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化敌为用,皇长诞世(月票1200加更
第427章 化敌为用,皇长诞世(月票1200加更!)
“若想要安定辽东,靠杀是不行的。”
其实在攻打赫图阿拉,哦不,现在应该叫平金城之前,熊廷弼有让建奴灭族的想法。
至於操作方法,很简单。
就按照草原上的规矩来。
蒙古部落清算仇敌时,会在营地前立起一道车轮,凡是身高超过车轮的男丁,尽数斩杀,女眷和孩童则被分作奴隶。
以车轮为界,诛杀成年女真男丁,女眷分赏有功將士,孩童贬为奴隶,彻底断绝建州女真的根。
那时他恨极了这些女真部族。
他们烧杀抢掠,將辽东的村庄化为焦土,將汉民的头颅堆成京观,若能以“草原之法”还治其身,既能解辽东百姓的恨,也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患。
可真到了平金城破、生杀大权握在手中时,他却犹豫了。
辽东本就偏僻、苦寒,若是把人都杀了,这片土地就真成了无人管的荒山野岭。
杀人容易,一万多女真部眾,半日便能斩尽杀绝,可杀了之后呢?
这平金城,这苏子河畔的土地,总不能一直空著。
这周边百里,除了几个零散的女真村落,连个正经的汉人庄子都没有。
一旦没人守著,东边的朝鲜部落、北边的蒙古王公、海西女真,迟早会派兵来占。
今日灭了一个大金,明日说不定又冒出来一个『小金』,治標不治本。
周文焕点了点头,说道:
“经略公英明,光靠杀肯定是不行了,毕竟,杀完人之后,要迁人过来,可不容易。”
这话戳中了熊廷弼的心事。
他也考虑过移民实边。
当年戚继光守蓟州时,就曾招募流民开垦荒地,既充实了边防,又解决了粮草问题。
可辽东不比蓟州,这里气候严寒,无霜期短,土地贫瘠。
更重要的是,数十年的战乱早已把辽东的汉人折腾得十室九空。
“嘉靖年间的辽东兵变,万历年间的壬辰倭乱,再加上这些年女真的骚扰……”
熊廷弼掰著手指细数,声音里满是沉重。
“辽东的汉人,要么逃去山海关內,要么被女真掳为奴隶,要么死在战乱饥荒里。
如今辽阳、瀋阳这等大城,人口也不过数万,连城里的商铺都有一半是空的,哪还有人能迁到平金城来?”
“中原的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熊廷弼苦笑著摇了摇头。
“江南的人嫌这里冷,中原的人嫌这里偏,就算官府给田给粮,也没几个人愿意背井离乡,来这『鸟不拉屎』的地方。
咱们总不能把人绑过来吧?
也只有一些被流放的人,才会来此处,可那些都是罪人了。”
周文焕沉默了。
他知道熊廷弼说得对。
辽东最大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女真,而是“人”。
没有足够的人口,土地就得不到开垦,粮草就得不到补充,边防就得不到巩固,就算灭了大金,也守不住这片土地。
熊廷弼嘆了一口气,说道:
“杀不得,也迁不来人,那便只能想別的办法。”
周文焕见熊廷弼眉头紧皱的模样,顿时上前献计。
“经略公,依属下之见,不如將这处置之法奏报陛下,再请朝中诸公商议。
文官们多有经世之才,三个臭皮匠尚抵得过诸葛亮,朝中定然能想出周全之策。”
此事干係重大,若能借朝堂之力分担,既能减少风险,也能让后续推行更顺理成章。
熊廷弼却缓缓摇了摇头。
“文焕,你只知朝中诸公的智慧,却忘了『纸上谈兵』的隱患。
他们远在京师,未曾亲见辽东的荒败,未曾闻过平金城的血腥味,若仅凭奏疏里的文字定策,很可能脱离实际,反倒把局面搅复杂了。”
“永乐年间的安南之役,朝廷征服安南后,强推汉家制度,废黜当地世袭土司,结果呢?
不过十余年,反明浪潮便席捲全境,二十年战乱下来,大明损兵折將,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安南。
万历年间的播州之役,杨应龙叛乱平定后,改土归流操之过急,官员不恤民情,强行丈量土地,弄得土客之间仇怨深重。
到如今播州一带还像个火药桶,稍有不慎便会炸响。
还有正统年间的麓川之役,朝廷虽靠军力压制了麓川土司,却没及时填补治理真空,导致西南边境动盪不休,年年徵兵,耗费粮餉无数。”
这些旧事,周文焕也曾读过史册,此刻经熊廷弼一提醒,顿时恍然大悟,脸上的希冀渐渐褪去,换上了凝重:
“明公是怕……朝中照搬旧例,要么过於严苛激变,要么过於宽纵留患?”
“正是。”
熊廷弼頷首,语气缓和了些。
“辽东不是安南,也不是播州,这里的女真部眾与汉民积怨已深,处置起来更需慎之又慎。
与其让朝中凭想像定策,不如我等先拿出一套贴合辽东实际的方案,奏报陛下时附上利弊分析,这样才能真正安定此地。”
周文焕眼中露出期待:“那明公心中,已有良策?”
