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通敌纵酋,天威已显
第398章 通敌纵酋,天威已显
隆冬的辽东,寒风如刀。
赫图阿拉城外。
战云早已凝聚。
熊廷弼亲率的明军主力如一道钢铁洪流,从抚顺方向疾驰而来,旌旗遮天蔽日,马蹄踏碎积雪的声响,连数里外的赫图阿拉城都能清晰听见。
此刻。
城外的雪原上,刘兴祚的骑兵列阵于东,陈策的步兵布防于南,李秉诚的冰堡守军迂回至西,辽阳明军朱万良部扼守于北。
四路大军如铁桶般将赫图阿拉团团围住,连一只飞鸟都难以逃出。
城墙上的建奴守军探出头,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明军,脸色惨白如纸,握着刀的手不自觉地发起抖来。
而全军统帅,辽东经略使熊廷弼勒马立于中军高坡,目光扫过坚固的赫图阿拉城墙,眉头微蹙。
哪怕是已经听说了这赫图阿拉不好攻取,然而到了地方之后,他才真正的感受此地的难攻。
赫图阿拉。
满语是横岗上的城池。
也就是他是建在山坡之上了。
攻城一方,由下至上仰攻,难度提升了不少。
但他面色不变,抬手召来亲兵,声音沉稳:
“把最后的几箱炮弹运上来,对准城墙东南角,轰击!”
先用火炮吓住城中建奴,看能不能劝降了。
“是!”
亲卫领命而去。
不多时。
几十门火炮被士兵们吃力地推到阵前,炮口对准了城墙的薄弱处。
随着“点火”的号令,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几枚炮弹拖着黑烟,呼啸着砸向城墙。
“轰隆!”
炮弹撞在石墙上,碎石飞溅,城墙虽未倒塌,却也被炸出了几个凹坑,城墙上的建奴守军吓得纷纷卧倒,尖叫声此起彼伏。
“停止炮击。”
熊廷弼抬手示意。
其实也不是停止射击,只是炮弹用完了。
他随即看向身旁被两名锦衣卫押着的人。
那人衣衫单薄,身形瘦削得几乎脱了形,脸颊凹陷,眼窝发黑,与昔日那个桀骜不驯的建奴贝勒莽古尔泰判若两人。
此刻他的眼中没有了半分傲气,只剩下深入骨髓的恐惧,连站都站不稳,全靠锦衣卫架着才勉强直立。
显然,在北镇抚司“爱的关怀”下,再硬的骨头也熬不住。
烙铁、夹棍、冰水浇身,那些严苛的刑罚早已磨掉了他所有的骨气,只剩下对刑罚的畏惧。
在锦衣卫的酷刑面前,或许死亡才是解脱。
“莽古尔泰。”
熊廷弼的声音冰冷。
“去城下劝降。告诉城里的人,若此刻开城投降,本经略可饶他们不死;若执意抵抗,城破之日,便是屠城之时!”
“好好表现,兴许还能活命,”
莽古尔泰浑身一颤,连忙点头,声音带着哭腔:“是……是!奴才这就去!”
两名锦衣卫松开手,莽古尔泰踉跄着走到城下,对着城墙上大喊:
“我是莽古尔泰!城里的兄弟,快投降吧!明军倾巢出动,数万人把城围得水泄不通,你们顶不住的!”
他顿了顿,又拔高声音,语气带着几分急切:
“现在投降,熊经略说了,还能留一条活路;可要是执迷不悟,等明军破了城,他要屠城啊!到时候,老人、孩子都活不了!”
城墙上的建奴士兵听到“莽古尔泰”的名字,又看到他那副狼狈的模样,顿时慌了神。
有人交头接耳,眼中满是动摇。
有人放下了手中的刀,脸上露出犹豫。
连贝勒都投降了,他们这些小兵,还抵抗有什么用?
“无耻之徒,住口!”
就在这时,一声怒喝从城上传来。
阿敏身披厚重的铁甲,手持弯刀,快步走到城垛边,目光如刀般盯着城下的莽古尔泰,眼中满是鄙夷。
“莽古尔泰,你这个懦夫!还有脸来我军阵前狺狺狂吠,坏我军心?”
他指着莽古尔泰,对着城墙上的女真兵卒大喊:
“别听他胡说!此人早已没了骨气,被明军吓破了胆!
大汗的援兵不日就到,赫图阿拉城墙坚固,明军没有火药,粮草不足,后勤断绝,他们拿我们没办法!”
说着,阿敏猛地弯弓搭箭,箭头对准了莽古尔泰,眼中满是杀意:
“识趣的,就自刎谢罪!本贝勒还当你是条汉子;若再敢蛊惑军心,休怪本贝勒不客气!”
“咻!”
此话一毕,箭矢如流星般朝着莽古尔泰射去。
城下的明军早有防备,两名锦衣卫立刻举起盾牌,“铛”的一声,箭矢撞在盾牌上,掉落在雪地里。
莽古尔泰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逃回明军阵中,死死抱住一名锦衣卫的腿,哭喊道:“救救我!阿敏要杀我!”
熊廷弼看着城墙上的阿敏,眼中闪过一丝冷意。
好啊!
赫图阿拉城里还藏着这么一个硬茬。
但他并不着急。
劝降不成,便强攻。
在军心动摇之际,此城再坚,又如何?
“传我命令。”
熊廷弼对着亲兵下令。
“各军原地休整,明日天亮,全力攻城!”
不试一试这赫图阿拉的城防,他不甘心。
万一,一战就能破赫图阿拉呢?
