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奸佞伏诛,绥远定边

    第429章 奸佞伏诛,绥远定边
    春雨淅沥,下个不停。
    在陕西、北直隶乾旱的时候,此处却有洪涝灾害的危险。
    去年冬天冻裂的田埂,此刻被雨水泡得鬆软,踩上去能陷下半只脚。
    好在熊廷弼与孙承宗早在去年秋末,便让人疏通了辽东的沟渠,那些纵横交错的土渠里,雨水正顺著坡度缓缓流向下游的河道,没让刚播下的谷种淹在泥水里。
    此刻。
    平金城。
    城西南的空地上,一座丈高的土台已筑了三日。
    夯土的檯面上铺著一层粗麻,边缘插著八面褪色的八旗旗帜,此刻被雨水打湿,蔫蔫地垂著。
    土台四周,明军士兵列著整齐的方阵,长枪斜指地面,枪尖的寒芒在雨雾中若隱若现。
    土台之上,百余名建奴高层被粗麻绳捆在木桩上。
    他们大多是牛录额真以上的將领,有的还穿著残破的八旗甲冑,甲片上的血痂被雨水泡软,顺著衣摆往下淌。
    有的则只穿了单衣,镣銬在手腕脚踝上磨出了血痕,每动一下,都能听见“哗啦”的金属声。
    这些往日里在辽东作威作福的女真贵族,此刻没了半分傲气。
    镶黄旗的一个牛录额真浑身发抖,牙齿打颤的声音隔著雨雾都能听见。
    正蓝旗的一个梅勒额真则死死咬著牙,眼神里满是不甘,偶尔还会对著台下的女真百姓嘶吼几句,却被嘴里塞著的破布堵得只剩模糊的闷响。
    土台之下,挤满了赫图阿拉的百姓。
    雨水打湿了所有人的头髮和衣裳,却没人敢动,只能静静站在泥水里,等著台上的人发话。
    一阵马蹄声从远处传来,打破了现场的寂静。
    熊廷弼骑著一匹黑马,身披玄色披风,披风下摆被雨水打湿,却依旧难掩他身上的威严。
    他身后跟著贺世贤和周文焕,三人缓缓走到土台边,翻身下马。
    亲卫连忙递上干布,熊廷弼却摆了摆手,径直踏上土台的台阶。
    “诸位百姓,今日召集大家,不为別的,只为清算建奴的罪孽!”
    熊廷弼的声音不高,却带著穿透雨雾的力量,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你们之中,有多少人的家园被建奴烧毁?
    有多少人的亲人被建奴杀害?
    有多少人的土地被建奴霸占,被逼著做牛做马?”
    台下的汉人百姓闻言,有人忍不住红了眼眶,一个老年汉人颤巍巍地喊道:
    “俺儿子去年被他们拉去当兵,说逃了就杀俺全家,结果上个月……俺儿子的尸体被扔在城外,连全尸都没有啊!”
    他的声音带著哭腔,瞬间勾起了其他人的共鸣,台下响起一片压抑的啜泣声。
    熊廷弼抬手,示意眾人安静,又指向台上的建奴將领:
    “这些人,便是当年烧你们房子、杀你们亲人的罪魁祸首!
    他们靠著抢掠汉人百姓起家,靠著奴役你们壮大,如今建奴覆灭,他们的罪孽,该清算了!”
    他顿了顿,目光又转向后排的女真百姓,语气缓和了几分:
    “本经略今日说清楚。
    我大明只诛首恶,不罪无辜。
    这些人是建奴的骨干,手上沾满了鲜血,必须死!
    但你们,只要安分守己,好好种地,不再与大明为敌,本经略便既往不咎,还会分给你们土地,让你们有饭吃、有衣穿。”
    这番话像一颗定心丸,让台下的女真百姓悄悄鬆了口气。
    废话不多说。
    “行刑!”
    熊廷弼一声令下,十个身著红衣的刽子手从台侧走出。
    他们手里握著磨得雪亮的鬼头刀,刀身映著雨丝,泛著冷光。
    刽子手们走到木桩前,每两人一组,一人按住建奴將领的肩膀,一人举起鬼头刀
    “唰!”