熊廷弼嘴角勾起一抹沉稳的笑意,点了点头。
“既然不能尽数诛杀,也不能放任不管,那便只能『分阶处置、恩威並施』。
尤其是对那些女真八旗残部,我琢磨著,可用『三层处置法』。
打散建制、绑定利益、分化管控,一步步消弭他们的隱患。”
“三层处置法?”
周文焕凑近了些,脸上露出好奇之色。
“你且听我说。”
熊廷弼身子微微前倾,声音之中,颇有几分自得之色。
“这女真八旗残部,是所有降卒中潜在风险最高的。
他们世代生长在女真部落,骨子里受八旗文化薰陶,对大明本就有天然的牴触。
再者,这些人多是之前八旗的骨干,要么是甲喇额真的亲信,要么是巴牙喇的老兵,若是让他们抱团,日后必成大患。”
“所以第一步,必须先『斩其爪牙』。
將这些残部里的高层將领,比如之前的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凡手上沾过汉民鲜血、且在辽东作恶多端的,一律按律诛杀。
既为辽东百姓泄愤,也断了这些残部的『主心骨』,让他们群龙无首。”
周文焕点头:“斩草需除根,这一步確实必要。那之后呢?”
“之后便是『抽离根脉、混编稀释』。”
熊廷弼继续道:
“把剩下的降卒,每一百人编为一个『戍边队』,但每个队里,必须混入两百名明军老兵。
这些老兵,我打算从宣府、大同、延绥三镇调派,他们常年守边,性子坚韧,且对女真素有戒备,既能监视降卒,也能镇住场面。”
“这些混编后的队伍,绝不留在辽东,而是分別派驻到宣府、大同、延绥的边镇卫所,让他们承担戍边守堡的任务。
比如看守长城的烽燧,协助边军屯田,或是巡逻边境要道。
同时,严禁同部落、同旗籍的降卒在同一个卫所聚集,哪怕是父子兄弟,也得分开派驻,让他们彻底断了抱团的可能。”
周文焕听得连连点头,又追问:
“可若是降卒心怀不满,暗中勾结叛乱怎么办?”
“这便要靠第二层。家属质押,利益绑定。”
熊廷弼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这些降卒的家眷,约莫有五千人,不能让她们跟著降卒去边镇,也不能留在辽东。
本经略打算把她们集中安置到山东登州、莱州的流民安置区。
那里本就有接纳流民的基础,耕地也相对充足。
让地方官给她们登记户籍,每户分配十亩耕地,再提供种子和农具,许她们安居乐业。”
他话锋一转,语气添了几分威严:
“但有一条,降卒必须在边镇戍满五年,且期间无任何异动,家眷才能迁去卫所与他们团聚。
若是降卒敢叛乱,或是私逃,那他们的家眷,即刻贬为军户,世代为边军服役。
用『家属做人质』,再用『土地做诱饵』,一拉一压之间,不信他们敢轻举妄动。”
周文焕抚掌讚嘆:“此计甚妙!既给了降卒生路,又攥住了他们的软肋。
那第三层『分化管控』,又是何意?”
“第三层,是要弱化他们的『女真身份』,让他们渐渐融入大明。”
熊廷弼解释道:
“首先是待遇差异,降卒的俸禄,只给明军正兵的七成。
且绝不授予他们『百户』『总旗』这类武官职衔。
哪怕他们立了战功,也得先经过三年考察,確认忠心无误后,才能酌情提拔。
其次是习俗同化。
要求他们必须改穿明军的服饰,不得再穿八旗的甲冑或蒙古袍。
每月还得参加三次『汉语讲习』,由卫所的文书教他们识汉字、说汉话,若是三次缺席,便扣发当月俸禄。”
“如此一来,日子久了,他们穿的是大明服饰,说的是汉语,家眷在山东耕种,自己在边镇戍守,『女真八旗』的身份认同自然会渐渐淡化。
再过个十年二十年,他们的子孙生在大明,长在大明,便再也不是什么『建奴』,而是大明的边军了。”
周文焕站在一旁,听得心服口服,眼中满是敬佩:
“明公此计,既解了眼前的降卒之患,又为辽东长远安定埋下了根基,真是周全至极!
属下先前只想著『杀或放』,竟没想到还能如此『化敌为用』。”
熊廷弼摇了摇头,说道:
“辽东残破太久了,杀,只能解一时之恨,却填不了人口的空缺,守不住千里的疆土。
唯有恩威並施,分化瓦解,才能真正让这片土地安定下来。
这不仅是为了今日,更是为了大明日后的百年基业啊。”
“至於那些汉人降兵,断不可与女真降卒一概而论,需优先安抚,助其回归编户。”
“这些人本是大明子民,或是城破被俘,或是饥寒所迫才被迫从贼,心中对建奴並无半分归属感。
他们是咱们爭取辽东民心的关键,处置上要守著『宽宥既往、助其归乡』的原则,不能寒了百姓的心。”
“明公所言极是,只是具体该如何操作?”
