是昨天抢救孙凯烧过的,现在看,针尖没一点变色。
这玩意儿也不知道是什么材质。
这时候老爷子平躺在沙发上,解开胸前衬衫,露出锁骨至肋骨的肌肤。
方言拿着针,另外的无名指指尖先在老爷子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位置轻轻按压,感受了一下皮下肌肉的张力。
病的时间太久了,整个身体的肌肉状态都和正常人不一样了,师父陆东华身上的腱子肉还和铁块儿似的,他这个摸着像是一层薄薄的橡胶。
方言对着患者说道:“老爷子,扎针时会有点酸麻,忍一忍就好。”
一些没怎么做过中医治疗的人,气感反倒是比做过的要好。
所以方言得先给他打个预防针,免得到时候感觉身体得气后慌了神。
这时候一旁邓财举着电筒紧跟方言身后,光圈随着方言的手指移动。
只见方言右手三指捏住针柄,手腕微沉,海龙针的针尖尖与皮肤呈45度角,在肺俞穴处快速刺入了0.5寸,指腹轻弹针尾,针身立刻泛起细微震颤,下一秒一圈红晕出现在了海龙针的周围。
“嘶……”老爷子感觉一股子气在胸口冒了起来,忍不住抽了一口凉气。
方言对着他说道:“这是肺俞穴,通调肺气,专门化您肺里的热痰。”
说话间缓缓行针。
老爷子感觉一股异样的凉气。
“这针怎么有股子凉气?”老爷子问道。
方言知道海龙针的气感最强,见效最快,他说道:
“这个是正常现象。”
老爷子听闻后,对着一旁看着他的廖主任笑着说道:
“我也是扎过银针的,这次感觉和其他不一样。”
廖主任也笑着说道:
“那是当然了,一样就治不好你了。”
接着方言他左手拇指已按住老爷子前臂掌侧、腕横纹上7寸的孔最穴,在邓财的电筒光下,又是一针下去,同时说道:
“孔最是肺经郄穴,止咯血最管用。”
海龙针在他手中如活物般灵动,刺入时几乎没带起一丝皮肤褶皱。
接着,方言如法炮制。
手指滑向老爷子腕部桡动脉搏动处的太渊穴,此处血管清晰可见,他改用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指甲掐住穴位,右手持针沿指甲边缘刺入0.3寸,针尖刚触及动脉搏动便稳稳停住:
“太渊是肺经原穴,您总觉得气短,就靠它补肺气。”
这次行针过后,他移步到老爷子膝盖下三寸的足三里,用提插补法刺入1寸,刚一行针,针感顺着小腿外侧一直传到老爷子脚背。
“好涨!”老爷子忍不住说了一声。
方言一边行针,一边说道:
“足三里能健脾胃,您吃饭不香,得靠它给身体撑腰。”
老爷子听到后,点了点头。
最后,方言在老爷子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找到太溪穴,针尖斜向足跟刺入0.8寸,拇指向前缓缓捻转,同时说道:
“太溪滋肾阴,您头晕目眩的病根就在肾水不足。”
海龙针依次刺入,针身在皮肤外露出不同长度,随着老爷子的呼吸轻微起伏。
方言退后半步观察针位,见所有针尖都泛着细碎的反光,如同水面上颤动的星光,这才对邓财点头:“留针……二十分钟,注意看着针尾有没有渗血。”
其实海龙针一般留针十分钟就行了,但是这个病方言打算多留一些时间。
邓财点了点头。
方言接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对着后面的人说道:
“来,下一位。”
廖主任对着后面一个中年人招手,示意他上来坐下。
这次来的是一个四十多岁出头,看起来皮肤有些黑,精神状态不太好的人。
方言看他的皮肤,想起东南亚人。
不过他的长相却是正儿八经的国人长相,而且说话字正腔圆。
“方大夫你好!”对方甚至还有股子天津味儿。
方言对着他问道:
“你好,您是什么地方不舒服?”