在熊廷弼的命令之下,全军开始攻城准备。
时间也就在这里缓缓流逝。
很快。
一天过去了。
翌日。
天刚蒙蒙亮。
明军的阵营便响起了沉闷的鼓声。
咚!
咚!
咚!
休整了一夜的士兵们推着云梯、撞车,踩着没膝的积雪,缓缓朝着城池逼近。
“冲啊!拿下赫图阿拉,回家过年!”
前排的百户挥舞着弯刀,嘶吼着激励士气。
士兵们扛着盾牌,弓着身子往前冲。
可赫图阿拉建在半山腰上,城墙顺着山势蜿蜒,明军要攻城,必须沿着陡峭的雪坡仰攻。
每向上一步,都要承受城墙上密集的箭矢与滚木。
“放滚木!射箭!别让明狗上来!”
城墙上的阿敏手持顺刀,亲自站在最前线。
见明军靠近,当即下令反击。
一根根裹着冰雪的滚木从城头滚落,砸在明军的盾牌上,发出“咔嚓”的脆响,不少士兵连人带盾被砸翻,顺着雪坡滚下去,瞬间没了声息。
箭矢如暴雨般倾泻而下,穿透士兵的甲缝,鲜血溅在雪地上,很快又凝结成冰。
“儿郎们!守住城池!”
阿敏的声音在寒风中回荡。
“你们的爹娘、妻儿都在城里!城破了,明狗会屠城,她们一个都活不了!为了家人,跟明狗拼了!”
建奴士兵本就抱着必死的决心,被阿敏一激,更是红了眼。
“明狗,给我死来!”
建奴兵卒简直舍生忘死,哪怕是明军云梯搭在了赫图阿拉城墙上,都没有一个人上得去。
明军大多死在冲锋的路上。
雪坡上,明军的尸体越堆越多,云梯被斩断,撞车被烧毁,可赫图阿拉的城墙,依旧如铁壁般矗立。
“杀!再冲一次!”
熊廷弼勒马立于高坡,看着城下的惨状,眼中满是怒火。
他挥下马鞭,下令发起新一轮进攻,可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冻得发紫的手连刀都握不稳,冲锋的步伐越来越慢。
又猛攻了一个时辰,明军再丢下数百具尸体,依旧没能摸到城墙的顶端。
“该死!”
熊廷弼猛地攥紧马鞭。
他很清楚,再这么强攻下去,不用等建奴援兵来,明军自己就会先垮掉。
没有火药轰开缺口,没有足够的粮草支撑,仰攻这座山城,简直是在拿士兵的性命填!
“鸣金!收兵!”
无奈之下,熊廷弼只好咬牙下令。
沉闷的金锣声响起,残存的明军如蒙大赦,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撤退,雪坡上只留下密密麻麻的尸体。
回到中军大帐,熊廷弼一把扯下头盔,重重摔在案上。
到了现在,他仍旧没有放弃。
强攻不行,那就围点打援!
皇太极不可能不管赫图阿拉的老巢,只要他敢回来救援,明军就在野外设伏,先灭了他的主力,到时候没了援兵,赫图阿拉自然不攻自破。
可就在这时,他突然想起昨日阿敏在城头上说的话。
阿敏怎么会知道明军没有火药、粮草不足?
后勤断绝的消息,只有军中高层与辽阳巡抚府知晓,寻常士兵都未必清楚,建奴怎么会如此精准地拿捏住他的软肋?
“有叛徒,呵!养寇自重……”
熊廷弼低声自语,眼中渐渐闪过一丝冰冷的杀意。
看来。
杨涟之前说的“辽东内忧”并非虚言。
军中一定有内奸!
这些人私通建奴,故意泄露军情,就是不想让建奴覆灭,好借着“战事”继续中饱私囊,靠着“边患”保住自己的权势!
“敌不在赫图阿拉,敌在军中!”
熊廷弼猛地一拍案,起身对着帐外大喝:
“传锦衣卫都指挥佥事李若星!”
不多时,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李若星走进帐内,拱手行礼:
“锦衣卫指挥佥事李若星,参见经略公!”
“指挥佥事。”
熊廷弼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
“我要你立刻彻查军中!看看有多少人在私通建奴,有多少人在泄露军情!这些叛徒不除,这仗根本没法打!”
李若星面色凝重地点点头,沉声道:
“经略公放心,属下这就把麾下锦衣卫撒出去。
不过……
内奸藏得深,若是只靠暗中查探,恐怕一时难以揪出。”
“需要经略公配合,故意放出假消息,或是做些‘破绽’,引这些叛徒主动联系建奴。
只有这样,才能人赃并获。”
熊廷弼闻言,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好!要怎么配合,你尽管开口!哪怕是演一场戏,本经略也要把这些蛀虫都揪出来!”
听此言,李若星点了点头,当即离开中军大帐,前去安排锄奸事宜。
李若星走后,熊廷弼望着帐外飘落的雪,心中第一次真正认同了杨涟的话。
攘外必先安内。
军队里面有叛徒,我军机密情报,敌方都能探查清楚,这仗还怎么打?
而且
现在这些人还在使阴招。
未必不可能下黑手。
譬如说,全军出动之际,他身边空虚,突然来一支‘建奴精锐’袭杀他,将他这个辽东经略的人头拿下了。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思及此,熊廷弼眼神越发危险。
这些吃里扒外的畜生,必须彻底铲除了!
