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5章 徐州地方
第1375章 徐州地方
冬月初四,随驾大军在田野、空地中操练,一时间旌旗飞舞,鼓角争鸣。
时大雪也,三万余人披甲持械,肃立于雪中不动,诸营按册点名,一个不缺,遂人给绢两匹,待回京后发放。
于是山呼万岁,气冲云霄。
附近有许多百姓正在围观。冬天没啥事,就爱看这个。
这也带来了一个“广告”效果,很多年轻人志愿投军,情绪还非常热切。
邵勋没办法,令在朐县拣选精壮勇武之士百人,编入侍卫亲军,连带着之前为了安抚地方大族、酋帅而在幽、冀二州挑选的二百人,亲军员额达到了三千八百,遂令将作监督造明光铠三百领、器械若干付之。
会操结束后,大军进一步解散,最终留在邵勋身边的只有银枪、黑矟各一营,外加侍卫亲军近一万六千人。
从初五开始,邵勋便住在老宅内,分批接见各地官员。
当天来的是东海太守陈寔。
他以前在蔡洲苑征李成之役时主要工作是转运苑中米粮、果蔬、牲畜,算是合格地完成了此项任务,混了个太平功劳。
伐晋之时诸葛恢举众而降,但荆州、江州一带还有小规模叛乱,陈寔再度转运资粮,混了第二份薄功。
之后他就没什么表现了:没捅娄子,也没有丝毫出彩之处。
陈有根爱子心切,求上门来。
邵勋觉得老陈一辈子没求过他几次,再加上陈寔确实有两份勉强说得过去的功劳,于是调任东海太守。
陈寔来此九个月了,好像什么事都没干,每日也就看看公函,用印盖章而已。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不过比起年少时已经有所进步了,听闻那会可颇不成器,景福公主对他没有半句好话。
邵勋看着这个晚辈,道:“国光,你来东海也一年了,就没点自己想法吗?”
陈寔有些紧张,默默想了想宾客们私下里的教导以及这两天从随驾官员那里打探到的消息,便回道:“东海方安,当无为而治,以复民力。”
“卿岂不知国朝崇有为新论?”邵勋故意问道。
“陛下说得是,臣知错了。”陈寔赶忙应道。
邵勋微微有些失望,还是以前那个样子,又问道:“民力渐复之后,你可有方略?”
陈寔默默回忆了一下,道:“臣请在东海开浦。”
邵勋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笑道:“为何?”
“东都汴梁、西都洛阳皆位于河南,天下富户、官员、府兵、禁军亦多集于河南。如此,交广之奇物可自海上运至东海,再经运河输送入京。”陈寔说道。
“海上风波险恶,万一沉船怎么办?”邵勋问道。
“一开始或船毁人亡多些,但施行数十年后,会慢慢好起来的。”陈寔说道。
邵勋不置可否。
当然,陈寔说的话也不能算错。
元代从江浙海运粮食至大都,高峰时一年三百多万石,也就比明朝内河漕运少了几十万、一百万石的样子,支出的运费成本却远远低于内河漕运。
至于损耗率(包括沉船、搁浅及受潮损失,即起运多少、到港多少计算),在一开始(1283年)为8.4%,慢慢降为了2.6%(1305年),又十余年后(1321年)变成了1%,再五年后(1326年)则为0.8%,损耗率再度上升要到元末了,那也是因为海盗……
老实说,这个损耗率是低于明代内河漕运的,而且稳定性颇佳,每年都有海运,元末以前少则二百多万石,多则三百数十万石。
唯一的劣势就是容易受海盗滋扰,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护航,或者干脆社会治理能力过关,从陆地上根除海盗存在的土壤,毕竟人家总要上岸的不是?
如今的航海技术肯定不能和那会比,但只要开始发展,就会有进步,不发展永远不会有进步。
邵勋也不准备海运粮食,损耗率兜不住,无利可图,但运输价值较高的胡椒、蔗、檀香木之类却是可以的,因为其利润太高了,十倍轻轻松松。
用这些高价值商品的运输锻炼航海技术,引发从造船到天文、潮汐、季风、洋流等方面一系列的进步,待到他的大梁朝灭亡前夕,差不多就成熟了。
当然,如果后世子孙废掉海运,那他的努力就白费了。
“货至东海后,如何输至汴梁?”邵勋又问道。
“臣复请疏浚沂水再开挖新河至海浦,沟通下邳。”陈寔说道:“若货物能水运至下邳,就能进汴梁。”
“徐州还需休养生息。”邵勋说道,不过他没完全否定陈寔,又补充道:“自海浦卸下之物,多为轻便贵重之货品,陆运一段无妨的,到下邳后就能水运了。”
说完,又似笑非笑地看向陈寔,道:“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么?”