    第一刀落下,鲜血顺著木桩往下淌,混入檯面上的雨水里,染红了一片粗麻。
    一颗头颅滚落在地,眼睛还圆睁著。
    紧接著,第二刀、第三刀……
    刀光起落间,鲜血溅在台边的旗帜上,將褪色的八旗染成暗红。
    头颅接连落地,发出“砰砰”的闷响,在雨雾中显得格外刺耳。
    台下瞬间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汉人百姓屏住呼吸,有人悄悄攥紧了拳头,眼底闪过一丝快意。
    女真百姓则嚇得浑身发抖,有的女人捂住嘴,不敢看台上的景象,怀里的孩子被嚇得哭出声,又被母亲慌忙捂住嘴。
    之前心里还藏著怨言的几个女真汉子,看著台上滚落的头颅,感受著身边明军士兵的目光,悄悄低下了头,將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他们知道,此刻再多说一句,恐怕下一个人头落地的,就是自己。
    最后一颗头颅落地时,雨似乎小了些。
    熊廷弼站在台上,看著台下肃立的百姓,声音依旧沉稳:
    “今日之后,赫图阿拉再无建奴,只有大明的子民。
    好好种地,安分生活,谁若敢再兴风作浪,这些人的下场,便是你们的下场!”
    处决完百余名建奴高层,台下百姓还未从死寂中缓过神,两名明军士兵便又押著一队人走上土台。
    为首的两人,正是佟养性与范文程。
    这两个在辽东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此刻的模样比台上的尸身还要狼狈。
    佟养性穿著一身半旧的青布袍,袍角沾著泥污与血点,那是方才被押来时,踩过台下血洼蹭上的。
    他的头髮散乱地贴在脸上,脸色灰败得像死灰,连嘴唇都失去了血色。
    被押到台边时,他踉蹌了一下,目光扫过檯面上横七竖八的尸体,还有那些滚落在地、死不瞑目的头颅,身体控制不住地发起抖来。
    悔意像毒蛇般缠上心头。
    赫图阿拉被围的时候,他有机会藉助他孙子佟国瑶,打开西门引明军入城。
    若当初真如此做了,佟家不仅能免罪,还能靠著这桩大功重回大明。
    可那时他虽心有动摇,却架不住皇太极的威逼利诱,更怕自己多年为建奴效力的旧事被清算,最后竟狠下心,跟著皇太极设计杀了佟国瑶,断了唯一的活路。
    “佟家……全完了……”
    他嘴里喃喃著,声音细若蚊蚋,泪水混著雨水从眼角滑落。
    若是当初点了头,此刻他或许正站在熊廷弼身侧,看著別人受刑。
    可现在,他只能像条待宰的狗,等著那把沾过无数人血的鬼头刀,落在自己脖子上。
    后悔吗?
    怎么能不后悔!
    可这世上最没用的,就是后悔。
    在他身侧,范文程的模样更是诡异。
    他穿著一件破烂的单衣,衣上沾满了说不清是泥还是污秽的东西,散发著一股酸臭。
    这廝的头髮纠结成毡,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一双浑浊的眼睛,嘴角却一直咧著,发出“呵呵”的傻笑,偶尔还会突然蹦出一句胡话:
    “大金……大汗……赏我……美人……”
    自赫图阿拉城破那日起,他便成了这副疯癲模样。
    当眾躺在宫墙下的污秽里昏睡,被士兵拽起来时还往嘴里塞泥块,甚至光著身子在街上游奔,嘴里喊著“我是大金第一谋士”。
    熊廷弼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不过是装疯卖傻的把戏。
    想靠著“疯癲”逃去死罪,却忘了成祖爷当年靖难时,早用过这招,如今再拿出来,不过是自欺欺人。
    “把他们押到桩前!”