赫图阿拉北面。
松江中游的大屈折处,寒风如野兽般在雪原上咆哮。
昔日海西女真聚居的木城早已坍塌,只剩下几截焦黑的木柱插在雪地里,被狂风卷着雪粒,磨得只剩下斑驳的木纹。
这里的雪比沈阳、抚顺厚了足足三尺,一脚踩下去能没到大腿根,呼出来的白气刚到半空,就凝结成细小的冰碴。
连最耐寒的蒙古马,都要裹上厚厚的毡布,才敢在雪地里挪动。
皇太极的残部就蜷缩在这片荒凉之地。
不足万余人的队伍,散落在废弃木城的残垣断壁间。
士兵们裹着破旧的皮袄,围着几堆微弱的篝火,连说话都不敢大声,生怕寒风卷走最后一丝暖意。
皇太极披着一件玄色的狐裘大氅,站在一处高坡上,目光死死盯着通往草原的方向,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在等巴雅喇。
此番奇袭科尔沁,正面战场上的辎重、俘虏全丢在了大柳河。
若不是出发前分了一支偏师,让巴雅喇绕道草原北面,带着半数科尔沁的战利品,他这次恐怕真要“无功而返”。
可巴雅喇已经迟了三日,是遇到了明军的埋伏,还是被草原的风雪困住了?
皇太极的心,像被这里的严寒冻住一般,沉得发慌。
“大汗!”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坡下传来,济尔哈朗攥着马鞭,身后跟着两名亲卫,押着一个穿着明军服饰的人,快步走上坡来。
“奴才抓了个明军斥候!他居然敢闯咱们的营地!”
“斥候?”
皇太极猛地回头,眼中瞬间闪过一丝精光。
他快步走下高坡,打量着那个被押着的人。
对方穿着普通的明军步兵袄,腰间别着一把短刀,脸上沾着雪粒,却没有丝毫慌乱,反而透着一股从容,不像是被抓来的俘虏。
“你倒是胆子大,都追到这里来了。”
皇太极冷笑一声,语气带着几分嘲讽。
“怎么?熊廷弼是想把我赶到罗荒野(西伯利亚)去?他不攻赫图阿拉了?”
那明军士兵却摇了摇头,坦然道:
“熊经略没派兵追来,我也不是斥候,我是来给大汗送消息的。”
“送消息?”
皇太极的眉头皱得更紧,眼中满是怀疑。
他见过太多明军俘虏为了活命撒谎,眼前这人却连一点惧意都没有,反而主动提“送消息”,实在蹊跷。
“为了活命,便编这种谎话?你以为本汗会信?”
“大汗若是不信,可问这位将军。”
那士兵抬手指了指济尔哈朗,语气依旧平静。
“我来的时候,可曾有过一丝逃跑的举动?是我主动拦住你们的斥候,说要见大汗,否则你们未必能找到我。”
皇太极看向济尔哈朗,后者点了点头,沉声道:
“回大汗,此人确实是主动现身,见到夜不收后没有反抗,只说有要事禀报大汗,属下才把他带来的。”
听到这话,皇太极心中的怀疑消了几分。
他绕着那士兵走了一圈,目光锐利如刀,问道:“谁派你来的?”
“这个我不能说。”
士兵坦然迎上他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
明军之中,竟有人私下联系他?
皇太极心中一动。
难道熊廷弼麾下并非铁板一块,也有不和之人?
这个念头让他眼睛一亮,连忙追问道:“那你要给本汗带什么消息?”
“我家主人让我告诉大汗,不要去救援赫图阿拉。
草原部落南下劫掠广宁,明军的后勤线已经断了,现在他们缺火药、少粮草,根本围不了多久。
最多一个月,就得撤军。
若是大汗此刻出兵救援,反而会落入熊廷弼的埋伏,得不偿失。”
“缺火药、少粮草?”
皇太极的心脏猛地一跳。
这可是最关键的军情!
他之前就猜测明军后勤可能出了问题,却没想到竟到了“断绝”的地步。
没有火药,明军攻不下赫图阿拉。
没有粮草,他们连围城都撑不住!
但皇太极不可能因为这个斥候的一番言语,就信了他的话。
他强压着心中的激动,依旧保持着警惕。
“本汗凭什么信你?”
那小卒却笑了,笑容里带着几分耐人寻味:
“信不信由大汗。我家主人说了,他只是想让大汗多活几年,好让辽东的战事,再持续些时日。”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皇太极的疑惑。
他瞬间明白了。
此人背后的人,定是辽东那些靠着“军需”“粮饷”牟利的官员或将领!
这些人靠着战事吃饭,若是大金覆灭、辽东太平,他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所以才会暗中通风报信,让他活下去,让战事继续下去!
皇太极低头沉思,结合自己的判断。
明军连续作战数月,从清河到柳河,再到围攻赫图阿拉,消耗必然巨大。
孙承宗在辽阳的后勤本就吃紧,再被草原部落劫掠,断供是大概率的事。
这么一想,此人带来的消息,十有八九是真的!
他猛地抬头,救援赫图阿拉的念头,瞬间烟消云散。
既然明军撑不了多久,他何必去送死?
不如在此处等巴雅喇的偏师,等明军撤军后,再回赫图阿拉重整旗鼓!
“你回去告诉你家主人。”
想明白之后,皇太极对着那士兵说道:“本汗记住这份情了。”
“既然你家主人要谋利,我这里有牛羊、有战马、有人参,你们主人到时候,也可以和我们做生意。”
连战事透露机密情报都敢,此人背后的人可以利用。
说不定,还可以和他们交易,换来大金现在急需的各种物资。
这明军士卒点了点头,说道:“我会将大汗的话带回去的。”
“放他走。”
皇太极对着济尔哈朗挥了挥手,示意放人。
济尔哈朗也知晓此人不是敌人,当即解开了那士兵的束缚,并且给了他一袋烧酒。
“好酒!”