陈寔一惊,硬着头皮道:“是……也不是。”
邵勋懒得和他兜圈子了,道:“明日将献上此策的僚佐请来天成宫,朕另有任用。”
“臣遵旨。”陈寔松了一口气,这关应该是过了吧?
“东海荒地甚多,朕欲令少府于此植栽良材,你遣人打探一下,哪些地方合适,径汇报上来即可。”邵勋说道。
“陛下,东海平旷,山岭甚少……”陈寔提醒道。
“你也没那么不堪嘛。”邵勋笑道:“诚然,良材可取自江南大山之中,又或者自辽地采伐。但东海不能一点都没有,朕还想在郁洲置船屯呢。就这么办吧,无需多大地方,你先去挑。”
“是。”陈寔应道。
挥手令陈寔退下后,邵勋又手拟了三份诏书,分别是设郁洲船屯、开郁洲浦、建郁洲坊市。
是的,他放弃了直接设县的想法,因为郁洲岛上几乎没什么人,全是森林和荒草,只有少许百姓在上面开荒种地,连捕鱼的都没几家。
温麻县就是由温麻船屯升格而来的,因造船而兴,聚集了大量人口,慢慢就达到了置县的标准,郁洲可循着这条旧路走。
写完诏书后,他又翻看起了陈寔带来的户籍册子。
东海七县共有近八千户、39600余口,比起开平中还下降了,吴兵总想打我老家啊。
多年前从东海郡分出去的兰陵五县就不一样,计有10200余户、49100余口,比东海的情况好不少。
这两个数字大体都是比较准确的,虽然比起真实人口还少了一截。
初六日,邵勋又接见了徐州刺史杜尹。
他在任也三年多了,之前一直忙着战后恢复工作,而今终于缓过一口气来了。
邵勋照例询问将来的施政纲领,杜尹提出疏浚泗水,并改造邗沟,修建船闸之类。尤其是邗沟,淤塞严重,且因地势问题导致来水困难,航运很不稳定,经常让漕船在河道里搁浅,一等就是十余日乃至数十日,故请整治——曹魏时,魏文帝南巡时就遭遇过这类尴尬事,大批船只搁浅在河道中,让东吴觑到了机会。
邵勋不意陈寔、杜尹二人都提到了治河之事。
他还是有些犹豫的。大规模修治肯定不行,如今连年用兵,没这个国力。小小修缮一下,凑合着用得了,反正如今北方也不是很需要南方的粮食,赋税大可存于广陵,一旦有事,就近调用即可。
“若治河,耗费的民力可不小。徐州诸郡有多少户口?多少钱粮?你可清楚?”邵勋问道。
杜尹早有准备,当场呈上一份奏疏。
邵勋接过看了看。
彭城七县约一万四千户、七万口,下邳七县约三千户、不到一万二千口,临淮十县约四千户、一万五千余口,广陵八县约二万一千户,口超过十万,堂邑一县(侨郡侨县悉数罢废)约六千户、二万八千余口……
只能说,淮水两岸的郡县户口比起晋朝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有的多了,有的少了,细究一下,全是人为的。
徐州真正人口密集区还是在北半部分。
比如,东莞八县有12600余户、53300余口,琅琊九县则较为吓人,计有34000余户、168500余口——东安等晋季临时析置的郡悉数罢废。
总而言之,徐州九郡不足六十万人口,水泊遍地、田地荒芜,开发程度严重不足,甚至还有熟地返荒的现象出现。
在这个节骨眼下治河是不太理智的,修缮一下即可。
于是邵勋说道:“朕发慕容鲜卑、高句丽俘众五万,为徐州修治沟渠,卿备好粮械,多发兵士,万不能出了岔子。其他的不要想,把邗沟修治好就行,大梁如今需要休养生息,没那么多余力大肆开河。”
“臣遵旨。”杜尹道。
其实他也没指望天子完全同意,只不过觐见了不能没有话说,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政方略,所以提了这事——事实上这也是徐州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头等大事,问题只在于国力不足,只能先开个头罢了,故提这事并没有错。
“徐州饱经战乱荒莱遍地。”邵勋又道:“卿可遣人巡查诸县,分划出一部分土地,以为军田。待有余力,朕要在此设府兵。此事紧要,勿得迟疑。”
从初六到十五,邵勋又依次接见了彭城、下邳、东莞、广陵等郡的太守以及广陵度支校尉,忙得很。
十六日,张硕、唐剑等人奉命渡江北上,至天成宫入觐。
(本章完)
冬月初四,随驾大军在田野、空地中操练,一时间旌旗飞舞,鼓角争鸣。
时大雪也,三万余人披甲持械,肃立于雪中不动,诸营按册点名,一个不缺,遂人给绢两匹,待回京后发放。
