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带英风采,币策初萌(800月票加更!
第408章 带英风采,币策初萌(800月票加更!)
东暖阁。
朱由校将自己的雄心壮志暂且收起。
他在思索方才方从哲提及保障商道安全的事情。
要护得这满载白银的商船平安往返,天津水师便是重中之重,可毛文龙的船队,此刻是否已抵达大沽口?
“天津水师……”
他心中默算时日:
毛文龙二月初从朝鲜南浦启航,按海船寻常航速,此刻该是抵达的日子了。
“大约,也就是这几日便能到港。”
念及此,他猛地转头,看向立在身侧的魏朝。
这位司礼监掌印太监此刻正垂首侍立,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魏大铛。”
“你即刻吩咐下去,一旦天津那边传来消息,说毛文龙的水师已回大沽口,不必等候,即刻传他入宫觐见,朕有要事与他商议。”
魏朝心中一凛,连忙躬身应道:“奴婢遵命!奴婢这就去安排人去天津,绝不敢耽误片刻。”
朱由校微微颔首,目光重新落回通商的事情上。
“荷兰人订单如此少,心里一定是打着别的算盘。”
荷兰舰队在南海多次袭扰葡萄牙商船,掠夺货物的事情早有先例。
“有句俗语说得好,‘邻居屯粮我屯枪,邻居就是我粮仓’,他们怕是想等着葡萄牙、西班牙的商船满载货物时,半路劫道,坐收渔利。”
一旁的魏朝,闻言连忙附和:
“陛下明察!福建巡抚与江南镇守太监近日也传来消息,说荷兰船只在闽浙沿海活动频繁,形迹可疑,怕是真在窥探商道。
如今毛文龙的水师若能及时归来,正好能震慑荷兰人,护得商道周全。”
“正是为此,朕才要急着见毛文龙。”
朱由校语气加重了几分。
“锦衣卫的密报、地方官的奏疏,都已摆在朕的案头,该是时候制定海上防备计划了。
哪些海域需重点布防,如何与沿海卫所配合,水师战船需配备多少火炮,这些都得商议定夺才稳妥。”
魏朝刚要转身去传旨,东暖阁的门帘突然被轻轻掀开。
王体乾捧着一个明黄色的锦盒,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几分急切,却仍不忘礼数,跪地禀报道:
“启禀皇爷,天津水师总兵毛文龙派人快马送来了密折,说是关于朝鲜诸事的奏报,需陛下亲拆。”
“哦?毛文龙的密折?”
朱由校眼中瞬间亮起,原本的些许焦虑一扫而空。
当真是说曹操曹操到。
自己正盼着毛文龙归来,竟先收到了他的奏报。
“快呈上来!”
王体乾连忙起身,双手将锦盒捧到御案前。
朱由校亲自接过,用腰间的玉印验过封口,手指轻轻一挑,便拆开了锦盒,取出里面的密折。
展开信纸,毛文龙那遒劲的字迹映入眼帘,从朝鲜三方势力的制衡布局,到故意留下的“王位之争”隐患,再到釜山、义州驻军的布防安排,一一详细列明。
朱由校越看,脸上的表情越显奇怪,到最后竟忍不住低笑出声。
他将密折合上,递给一旁的方从哲,摇了摇头道:
“毛文龙这手段,当真是搅屎棍。”
不由得,让朱由校想起后世的带英。
后世的英国在海外殖民地惯用的‘分而治之’之策,故意留下领土争端、族群矛盾,让殖民地永无宁日,以便他们掌控。
毛文龙在朝鲜所行之事,和大英如出一辙。
让李倧占北,李珲据南,全焕困守汉城,三方相互牵制,谁也灭不了谁。
又留下‘汉语教学’‘贵族赴京’的条款,慢慢磨掉朝鲜的根基。
这不就是英国在香港、巴基斯坦、印度那些地方干的‘缺德事’吗?
留下一堆烂摊子,让他们内斗不休,自己坐收渔利。
方从哲在一边看着,眉头却是微微的皱了起来。
“陛下,朝鲜毕竟是我们的藩属,如此对待,恐怕不好吧?”