此人接过烧酒,喝了一口,舒爽的呻吟一声。
之后对着皇太极拱了拱手,没有再说什么,骑乘上一匹战马,转身走进风雪之中,很快便消失在白茫茫的雪原里。
皇太极站在高坡上,望着此人消失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
他没想到,自己竟能靠着明军内部的“蛀虫”活命。
看来,这场辽东之战,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时间如白驹过隙。
十五日的时间,转瞬即逝。
赫图阿拉城墙上的建奴守军依旧顽强,而明军的粮草已渐渐见底,火铳的铅弹几乎没有了,连士兵们每日的口粮,都从两斤糙米减到了一斤半。
营地里,不少士兵裹着单薄的衣,靠在帐篷边,望着南方的方向发呆。
再有几日就是除夕了。
往年这个时候,他们早已在家中围着炭火盆,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听着孩子的笑声。
可如今,只有呼啸的寒风、冻硬的干粮,还有远处城墙上隐约传来的建奴喊杀声。
“不知道家里的年过得怎么样……”
一名来自山东的士兵喃喃自语,声音里满是思乡的苦涩,身旁的同伴们沉默着,没人接话。
思归的情绪像瘟疫般蔓延,连平日里最勇猛的莽夫,此刻也没了往日的锐气。
中军大帐内。
熊廷弼盯着案上的舆图,眉头紧锁。
李若星垂手站在一旁,脸色有些难看:“经略公,属下按您的吩咐,故意放出要北上追击皇太极、或是强攻赫图阿拉的假消息,还安排了‘破绽’,可抓到的都是些底层的小卒,一问三不知,真正的内奸,根本没露头。”
熊廷弼重重叹了口气。
那些藏在暗处的蛀虫,定是察觉到了风声,收敛了手脚。
抓不到核心内奸,此番攻伐赫图阿拉,剿灭建州女真,势必有人在后面掣肘。
“罢了。”
他挥了挥手,语气带着几分疲惫。
“这些小角色留着也没用,都发往辽阳,交给孙部堂处置吧。”
辽东巡抚就是管锦衣卫诸事的,这方面,他倒是不想越权处理。
就在他犹豫要不要撤退的时候。
帐外传来亲兵急促的脚步声:“经略公!京师来的快马!陛下的密诏!”
熊廷弼心中一紧,连忙起身,整理好官袍。
而在这个时候,送密诏的太监也进来了。
熊廷弼赶忙对着密诏的方向跪下。
传诏的太监见礼仪具备,也不耽误时间,当即展开明黄的诏书,声音在帐内回荡: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辽东冬寒,将士疲弊,后勤难继,着经略熊廷弼即刻撤围,率部回师辽阳,待开春整肃内部、补足粮草后,再图进取……”
“另,召见布和,命其将林丹汗、莽古尔泰等俘虏囚送入京.”
陛下也要我撤军吗?
他抬起头,望着传诏太监,眼中满是不甘。
或许。
再多围几日,赫图阿拉就破了!
可他也明白,君命难违,更何况,眼前的困境确实无解:
士兵思归、粮草断绝、内奸未除.
再耗下去,恐怕不等建奴来攻,明军自己就先乱了。
连他自己都没有多少把握可以短时间拿下赫图阿拉。
“臣辽东经略使熊廷弼,遵旨。”
熊廷弼接过密诏,声音里带着压抑的失落。
待传诏太监离去,他也将自己失落的心情收拾好。
事不可为,便不能勉强。
他对着帐外大喝:
“传本经略钧令!即刻拆除古勒寨、沙济寨等赫图阿拉外围堡寨,所有木料、砖石尽数运走,不许给建奴留下半点可用之物!
各军分批次撤军,刘兴祚部断后,陈策部护送伤员,务必确保撤退有序!”
“另外,让布和台吉过来!”
“遵令!”
亲兵们轰然应诺,转身去传达命令。
帐内,熊廷弼望着密诏上“整肃内部”四个字,心中渐渐坚定。
或许
杨涟是对的。
攘外必先安内!
不把辽东的蛀虫彻底清除,就算灭掉了皇太极,也守不住辽东的安稳。
不多时。
布和台吉应邀走进大帐。
此番攻伐赫图阿拉,布和也随军出征,不为别的,只为了报仇。
可惜。
此番这仇肯定是报不了了。
此刻他脸上还带着几分疲惫,见熊廷弼神色严肃,连忙拱手行礼:
“不知经略公召属下前来,有何吩咐?”
熊廷弼示意他坐下,语气缓和了些:
“布和台吉,陛下有旨,召你即刻入京。另外,林丹汗、莽古尔泰,还有察哈尔部、建奴的几位贵胄,也需由你亲自押送前往京师。”
“我去京师?”
布和猛地愣住,眼睛瞪得溜圆,满脸的不可置信。
他原以为打完这仗,自己顶多能带回些战利品,回科尔沁整顿部众,却没想到竟能得到面见大明皇帝的机会。
熊廷弼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丝浅笑:
“你是皇亲国戚,此次又助我大明生擒林丹汗、大败皇太极,功不可没。
陛下有意,要亲自封你为顺礼王。
你父亲莽古斯生前便是顺礼王,如今这个爵位,也该由你继承了。”
“顺礼王?!”
布和猛地从座椅上站起来,脸上的疲惫瞬间被狂喜取代。
他之前还担心,父亲的爵位会落到两个叔父手中,却没想到大明皇帝竟直接将这个爵位封给了他!
“我……我这就去安排!”