“第一步便是免罪归籍,恢復他们的民身。”
“三日后在平金城外设『招抚台』,当眾宣布:
凡汉人降兵,只要能指证上司的恶行、上交手中武器,一律既往不咎。
愿意归乡的,官府给发『路引』。
再发『安家银』,每人五两。
另外,要派辽东本地的明军护送,每五十人一队,送到开原、铁岭这些原籍地,还要协助他们赎回被建奴掠走的家人、重建被烧毁的房屋。
咱们得让他们知道,回大明,比在建奴当奴才强。”
“那愿意从军的呢?”周文焕追问道,笔尖在纸上飞快记录。
“愿意从军的,单独编为『辽军新营』。”
“让他们驻守这些原建奴占领的城池。
一来是『辽人守辽土』,他们熟悉本地的山川地形,冬天雪大时能辨明路径,比关內调来的士兵更適合防御。
二来他们都是辽东人,跟其他明军士兵少了些地域隔阂,不容易起衝突。
不过要派咱们信得过的辽东將领统领,比如朱万良,他为人稳重,能镇住场子。”
周文焕边写边点头。
“但有一类人,绝不能宽宥。”
熊廷弼的语气,突然杀气腾腾起来了。
“佟养性那些主动降金、助紂为虐的汉人將领,绝对不能饶恕!
这些人忘了祖宗,帮著建奴屠戮同胞,手上沾的汉民鲜血比女真贵族还多!
处置他们,不仅要杀,还要重重地杀。
选在平金城外的校场,当著所有辽东百姓的面凌迟处死!
要让全辽东的人都看看,做汉奸的下场是什么,看谁还敢背著大明投敌!”
周文焕听得心头一凛,连忙在纸上標註“严惩汉奸,示眾凌迟”。
熊廷弼缓了缓语气,又说起另一桩要事:
“还有赫图阿拉的汉民,这是辽东的根本民心所在。
他们是大明的子民,这些年被建奴掠为奴、占了土地、毁了家园,对建奴恨之入骨,也是『辽人守辽土』政策的根基。
对他们,核心是『归还权益、弥补损失』,让他们能重新安家立业。”
“首先要组织『土地清丈队』,清丈建奴贝勒、贵族侵占的汉民土地,一律没收归还原主。
那些被改成『八旗庄园』的土地,按『人均十五亩』重新分配给无地汉民。
官府要从辽阳、瀋阳的粮仓调拨种子、农具,给每户发一把锄头、一袋麦种,还要免三年赋税。
让他们能休养生息,把地种起来,日子过好了,才会真心归顺大明。”
“其次是重建家园。”
熊廷弼继续道:
“在开原、铁岭、平金城这些战后废墟上,按『百户为村、千户为镇』重建聚居点。
村里设『乡约所』,让汉民中的乡绅、秀才主持,负责调解邻里纠纷、教大家识律法。
比如《大明律》里的『斗殴律』『田宅律』,用大白话讲给百姓听。
还要恢復驛道、市集,驛道派士兵修缮,市集找本地的商人牵头,让汉民能拿粮食、布匹去换盐、铁,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最后,每个村镇要组建『乡勇队』,每村五十人,选年轻力壮的汉民,配备明军淘汰的刀枪、弓箭。
派明军军官每月去训练两次,教他们基本的列阵、格斗,让他们负责防范建奴残部偷袭和山林里的盗匪。
这样既减轻了我军的防御压力,也让汉民有了『自我保护』的安全感,知道大明不仅能帮他们夺回土地,还能护著他们安稳过日子,归属感自然就强了。”
周文焕听得连连点头,笔下的字跡越来越快,额角都渗出了细汗。
这些政策环环相扣,既有安抚,又有保障,远比他之前想的“杀或放”周全得多。
“至於女真本族百姓。
他们是建奴的根基族群,有很强的部落认同,但多数人也是战乱的受害者。
被贵族裹挟著打仗,自己连饱饭都吃不上。
对他们,不能一味打压,要『打散部落、务农汉化、逐步融合』,慢慢来,急不得。”
“第一步是迁离老巢,分散杂居。”
“把平金城里的女真百姓全部迁出,不能让他们聚族而居。
比如原正黄旗的属民,不要全往一个地方送,分成十几拨,分別安置到开原、铁岭的汉人村落里,每村编入十到二十户女真家庭。
让他们跟汉人同村而居、同田而耕,平日里一起种地、赶集,时间长了,隔阂自然就少了。”
“第二步是转变生计。”
“女真百姓多靠游牧、狩猎为生,不懂农耕,官府要派汉人老农手把手教。
比如怎么耕地、怎么施肥、什么时候播种,甚至可以搞『农具租赁』,让他们先借著用,秋收后再还。
还要定个规矩:若三年內粮食產量能达到汉人农户的八成,就免除次年的赋税。
若是拒不务农,还想著靠打猎为生,就贬为『屯奴』,发配到驛站服劳役。
让他们知道,只有好好种地,才能过上安稳日子。”
“第三步是汉化教育。”
“在有女真百姓的村落设立『儒学蒙馆』,官府统一印製《三字经》《论语》当教材,找辽东本地的秀才当夫子。
规定女真子弟七岁到十五岁必须入学,每天学一个时辰的汉语。
考试合格的,比如能背完《三字经》,就免除家里半年的徭役。
若是能考上童生,还能跟汉人子弟一样参加科举,中举后同等授官。
要用利益引导他们学汉话、学汉礼,逐步淡化『女真部落』的身份认同。”
他一口气说完这些,才发现周文焕正张著嘴,手中的毛笔停在纸上。
熊廷弼皱了皱眉,问道:“我说的这些,你都记下来了没有?”