方从哲还是老一套的思维。
朱由校却是说道:“藩属终究不是本国。”
拿下朝鲜,才能以此做跳板拿下日本。
不过他的心思,方从哲是不会明白的。
朱由校也无法给方从哲解释太多,他抬手将密折收回,交给太监收好。
“既然毛文龙已将朝鲜之事安排妥当,那接下来,便该让他专心应对南海的荷兰人了。”
方从哲虽然摸不清皇帝的心意,但也知晓,朝鲜之事是他们掺和不了的事情。
尤其是在前线一直打胜仗之后,他们这些大臣在军事方面的话语权,便更少。
“陛下,那我等告退了。”
两人当即选择离开。
“可。”
朱由校点了点头,两人当即退出东暖阁。
在两人离去之后,朱由校也是将心思放在批阅奏疏上面了。
即便是经过军机处的筛选,但每天朱由校要批阅的奏疏,都是一百份起步的。
哎~!
什么天启皇帝?
他得改个年号,叫牛马皇帝算了。
批阅奏疏的时间,总是过得十分迅速。
好似没过多久。
窗外的金乌便向西坠去,将天边染成一片暖橙。
朱由校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将最后一本关于江南漕运的奏疏批复完毕,朱笔落下“准行”二字,才长长舒了口气。
案上的烛火已被宫女点亮,跳动的光焰映着他略带疲惫的眉眼。
从清晨议通商到傍晚批奏疏,一日的政务早已耗去他大半精力。
“陛下,该传晚膳了。”
魏朝轻声提醒,目光落在皇帝微蹙的眉头上,小心翼翼地补充。
“各宫娘娘都已派人来问过,是否要去各宫用膳。”
朱由校摆了摆手,起身舒展了一下腰背,骨骼发出轻微的脆响。
“不必传各宫了,摆驾坤宁宫,去皇后那里用晚膳。”
自去年六月张嫣怀上龙裔,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八个月。
张嫣的腹部早已隆起如圆鼓,行动愈发不便。
这腹中孩儿,若是皇子,便是皇后所出的嫡子,更是大明未来的储君。
朱由校自然重视非常。
所以这段时日里,他总想着多去坤宁宫陪陪她。
一来是牵挂妻儿,二来,也实在是后宫其他妃嫔的“热情”让他有些吃不消。
想起那些日夜盼着诞下龙嗣的妃嫔,朱由校忍不住在心里暗自苦笑:
从前后宫规矩森严,妃嫔不得与皇帝过夜,他还觉得束缚。
如今自己破了规矩,妃嫔们便没了顾忌,夜夜盼着他翻牌子,几番索取下来,他这“小身板”哪里扛得住?
这会儿才真切体会到,老祖宗定的规矩,原来真是为了皇帝的龙体着想。
“罢了罢了,自己破的规矩,哭着也得撑下去。”
朱由校在心里嘀咕,脚下却加快了步伐,朝着龙辇而去。
好在张嫣怀了孕,房事之事自然无法进行,去坤宁宫既能陪伴皇后,也能让自己“歇口气”,倒算是两全其美。
很快,御驾便到了坤宁宫。
朱由校特意不让太监宣旨,缓步进入坤宁宫中。
此刻。
坤宁宫内暖意浓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陈皮熏香,既暖身又能安胎。
张嫣半躺在铺着厚厚锦垫的坐榻上,身上穿着一件月白色绣暗纹的宽松宫装,腹部高高隆起,连抬手都显得有些吃力。
备孕期间,她吃得胖了一些,面颊更显婴儿肥,倒是更好看了。
踏踏踏~
张嫣听到殿外传来脚步声,稍微一抬头,见到是朱由校来了,连忙示意宫女搀扶自己起身。
“陛下来了,快扶我起来。”
她刚要起身行礼,便被快步进来的朱由校一把扶住。
“快别行礼,小心动了胎气。”
朱由校握着她微凉的手,语气里满是关切,小心翼翼地扶着她重新坐下,自己则坐在她身侧,手掌轻轻覆在她的孕肚上。
刚放上去没多久,便感觉到腹中传来一阵轻微的胎动,像是小家伙在踢腿。
“你看,小家伙活力得很,还来踢朕的手呢!”
朱由校眼睛一亮,手掌轻轻跟着胎动的节奏摩挲,生怕弄疼了张嫣。
张嫣看着朱由校紧张的模样,脸上露出温柔的笑意,眼底的幸福几乎要溢出来。
她轻轻拍了拍朱由校覆在自己肚子上的手,半开玩笑地说道:
“这孩子在臣妾肚子里就这般不安分,等他出生之后,臣妾可要好生管教管教。”
“是得好好管教,连朕都敢踢,朕看他是欠收拾了!”