布和搓着手,激动得语无伦次。
他脑海里已经开始盘算:
要带上最好的蒙古马,给陛下准备些草原上的特产。
到了北京,一定要好好看看大明的都城是什么模样。
还有他的两个女儿,自从送入京师后,他还没见过,不知道她们在宫里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受委屈……
看着布和喜不自胜的模样,熊廷弼的心情也轻松了几分。
封布和为顺礼王,不仅是对他功绩的奖赏,更是大明拉拢科尔沁部的手段。
科尔沁部还是要用的。
尤其在他被皇太极劫掠之后,实力下降了不少,更是可以用。
不过
草原人的野心膨胀得太快了。
陛下此番诏其进京,恐怕有敲打的意思。
长久治理草原,离不开狗腿子。
以明军对付草原各部,成本还是太高了。
若是能用蒙古人对付蒙古人,这才是省时省力,一劳永逸的办法。
而布和台吉是陛下的岳丈。
有了这层关系,科尔沁部日后定会更坚定地站在大明这边,草原的局势,也能更稳几分。
两人尚在交谈。
帐外,明军撤军的号角已经吹响。
呜呜呜~
士兵们依旧思乡,却也因“回家过年”的消息而多了几分干劲,开始有条不紊地拆除营寨、收拾行装。
赫图阿拉城墙上的建奴守军,看着明军撤军的身影,眼中虽然高兴,却不敢贸然出击。
他们不知道,明军的撤退,是真退还是假退。
万一给他们埋伏了,都不知道到哪里去哭的。
熊廷弼最后望了一眼赫图阿拉的城墙,将密诏仔细收好。
他倒是没有气馁,只是有些可惜。
且让你多活几日罢!
这次撤军不是失败,而是为了更彻底的胜利。
等他清理完辽东的蛀虫,补足粮草与火药,再回来时,定要踏平这座城池,让建奴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千里之外。
北京城。
临近年关,京城大街小巷,都开始热闹起来了。
正阳门外的大街上,早在腊月二十就搭起了彩棚,青竹做架,红布为幔,棚下的店铺挂满了“福”字与春联,伙计们穿着新浆洗的青布袄,高声吆喝着招揽生意。
梳篦铺的玻璃镜前围满了挑头油的妇人,珠翠铺的柜台里摆着亮晶晶的点翠簪子,玩具铺前挤满了攥着铜板的孩子,风车“哗啦啦”转着,与叫卖声、笑声揉在一起,连寒风都似暖了几分。
白云观的庙会早已开了张。
山门前的石猴被摸得锃亮,香客们排着队去摸猴头,盼着来年顺遂。
观内的戏台上,戏子们穿着五彩戏衣,唱着《龙凤呈祥》,台下的茶摊前坐满了人,粗瓷碗里的茶冒着热气,小贩穿梭其间,叫卖着炒栗子、艾窝窝,连空气中都飘着甜香。
大钟寺外更热闹,孩子们骑着披红绸的小毛驴,在大人的搀扶下绕着寺门跑,手里的风车转得飞快,笑声能传到三里外。
“二十三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胡同里的百姓们忙着祭灶、扫尘,家家户户的窗棂上都贴上了新剪的窗。
暮色降临时,灯笼渐渐亮了起来,从胡同口到街心,一盏盏红灯笼串成了长龙,映得积雪都泛着暖红。
恍惚间,竟让人忘了这是内忧外患的天启元年,只觉仍是大明盛世的模样。
而在紫禁城中,同样有了过年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祭灶过后,宫里早已换上了年景。
乾清宫的廊柱上挂满了五彩宫灯,灯上绘着“万国来朝”的图景。
殿内的太监宫女们都换上了葫芦景补子的新袍,青绿色的补子上绣着缠枝葫芦,透着鲜活的年味。
乾清宫前的空地上,工匠们早已经搭好鳌山灯,数千盏小灯组成了“江山永固”的字样,入夜后点亮,璀璨得能照亮半个紫禁城。
宫门两侧的桃符板早已立好,朱红的木板上刻着驱邪的符咒,门神画贴的是秦琼、尉迟恭,怒目圆睁,护着宫禁安全。
魏朝轻手轻脚地走进东暖阁,
却见大明皇帝朱由校正坐在书案前,手里捏着一份奏折,眉头拧成了疙瘩,连案上冒着热气的雪梨都没动一口。
窗外的鳌山灯明明灭灭,映在他年轻的脸上,却没添半分喜气,只衬得那抹忧虑更重。
“辽东的奏报还没到?”
朱由校头也没抬,声音带着几分沙哑。
过年了,连许多官员都休沐了。
但作为皇帝,朱由校却依旧忧心国事,夙兴夜寐。
熊廷弼率大军围了赫图阿拉半月,可皇太极的援军迟迟不现,明军的粮草却快撑不住了。
他深知,熊廷弼是顶着内忧外患出战的,若是此战惨败,辽东好不容易稳住的局面,怕是要一朝倾覆,那些靠战事牟利的蛀虫,又要跳出来兴风作浪。
辽东之事不让他省心,大明的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去。
为了凑齐辽饷,他推行税改,准备严查江南士绅的隐田,可那些士绅勾结地方官,阳奉阴违,甚至煽动百姓闹事,税改推进得举步维艰。
而辽饷的征收,又像一块巨石压在百姓身上。
山西陕西本就遭了灾,饥民遍野,如今再加征辽饷,小规模的民变此起彼伏,地方官的奏报里满是“饥民劫掠州县”的字眼,却拿不出半点解决办法。
最让他揪心的,是四川的奏报。
永宁宣抚司的奢崇明,近来频频与贵州水西的安邦彦互通书信,探子传回消息,奢崇明已暗中调动了数千土司兵,囤积粮草,看那架势,怕是要反!