周文焕这才回过神,有些尷尬地挠了挠头:
“明公,您说的太周全了,属下……属下只记了一半,方才光顾著震惊,好多细节都没跟上。”
他实在没想到,熊廷弼不仅打贏了仗,连战后治理的每一步都想得如此细致,小到农具租赁,大到科举入仕,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糊涂!”
熊廷弼假意斥责了一句,语气里却带著几分无奈。
“这些都是安定辽东的关键,一个字都不能错。
你拿好纸笔,我再跟你说一遍,这次仔细记,写完后编成册子,跟生擒皇太极的捷报一道发往京师,呈给陛下。
要让陛下知道,辽东不仅能打下来,还能守得住、治得好!”
“是!属下遵命!”
周文焕连忙挺直身子,握紧毛笔,眼神里满是敬佩。
他此刻才真正明白,为何陛下会將辽东的安危託付给熊廷弼。
这般深谋远虑,放眼整个大明,也找不出第二人。
辽东。
熊廷弼还在为安定辽东殫精竭力。
而在紫禁城中。
大明皇帝朱由校在坤寧宫里面,也不轻鬆。
此刻。
坤寧宫东暖阁中。
里面断断续续传来皇后张嫣压抑的痛呼,偶尔夹杂著稳婆低促的劝慰。
东暖阁外。
朱由校来回踱步,脸上略有担忧之色。
殿內的宫女太监都垂著头,大气不敢出,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陛下,喝口参茶暖暖身子吧?”
贴身太监魏朝端著茶盏上前,声音压得极低,茶盏沿的热气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扰了陛下的心神。
朱由校摆了摆手,目光没离开暖阁:
“里面怎么样了?稳婆就没个回话?”
魏朝连忙躬身:“方才小的问过,稳婆说娘娘胎位是正的,就是气力耗得厉害,已经餵了参汤,还在撑著……”
话没说完,暖阁里突然传来一声更急促的痛呼,朱由校眉头顿时紧皱起来了。
他不是没经歷过妃嬪生產。
去年赵清月诞下皇女时,他也在宫外等过,但那时的心情远没有今日这般沉重。
一来是张嫣乃中宫皇后,他对这位端庄持重的皇后向来敬重。
二来是这时代的生產,本就是女子过鬼门关。
太多因难產而亡的妇人,连宫中太医、稳婆俱全,也难保万无一失。
更重要的是,这一胎若能诞下皇子,便是嫡长子,大明朝的国本才算真正落地。
朱由校登基这两年来,推新政、整军备、剿晋商、平建奴,桩桩件件都在动旧勛贵和腐儒的奶酪。
那些大臣嘴上不说,心里却总觉得他“离经叛道”。
暗搓搓的说他没从小受大儒薰陶,不懂“圣贤之道”。
说他重工商、改赋税是“捨本逐末”。
即便辽东大捷、天下渐安,也总有人在暗地里非议。
前几日文华殿议事,还有老臣隱晦提过“陛下当重教化,以正君心”。
话里话外,都是嫌他的政策不合祖制古法。
朱由校心里清楚,这些人之所以还没公然反对,不过是因为他做得还不够过分。
等改革进入深水区了,这些人肯定会跳脚,会出来反对,甚至撂挑子不干。
可一旦有了嫡长子,情况就不一样了。
那些腐儒会把心思放在培养“合格的储君”上,会觉得“陛下虽有偏差,嫡子尚可教”。
有了这份盼头,他们对新政的忍耐度便会多几分。
即便日后他再推更激进的改革,比如整顿士绅赋税,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养廉银,这些人也不会轻易跟他“掀桌子”。
嫡长子,就是他与臣子们之间的缓衝。
“皇爷,您都站了一个时辰了,要不坐会儿?”
魏朝见朱由校的额角渗了细汗,又小心翼翼地劝道。
一边。
魏忠贤、王体乾也是纷纷开口劝慰。
朱由校刚要开口,暖阁里突然传来稳婆一声清亮的高喊:
“娘娘再加把劲!头出来了!”
紧接著,便是一阵更剧烈的痛呼。
“啊啊啊~”
隨后
“哇~~”
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陡然穿透暖阁的门帘,在坤寧宫炸开。
朱由校快步走到暖阁门前,刚要掀帘,就见稳婆抱著一个裹在明黄襁褓里的婴儿走出来,满脸堆笑地跪倒:
“启稟陛下,皇后娘娘诞下嫡皇子,重八斤,母子平安!”
魏朝先是愣了愣,隨即大喜过望,扑通跪倒在地: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是皇子!是嫡皇子!”
殿內的宫女太监也齐齐跪倒,山呼“万岁”,之前压抑的气氛瞬间被狂喜取代。
嫡长子已出。
大明的国本,有了!
ps:
1200月票加更完成。
眾爱卿月票给力,已经到了1400了,作者君只好继续拼命了。
双倍月票期。
月票不要停!