对方回应道:
“我这个是从76年的跟着跑船后开始的,当时我负责从香江到津门的航线运输工作,有一次吃了海里的东西就开始拉肚子了,当时在船上治疗了一下,好了过后我就感觉身体一直很累。”
“后来我又出现了一些其他症状……”他说的有些欲言又止。
方言对着他问道:
“具体点。”
对方舔了舔嘴唇,说道:
“要不我们换个地方聊?”
方言一怔,旋即点头:
“好!去里面。”
他指了指隔壁屋子。
中年人感激的看了方言一眼,然后站起身立马朝着隔壁主卧方向走去。
其他人有些好奇的看着,不过倒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廖主任对方言点了点头,方言这才起身跟了上去。
进房后,中年人坐在窗边,方言走过去催问:“现在可以说了。”
他瞟了眼门口,压低声音,脸上带着尴尬:“我走路超过十分钟……屁股就会流脓。”
“嗯?”方言一怔,这症状他还是头回遇到。
见方言发愣,中年人也有些难堪。但方言很快恢复专业神情:“脓是什么颜色?除了乏力,肚子痛吗?”
患者松了口气,低声道:“像白色鼻涕一样的脓,除了累,就是肛门坠胀。”
方言问道:
“走十分钟就流?上厕所时能看到脓吗?”
对方摇头:“大多时候没有,我仔细观察过,更就像凭空流出来的。”
方言微微皱眉:“去看过其他医生吗?”
“工作太忙走不开,”中年男人叹道,“运输的事必须我盯着,想着对干活没太大影响就没去。”
方言没作评价,继续问:“现在还在流吗?”
对方点头:
“流,而且更严重了,走得远就流得多,我现在都垫着东西呢。”
方言脑子里快速的思考起来。
男人这个情况,现在有几种可能,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直肠肛管瘘,还有久痢。
方言盯着患者的眼睛,再次问道:
“您确定脓液是‘凭空流出来’的?走路时有没有感觉肛门有东西脱出?”
中年人愣了愣,挠了挠头:“脱出倒没有……就是走快了屁股发潮,得赶紧找地方坐下。”他突然想起什么,压低声音:“对了方大夫,这脓看着像鼻涕,可擦纸上又有点发黏,有时候还带着点血丝,有人说我是肛瘘……”
“血丝?”方言追问,“是混在脓里,还是附着在脓表面?”
“好像……好像是脓里带点红丝,不多,但擦的时候能看见。”中年人回忆着,“还有啊,我这肚子其实不是不痛,是坠胀得厉害,尤其是吃完饭走几步,总觉得里有东西要掉出来,得用力夹着才行。”
方言一顿,突然想起什么:
“您1976年腹泻后,是不是经常肚子胀?吃油腻了就拉肚子,大便总不成形?”
“哎!是是是!”中年人眼睛一亮,“尤其是跑船时吃冷饭冷菜,回来准拉好几天,现在稍微吃点辣的就犯病,大便黏在马桶上冲不掉,有时候还能看见透明黏液……”他突然停住话头,脸色有些发白,“方大夫,这跟我屁股流脓有关系?”
方言没直接回答,反而问道:“您说的‘流脓’,是不是多在腹泻前后加重?比如拉肚子那几天,肛门坠胀和分泌物特别多?”
中年人猛地一拍大腿: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每次拉肚子后,下面就跟漏了似的,走路久了准流黏液,我一直以为是拉肚子把肛门拉坏了……”他越说越急,“可那黏液有时候是白的,有时候又带点红,到底是啥毛病啊?”
方言对着他说道:
“嘴张开我看看舌头。”
患者挺好的照做。
方言看完红,点了点头,然后起身倒了杯水递过去,语气放缓:
“您这不是肛瘘。”
刚才他看到患者舌淡胖、苔白腻。
现在已经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
方言对着患者说道:
“您还记得腹泻后怎么治好的吗?是不是用了消炎药,当时好了但后来反复?”
“是用了船上的抗生素,吃了两天就不拉了,可没过俩月又犯……”中年人看了一眼门口压低声,“方大夫,您直说吧,我这到底是啥病?”