西南若乱,大明又要分兵去平,到时候辽东、西南两头受敌,局面只会更糟。
“哎……”
朱由校放下奏折,靠在龙椅上,轻轻叹了口气。
这大明,看似尚且平静,实则早已千疮百孔。
外有建奴、蒙古虎视眈眈,内有官员腐败、民怨沸腾,每走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跳舞。
“陛下,辽东有消息了!”
就在这时,王体乾的声音从阁外传来。
朱由校猛地直起身,眼中瞬间亮了起来:“快呈上来!”
密折拆开,上面的字迹潦草却有力,
“赫图阿拉围半月,建奴援军不至,臣遵旨撤围,布和台吉护送已俘虏入京……”
一连串的消息,让朱由校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
他反复读了两遍,嘴角渐渐勾起一抹笑意。
熊廷弼这头倔驴,终于愿意退兵了。
也不想想,辽东多年积弊,岂是一朝能够解决的。
已经扭转了大明在辽东的颓势,就应该稳一点来。
另外
林丹汗终于要来了。
朱由校最终不自觉露出微笑。
当年。
唐太宗李世民曾让颉利可汗当众献舞,彰显大唐天威。
今朝。
他何不效仿太宗,让林丹汗也在朝堂上跳一支草原舞?
一来,是让天下人看看,大明并非弱国,连草原大汗都能擒来。
二来,是向世人宣告,他朱由校,有志向、也有能力成为太宗那样的雄君明主。
更重要的是,要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魑魅魍魉。
不管是辽东的蛀虫,还是西南的奢崇明,若敢与大明为敌,林丹汗就是他们的下场!
朱由校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璀璨的鳌山灯。
寒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却没让他觉得冷。
天启元年快要结束了。
回顾这一年来,他做了很多事,也收获了很多。
虽然大明这艘破船依旧千疮百孔。
但只要他一步一步走下去,肃清内奸,平定外患,总有一天,能让这北京城的热闹,真正变成大明盛世的模样。
让日月之明,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或许
在他有生之年,这些事情都能做到!
ps:
9600超级大章!
求订阅!!!
(本章完)
隆冬的辽东,寒风如刀。
赫图阿拉城外。
战云早已凝聚。
熊廷弼亲率的明军主力如一道钢铁洪流,从抚顺方向疾驰而来,旌旗遮天蔽日,马蹄踏碎积雪的声响,连数里外的赫图阿拉城都能清晰听见。
此刻。
城外的雪原上,刘兴祚的骑兵列阵于东,陈策的步兵布防于南,李秉诚的冰堡守军迂回至西,辽阳明军朱万良部扼守于北。
四路大军如铁桶般将赫图阿拉团团围住,连一只飞鸟都难以逃出。
城墙上的建奴守军探出头,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明军,脸色惨白如纸,握着刀的手不自觉地发起抖来。
而全军统帅,辽东经略使熊廷弼勒马立于中军高坡,目光扫过坚固的赫图阿拉城墙,眉头微蹙。
哪怕是已经听说了这赫图阿拉不好攻取,然而到了地方之后,他才真正的感受此地的难攻。
赫图阿拉。
满语是横岗上的城池。
也就是他是建在山坡之上了。
攻城一方,由下至上仰攻,难度提升了不少。
但他面色不变,抬手召来亲兵,声音沉稳:
“把最后的几箱炮弹运上来,对准城墙东南角,轰击!”
先用火炮吓住城中建奴,看能不能劝降了。
“是!”
亲卫领命而去。
不多时。
几十门火炮被士兵们吃力地推到阵前,炮口对准了城墙的薄弱处。
随着“点火”的号令,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几枚炮弹拖着黑烟,呼啸着砸向城墙。
“轰隆!”
炮弹撞在石墙上,碎石飞溅,城墙虽未倒塌,却也被炸出了几个凹坑,城墙上的建奴守军吓得纷纷卧倒,尖叫声此起彼伏。
“停止炮击。”
熊廷弼抬手示意。
其实也不是停止射击,只是炮弹用完了。
他随即看向身旁被两名锦衣卫押着的人。
那人衣衫单薄,身形瘦削得几乎脱了形,脸颊凹陷,眼窝发黑,与昔日那个桀骜不驯的建奴贝勒莽古尔泰判若两人。
此刻他的眼中没有了半分傲气,只剩下深入骨髓的恐惧,连站都站不稳,全靠锦衣卫架着才勉强直立。
显然,在北镇抚司“爱的关怀”下,再硬的骨头也熬不住。
烙铁、夹棍、冰水浇身,那些严苛的刑罚早已磨掉了他所有的骨气,只剩下对刑罚的畏惧。
在锦衣卫的酷刑面前,或许死亡才是解脱。
“莽古尔泰。”
熊廷弼的声音冰冷。
“去城下劝降。告诉城里的人,若此刻开城投降,本经略可饶他们不死;若执意抵抗,城破之日,便是屠城之时!”
“好好表现,兴许还能活命,”
莽古尔泰浑身一颤,连忙点头,声音带着哭腔:“是……是!奴才这就去!”
两名锦衣卫松开手,莽古尔泰踉跄着走到城下,对着城墙上大喊:
“我是莽古尔泰!城里的兄弟,快投降吧!明军倾巢出动,数万人把城围得水泄不通,你们顶不住的!”
他顿了顿,又拔高声音,语气带着几分急切:
“现在投降,熊经略说了,还能留一条活路;可要是执迷不悟,等明军破了城,他要屠城啊!到时候,老人、孩子都活不了!”
