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別开生面的朝会(求下周一追读哈!別忘记朋友们!)
首辅黄立极领著一眾阁臣、卿部,跟在小太监身后,心思各异。
国朝定製三、六、九常朝,但自世宗、神宗起就几乎已是空文。
就连先帝也不过每月上朝四日左右而已。
果然啊,每个皇帝初初登基时,心里总想要澄清四海,光被四表。
却不知道这份心气究竟能够持续多久。
……
转瞬间,武英殿已至。
跨过殿门的黄立极瞬间愣住了,脚步也隨之凝滯。
这……还是他上次来的那个武英殿吗?
殿中左右两侧,整整齐齐地摆放著两排桌椅。
每一张桌案,上面摆著三样东西:一叠纸,一支笔,还有一杯冒著热气的清茶。
更匪夷所思的,是每张桌案上,都立著一个做工精致的小木牌。
上面用漂亮的馆阁体,清清楚楚地写著他们的官职和名字。
“內阁首辅,黄立极。”
“內阁次辅,施凤来。”
“户部尚书,郭允厚。”
“……”
这等场景虽然匪夷所思,却也叫人一看就明。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这不就是当初自己苦读时的学堂吗?
只不过现在桌椅摆放从面向老师,变成侧向老师罢了,难道……
这皇帝今天是要给他们上课不成?
身后的其余阁老,卿部跟上来后,也全都停住脚步。
他们面面相覷,一时间不知作何是好。
“诸位大人,请入座吧。”
殿中的高时明掛著和煦的微笑,伸出手对著各位卿部,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眾人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
这座位,是能隨便坐的吗?
祖制呢?体统呢?君臣之別呢?
最终,还是首辅黄立极,硬著头皮,第一个迈开了步子。
他走到写著自己名字的桌案前,却也不敢坐下,只是站在桌案之后。
其余人顿时有样学样,纷纷找到写有自己名牌的桌子站定。
高时明见状也不做催促,只是道,“陛下再有片刻就到了,各位可以先看看今日要议的事项。”
眾人拿起纸张一看,均是大感新奇。
这上面用线条画作格子,顶部写了议题、负责人、事项,內中则是边餉、马草折银等事项。
一切井井有条,比之常见的公文写法,確实更见清晰。
高时明笑著补充道,“此乃陛下读史记有感,效仿太史公的『年表之法』而作。”
“用在计事之中,更为清晰明了。”
“为区別於史家所用世家年表,陛下特赐名——表格。”
话音刚落,殿后传来一声悠长的唱喏。
“陛下升座——!”
眾人心中一凛,也来不及再认真看这所谓“表格”,连忙转身,呼啦啦跪倒一片。
“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检一身明黄色常服,从殿后缓缓走出,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跪在地上的臣子。
但他没有如上次一般坐上龙椅,而是走到丹陛下那张略高一些的“皇帝专用”办公桌后。
“眾卿平身,都坐吧。”
群臣起身后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率先落座。
朱由检微微一笑,对此早有所料。
“诸位为何不坐?”
还是没人动。
沉默片刻,首辅黄立极率先出列,满脸纠结地说道:
“陛下……自太祖皇帝定下规矩,朝堂议事,臣等皆是站立回话,如此……如此集体赐坐,似乎,有违祖制啊!”
是的,议事能坐著固然好。
毕竟谁也不是贱骨头,能舒服当然选择舒服。
但是“礼”是文臣们制约皇帝的最强大武器。
哪怕朝野之中,心学的影响已深入骨髓。
哪怕文臣之中,多数人一当官就將四书五经拋之脑后。
但这批判之武器,皇帝能破,蛮夷能破,他们却不能破。
谁知,朱由检听完,却轻笑一声。
“祖制?”
他反问道:“祖制再大,又哪里大得过古礼呢?”
“春秋秦汉之时,君臣对答,亦是各自落座,从容问对。”
“怎么到了我大明,反而要让诸位肱股之臣,站得腰酸背痛,才能为国分忧呢?”
他微微一顿,又继续反问。
“更何况,真要说祖制,贪污可是要被剥皮实草的,各位总不能要朕也恢復这条祖制吧?”
说罢,他不再看眾人,当先一撩衣袍,坦然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
得,剥皮实草都出来了。
这简直是把在座眾臣的污点沾满了墨水,当庭狂甩。
各位阁臣顿时不敢接话,纷纷老实坐下。
朱由检见此,心中大石终於落下,取而代之则是发自內心的畅快。
为什么他要留著满朝阉党不做清算?
什么仁慈圣君,什么大殿烧书,不过是藉口而已,连收割声望也不过是附带之事。
真正的原因就三个:
其一,是怕朝堂动盪。毕竟崇禎元年陕西就要大旱了,真要人事大规模动盪数月,夏税秋粮收不齐就完蛋了。
其二,则是不想让东林、投机分子借著反阉的旗帜,夺走天启集中的事权。
这些文臣或许並非一党,但侵蚀皇帝权力几乎是每个文臣的共识和本能。
虽然不是不能挽回——崇禎二年的时候,崇禎就尽斥东林,再起厂卫阉党了,但这又要耽误多少时间呢?