方言对着他说道:
“您这是‘久痢’,”方言一字一句道,“当年腹泻没根治,湿热淤在肠道里,时间长了形成慢性痢疾。您说的‘流脓’,其实是肠道分泌的黏液和少量脓血,因为久痢导致肛门松弛,走路时腹压增加,黏液就从肛门溢出了,不是凭空流出来的。”
中年人张了张嘴,半天没说出话:“可……可我上厕所没看见脓血啊?”
“久痢分寒热,您这是‘湿热蕴结兼脾虚’,”方言解释道,“湿浊黏腻,所以大便黏滞不爽,脓血混杂在粪便里不容易发现,更多是随肠道分泌物从松弛的肛门溢出。加上您长期跑船劳累,脾胃虚弱,才会出现乏力、肛门坠胀。”
中年人恍然,然后对着方言问道:
“那我这个病,好治不?”
方言拿出纸笔,目光落在患者脸上,说道:
“您这病就像水渠里堵了淤泥,光清表面没用,得从根上疏通。”他起身从一旁拿出几本书放在桌上当脉枕,指了指患者左手,示意他拿上来。
接着嘴里说道:
“久痢虽顽固,但并非治不好,只是得下点‘慢功夫’。”
“首先得把肠道的湿热清干净,”
方言接着患者伸手搭脉。
接着场面陷入沉寂中,方言开始诊脉。
左手过后是右手。
方言摸清楚他体内的情况后,说道:
“您这脉濡滑,正是湿浊困脾的表现。”
说完拿起笔说道:
“我给您开个方,用葛根芩连汤打底,加炒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再配点木香调畅肠道气机,就像给淤堵的水渠开个‘泄洪口’。”
见患者眉头微蹙,方言接着说:
“您担心的溢脓,其实是肠道出问题失职了。”
“久痢这个病,伤了脾胃之气,括约肌松弛,就像城门关不严,肠道黏液自然会‘漏’出来。”
他指了指患者身上,“我待会儿扎针会重点补脾胃经的原穴,把中气提起来,身体的‘闸门’才能关紧。”
“当然,这病最怕累和吃错东西,”方言一边说一边写,同时说道,“您跑船时总吃冷食,寒湿最易困脾,以后得忌生冷油腻。每天早上熬点山药莲子粥,既补脾胃又固肠,这就好比给水渠堤坝加固。”
“方大夫,这得治多久啊?”中年人压低声搓着手问。
“急不得,”方言顿了顿,然后把写好的药方递过去:
“先吃7剂药,配合针灸调治。头三天您会觉得肛门坠胀加重,别慌,这是湿热往外排的好现象。等大便里的黏液少了,走路时屁股不‘潮’了,再慢慢调补。”
他顿了顿,语气郑重,“但有一条您得记住:就算症状好了,也得再巩固三个月,就像水渠清淤后,还得定期巡查,不然淤泥又会积回来。”
中年人听到后点了点头,不过马上又问道:
“那您明天就走了,以后我找谁?”