订阅也走起来!
拜託啦~
(本章完)
“若想要安定辽东,靠杀是不行的。”
其实在攻打赫图阿拉,哦不,现在应该叫平金城之前,熊廷弼有让建奴灭族的想法。
至於操作方法,很简单。
就按照草原上的规矩来。
蒙古部落清算仇敌时,会在营地前立起一道车轮,凡是身高超过车轮的男丁,尽数斩杀,女眷和孩童则被分作奴隶。
以车轮为界,诛杀成年女真男丁,女眷分赏有功將士,孩童贬为奴隶,彻底断绝建州女真的根。
那时他恨极了这些女真部族。
他们烧杀抢掠,將辽东的村庄化为焦土,將汉民的头颅堆成京观,若能以“草原之法”还治其身,既能解辽东百姓的恨,也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患。
可真到了平金城破、生杀大权握在手中时,他却犹豫了。
辽东本就偏僻、苦寒,若是把人都杀了,这片土地就真成了无人管的荒山野岭。
杀人容易,一万多女真部眾,半日便能斩尽杀绝,可杀了之后呢?
这平金城,这苏子河畔的土地,总不能一直空著。
这周边百里,除了几个零散的女真村落,连个正经的汉人庄子都没有。
一旦没人守著,东边的朝鲜部落、北边的蒙古王公、海西女真,迟早会派兵来占。
今日灭了一个大金,明日说不定又冒出来一个『小金』,治標不治本。
周文焕点了点头,说道:
“经略公英明,光靠杀肯定是不行了,毕竟,杀完人之后,要迁人过来,可不容易。”
这话戳中了熊廷弼的心事。
他也考虑过移民实边。
当年戚继光守蓟州时,就曾招募流民开垦荒地,既充实了边防,又解决了粮草问题。
可辽东不比蓟州,这里气候严寒,无霜期短,土地贫瘠。
更重要的是,数十年的战乱早已把辽东的汉人折腾得十室九空。
“嘉靖年间的辽东兵变,万历年间的壬辰倭乱,再加上这些年女真的骚扰……”
熊廷弼掰著手指细数,声音里满是沉重。
“辽东的汉人,要么逃去山海关內,要么被女真掳为奴隶,要么死在战乱饥荒里。
如今辽阳、瀋阳这等大城,人口也不过数万,连城里的商铺都有一半是空的,哪还有人能迁到平金城来?”
“中原的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熊廷弼苦笑著摇了摇头。
“江南的人嫌这里冷,中原的人嫌这里偏,就算官府给田给粮,也没几个人愿意背井离乡,来这『鸟不拉屎』的地方。
咱们总不能把人绑过来吧?
也只有一些被流放的人,才会来此处,可那些都是罪人了。”
周文焕沉默了。
他知道熊廷弼说得对。
辽东最大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女真,而是“人”。
没有足够的人口,土地就得不到开垦,粮草就得不到补充,边防就得不到巩固,就算灭了大金,也守不住这片土地。
熊廷弼嘆了一口气,说道:
“杀不得,也迁不来人,那便只能想別的办法。”
周文焕见熊廷弼眉头紧皱的模样,顿时上前献计。
“经略公,依属下之见,不如將这处置之法奏报陛下,再请朝中诸公商议。
文官们多有经世之才,三个臭皮匠尚抵得过诸葛亮,朝中定然能想出周全之策。”
此事干係重大,若能借朝堂之力分担,既能减少风险,也能让后续推行更顺理成章。
熊廷弼却缓缓摇了摇头。
“文焕,你只知朝中诸公的智慧,却忘了『纸上谈兵』的隱患。
他们远在京师,未曾亲见辽东的荒败,未曾闻过平金城的血腥味,若仅凭奏疏里的文字定策,很可能脱离实际,反倒把局面搅复杂了。”
“永乐年间的安南之役,朝廷征服安南后,强推汉家制度,废黜当地世袭土司,结果呢?
不过十余年,反明浪潮便席捲全境,二十年战乱下来,大明损兵折將,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安南。
万历年间的播州之役,杨应龙叛乱平定后,改土归流操之过急,官员不恤民情,强行丈量土地,弄得土客之间仇怨深重。
到如今播州一带还像个火药桶,稍有不慎便会炸响。
还有正统年间的麓川之役,朝廷虽靠军力压制了麓川土司,却没及时填补治理真空,导致西南边境动盪不休,年年徵兵,耗费粮餉无数。”
这些旧事,周文焕也曾读过史册,此刻经熊廷弼一提醒,顿时恍然大悟,脸上的希冀渐渐褪去,换上了凝重:
“明公是怕……朝中照搬旧例,要么过於严苛激变,要么过於宽纵留患?”
“正是。”
熊廷弼頷首,语气缓和了些。
“辽东不是安南,也不是播州,这里的女真部眾与汉民积怨已深,处置起来更需慎之又慎。
与其让朝中凭想像定策,不如我等先拿出一套贴合辽东实际的方案,奏报陛下时附上利弊分析,这样才能真正安定此地。”
周文焕眼中露出期待:“那明公心中,已有良策?”