其三,就是为了今天这一幕了!
这群软骨头+有污点的文臣,至少在东林完全起復之前,都无法大力阻挡他的动作。
等到东林起復后就更好玩了,他们甚至要比今天更紧紧地依附在他的身边。
降低阻力,增加助力,他才能痛痛快快地按照他的心意来对整个国家做调整。
而不是整天和这群文臣聊些什么祖制、礼制、定製的破事。
救亡图存之事,怎能不革故鼎新?!
今天先开个小窗,看我后面不把你们这破房子砸得一乾二净!
“好了,既然都坐下了,那便开始议事吧。”
朱由检的声音將眾人的思绪拉了回来。
他拿起自己桌上的那份“表格”,轻轻敲了敲桌子。
“今日第一个议题,九边欠餉清理。”
“元辅,三日前是你领的此事,进展如何?”
黄立极屁股刚坐下,赶紧又站起来。
户部尚书郭允厚也赶忙站起来拱手。
“陛下,臣与户部尚书郭允厚,三日內殫精竭力,已將天启元年至今的九边欠餉全部釐清。”
说罢他將袖中一叠厚厚册子交由高时明呈上。
朱由检接过一看,密密麻麻的字竖列而起,看了两页他就失去了耐心。
今时今日,我已不同了,想让我再受三天前看內承运库帐本的气?
必不可能!
“高时明,用表格之法重新整理,贴到屏风上。”
“此事暂且跳过,等整理完再议,现在先议第二事。”
朱由检说罢看向施凤来。
施凤来和左都御史房壮丽赶紧站起身来。
黄立极和郭允厚犹犹豫豫了一会,这才坐下。
“回稟陛下,山东水灾清查一事,臣与左都御史商量,已委派山东道御史金兰前往勘察。”
朱由检手指轻扣桌案,也不说话,只是以目示意。
施凤来继续说道。
“此事二十六日接令,当天就定人选,二十七日金兰便出发了。”
“一路车船交换,预计十日可至山东。五日勘探后,再经驛站公文急脚上报,预计三日可达。”
“再宽裕二日,则估计九月十七日会有第一份回报。”
朱由检点点头,心中有些无奈。
这就是古代的通信速度,北直隶、山东这还是临省,真正做一件事,在路上的时间都要十天半月。
也难怪此时效率低下,多数事情的周期都是按月来计的。
他对此暂时无法可想,点点头让高时明修正任务表后,就看向张瑞图。
“下一事,马草折银,此事进展如何?”
国朝定製三、六、九常朝,但自世宗、神宗起就几乎已是空文。
就连先帝也不过每月上朝四日左右而已。
果然啊,每个皇帝初初登基时,心里总想要澄清四海,光被四表。
却不知道这份心气究竟能够持续多久。
……
转瞬间,武英殿已至。
跨过殿门的黄立极瞬间愣住了,脚步也隨之凝滯。
这……还是他上次来的那个武英殿吗?
殿中左右两侧,整整齐齐地摆放著两排桌椅。
每一张桌案,上面摆著三样东西:一叠纸,一支笔,还有一杯冒著热气的清茶。
更匪夷所思的,是每张桌案上,都立著一个做工精致的小木牌。
上面用漂亮的馆阁体,清清楚楚地写著他们的官职和名字。
“內阁首辅,黄立极。”
“內阁次辅,施凤来。”
“户部尚书,郭允厚。”
“……”
这等场景虽然匪夷所思,却也叫人一看就明。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这不就是当初自己苦读时的学堂吗?
只不过现在桌椅摆放从面向老师,变成侧向老师罢了,难道……
这皇帝今天是要给他们上课不成?
身后的其余阁老,卿部跟上来后,也全都停住脚步。
他们面面相覷,一时间不知作何是好。
“诸位大人,请入座吧。”
殿中的高时明掛著和煦的微笑,伸出手对著各位卿部,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眾人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
这座位,是能隨便坐的吗?
祖制呢?体统呢?君臣之別呢?
最终,还是首辅黄立极,硬著头皮,第一个迈开了步子。
他走到写著自己名字的桌案前,却也不敢坐下,只是站在桌案之后。
其余人顿时有样学样,纷纷找到写有自己名牌的桌子站定。
高时明见状也不做催促,只是道,“陛下再有片刻就到了,各位可以先看看今日要议的事项。”
眾人拿起纸张一看,均是大感新奇。
这上面用线条画作格子,顶部写了议题、负责人、事项,內中则是边餉、马草折银等事项。
一切井井有条,比之常见的公文写法,確实更见清晰。
高时明笑著补充道,“此乃陛下读史记有感,效仿太史公的『年表之法』而作。”
“用在计事之中,更为清晰明了。”
“为区別於史家所用世家年表,陛下特赐名——表格。”
话音刚落,殿后传来一声悠长的唱喏。
“陛下升座——!”