朱由校也在一边开着玩笑。
就在帝后温馨交谈的时候。
殿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尚膳监的太监们身着青色宫服,手捧朱漆托盘鱼贯而入,托盘上覆着明黄色锦缎,边角绣着缠枝莲纹,脚步轻缓得几乎听不到声响。
为首的太监躬身行礼,待朱由校点头示意,才挥手让众人将托盘摆上紫檀木膳桌。
锦缎掀开,四碟按酒、两味主食、一盅热汤次第显露,热气裹挟着香气漫开来。
燌羊肉切得薄如蝉翼,清蒸鸡卧在白瓷盘里,鸡皮莹白,汤汁清亮,飘着几片翠绿的葱,透着鲜嫩。
椒醋鹅块码得齐整,烧猪肉炖得酥烂,酱汁浓稠地挂在肉块上,连骨头都透着酱香。
主食是芝麻香油饼,还有砂馅小馒头。
最末是一盅猪肉撺汤,汤色乳白,里面浮着切碎的青菜和木耳,热气腾腾。
“皇后,一道用膳。”
朱由校伸手,示意宫女扶张嫣到膳桌旁。
张嫣微微欠身,在宫女的搀扶下缓缓起身,宽大的宫装裙摆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她小心地坐到朱由校身侧的软凳上,还不忘用手护住隆起的腹部。
朱由校拿起玉筷,先夹了一块清蒸鸡,仔细剔去骨头,才放到张嫣面前的小碟里:
“尝尝这个,尚膳监说用的是三斤重的雏鸡,最是补身子。”
张嫣浅笑着点头,用银勺舀了一小块送入口中,细细嚼了嚼,又喝了一口汤,便放下了筷子。
孕期胃口本就浅,加上太医叮嘱每餐不可过饱,她只吃了三四口便觉腻了。
“怎么不吃了?”
朱由校见她停筷,不由问道。
张嫣柔声道:“臣妾已吃了不少,再吃便胀得难受了,陛下慢用便是。”
一旁的宫女连忙上前,将张嫣的碗筷收妥,又递上一杯温好的茶水,帮她顺气。
朱由校慢慢吃着,玉筷偶尔夹起一块烧猪肉,目光落在张嫣身上,忽然想起前几日让内务府给国丈张维营送的赏赐,便随口问道:
“朕前几日赏给国丈的那些东西,他们收到了没有?”
张嫣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无奈,轻声应道:
“收到了,父亲还让家仆捎信来谢恩。
只是陛下,您给的赏赐实在太贵重了。
五千两白银,还有二十匹云锦,他们带回去也麻烦得很。”
自她去年封后,朱由校便时常赏赐张家,或是金银,或是珍宝,次数多了,她反倒有些不安。
朱由校挑了挑眉,放下玉筷,拿起帕子擦了擦嘴角,语气带着几分调侃:
“别的妃嫔家眷,巴不得朕多赏些,怎么到了你这儿,倒嫌赏赐重了?”
“臣妾自然开心陛下记挂娘家,只是……”
张嫣垂眸,语气沉了几分。
“如今国家尚在艰难之时,辽东要防建奴,南海要备荷兰,地方上还有灾情,臣妾身为皇后,娘家岂能只顾着受赏?