熊廷弼嘴角勾起一抹沉稳的笑意,点了点头。
“既然不能尽数诛杀,也不能放任不管,那便只能『分阶处置、恩威並施』。
尤其是对那些女真八旗残部,我琢磨著,可用『三层处置法』。
打散建制、绑定利益、分化管控,一步步消弭他们的隱患。”
“三层处置法?”
周文焕凑近了些,脸上露出好奇之色。
“你且听我说。”
熊廷弼身子微微前倾,声音之中,颇有几分自得之色。
“这女真八旗残部,是所有降卒中潜在风险最高的。
他们世代生长在女真部落,骨子里受八旗文化薰陶,对大明本就有天然的牴触。
再者,这些人多是之前八旗的骨干,要么是甲喇额真的亲信,要么是巴牙喇的老兵,若是让他们抱团,日后必成大患。”
“所以第一步,必须先『斩其爪牙』。
將这些残部里的高层將领,比如之前的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凡手上沾过汉民鲜血、且在辽东作恶多端的,一律按律诛杀。
既为辽东百姓泄愤,也断了这些残部的『主心骨』,让他们群龙无首。”
周文焕点头:“斩草需除根,这一步確实必要。那之后呢?”
“之后便是『抽离根脉、混编稀释』。”
熊廷弼继续道:
“把剩下的降卒,每一百人编为一个『戍边队』,但每个队里,必须混入两百名明军老兵。
这些老兵,我打算从宣府、大同、延绥三镇调派,他们常年守边,性子坚韧,且对女真素有戒备,既能监视降卒,也能镇住场面。”
“这些混编后的队伍,绝不留在辽东,而是分別派驻到宣府、大同、延绥的边镇卫所,让他们承担戍边守堡的任务。
比如看守长城的烽燧,协助边军屯田,或是巡逻边境要道。
同时,严禁同部落、同旗籍的降卒在同一个卫所聚集,哪怕是父子兄弟,也得分开派驻,让他们彻底断了抱团的可能。”
周文焕听得连连点头,又追问:
“可若是降卒心怀不满,暗中勾结叛乱怎么办?”
“这便要靠第二层。家属质押,利益绑定。”
熊廷弼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这些降卒的家眷,约莫有五千人,不能让她们跟著降卒去边镇,也不能留在辽东。
本经略打算把她们集中安置到山东登州、莱州的流民安置区。
那里本就有接纳流民的基础,耕地也相对充足。
让地方官给她们登记户籍,每户分配十亩耕地,再提供种子和农具,许她们安居乐业。”
他话锋一转,语气添了几分威严:
“但有一条,降卒必须在边镇戍满五年,且期间无任何异动,家眷才能迁去卫所与他们团聚。
若是降卒敢叛乱,或是私逃,那他们的家眷,即刻贬为军户,世代为边军服役。
用『家属做人质』,再用『土地做诱饵』,一拉一压之间,不信他们敢轻举妄动。”
周文焕抚掌讚嘆:“此计甚妙!既给了降卒生路,又攥住了他们的软肋。
那第三层『分化管控』,又是何意?”
“第三层,是要弱化他们的『女真身份』,让他们渐渐融入大明。”
熊廷弼解释道:
“首先是待遇差异,降卒的俸禄,只给明军正兵的七成。
且绝不授予他们『百户』『总旗』这类武官职衔。
哪怕他们立了战功,也得先经过三年考察,確认忠心无误后,才能酌情提拔。
其次是习俗同化。
要求他们必须改穿明军的服饰,不得再穿八旗的甲冑或蒙古袍。
每月还得参加三次『汉语讲习』,由卫所的文书教他们识汉字、说汉话,若是三次缺席,便扣发当月俸禄。”
“如此一来,日子久了,他们穿的是大明服饰,说的是汉语,家眷在山东耕种,自己在边镇戍守,『女真八旗』的身份认同自然会渐渐淡化。
再过个十年二十年,他们的子孙生在大明,长在大明,便再也不是什么『建奴』,而是大明的边军了。”
周文焕站在一旁,听得心服口服,眼中满是敬佩:
“明公此计,既解了眼前的降卒之患,又为辽东长远安定埋下了根基,真是周全至极!
属下先前只想著『杀或放』,竟没想到还能如此『化敌为用』。”
熊廷弼摇了摇头,说道:
“辽东残破太久了,杀,只能解一时之恨,却填不了人口的空缺,守不住千里的疆土。
唯有恩威並施,分化瓦解,才能真正让这片土地安定下来。
这不仅是为了今日,更是为了大明日后的百年基业啊。”
“至於那些汉人降兵,断不可与女真降卒一概而论,需优先安抚,助其回归编户。”
“这些人本是大明子民,或是城破被俘,或是饥寒所迫才被迫从贼,心中对建奴並无半分归属感。
他们是咱们爭取辽东民心的关键,处置上要守著『宽宥既往、助其归乡』的原则,不能寒了百姓的心。”
“明公所言极是,只是具体该如何操作?”