ps:更完这章,还欠大家63000字。
今天冇了,明天请早。
老凤努力码明天的去了。
(本章完)
昨天晚上太累了,根本没有时间检查这个东西。
加上施针的时候,方言也自用了三针,没怎么体会到这针的特殊之处,除了感觉有些重之外,方言就没啥感觉了。
不过既然叫燎原针,那十有八九是和火有关系了。
就像是之前贺普仁研究的火针一样。
不过这都是方言的猜测,下午还要和李春芳老爷子沟通了之后才知道。
方言把针又收了起来,重新拿出了海龙针。
“怎么刚才的针不用?”廖主任看到方言的动作,忍不住好奇的问道。
“那个是李春芳老爷子给的针,我还不知道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还是先用自己熟悉的比较好。”方言对着廖主任回应道。
廖主任听到这话恍然大悟。
点了点头说道:
“那确实用你擅长的针比较好。”
其实老爷子这种时间长的病症,方言最应该用的是天工针,海龙针是效率高,但是没说可以隔绝病气,天工针才是专门干这种活儿的。
但是奈何过来能带的东西有限,方言就只带了个海龙针过来。
希望它能够顶得住吧。
方言拿起海龙针,另外一边的邓财主动就跑过来打下手了。
经过昨天的事情后,他现在已经是有经验了。
来到方言身边后,已经拿到了房间里的电筒还有消毒的酒精和。
表现出一副助手的样子。
方言对着老爷子指了指沙发,说道:
“老爷子您躺着,我才好施针。”
后者点点头,起身来到沙发处躺了下来。
方言又示意他解开胸前的衬衫纽扣,他也立马照做。
接着他用酒精仔细擦拭着海龙针,针尖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这一根针方言记得是昨天抢救孙凯烧过的,现在看,针尖没一点变色。
这玩意儿也不知道是什么材质。
这时候老爷子平躺在沙发上,解开胸前衬衫,露出锁骨至肋骨的肌肤。
方言拿着针,另外的无名指指尖先在老爷子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位置轻轻按压,感受了一下皮下肌肉的张力。
病的时间太久了,整个身体的肌肉状态都和正常人不一样了,师父陆东华身上的腱子肉还和铁块儿似的,他这个摸着像是一层薄薄的橡胶。
方言对着患者说道:“老爷子,扎针时会有点酸麻,忍一忍就好。”
一些没怎么做过中医治疗的人,气感反倒是比做过的要好。
所以方言得先给他打个预防针,免得到时候感觉身体得气后慌了神。
这时候一旁邓财举着电筒紧跟方言身后,光圈随着方言的手指移动。
只见方言右手三指捏住针柄,手腕微沉,海龙针的针尖尖与皮肤呈45度角,在肺俞穴处快速刺入了0.5寸,指腹轻弹针尾,针身立刻泛起细微震颤,下一秒一圈红晕出现在了海龙针的周围。
“嘶……”老爷子感觉一股子气在胸口冒了起来,忍不住抽了一口凉气。
方言对着他说道:“这是肺俞穴,通调肺气,专门化您肺里的热痰。”
说话间缓缓行针。
老爷子感觉一股异样的凉气。
“这针怎么有股子凉气?”老爷子问道。
方言知道海龙针的气感最强,见效最快,他说道:
“这个是正常现象。”
老爷子听闻后,对着一旁看着他的廖主任笑着说道:
“我也是扎过银针的,这次感觉和其他不一样。”
廖主任也笑着说道:
“那是当然了,一样就治不好你了。”
接着方言他左手拇指已按住老爷子前臂掌侧、腕横纹上7寸的孔最穴,在邓财的电筒光下,又是一针下去,同时说道:
“孔最是肺经郄穴,止咯血最管用。”
海龙针在他手中如活物般灵动,刺入时几乎没带起一丝皮肤褶皱。
接着,方言如法炮制。
手指滑向老爷子腕部桡动脉搏动处的太渊穴,此处血管清晰可见,他改用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指甲掐住穴位,右手持针沿指甲边缘刺入0.3寸,针尖刚触及动脉搏动便稳稳停住:
“太渊是肺经原穴,您总觉得气短,就靠它补肺气。”
这次行针过后,他移步到老爷子膝盖下三寸的足三里,用提插补法刺入1寸,刚一行针,针感顺着小腿外侧一直传到老爷子脚背。
“好涨!”老爷子忍不住说了一声。
方言一边行针,一边说道:
“足三里能健脾胃,您吃饭不香,得靠它给身体撑腰。”
老爷子听到后,点了点头。
最后,方言在老爷子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找到太溪穴,针尖斜向足跟刺入0.8寸,拇指向前缓缓捻转,同时说道:
“太溪滋肾阴,您头晕目眩的病根就在肾水不足。”
海龙针依次刺入,针身在皮肤外露出不同长度,随着老爷子的呼吸轻微起伏。
方言退后半步观察针位,见所有针尖都泛着细碎的反光,如同水面上颤动的星光,这才对邓财点头:“留针……二十分钟,注意看着针尾有没有渗血。”
其实海龙针一般留针十分钟就行了,但是这个病方言打算多留一些时间。
邓财点了点头。
方言接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对着后面的人说道:
“来,下一位。”
廖主任对着后面一个中年人招手,示意他上来坐下。
这次来的是一个四十多岁出头,看起来皮肤有些黑,精神状态不太好的人。
方言看他的皮肤,想起东南亚人。
不过他的长相却是正儿八经的国人长相,而且说话字正腔圆。
“方大夫你好!”对方甚至还有股子天津味儿。
方言对着他问道:
“你好,您是什么地方不舒服?”