外戚若太过张扬,恐招非议,反而给陛下添麻烦。”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
“况且父亲和母亲说,待过些日子,便要回开封府祥符县老家去。
他们在京中住不惯,总念着老家的宅子。带着这么多御赐之物上路,臣妾实在担心。”
张嫣父母去年就回去祥符县老家过了,只是去年过年又回来了。
现在差不多也是要回去的时候了。
至于张嫣父母为何不留在京城,除了住不惯之外,还是害怕被人利用。
说到这儿,她的声音里多了几分忧虑。
“臣妾前几日听宫女说,河南、山东一带不太平,好些百姓因去年旱灾没了收成,都上山做了匪,连商队都敢劫。
这么多贵重东西,若是路上出了差错,反倒不好。”
朱由校闻言,眉头微微一皱。
他倒真忘了地方匪患这茬。
去年秋冬,河南、山东大旱,颗粒无收,流民激增,不少人落草为寇,劫掠往来行人,地方官府剿了几次都没彻底肃清。
张家带着重赏上路,确实危险。
朱由校无意识摩挲着膳桌边缘的雕,望着窗外沉沉夜色,忽然低声喃喃:
“若是有‘快递’就好了……”
话一出口,他自己先愣了愣,
现代社会便捷的物流画面闪过脑海,对比此刻国丈家搬运赏赐的麻烦,竟脱口而出了这个不合时宜的词。
张嫣正端着陈皮茶浅啜,闻言柳眉微蹙,眼中满是疑惑,放下茶盏柔声问道:
“陛下,‘快递’是什么?臣妾从未听过这般说法。”
朱由校回过神,自知失言,连忙抬手揉了揉眉心,找了个借口敷衍:
“不过是朕随口想的省力法子,想着若有什么物件能轻便送远,不用劳师动众便好了,皇后不必深究。”
他话锋一转,将话题拉回眼前的难题。
“说起来,金银带起来麻烦,若是能换成‘银票’,倒能省不少事。
可如今的银票,多是江南商贾开的钱庄印的,只能在一城一地,或是临近几州兑换,想从京城兑到开封,难如登天,终究做不到‘汇通天下’。”
这话倒是说到了张嫣心坎里,她轻轻点头附和:
“可不是嘛。前几日家仆回禀,说父亲要带那些银两回祥符县,需雇十多个镖局护卫,还得伪装成寻常商队,仍怕路上遇到劫匪。
若是银票能随处兑,哪用这般担惊受怕。”
朱由校听着她的话,眼神从最初的随意,慢慢变得沉凝起来。
与张嫣的这一番闲谈,竟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在他心底漾开了层层涟漪。
一个关于“货币改革”的念头,悄然冒了出来。
他看向张嫣,突然想起了白银的弊端。
“皇后可知,如今大明的货币,全靠白银支撑。
可白银这东西,最是‘死’的。
江南富户藏银数百万两,埋在地窖里,常年不流通。
寻常百姓赚了碎银,也想着攒起来,要么打银饰,要么藏进罐子里。
长此以往,市面上的白银只会越来越少。”
张嫣虽不懂财政,却也听出了几分担忧,轻声问道:
“白银少了,会有什么不妥吗?”
“不妥之处大着呢。”
朱由校叹了口气。
“皇后还记得朕跟你提过的‘一条鞭法’吗?
万历年间张阁老推行的,将田赋、徭役都折成白银征收。
若是市面上白银少了,银子便会‘贵’起来。
从前一石米需要一两银,日后可能一石米只值半两银子。
可百姓种庄稼、做手艺,赚的还是那些粮食、布匹,想换够交赋税的白银,就得拿出更多东西。
长此以往,百姓只会越来越穷,最后只能破产流亡,要么上山为匪,要么卖儿鬻女。”
“更要紧的是,大明的白银,有不少是从西洋那边来的。
商船从吕宋运银过来,换咱们的生丝、瓷器。
可近年西洋不太平,听说好些国家在打仗,商船越来越少,日后流入大明的白银,怕是会更少。
若是哪天真的‘银荒’了,朝廷收不上赋税,地方官府没钱养兵,边防、漕运、赈灾……桩桩件件都要停摆,到时候整个税收体系都会崩溃,大明的根基,怕是要动摇。”
张嫣听得脸色微变,她虽身在后宫,却也知道“根基动摇”四个字意味着什么,下意识握住朱由校的手,声音带着几分担忧:
“那陛下可有法子应对?”
朱由校反握住她的手,捏着张嫣柔软的小手,心中却渐渐有了决断。
“所以,进行货币改革,如今看来已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不能再让大明的命脉,只系在白银这一样东西上。”
他脑中已开始浮现模糊的构想。
或许可以仿照钱庄银票,由朝廷发行一种能“汇通天下”的纸币,由户部背书,强制流通。
再规范白银使用,限制民间藏银,让银子重新流入市场。
只是这念头刚冒出来,他便知道此事不易。
洪武年间,朱元璋推行“大明宝钞”,最后因滥发而崩坏,民间至今对纸币心存疑虑。
而且货币改革牵动户部、地方官府、商贾钱庄,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混乱。
“只是这事急不得,需慢慢谋划。”
朱由校轻轻拍了拍张嫣的手,语气缓和了些。
“先得找懂财政的大臣商议”
就不知道,现在的大明朝,有没有懂搞金融的。
若是没有,以他对后世金融体系的理解,要搞出货币、银行这种东西,还是太杀脑细胞了。
但.
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去做。
一旦有了纸币,并且能稳住金融体系,他朱由校就可以通过印刷纸币来获取财富。
后世老美的核动力印钞机,只需要印钱就能收割全世界。
他大明未必不能做到!
到时候.
大明的财政,说不定真的能够起死回生!
加更完毕!