“第一步便是免罪归籍,恢復他们的民身。”
“三日后在平金城外设『招抚台』,当眾宣布:
凡汉人降兵,只要能指证上司的恶行、上交手中武器,一律既往不咎。
愿意归乡的,官府给发『路引』。
再发『安家银』,每人五两。
另外,要派辽东本地的明军护送,每五十人一队,送到开原、铁岭这些原籍地,还要协助他们赎回被建奴掠走的家人、重建被烧毁的房屋。
咱们得让他们知道,回大明,比在建奴当奴才强。”
“那愿意从军的呢?”周文焕追问道,笔尖在纸上飞快记录。
“愿意从军的,单独编为『辽军新营』。”
“让他们驻守这些原建奴占领的城池。
一来是『辽人守辽土』,他们熟悉本地的山川地形,冬天雪大时能辨明路径,比关內调来的士兵更適合防御。
二来他们都是辽东人,跟其他明军士兵少了些地域隔阂,不容易起衝突。
不过要派咱们信得过的辽东將领统领,比如朱万良,他为人稳重,能镇住场子。”
周文焕边写边点头。
“但有一类人,绝不能宽宥。”
熊廷弼的语气,突然杀气腾腾起来了。
“佟养性那些主动降金、助紂为虐的汉人將领,绝对不能饶恕!
这些人忘了祖宗,帮著建奴屠戮同胞,手上沾的汉民鲜血比女真贵族还多!
处置他们,不仅要杀,还要重重地杀。
选在平金城外的校场,当著所有辽东百姓的面凌迟处死!
要让全辽东的人都看看,做汉奸的下场是什么,看谁还敢背著大明投敌!”
周文焕听得心头一凛,连忙在纸上標註“严惩汉奸,示眾凌迟”。
熊廷弼缓了缓语气,又说起另一桩要事:
“还有赫图阿拉的汉民,这是辽东的根本民心所在。
他们是大明的子民,这些年被建奴掠为奴、占了土地、毁了家园,对建奴恨之入骨,也是『辽人守辽土』政策的根基。
对他们,核心是『归还权益、弥补损失』,让他们能重新安家立业。”
“首先要组织『土地清丈队』,清丈建奴贝勒、贵族侵占的汉民土地,一律没收归还原主。
那些被改成『八旗庄园』的土地,按『人均十五亩』重新分配给无地汉民。
官府要从辽阳、瀋阳的粮仓调拨种子、农具,给每户发一把锄头、一袋麦种,还要免三年赋税。
让他们能休养生息,把地种起来,日子过好了,才会真心归顺大明。”
“其次是重建家园。”
熊廷弼继续道:
“在开原、铁岭、平金城这些战后废墟上,按『百户为村、千户为镇』重建聚居点。
村里设『乡约所』,让汉民中的乡绅、秀才主持,负责调解邻里纠纷、教大家识律法。
比如《大明律》里的『斗殴律』『田宅律』,用大白话讲给百姓听。
还要恢復驛道、市集,驛道派士兵修缮,市集找本地的商人牵头,让汉民能拿粮食、布匹去换盐、铁,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最后,每个村镇要组建『乡勇队』,每村五十人,选年轻力壮的汉民,配备明军淘汰的刀枪、弓箭。
派明军军官每月去训练两次,教他们基本的列阵、格斗,让他们负责防范建奴残部偷袭和山林里的盗匪。
这样既减轻了我军的防御压力,也让汉民有了『自我保护』的安全感,知道大明不仅能帮他们夺回土地,还能护著他们安稳过日子,归属感自然就强了。”
周文焕听得连连点头,笔下的字跡越来越快,额角都渗出了细汗。
这些政策环环相扣,既有安抚,又有保障,远比他之前想的“杀或放”周全得多。
“至於女真本族百姓。
他们是建奴的根基族群,有很强的部落认同,但多数人也是战乱的受害者。
被贵族裹挟著打仗,自己连饱饭都吃不上。
对他们,不能一味打压,要『打散部落、务农汉化、逐步融合』,慢慢来,急不得。”
“第一步是迁离老巢,分散杂居。”
“把平金城里的女真百姓全部迁出,不能让他们聚族而居。
比如原正黄旗的属民,不要全往一个地方送,分成十几拨,分別安置到开原、铁岭的汉人村落里,每村编入十到二十户女真家庭。
让他们跟汉人同村而居、同田而耕,平日里一起种地、赶集,时间长了,隔阂自然就少了。”
“第二步是转变生计。”
“女真百姓多靠游牧、狩猎为生,不懂农耕,官府要派汉人老农手把手教。
比如怎么耕地、怎么施肥、什么时候播种,甚至可以搞『农具租赁』,让他们先借著用,秋收后再还。
还要定个规矩:若三年內粮食產量能达到汉人农户的八成,就免除次年的赋税。
若是拒不务农,还想著靠打猎为生,就贬为『屯奴』,发配到驛站服劳役。
让他们知道,只有好好种地,才能过上安稳日子。”
“第三步是汉化教育。”
“在有女真百姓的村落设立『儒学蒙馆』,官府统一印製《三字经》《论语》当教材,找辽东本地的秀才当夫子。
规定女真子弟七岁到十五岁必须入学,每天学一个时辰的汉语。
考试合格的,比如能背完《三字经》,就免除家里半年的徭役。
若是能考上童生,还能跟汉人子弟一样参加科举,中举后同等授官。
要用利益引导他们学汉话、学汉礼,逐步淡化『女真部落』的身份认同。”
他一口气说完这些,才发现周文焕正张著嘴,手中的毛笔停在纸上。
熊廷弼皱了皱眉,问道:“我说的这些,你都记下来了没有?”