于是山呼万岁,气冲云霄。
附近有许多百姓正在围观。冬天没啥事,就爱看这个。
这也带来了一个“广告”效果,很多年轻人志愿投军,情绪还非常热切。
邵勋没办法,令在朐县拣选精壮勇武之士百人,编入侍卫亲军,连带着之前为了安抚地方大族、酋帅而在幽、冀二州挑选的二百人,亲军员额达到了三千八百,遂令将作监督造明光铠三百领、器械若干付之。
会操结束后,大军进一步解散,最终留在邵勋身边的只有银枪、黑矟各一营,外加侍卫亲军近一万六千人。
从初五开始,邵勋便住在老宅内,分批接见各地官员。
当天来的是东海太守陈寔。
他以前在蔡洲苑征李成之役时主要工作是转运苑中米粮、果蔬、牲畜,算是合格地完成了此项任务,混了个太平功劳。
伐晋之时诸葛恢举众而降,但荆州、江州一带还有小规模叛乱,陈寔再度转运资粮,混了第二份薄功。
之后他就没什么表现了:没捅娄子,也没有丝毫出彩之处。
陈有根爱子心切,求上门来。
邵勋觉得老陈一辈子没求过他几次,再加上陈寔确实有两份勉强说得过去的功劳,于是调任东海太守。
陈寔来此九个月了,好像什么事都没干,每日也就看看公函,用印盖章而已。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不过比起年少时已经有所进步了,听闻那会可颇不成器,景福公主对他没有半句好话。
邵勋看着这个晚辈,道:“国光,你来东海也一年了,就没点自己想法吗?”
陈寔有些紧张,默默想了想宾客们私下里的教导以及这两天从随驾官员那里打探到的消息,便回道:“东海方安,当无为而治,以复民力。”
“卿岂不知国朝崇有为新论?”邵勋故意问道。
“陛下说得是,臣知错了。”陈寔赶忙应道。
邵勋微微有些失望,还是以前那个样子,又问道:“民力渐复之后,你可有方略?”
陈寔默默回忆了一下,道:“臣请在东海开浦。”
邵勋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笑道:“为何?”
“东都汴梁、西都洛阳皆位于河南,天下富户、官员、府兵、禁军亦多集于河南。如此,交广之奇物可自海上运至东海,再经运河输送入京。”陈寔说道。
“海上风波险恶,万一沉船怎么办?”邵勋问道。
“一开始或船毁人亡多些,但施行数十年后,会慢慢好起来的。”陈寔说道。
邵勋不置可否。
当然,陈寔说的话也不能算错。
元代从江浙海运粮食至大都,高峰时一年三百多万石,也就比明朝内河漕运少了几十万、一百万石的样子,支出的运费成本却远远低于内河漕运。
至于损耗率(包括沉船、搁浅及受潮损失,即起运多少、到港多少计算),在一开始(1283年)为8.4%,慢慢降为了2.6%(1305年),又十余年后(1321年)变成了1%,再五年后(1326年)则为0.8%,损耗率再度上升要到元末了,那也是因为海盗……
老实说,这个损耗率是低于明代内河漕运的,而且稳定性颇佳,每年都有海运,元末以前少则二百多万石,多则三百数十万石。
唯一的劣势就是容易受海盗滋扰,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护航,或者干脆社会治理能力过关,从陆地上根除海盗存在的土壤,毕竟人家总要上岸的不是?
如今的航海技术肯定不能和那会比,但只要开始发展,就会有进步,不发展永远不会有进步。
邵勋也不准备海运粮食,损耗率兜不住,无利可图,但运输价值较高的胡椒、蔗、檀香木之类却是可以的,因为其利润太高了,十倍轻轻松松。
用这些高价值商品的运输锻炼航海技术,引发从造船到天文、潮汐、季风、洋流等方面一系列的进步,待到他的大梁朝灭亡前夕,差不多就成熟了。
当然,如果后世子孙废掉海运,那他的努力就白费了。
“货至东海后,如何输至汴梁?”邵勋又问道。
“臣复请疏浚沂水再开挖新河至海浦,沟通下邳。”陈寔说道:“若货物能水运至下邳,就能进汴梁。”
“徐州还需休养生息。”邵勋说道,不过他没完全否定陈寔,又补充道:“自海浦卸下之物,多为轻便贵重之货品,陆运一段无妨的,到下邳后就能水运了。”
说完,又似笑非笑地看向陈寔,道:“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么?”