订阅数据不是很理想。
求订阅!!!
(本章完)
东暖阁。
朱由校将自己的雄心壮志暂且收起。
他在思索方才方从哲提及保障商道安全的事情。
要护得这满载白银的商船平安往返,天津水师便是重中之重,可毛文龙的船队,此刻是否已抵达大沽口?
“天津水师……”
他心中默算时日:
毛文龙二月初从朝鲜南浦启航,按海船寻常航速,此刻该是抵达的日子了。
“大约,也就是这几日便能到港。”
念及此,他猛地转头,看向立在身侧的魏朝。
这位司礼监掌印太监此刻正垂首侍立,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魏大铛。”
“你即刻吩咐下去,一旦天津那边传来消息,说毛文龙的水师已回大沽口,不必等候,即刻传他入宫觐见,朕有要事与他商议。”
魏朝心中一凛,连忙躬身应道:“奴婢遵命!奴婢这就去安排人去天津,绝不敢耽误片刻。”
朱由校微微颔首,目光重新落回通商的事情上。
“荷兰人订单如此少,心里一定是打着别的算盘。”
荷兰舰队在南海多次袭扰葡萄牙商船,掠夺货物的事情早有先例。
“有句俗语说得好,‘邻居屯粮我屯枪,邻居就是我粮仓’,他们怕是想等着葡萄牙、西班牙的商船满载货物时,半路劫道,坐收渔利。”
一旁的魏朝,闻言连忙附和:
“陛下明察!福建巡抚与江南镇守太监近日也传来消息,说荷兰船只在闽浙沿海活动频繁,形迹可疑,怕是真在窥探商道。
如今毛文龙的水师若能及时归来,正好能震慑荷兰人,护得商道周全。”
“正是为此,朕才要急着见毛文龙。”
朱由校语气加重了几分。
“锦衣卫的密报、地方官的奏疏,都已摆在朕的案头,该是时候制定海上防备计划了。
哪些海域需重点布防,如何与沿海卫所配合,水师战船需配备多少火炮,这些都得商议定夺才稳妥。”
魏朝刚要转身去传旨,东暖阁的门帘突然被轻轻掀开。
王体乾捧着一个明黄色的锦盒,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几分急切,却仍不忘礼数,跪地禀报道:
“启禀皇爷,天津水师总兵毛文龙派人快马送来了密折,说是关于朝鲜诸事的奏报,需陛下亲拆。”
“哦?毛文龙的密折?”
朱由校眼中瞬间亮起,原本的些许焦虑一扫而空。
当真是说曹操曹操到。
自己正盼着毛文龙归来,竟先收到了他的奏报。
“快呈上来!”
王体乾连忙起身,双手将锦盒捧到御案前。
朱由校亲自接过,用腰间的玉印验过封口,手指轻轻一挑,便拆开了锦盒,取出里面的密折。
展开信纸,毛文龙那遒劲的字迹映入眼帘,从朝鲜三方势力的制衡布局,到故意留下的“王位之争”隐患,再到釜山、义州驻军的布防安排,一一详细列明。
朱由校越看,脸上的表情越显奇怪,到最后竟忍不住低笑出声。
他将密折合上,递给一旁的方从哲,摇了摇头道:
“毛文龙这手段,当真是搅屎棍。”
不由得,让朱由校想起后世的带英。
后世的英国在海外殖民地惯用的‘分而治之’之策,故意留下领土争端、族群矛盾,让殖民地永无宁日,以便他们掌控。
毛文龙在朝鲜所行之事,和大英如出一辙。
让李倧占北,李珲据南,全焕困守汉城,三方相互牵制,谁也灭不了谁。
又留下‘汉语教学’‘贵族赴京’的条款,慢慢磨掉朝鲜的根基。
这不就是英国在香港、巴基斯坦、印度那些地方干的‘缺德事’吗?
留下一堆烂摊子,让他们内斗不休,自己坐收渔利。
方从哲在一边看着,眉头却是微微的皱了起来。
“陛下,朝鲜毕竟是我们的藩属,如此对待,恐怕不好吧?”