周文焕这才回过神,有些尷尬地挠了挠头:
“明公,您说的太周全了,属下……属下只记了一半,方才光顾著震惊,好多细节都没跟上。”
他实在没想到,熊廷弼不仅打贏了仗,连战后治理的每一步都想得如此细致,小到农具租赁,大到科举入仕,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糊涂!”
熊廷弼假意斥责了一句,语气里却带著几分无奈。
“这些都是安定辽东的关键,一个字都不能错。
你拿好纸笔,我再跟你说一遍,这次仔细记,写完后编成册子,跟生擒皇太极的捷报一道发往京师,呈给陛下。
要让陛下知道,辽东不仅能打下来,还能守得住、治得好!”
“是!属下遵命!”
周文焕连忙挺直身子,握紧毛笔,眼神里满是敬佩。
他此刻才真正明白,为何陛下会將辽东的安危託付给熊廷弼。
这般深谋远虑,放眼整个大明,也找不出第二人。
辽东。
熊廷弼还在为安定辽东殫精竭力。
而在紫禁城中。
大明皇帝朱由校在坤寧宫里面,也不轻鬆。
此刻。
坤寧宫东暖阁中。
里面断断续续传来皇后张嫣压抑的痛呼,偶尔夹杂著稳婆低促的劝慰。
东暖阁外。
朱由校来回踱步,脸上略有担忧之色。
殿內的宫女太监都垂著头,大气不敢出,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陛下,喝口参茶暖暖身子吧?”
贴身太监魏朝端著茶盏上前,声音压得极低,茶盏沿的热气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扰了陛下的心神。
朱由校摆了摆手,目光没离开暖阁:
“里面怎么样了?稳婆就没个回话?”
魏朝连忙躬身:“方才小的问过,稳婆说娘娘胎位是正的,就是气力耗得厉害,已经餵了参汤,还在撑著……”
话没说完,暖阁里突然传来一声更急促的痛呼,朱由校眉头顿时紧皱起来了。
他不是没经歷过妃嬪生產。
去年赵清月诞下皇女时,他也在宫外等过,但那时的心情远没有今日这般沉重。
一来是张嫣乃中宫皇后,他对这位端庄持重的皇后向来敬重。
二来是这时代的生產,本就是女子过鬼门关。
太多因难產而亡的妇人,连宫中太医、稳婆俱全,也难保万无一失。
更重要的是,这一胎若能诞下皇子,便是嫡长子,大明朝的国本才算真正落地。
朱由校登基这两年来,推新政、整军备、剿晋商、平建奴,桩桩件件都在动旧勛贵和腐儒的奶酪。
那些大臣嘴上不说,心里却总觉得他“离经叛道”。
暗搓搓的说他没从小受大儒薰陶,不懂“圣贤之道”。
说他重工商、改赋税是“捨本逐末”。
即便辽东大捷、天下渐安,也总有人在暗地里非议。
前几日文华殿议事,还有老臣隱晦提过“陛下当重教化,以正君心”。
话里话外,都是嫌他的政策不合祖制古法。
朱由校心里清楚,这些人之所以还没公然反对,不过是因为他做得还不够过分。
等改革进入深水区了,这些人肯定会跳脚,会出来反对,甚至撂挑子不干。
可一旦有了嫡长子,情况就不一样了。
那些腐儒会把心思放在培养“合格的储君”上,会觉得“陛下虽有偏差,嫡子尚可教”。
有了这份盼头,他们对新政的忍耐度便会多几分。
即便日后他再推更激进的改革,比如整顿士绅赋税,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养廉银,这些人也不会轻易跟他“掀桌子”。
嫡长子,就是他与臣子们之间的缓衝。
“皇爷,您都站了一个时辰了,要不坐会儿?”
魏朝见朱由校的额角渗了细汗,又小心翼翼地劝道。
一边。
魏忠贤、王体乾也是纷纷开口劝慰。
朱由校刚要开口,暖阁里突然传来稳婆一声清亮的高喊:
“娘娘再加把劲!头出来了!”
紧接著,便是一阵更剧烈的痛呼。
“啊啊啊~”
隨后
“哇~~”
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陡然穿透暖阁的门帘,在坤寧宫炸开。
朱由校快步走到暖阁门前,刚要掀帘,就见稳婆抱著一个裹在明黄襁褓里的婴儿走出来,满脸堆笑地跪倒:
“启稟陛下,皇后娘娘诞下嫡皇子,重八斤,母子平安!”
魏朝先是愣了愣,隨即大喜过望,扑通跪倒在地: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是皇子!是嫡皇子!”
殿內的宫女太监也齐齐跪倒,山呼“万岁”,之前压抑的气氛瞬间被狂喜取代。
嫡长子已出。
大明的国本,有了!
ps:
1200月票加更完成。
眾爱卿月票给力,已经到了1400了,作者君只好继续拼命了。
双倍月票期。
月票不要停!
订阅也走起来!
拜託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