眾人心中一凛,也来不及再认真看这所谓“表格”,连忙转身,呼啦啦跪倒一片。
“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检一身明黄色常服,从殿后缓缓走出,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跪在地上的臣子。
但他没有如上次一般坐上龙椅,而是走到丹陛下那张略高一些的“皇帝专用”办公桌后。
“眾卿平身,都坐吧。”
群臣起身后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率先落座。
朱由检微微一笑,对此早有所料。
“诸位为何不坐?”
还是没人动。
沉默片刻,首辅黄立极率先出列,满脸纠结地说道:
“陛下……自太祖皇帝定下规矩,朝堂议事,臣等皆是站立回话,如此……如此集体赐坐,似乎,有违祖制啊!”
是的,议事能坐著固然好。
毕竟谁也不是贱骨头,能舒服当然选择舒服。
但是“礼”是文臣们制约皇帝的最强大武器。
哪怕朝野之中,心学的影响已深入骨髓。
哪怕文臣之中,多数人一当官就將四书五经拋之脑后。
但这批判之武器,皇帝能破,蛮夷能破,他们却不能破。
谁知,朱由检听完,却轻笑一声。
“祖制?”
他反问道:“祖制再大,又哪里大得过古礼呢?”
“春秋秦汉之时,君臣对答,亦是各自落座,从容问对。”
“怎么到了我大明,反而要让诸位肱股之臣,站得腰酸背痛,才能为国分忧呢?”
他微微一顿,又继续反问。
“更何况,真要说祖制,贪污可是要被剥皮实草的,各位总不能要朕也恢復这条祖制吧?”
说罢,他不再看眾人,当先一撩衣袍,坦然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
得,剥皮实草都出来了。
这简直是把在座眾臣的污点沾满了墨水,当庭狂甩。
各位阁臣顿时不敢接话,纷纷老实坐下。
朱由检见此,心中大石终於落下,取而代之则是发自內心的畅快。
为什么他要留著满朝阉党不做清算?
什么仁慈圣君,什么大殿烧书,不过是藉口而已,连收割声望也不过是附带之事。
真正的原因就三个:
其一,是怕朝堂动盪。毕竟崇禎元年陕西就要大旱了,真要人事大规模动盪数月,夏税秋粮收不齐就完蛋了。
其二,则是不想让东林、投机分子借著反阉的旗帜,夺走天启集中的事权。
这些文臣或许並非一党,但侵蚀皇帝权力几乎是每个文臣的共识和本能。
虽然不是不能挽回——崇禎二年的时候,崇禎就尽斥东林,再起厂卫阉党了,但这又要耽误多少时间呢?
其三,就是为了今天这一幕了!
这群软骨头+有污点的文臣,至少在东林完全起復之前,都无法大力阻挡他的动作。
等到东林起復后就更好玩了,他们甚至要比今天更紧紧地依附在他的身边。
降低阻力,增加助力,他才能痛痛快快地按照他的心意来对整个国家做调整。
而不是整天和这群文臣聊些什么祖制、礼制、定製的破事。
救亡图存之事,怎能不革故鼎新?!
今天先开个小窗,看我后面不把你们这破房子砸得一乾二净!
“好了,既然都坐下了,那便开始议事吧。”
朱由检的声音將眾人的思绪拉了回来。
他拿起自己桌上的那份“表格”,轻轻敲了敲桌子。
“今日第一个议题,九边欠餉清理。”
“元辅,三日前是你领的此事,进展如何?”
黄立极屁股刚坐下,赶紧又站起来。
户部尚书郭允厚也赶忙站起来拱手。
“陛下,臣与户部尚书郭允厚,三日內殫精竭力,已將天启元年至今的九边欠餉全部釐清。”
说罢他將袖中一叠厚厚册子交由高时明呈上。
朱由检接过一看,密密麻麻的字竖列而起,看了两页他就失去了耐心。
今时今日,我已不同了,想让我再受三天前看內承运库帐本的气?
必不可能!
“高时明,用表格之法重新整理,贴到屏风上。”
“此事暂且跳过,等整理完再议,现在先议第二事。”
朱由检说罢看向施凤来。
施凤来和左都御史房壮丽赶紧站起身来。
黄立极和郭允厚犹犹豫豫了一会,这才坐下。
“回稟陛下,山东水灾清查一事,臣与左都御史商量,已委派山东道御史金兰前往勘察。”
朱由检手指轻扣桌案,也不说话,只是以目示意。
施凤来继续说道。
“此事二十六日接令,当天就定人选,二十七日金兰便出发了。”
“一路车船交换,预计十日可至山东。五日勘探后,再经驛站公文急脚上报,预计三日可达。”
“再宽裕二日,则估计九月十七日会有第一份回报。”
朱由检点点头,心中有些无奈。
这就是古代的通信速度,北直隶、山东这还是临省,真正做一件事,在路上的时间都要十天半月。
也难怪此时效率低下,多数事情的周期都是按月来计的。
他对此暂时无法可想,点点头让高时明修正任务表后,就看向张瑞图。
“下一事,马草折银,此事进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