方从哲还是老一套的思维。
朱由校却是说道:“藩属终究不是本国。”
拿下朝鲜,才能以此做跳板拿下日本。
不过他的心思,方从哲是不会明白的。
朱由校也无法给方从哲解释太多,他抬手将密折收回,交给太监收好。
“既然毛文龙已将朝鲜之事安排妥当,那接下来,便该让他专心应对南海的荷兰人了。”
方从哲虽然摸不清皇帝的心意,但也知晓,朝鲜之事是他们掺和不了的事情。
尤其是在前线一直打胜仗之后,他们这些大臣在军事方面的话语权,便更少。
“陛下,那我等告退了。”
两人当即选择离开。
“可。”
朱由校点了点头,两人当即退出东暖阁。
在两人离去之后,朱由校也是将心思放在批阅奏疏上面了。
即便是经过军机处的筛选,但每天朱由校要批阅的奏疏,都是一百份起步的。
哎~!
什么天启皇帝?
他得改个年号,叫牛马皇帝算了。
批阅奏疏的时间,总是过得十分迅速。
好似没过多久。
窗外的金乌便向西坠去,将天边染成一片暖橙。
朱由校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将最后一本关于江南漕运的奏疏批复完毕,朱笔落下“准行”二字,才长长舒了口气。
案上的烛火已被宫女点亮,跳动的光焰映着他略带疲惫的眉眼。
从清晨议通商到傍晚批奏疏,一日的政务早已耗去他大半精力。
“陛下,该传晚膳了。”
魏朝轻声提醒,目光落在皇帝微蹙的眉头上,小心翼翼地补充。
“各宫娘娘都已派人来问过,是否要去各宫用膳。”
朱由校摆了摆手,起身舒展了一下腰背,骨骼发出轻微的脆响。
“不必传各宫了,摆驾坤宁宫,去皇后那里用晚膳。”
自去年六月张嫣怀上龙裔,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八个月。
张嫣的腹部早已隆起如圆鼓,行动愈发不便。
这腹中孩儿,若是皇子,便是皇后所出的嫡子,更是大明未来的储君。
朱由校自然重视非常。
所以这段时日里,他总想着多去坤宁宫陪陪她。
一来是牵挂妻儿,二来,也实在是后宫其他妃嫔的“热情”让他有些吃不消。
想起那些日夜盼着诞下龙嗣的妃嫔,朱由校忍不住在心里暗自苦笑:
从前后宫规矩森严,妃嫔不得与皇帝过夜,他还觉得束缚。
如今自己破了规矩,妃嫔们便没了顾忌,夜夜盼着他翻牌子,几番索取下来,他这“小身板”哪里扛得住?
这会儿才真切体会到,老祖宗定的规矩,原来真是为了皇帝的龙体着想。
“罢了罢了,自己破的规矩,哭着也得撑下去。”
朱由校在心里嘀咕,脚下却加快了步伐,朝着龙辇而去。
好在张嫣怀了孕,房事之事自然无法进行,去坤宁宫既能陪伴皇后,也能让自己“歇口气”,倒算是两全其美。
很快,御驾便到了坤宁宫。
朱由校特意不让太监宣旨,缓步进入坤宁宫中。
此刻。
坤宁宫内暖意浓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陈皮熏香,既暖身又能安胎。
张嫣半躺在铺着厚厚锦垫的坐榻上,身上穿着一件月白色绣暗纹的宽松宫装,腹部高高隆起,连抬手都显得有些吃力。
备孕期间,她吃得胖了一些,面颊更显婴儿肥,倒是更好看了。
踏踏踏~
张嫣听到殿外传来脚步声,稍微一抬头,见到是朱由校来了,连忙示意宫女搀扶自己起身。
“陛下来了,快扶我起来。”
她刚要起身行礼,便被快步进来的朱由校一把扶住。
“快别行礼,小心动了胎气。”
朱由校握着她微凉的手,语气里满是关切,小心翼翼地扶着她重新坐下,自己则坐在她身侧,手掌轻轻覆在她的孕肚上。
刚放上去没多久,便感觉到腹中传来一阵轻微的胎动,像是小家伙在踢腿。
“你看,小家伙活力得很,还来踢朕的手呢!”
朱由校眼睛一亮,手掌轻轻跟着胎动的节奏摩挲,生怕弄疼了张嫣。
张嫣看着朱由校紧张的模样,脸上露出温柔的笑意,眼底的幸福几乎要溢出来。
她轻轻拍了拍朱由校覆在自己肚子上的手,半开玩笑地说道:
“这孩子在臣妾肚子里就这般不安分,等他出生之后,臣妾可要好生管教管教。”
“是得好好管教,连朕都敢踢,朕看他是欠收拾了!”