对方回应道:
“我这个是从76年的跟着跑船后开始的,当时我负责从香江到津门的航线运输工作,有一次吃了海里的东西就开始拉肚子了,当时在船上治疗了一下,好了过后我就感觉身体一直很累。”
“后来我又出现了一些其他症状……”他说的有些欲言又止。
方言对着他问道:
“具体点。”
对方舔了舔嘴唇,说道:
“要不我们换个地方聊?”
方言一怔,旋即点头:
“好!去里面。”
他指了指隔壁屋子。
中年人感激的看了方言一眼,然后站起身立马朝着隔壁主卧方向走去。
其他人有些好奇的看着,不过倒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廖主任对方言点了点头,方言这才起身跟了上去。
进房后,中年人坐在窗边,方言走过去催问:“现在可以说了。”
他瞟了眼门口,压低声音,脸上带着尴尬:“我走路超过十分钟……屁股就会流脓。”
“嗯?”方言一怔,这症状他还是头回遇到。
见方言发愣,中年人也有些难堪。但方言很快恢复专业神情:“脓是什么颜色?除了乏力,肚子痛吗?”
患者松了口气,低声道:“像白色鼻涕一样的脓,除了累,就是肛门坠胀。”
方言问道:
“走十分钟就流?上厕所时能看到脓吗?”
对方摇头:“大多时候没有,我仔细观察过,更就像凭空流出来的。”
方言微微皱眉:“去看过其他医生吗?”
“工作太忙走不开,”中年男人叹道,“运输的事必须我盯着,想着对干活没太大影响就没去。”
方言没作评价,继续问:“现在还在流吗?”
对方点头:
“流,而且更严重了,走得远就流得多,我现在都垫着东西呢。”
方言脑子里快速的思考起来。
男人这个情况,现在有几种可能,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直肠肛管瘘,还有久痢。
方言盯着患者的眼睛,再次问道:
“您确定脓液是‘凭空流出来’的?走路时有没有感觉肛门有东西脱出?”
中年人愣了愣,挠了挠头:“脱出倒没有……就是走快了屁股发潮,得赶紧找地方坐下。”他突然想起什么,压低声音:“对了方大夫,这脓看着像鼻涕,可擦纸上又有点发黏,有时候还带着点血丝,有人说我是肛瘘……”
“血丝?”方言追问,“是混在脓里,还是附着在脓表面?”
“好像……好像是脓里带点红丝,不多,但擦的时候能看见。”中年人回忆着,“还有啊,我这肚子其实不是不痛,是坠胀得厉害,尤其是吃完饭走几步,总觉得里有东西要掉出来,得用力夹着才行。”
方言一顿,突然想起什么:
“您1976年腹泻后,是不是经常肚子胀?吃油腻了就拉肚子,大便总不成形?”
“哎!是是是!”中年人眼睛一亮,“尤其是跑船时吃冷饭冷菜,回来准拉好几天,现在稍微吃点辣的就犯病,大便黏在马桶上冲不掉,有时候还能看见透明黏液……”他突然停住话头,脸色有些发白,“方大夫,这跟我屁股流脓有关系?”
方言没直接回答,反而问道:“您说的‘流脓’,是不是多在腹泻前后加重?比如拉肚子那几天,肛门坠胀和分泌物特别多?”