城墙上的建奴士兵听到“莽古尔泰”的名字,又看到他那副狼狈的模样,顿时慌了神。
有人交头接耳,眼中满是动摇。
有人放下了手中的刀,脸上露出犹豫。
连贝勒都投降了,他们这些小兵,还抵抗有什么用?
“无耻之徒,住口!”
就在这时,一声怒喝从城上传来。
阿敏身披厚重的铁甲,手持弯刀,快步走到城垛边,目光如刀般盯着城下的莽古尔泰,眼中满是鄙夷。
“莽古尔泰,你这个懦夫!还有脸来我军阵前狺狺狂吠,坏我军心?”
他指着莽古尔泰,对着城墙上的女真兵卒大喊:
“别听他胡说!此人早已没了骨气,被明军吓破了胆!
大汗的援兵不日就到,赫图阿拉城墙坚固,明军没有火药,粮草不足,后勤断绝,他们拿我们没办法!”
说着,阿敏猛地弯弓搭箭,箭头对准了莽古尔泰,眼中满是杀意:
“识趣的,就自刎谢罪!本贝勒还当你是条汉子;若再敢蛊惑军心,休怪本贝勒不客气!”
“咻!”
此话一毕,箭矢如流星般朝着莽古尔泰射去。
城下的明军早有防备,两名锦衣卫立刻举起盾牌,“铛”的一声,箭矢撞在盾牌上,掉落在雪地里。
莽古尔泰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逃回明军阵中,死死抱住一名锦衣卫的腿,哭喊道:“救救我!阿敏要杀我!”
熊廷弼看着城墙上的阿敏,眼中闪过一丝冷意。
好啊!
赫图阿拉城里还藏着这么一个硬茬。
但他并不着急。
劝降不成,便强攻。
在军心动摇之际,此城再坚,又如何?
“传我命令。”
熊廷弼对着亲兵下令。
“各军原地休整,明日天亮,全力攻城!”
不试一试这赫图阿拉的城防,他不甘心。
万一,一战就能破赫图阿拉呢?
在熊廷弼的命令之下,全军开始攻城准备。
时间也就在这里缓缓流逝。
很快。
一天过去了。
翌日。
天刚蒙蒙亮。
明军的阵营便响起了沉闷的鼓声。
咚!
咚!
咚!
休整了一夜的士兵们推着云梯、撞车,踩着没膝的积雪,缓缓朝着城池逼近。
“冲啊!拿下赫图阿拉,回家过年!”
前排的百户挥舞着弯刀,嘶吼着激励士气。
士兵们扛着盾牌,弓着身子往前冲。
可赫图阿拉建在半山腰上,城墙顺着山势蜿蜒,明军要攻城,必须沿着陡峭的雪坡仰攻。
每向上一步,都要承受城墙上密集的箭矢与滚木。
“放滚木!射箭!别让明狗上来!”
城墙上的阿敏手持顺刀,亲自站在最前线。
见明军靠近,当即下令反击。
一根根裹着冰雪的滚木从城头滚落,砸在明军的盾牌上,发出“咔嚓”的脆响,不少士兵连人带盾被砸翻,顺着雪坡滚下去,瞬间没了声息。
箭矢如暴雨般倾泻而下,穿透士兵的甲缝,鲜血溅在雪地上,很快又凝结成冰。
“儿郎们!守住城池!”
阿敏的声音在寒风中回荡。
“你们的爹娘、妻儿都在城里!城破了,明狗会屠城,她们一个都活不了!为了家人,跟明狗拼了!”
建奴士兵本就抱着必死的决心,被阿敏一激,更是红了眼。
“明狗,给我死来!”
建奴兵卒简直舍生忘死,哪怕是明军云梯搭在了赫图阿拉城墙上,都没有一个人上得去。
明军大多死在冲锋的路上。
雪坡上,明军的尸体越堆越多,云梯被斩断,撞车被烧毁,可赫图阿拉的城墙,依旧如铁壁般矗立。
“杀!再冲一次!”
熊廷弼勒马立于高坡,看着城下的惨状,眼中满是怒火。
他挥下马鞭,下令发起新一轮进攻,可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冻得发紫的手连刀都握不稳,冲锋的步伐越来越慢。
又猛攻了一个时辰,明军再丢下数百具尸体,依旧没能摸到城墙的顶端。
“该死!”
熊廷弼猛地攥紧马鞭。
他很清楚,再这么强攻下去,不用等建奴援兵来,明军自己就会先垮掉。
没有火药轰开缺口,没有足够的粮草支撑,仰攻这座山城,简直是在拿士兵的性命填!
“鸣金!收兵!”
无奈之下,熊廷弼只好咬牙下令。
沉闷的金锣声响起,残存的明军如蒙大赦,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撤退,雪坡上只留下密密麻麻的尸体。
回到中军大帐,熊廷弼一把扯下头盔,重重摔在案上。
到了现在,他仍旧没有放弃。
强攻不行,那就围点打援!
皇太极不可能不管赫图阿拉的老巢,只要他敢回来救援,明军就在野外设伏,先灭了他的主力,到时候没了援兵,赫图阿拉自然不攻自破。
可就在这时,他突然想起昨日阿敏在城头上说的话。
阿敏怎么会知道明军没有火药、粮草不足?
后勤断绝的消息,只有军中高层与辽阳巡抚府知晓,寻常士兵都未必清楚,建奴怎么会如此精准地拿捏住他的软肋?