陈寔一惊,硬着头皮道:“是……也不是。”
邵勋懒得和他兜圈子了,道:“明日将献上此策的僚佐请来天成宫,朕另有任用。”
“臣遵旨。”陈寔松了一口气,这关应该是过了吧?
“东海荒地甚多,朕欲令少府于此植栽良材,你遣人打探一下,哪些地方合适,径汇报上来即可。”邵勋说道。
“陛下,东海平旷,山岭甚少……”陈寔提醒道。
“你也没那么不堪嘛。”邵勋笑道:“诚然,良材可取自江南大山之中,又或者自辽地采伐。但东海不能一点都没有,朕还想在郁洲置船屯呢。就这么办吧,无需多大地方,你先去挑。”
“是。”陈寔应道。
挥手令陈寔退下后,邵勋又手拟了三份诏书,分别是设郁洲船屯、开郁洲浦、建郁洲坊市。
是的,他放弃了直接设县的想法,因为郁洲岛上几乎没什么人,全是森林和荒草,只有少许百姓在上面开荒种地,连捕鱼的都没几家。
温麻县就是由温麻船屯升格而来的,因造船而兴,聚集了大量人口,慢慢就达到了置县的标准,郁洲可循着这条旧路走。
写完诏书后,他又翻看起了陈寔带来的户籍册子。
东海七县共有近八千户、39600余口,比起开平中还下降了,吴兵总想打我老家啊。
多年前从东海郡分出去的兰陵五县就不一样,计有10200余户、49100余口,比东海的情况好不少。
这两个数字大体都是比较准确的,虽然比起真实人口还少了一截。
初六日,邵勋又接见了徐州刺史杜尹。
他在任也三年多了,之前一直忙着战后恢复工作,而今终于缓过一口气来了。
邵勋照例询问将来的施政纲领,杜尹提出疏浚泗水,并改造邗沟,修建船闸之类。尤其是邗沟,淤塞严重,且因地势问题导致来水困难,航运很不稳定,经常让漕船在河道里搁浅,一等就是十余日乃至数十日,故请整治——曹魏时,魏文帝南巡时就遭遇过这类尴尬事,大批船只搁浅在河道中,让东吴觑到了机会。
邵勋不意陈寔、杜尹二人都提到了治河之事。
他还是有些犹豫的。大规模修治肯定不行,如今连年用兵,没这个国力。小小修缮一下,凑合着用得了,反正如今北方也不是很需要南方的粮食,赋税大可存于广陵,一旦有事,就近调用即可。
“若治河,耗费的民力可不小。徐州诸郡有多少户口?多少钱粮?你可清楚?”邵勋问道。
杜尹早有准备,当场呈上一份奏疏。
邵勋接过看了看。
彭城七县约一万四千户、七万口,下邳七县约三千户、不到一万二千口,临淮十县约四千户、一万五千余口,广陵八县约二万一千户,口超过十万,堂邑一县(侨郡侨县悉数罢废)约六千户、二万八千余口……
只能说,淮水两岸的郡县户口比起晋朝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有的多了,有的少了,细究一下,全是人为的。
徐州真正人口密集区还是在北半部分。
比如,东莞八县有12600余户、53300余口,琅琊九县则较为吓人,计有34000余户、168500余口——东安等晋季临时析置的郡悉数罢废。
总而言之,徐州九郡不足六十万人口,水泊遍地、田地荒芜,开发程度严重不足,甚至还有熟地返荒的现象出现。
在这个节骨眼下治河是不太理智的,修缮一下即可。
于是邵勋说道:“朕发慕容鲜卑、高句丽俘众五万,为徐州修治沟渠,卿备好粮械,多发兵士,万不能出了岔子。其他的不要想,把邗沟修治好就行,大梁如今需要休养生息,没那么多余力大肆开河。”
“臣遵旨。”杜尹道。
其实他也没指望天子完全同意,只不过觐见了不能没有话说,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政方略,所以提了这事——事实上这也是徐州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头等大事,问题只在于国力不足,只能先开个头罢了,故提这事并没有错。
“徐州饱经战乱荒莱遍地。”邵勋又道:“卿可遣人巡查诸县,分划出一部分土地,以为军田。待有余力,朕要在此设府兵。此事紧要,勿得迟疑。”
从初六到十五,邵勋又依次接见了彭城、下邳、东莞、广陵等郡的太守以及广陵度支校尉,忙得很。
十六日,张硕、唐剑等人奉命渡江北上,至天成宫入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