中年人猛地一拍大腿: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每次拉肚子后,下面就跟漏了似的,走路久了准流黏液,我一直以为是拉肚子把肛门拉坏了……”他越说越急,“可那黏液有时候是白的,有时候又带点红,到底是啥毛病啊?”
方言对着他说道:
“嘴张开我看看舌头。”
患者挺好的照做。
方言看完红,点了点头,然后起身倒了杯水递过去,语气放缓:
“您这不是肛瘘。”
刚才他看到患者舌淡胖、苔白腻。
现在已经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
方言对着患者说道:
“您还记得腹泻后怎么治好的吗?是不是用了消炎药,当时好了但后来反复?”
“是用了船上的抗生素,吃了两天就不拉了,可没过俩月又犯……”中年人看了一眼门口压低声,“方大夫,您直说吧,我这到底是啥病?”
方言对着他说道:
“您这是‘久痢’,”方言一字一句道,“当年腹泻没根治,湿热淤在肠道里,时间长了形成慢性痢疾。您说的‘流脓’,其实是肠道分泌的黏液和少量脓血,因为久痢导致肛门松弛,走路时腹压增加,黏液就从肛门溢出了,不是凭空流出来的。”
中年人张了张嘴,半天没说出话:“可……可我上厕所没看见脓血啊?”
“久痢分寒热,您这是‘湿热蕴结兼脾虚’,”方言解释道,“湿浊黏腻,所以大便黏滞不爽,脓血混杂在粪便里不容易发现,更多是随肠道分泌物从松弛的肛门溢出。加上您长期跑船劳累,脾胃虚弱,才会出现乏力、肛门坠胀。”
中年人恍然,然后对着方言问道:
“那我这个病,好治不?”
方言拿出纸笔,目光落在患者脸上,说道:
“您这病就像水渠里堵了淤泥,光清表面没用,得从根上疏通。”他起身从一旁拿出几本书放在桌上当脉枕,指了指患者左手,示意他拿上来。
接着嘴里说道:
“久痢虽顽固,但并非治不好,只是得下点‘慢功夫’。”
“首先得把肠道的湿热清干净,”
方言接着患者伸手搭脉。
接着场面陷入沉寂中,方言开始诊脉。
左手过后是右手。
方言摸清楚他体内的情况后,说道:
“您这脉濡滑,正是湿浊困脾的表现。”
说完拿起笔说道:
“我给您开个方,用葛根芩连汤打底,加炒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再配点木香调畅肠道气机,就像给淤堵的水渠开个‘泄洪口’。”
见患者眉头微蹙,方言接着说:
“您担心的溢脓,其实是肠道出问题失职了。”
“久痢这个病,伤了脾胃之气,括约肌松弛,就像城门关不严,肠道黏液自然会‘漏’出来。”
他指了指患者身上,“我待会儿扎针会重点补脾胃经的原穴,把中气提起来,身体的‘闸门’才能关紧。”
“当然,这病最怕累和吃错东西,”方言一边说一边写,同时说道,“您跑船时总吃冷食,寒湿最易困脾,以后得忌生冷油腻。每天早上熬点山药莲子粥,既补脾胃又固肠,这就好比给水渠堤坝加固。”
“方大夫,这得治多久啊?”中年人压低声搓着手问。
“急不得,”方言顿了顿,然后把写好的药方递过去:
“先吃7剂药,配合针灸调治。头三天您会觉得肛门坠胀加重,别慌,这是湿热往外排的好现象。等大便里的黏液少了,走路时屁股不‘潮’了,再慢慢调补。”
他顿了顿,语气郑重,“但有一条您得记住:就算症状好了,也得再巩固三个月,就像水渠清淤后,还得定期巡查,不然淤泥又会积回来。”
中年人听到后点了点头,不过马上又问道:
“那您明天就走了,以后我找谁?”
ps:更完这章,还欠大家63000字。
今天冇了,明天请早。
老凤努力码明天的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