朱由校也在一边开着玩笑。
就在帝后温馨交谈的时候。
殿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尚膳监的太监们身着青色宫服,手捧朱漆托盘鱼贯而入,托盘上覆着明黄色锦缎,边角绣着缠枝莲纹,脚步轻缓得几乎听不到声响。
为首的太监躬身行礼,待朱由校点头示意,才挥手让众人将托盘摆上紫檀木膳桌。
锦缎掀开,四碟按酒、两味主食、一盅热汤次第显露,热气裹挟着香气漫开来。
燌羊肉切得薄如蝉翼,清蒸鸡卧在白瓷盘里,鸡皮莹白,汤汁清亮,飘着几片翠绿的葱,透着鲜嫩。
椒醋鹅块码得齐整,烧猪肉炖得酥烂,酱汁浓稠地挂在肉块上,连骨头都透着酱香。
主食是芝麻香油饼,还有砂馅小馒头。
最末是一盅猪肉撺汤,汤色乳白,里面浮着切碎的青菜和木耳,热气腾腾。
“皇后,一道用膳。”
朱由校伸手,示意宫女扶张嫣到膳桌旁。
张嫣微微欠身,在宫女的搀扶下缓缓起身,宽大的宫装裙摆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她小心地坐到朱由校身侧的软凳上,还不忘用手护住隆起的腹部。
朱由校拿起玉筷,先夹了一块清蒸鸡,仔细剔去骨头,才放到张嫣面前的小碟里:
“尝尝这个,尚膳监说用的是三斤重的雏鸡,最是补身子。”
张嫣浅笑着点头,用银勺舀了一小块送入口中,细细嚼了嚼,又喝了一口汤,便放下了筷子。
孕期胃口本就浅,加上太医叮嘱每餐不可过饱,她只吃了三四口便觉腻了。
“怎么不吃了?”
朱由校见她停筷,不由问道。
张嫣柔声道:“臣妾已吃了不少,再吃便胀得难受了,陛下慢用便是。”
一旁的宫女连忙上前,将张嫣的碗筷收妥,又递上一杯温好的茶水,帮她顺气。
朱由校慢慢吃着,玉筷偶尔夹起一块烧猪肉,目光落在张嫣身上,忽然想起前几日让内务府给国丈张维营送的赏赐,便随口问道:
“朕前几日赏给国丈的那些东西,他们收到了没有?”
张嫣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无奈,轻声应道:
“收到了,父亲还让家仆捎信来谢恩。
只是陛下,您给的赏赐实在太贵重了。
五千两白银,还有二十匹云锦,他们带回去也麻烦得很。”
自她去年封后,朱由校便时常赏赐张家,或是金银,或是珍宝,次数多了,她反倒有些不安。
朱由校挑了挑眉,放下玉筷,拿起帕子擦了擦嘴角,语气带着几分调侃:
“别的妃嫔家眷,巴不得朕多赏些,怎么到了你这儿,倒嫌赏赐重了?”
“臣妾自然开心陛下记挂娘家,只是……”
张嫣垂眸,语气沉了几分。
“如今国家尚在艰难之时,辽东要防建奴,南海要备荷兰,地方上还有灾情,臣妾身为皇后,娘家岂能只顾着受赏?
外戚若太过张扬,恐招非议,反而给陛下添麻烦。”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
“况且父亲和母亲说,待过些日子,便要回开封府祥符县老家去。
他们在京中住不惯,总念着老家的宅子。带着这么多御赐之物上路,臣妾实在担心。”
张嫣父母去年就回去祥符县老家过了,只是去年过年又回来了。
现在差不多也是要回去的时候了。
至于张嫣父母为何不留在京城,除了住不惯之外,还是害怕被人利用。
说到这儿,她的声音里多了几分忧虑。
“臣妾前几日听宫女说,河南、山东一带不太平,好些百姓因去年旱灾没了收成,都上山做了匪,连商队都敢劫。
这么多贵重东西,若是路上出了差错,反倒不好。”
朱由校闻言,眉头微微一皱。
他倒真忘了地方匪患这茬。
去年秋冬,河南、山东大旱,颗粒无收,流民激增,不少人落草为寇,劫掠往来行人,地方官府剿了几次都没彻底肃清。
张家带着重赏上路,确实危险。
朱由校无意识摩挲着膳桌边缘的雕,望着窗外沉沉夜色,忽然低声喃喃:
“若是有‘快递’就好了……”
话一出口,他自己先愣了愣,
现代社会便捷的物流画面闪过脑海,对比此刻国丈家搬运赏赐的麻烦,竟脱口而出了这个不合时宜的词。
张嫣正端着陈皮茶浅啜,闻言柳眉微蹙,眼中满是疑惑,放下茶盏柔声问道:
“陛下,‘快递’是什么?臣妾从未听过这般说法。”