    熊廷弼的声音打破了台上的寂静。
    他方才一直在台侧站著,冷眼看著这两个汉奸的丑態,此刻走到台前,目光扫过台下的百姓,尤其是前排那些眼神复杂的汉人,声音比之前更添了几分杀意:
    “诸位汉人父老,你们认得出这两个人吗?”
    台下一阵骚动,一个中年汉人突然喊道:
    “是佟养性!当年就是他带建奴破了开原城,我爹娘就是被他手下的人杀的!”
    另一个老农也跟著开口:
    “还有那个范文程!建奴抢我们的粮食,烧我们的房子,好多主意都是他出的!这个汉奸!”
    骂声此起彼伏,汉人百姓压抑已久的恨意,此刻终於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熊廷弼抬手压下眾人的声音,指著佟养性与范文程,字字鏗鏘:
    “佟养性,本是大明辽东世族,却背弃祖宗,投靠建奴,为虎作倀,助建奴屠戮汉人,甚至亲手杀了愿为大明內应的亲孙子。
    范文程,饱读圣贤书,却忘了『忠君爱国』四字,为建奴出谋划策,残害同胞,手上沾满了辽东百姓的鲜血!”
    他顿了顿,目光如刀,扫过台上瑟瑟发抖的汉奸们:
    “这些人,背祖忘宗,认贼作父,害我大明百姓,乱我辽东疆土,其罪当诛!
    便是死一百次,也赎不清他们的罪孽!”
    台下的汉人百姓听得热血沸腾,纷纷喊道:
    “杀了他们!不能让他们好死!”
    “杀了他们!”
    “杀了他们!”
    熊廷弼高声道:
    “民意如此,国法亦不容!
    本经略判:佟养性、范文程等十余人,凌迟处死!”
    “凌迟”二字一出,台上的汉奸们瞬间崩溃。
    范文程的傻笑戛然而止,眼睛猛地瞪大,嘴里发出“啊啊”的尖叫,裤子湿了一片,黄白色的液体顺著裤管往下淌,混著雨水在檯面上积成小滩。
    佟养性则双腿一软,若不是士兵架著,早已瘫倒在地,他看著熊廷弼,声音带著哭腔求饶:
    “经略公!饶命!我愿戴罪立功!饶我一命!”
    可求饶声在雨雾中显得格外苍白。
    四名身著红衣的刽子手走上前,手里握著的不再是鬼头刀,而是一把把小巧的银刀。
    那是凌迟专用的刀具,刀身薄而锋利,能將皮肉一层层剔下,却不立刻让人断气。
    他们先將佟养性与范文程绑在木桩上,又用布条蒙住两人的眼睛,只露出需要施刑的部位。
    “开始!”
    隨著熊廷弼的令下,第一把银刀划破了佟养性的手臂。
    “啊——!”
    悽厉的惨叫声瞬间响彻刑场,比之前斩首时的闷响更让人毛骨悚然。
    银刀起落间,一片片带著血丝的皮肉被剔下,落在檯面上的血洼里,瞬间便被雨水衝散。
    范文程起初还在尖叫,可没过多久,声音便弱了下去,只剩断断续续的呜咽,身体像筛糠般发抖,污秽顺著裤管不断往下淌。
    台下的百姓再也没了之前的激昂。
    前排的汉人百姓纷纷低下头,有的用袖子捂住眼睛,不敢再看台上的景象。
    后排的女真老弱更是浑身颤抖,怀里的孩子哭个不停,母亲们紧紧抱著孩子,將脸埋在孩子的头髮里,连哭声都不敢发出。
    雨水还在淅淅沥沥地下著,冲刷著台上的血跡与污秽,却冲不散那股瀰漫在空气中的血腥味,更冲不散那深入骨髓的恐惧。
    熊廷弼站在台上,看著台下百姓的反应,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容。
    看不下去?
    怕了?
    这就对了。
    他要的不是单纯的杀戮,而是要让所有人都记住:
    背叛大明、做汉奸的下场,就是这般生不如死!
    今日这凌迟之刑,要刻在每一个辽东人的心里,成为他们永远的噩梦。
    日后谁再敢数典忘祖、认贼作父,便要想想佟养性与范文程的下场!
    台上还在行刑,熊廷弼已经是缓步走下来了。
    他刚抬手理了理被雨水打湿的袍角,便见周文焕从人群中急步奔来。
    “明公!陛下密旨到了!”
    周文焕跑到近前,气息还未平復,声音压得略低,却难掩急促。
    “传旨的天使刚到平金城外,说要面呈明公亲启,不敢耽搁。”
    “陛下密旨?”
    熊廷弼眼中倏地亮起一抹光,方才刑场带来的沉肃感淡去几分。
    如今辽东初定,正是需朝廷定调的关键时候,陛下的旨意,不仅是对他功绩的评判,更关乎辽东后续的部署。
    他抬手拍了拍周文焕的肩,说道:
    “走,去经略府!”
    两人並肩往平金城內走。
    原来的赫图阿拉皇宫,如今已换了天地。
    宫门前的女真图腾被尽数凿去,换上了大明的“经略辽东”旌旗。
    原本汗宫大衙门內的萨满神位,早已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案上摆放的皇命旗牌与辽东舆图。
    地面上残留的血渍被仔细擦洗过,却仍能看出淡淡的印记,提醒著这里曾是建奴的权力中心。
    熊廷弼刚踏入大衙门,便见一名宦官正站在殿中,手里捧著一个明黄锦盒。
    那是装密旨的匣子。
    他不敢怠慢,立刻整理衣冠,当即跪伏而下,腰背挺得笔直,声音恭敬:
    “臣熊廷弼,恭迎陛下圣諭!”
    內侍上前一步,將锦盒递到他手中,尖细的声音带著程式化的庄重:
    “陛下有旨,著熊廷弼亲启,其余人等退下。”
    周文焕等人应声退出殿外,殿內只剩熊廷弼一人。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锦盒,取出里面的密旨。
    明黄的綾绸上,是朱由校亲笔所书的字跡。
    密旨的开篇,字字皆是对他的肯定:
    “卿督师辽东,亲率大军破平金,擒皇太极,灭偽金,解辽东数十年之困,功在社稷,朕心甚慰。”
    看到此处,熊廷弼紧绷的肩头微微鬆弛,脸上露出真挚的笑容来了。
    这份认可,比任何赏赐都让他安心。
    紧接著,旨意又言:
    “卿所奏偽金降卒分阶处置、百姓安辑之策,深合朕意,准行。
    尔等封赏,已在议中,赏赐不日將送往辽东,以赏赐全军。”
    熊廷弼微微頷首,陛下不仅准了他的治理方案,还及时颁下赏赐,既是对他的嘉奖,也是给辽东將士的定心丸。
    可当目光落到密旨后半段,熊廷弼的神色渐渐沉了下来。
    旨意写道:
    “辽东既定,客军可暂回蓟镇休整。
    兵部侍郎张鹤鸣往宣府安抚边军,月余未竟,宣府边军颇有躁动,擬调辽东客军往宣府压阵,卿需妥善安排撤军事宜,勿扰辽东新定之局。”
    更往后的內容,熊廷弼越看,心中越沉重。
    “九边诸镇,近来多有不稳,卿需儘早釐清辽东诸事,整飭军备,若他处有乱,朕或需卿领兵戡乱。”
    熊廷弼將密旨缓缓捲起,眉头微皱。
    辽东虽平,九边的隱患却已浮出水面。
    至於原因,主要还是朝廷整顿蓟镇与辽东时,为肃清军中贪腐、剪除建奴內应,杀了不少人。
    蓟镇的总兵官、辽东的旧將,还有勾结建奴的晋商党羽,前前后后不下千人。
    这些动静,早传到了宣府、大同、延绥等边镇,那些镇中不乾净的將领、官员,怎能不恐慌?