朱由校回过神,自知失言,连忙抬手揉了揉眉心,找了个借口敷衍:
“不过是朕随口想的省力法子,想着若有什么物件能轻便送远,不用劳师动众便好了,皇后不必深究。”
他话锋一转,将话题拉回眼前的难题。
“说起来,金银带起来麻烦,若是能换成‘银票’,倒能省不少事。
可如今的银票,多是江南商贾开的钱庄印的,只能在一城一地,或是临近几州兑换,想从京城兑到开封,难如登天,终究做不到‘汇通天下’。”
这话倒是说到了张嫣心坎里,她轻轻点头附和:
“可不是嘛。前几日家仆回禀,说父亲要带那些银两回祥符县,需雇十多个镖局护卫,还得伪装成寻常商队,仍怕路上遇到劫匪。
若是银票能随处兑,哪用这般担惊受怕。”
朱由校听着她的话,眼神从最初的随意,慢慢变得沉凝起来。
与张嫣的这一番闲谈,竟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在他心底漾开了层层涟漪。
一个关于“货币改革”的念头,悄然冒了出来。
他看向张嫣,突然想起了白银的弊端。
“皇后可知,如今大明的货币,全靠白银支撑。
可白银这东西,最是‘死’的。
江南富户藏银数百万两,埋在地窖里,常年不流通。
寻常百姓赚了碎银,也想着攒起来,要么打银饰,要么藏进罐子里。
长此以往,市面上的白银只会越来越少。”
张嫣虽不懂财政,却也听出了几分担忧,轻声问道:
“白银少了,会有什么不妥吗?”
“不妥之处大着呢。”
朱由校叹了口气。
“皇后还记得朕跟你提过的‘一条鞭法’吗?
万历年间张阁老推行的,将田赋、徭役都折成白银征收。
若是市面上白银少了,银子便会‘贵’起来。
从前一石米需要一两银,日后可能一石米只值半两银子。
可百姓种庄稼、做手艺,赚的还是那些粮食、布匹,想换够交赋税的白银,就得拿出更多东西。
长此以往,百姓只会越来越穷,最后只能破产流亡,要么上山为匪,要么卖儿鬻女。”
“更要紧的是,大明的白银,有不少是从西洋那边来的。
商船从吕宋运银过来,换咱们的生丝、瓷器。
可近年西洋不太平,听说好些国家在打仗,商船越来越少,日后流入大明的白银,怕是会更少。
若是哪天真的‘银荒’了,朝廷收不上赋税,地方官府没钱养兵,边防、漕运、赈灾……桩桩件件都要停摆,到时候整个税收体系都会崩溃,大明的根基,怕是要动摇。”
张嫣听得脸色微变,她虽身在后宫,却也知道“根基动摇”四个字意味着什么,下意识握住朱由校的手,声音带着几分担忧:
“那陛下可有法子应对?”
朱由校反握住她的手,捏着张嫣柔软的小手,心中却渐渐有了决断。
“所以,进行货币改革,如今看来已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不能再让大明的命脉,只系在白银这一样东西上。”
他脑中已开始浮现模糊的构想。
或许可以仿照钱庄银票,由朝廷发行一种能“汇通天下”的纸币,由户部背书,强制流通。
再规范白银使用,限制民间藏银,让银子重新流入市场。
只是这念头刚冒出来,他便知道此事不易。
洪武年间,朱元璋推行“大明宝钞”,最后因滥发而崩坏,民间至今对纸币心存疑虑。
而且货币改革牵动户部、地方官府、商贾钱庄,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混乱。
“只是这事急不得,需慢慢谋划。”
朱由校轻轻拍了拍张嫣的手,语气缓和了些。
“先得找懂财政的大臣商议”
就不知道,现在的大明朝,有没有懂搞金融的。
若是没有,以他对后世金融体系的理解,要搞出货币、银行这种东西,还是太杀脑细胞了。
但.
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去做。
一旦有了纸币,并且能稳住金融体系,他朱由校就可以通过印刷纸币来获取财富。
后世老美的核动力印钞机,只需要印钱就能收割全世界。
他大明未必不能做到!
到时候.
大明的财政,说不定真的能够起死回生!
加更完毕!
订阅数据不是很理想。
求订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