    他们怕自己步了蓟镇、辽东的后尘,怕朝廷的刀落在自己头上,故而张鹤鸣在宣府才会处处受阻,边军才会躁动。
    “看来,辽东的事,不能拖了。”
    熊廷弼低声自语。
    如今科尔沁部虽已归附,察哈尔部的残部仍在游离,若不儘快布局草原,稳固辽东侧翼,一旦他被调往他处戡乱,辽东恐生变数。
    如此。
    便又是数日时间过去了。
    自接了皇帝密旨,熊廷弼便將草原事务提上了日程。
    “明公,这是斥候刚传回的草原消息。”
    临时经略府中。
    刘兴祚將草原情报递给熊廷弼,同时说道:
    “科尔沁部的顺礼王已派使者来,说愿按之前约定,供出三千骑为大明驱驰。
    炒內喀尔喀五部近来顺服,不敢有动作。
    察哈尔那边,粆图台吉和额尔克孔果尔额哲又为了牧场起了爭执,双方已在西拉木伦河对岸列阵。”
    熊廷弼抬手示意他坐下,將舆图往他面前推了推,声音沉稳:
    “陛下命你专司草原事务,便是看重你熟悉蒙古诸部的习性。
    如今辽东初定,草原若乱,辽东侧翼便难安稳。
    可草原若太稳,各部抱团,日后反倒成了隱患。
    咱们要做的,便是让草原『乱而不溃』,既不让任何一部独大,也不让他们联合起来对抗大明。”
    刘兴祚眼中闪过一丝瞭然,他本就是辽东旧人,又曾在蒙古部落中周旋过,深知各部间的恩怨纠葛:
    “明公的意思,是『扶弱抑强,分而治之』?”
    “正是。”
    熊廷弼指尖点在“科尔沁”的位置。
    “科尔沁部与大明最近,顺礼王布和又是个趋利避害的性子,咱们得先把他绑紧。
    你可从辽东文官中挑十个通晓蒙古语、熟悉律法的,以『大明安抚使』的名义派驻科尔沁各旗,名义上是帮他们整理户籍、制定互市规矩,实则是盯著他们的动向。
    至於那三千骑兵,不能让他们单独成队,要打散编入明军斥候营,让他们跟著咱们的人巡边。
    一来用他们熟悉地形,二来也能慢慢同化,让他们认大明的军规,而非只认科尔沁的台吉。”
    说到炒內喀尔喀五部,熊廷弼眼神闪烁,语气多了几分锐利:
    “內喀尔喀五部素来首鼠两端,既和建奴有旧怨,又不愿完全依附大明。
    拉拢的话,便许他们在开原增设互市点,允许他们用皮毛换大明的盐铁。
    但若他们敢不服我大明,便断了他们的互市资格。
    另外,你可暗中联络五部中的札鲁特旗,他们与炒旗素有矛盾,咱们给他们些粮食援助,让他们去牵制炒,咱们坐收渔利。”
    至於对付察哈尔部,现成的便有一个机会。
    “粆图台吉有勇无谋,却占著察哈尔的旧地。
    额哲是林丹汗的儿子,有正统之名,却兵力薄弱。
    咱们给粆图台吉支持,让他去打额哲。
    转头再让科尔沁部派使者给额哲带话,说科尔沁愿帮他『恢復祖业』。
    两边都吊著,让他们打得两败俱伤。
    等哪一方快撑不住了,再稍微偏帮一把,总之不能让任何一方贏太快。”
    刘兴祚听得连连点头,又补充道:
    “若是他们察觉大明在挑拨,不肯再打怎么办?”
    “那就让蒙古人自己打自己。”
    熊廷弼从案上拿起一份皇商名册。
    “陛下已准我调十家皇商入草原,让他们带著布匹、茶叶、铁器去交易。
    对弱的部落,就赊帐给他们,约定秋收后用牛羊偿还,利息定得高些。
    对强的部落,就压低他们皮毛的收购价,再抬高盐铁的售价,让他们赚不到钱。
    等他们依赖上大明的商品,咱们再时不时断供几日。
    到时候,不用咱们挑唆,他们为了抢物资,自己就会打起来。”
    刘兴祚越想,眼睛越亮。
    “明公这步棋,是要把漠南草原的力气,一点点耗干啊!”
    刘兴祚猛地抬头,语气里满是惊嘆。
    他之前只以为是“扶弱抑强”的权宜之计。
    此刻才明白,科尔沁派官是为了插足部务、徵调骑兵为大明所用,內喀尔喀“拉拢打压”是为了防止其抱团,察哈尔扶粆图台吉、通额哲是为了让残部內斗,而皇商的赊帐放贷、贱买贵卖,更是从根上断草原的生计。
    不是要立刻征服,而是要通过长期的削弱、分化、经济控制,让草原再也没能力与大明抗衡。
    等到时机成熟,便是同化奴役,永绝辽东北面的隱患。
    熊廷弼笑而不语,说道:“草原上的事情,本经略就交给你了。”
    刘兴祚当即点头,说道:“草原局势,末將一定把控好!”
    后面熊廷弼又与刘兴祚聊了很久,之后其才告辞离去。
    待刘兴祚离去,熊廷弼让人將孙承宗请进来。
    孙承宗是今日方才到的。
    至於他到的原因,熊廷弼也猜到了。
    这是要权力交接。
    毕竟,他在辽东的威望太高了。
    功高有可能震主。
    即便是陛下信任,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与其到时候被弹劾而走,不如自己走。
    就在熊廷弼沉思的时候。
    孙承宗身著緋色官袍走进来,见案上堆著厚厚的文书,便知是交接之事,脸上露出瞭然的笑意。
    “经略公,多日不见了。”
    熊廷弼收回思绪,將文书一一推到孙承宗面前。
    最上面是流民安置名册,上面用墨笔標註著每户流民的原籍、人口、分配的土地位置。
    中间是土地清丈图纸,用不同顏色的墨线画著平金城周边的田埂、沟渠,连新挖的水井位置都標得清清楚楚。
    最下面是军备整顿清单,记录著辽东明军的甲冑、火銃、粮草数量,甚至连每个卫所的士兵籍贯都有明细。
    “抚台。”
    熊廷弼的声音带著几分舒缓,少了往日的凛冽,多了几分郑重。
    “辽东的根基已稳,流民有了地,百姓能种粮,明军的军备也整飭好了,接下来的事,便交给你了。”
    孙承宗点了点头。
    他与皇帝早有密信往来,知道陛下有意调熊廷弼去平定九边之乱,也清楚熊廷弼此刻的心思。
    他抬眼看向熊廷弼,语气带著几分谦虚。
    “经略公放心,如今辽东有辽军三万余,民心归附,又有你定下的章程在前,我孙承宗做个守成之人,守住这份局面,不让辽东再生波澜,还是能做到的。”
    “抚台过谦了。”
    熊廷弼笑了笑,眼底满是信任。
    “你在辽东虽然不久,但深知此地的民情、军情,比我更懂如何守好这片土地。
    如今有你在,辽东便是铁打的营盘。”
    吩咐完这些事之后,熊廷弼心中放鬆了不少。
    建奴已灭,辽东已平。
    他没有什么遗憾了。
    遥想两年前,陛下登基未久。
    那时他任辽东经略,朝堂上弹劾的奏疏一封接一封,说他“刚愎自用”“糜费军餉”,连辽东经略的位置都岌岌可危,甚至有御史奏请將他下狱问罪。
    若不是陛下力排眾议,亲笔写下“熊廷弼可堪大用,勿听谗言”的硃批。
    若不是陛下给了他抄没晋商的財权、放手整顿辽东的兵权。
    哪里有今日平定偽金、生擒皇太极的功业?
    如今辽东虽然事了,但天下却並不安定。
    陛下给了他扬名立万、留名青史的机会,这份皇恩,他不能不报。
    九边的乱局已现,宣府的边军还在躁动。
    接下来,便是他奔赴新战场的时候了。
    ps:
    7200字大章。
    有点累说实话,明天还要上班.
    但还是加一更吧。
    不过会很晚,明天起来再看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