“有叛徒,呵!养寇自重……”
熊廷弼低声自语,眼中渐渐闪过一丝冰冷的杀意。
看来。
杨涟之前说的“辽东内忧”并非虚言。
军中一定有内奸!
这些人私通建奴,故意泄露军情,就是不想让建奴覆灭,好借着“战事”继续中饱私囊,靠着“边患”保住自己的权势!
“敌不在赫图阿拉,敌在军中!”
熊廷弼猛地一拍案,起身对着帐外大喝:
“传锦衣卫都指挥佥事李若星!”
不多时,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李若星走进帐内,拱手行礼:
“锦衣卫指挥佥事李若星,参见经略公!”
“指挥佥事。”
熊廷弼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
“我要你立刻彻查军中!看看有多少人在私通建奴,有多少人在泄露军情!这些叛徒不除,这仗根本没法打!”
李若星面色凝重地点点头,沉声道:
“经略公放心,属下这就把麾下锦衣卫撒出去。
不过……
内奸藏得深,若是只靠暗中查探,恐怕一时难以揪出。”
“需要经略公配合,故意放出假消息,或是做些‘破绽’,引这些叛徒主动联系建奴。
只有这样,才能人赃并获。”
熊廷弼闻言,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好!要怎么配合,你尽管开口!哪怕是演一场戏,本经略也要把这些蛀虫都揪出来!”
听此言,李若星点了点头,当即离开中军大帐,前去安排锄奸事宜。
李若星走后,熊廷弼望着帐外飘落的雪,心中第一次真正认同了杨涟的话。
攘外必先安内。
军队里面有叛徒,我军机密情报,敌方都能探查清楚,这仗还怎么打?
而且
现在这些人还在使阴招。
未必不可能下黑手。
譬如说,全军出动之际,他身边空虚,突然来一支‘建奴精锐’袭杀他,将他这个辽东经略的人头拿下了。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思及此,熊廷弼眼神越发危险。
这些吃里扒外的畜生,必须彻底铲除了!
赫图阿拉北面。
松江中游的大屈折处,寒风如野兽般在雪原上咆哮。
昔日海西女真聚居的木城早已坍塌,只剩下几截焦黑的木柱插在雪地里,被狂风卷着雪粒,磨得只剩下斑驳的木纹。
这里的雪比沈阳、抚顺厚了足足三尺,一脚踩下去能没到大腿根,呼出来的白气刚到半空,就凝结成细小的冰碴。
连最耐寒的蒙古马,都要裹上厚厚的毡布,才敢在雪地里挪动。
皇太极的残部就蜷缩在这片荒凉之地。
不足万余人的队伍,散落在废弃木城的残垣断壁间。
士兵们裹着破旧的皮袄,围着几堆微弱的篝火,连说话都不敢大声,生怕寒风卷走最后一丝暖意。
皇太极披着一件玄色的狐裘大氅,站在一处高坡上,目光死死盯着通往草原的方向,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在等巴雅喇。
此番奇袭科尔沁,正面战场上的辎重、俘虏全丢在了大柳河。
若不是出发前分了一支偏师,让巴雅喇绕道草原北面,带着半数科尔沁的战利品,他这次恐怕真要“无功而返”。
可巴雅喇已经迟了三日,是遇到了明军的埋伏,还是被草原的风雪困住了?
皇太极的心,像被这里的严寒冻住一般,沉得发慌。
“大汗!”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坡下传来,济尔哈朗攥着马鞭,身后跟着两名亲卫,押着一个穿着明军服饰的人,快步走上坡来。
“奴才抓了个明军斥候!他居然敢闯咱们的营地!”
“斥候?”
皇太极猛地回头,眼中瞬间闪过一丝精光。
他快步走下高坡,打量着那个被押着的人。
对方穿着普通的明军步兵袄,腰间别着一把短刀,脸上沾着雪粒,却没有丝毫慌乱,反而透着一股从容,不像是被抓来的俘虏。
“你倒是胆子大,都追到这里来了。”
皇太极冷笑一声,语气带着几分嘲讽。
“怎么?熊廷弼是想把我赶到罗荒野(西伯利亚)去?他不攻赫图阿拉了?”
那明军士兵却摇了摇头,坦然道:
“熊经略没派兵追来,我也不是斥候,我是来给大汗送消息的。”
“送消息?”
皇太极的眉头皱得更紧,眼中满是怀疑。
他见过太多明军俘虏为了活命撒谎,眼前这人却连一点惧意都没有,反而主动提“送消息”,实在蹊跷。
“为了活命,便编这种谎话?你以为本汗会信?”
“大汗若是不信,可问这位将军。”
那士兵抬手指了指济尔哈朗,语气依旧平静。
“我来的时候,可曾有过一丝逃跑的举动?是我主动拦住你们的斥候,说要见大汗,否则你们未必能找到我。”
皇太极看向济尔哈朗,后者点了点头,沉声道:
“回大汗,此人确实是主动现身,见到夜不收后没有反抗,只说有要事禀报大汗,属下才把他带来的。”
听到这话,皇太极心中的怀疑消了几分。
他绕着那士兵走了一圈,目光锐利如刀,问道:“谁派你来的?”
“这个我不能说。”
士兵坦然迎上他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
明军之中,竟有人私下联系他?
皇太极心中一动。
难道熊廷弼麾下并非铁板一块,也有不和之人?
这个念头让他眼睛一亮,连忙追问道:“那你要给本汗带什么消息?”
“我家主人让我告诉大汗,不要去救援赫图阿拉。
草原部落南下劫掠广宁,明军的后勤线已经断了,现在他们缺火药、少粮草,根本围不了多久。
最多一个月,就得撤军。
若是大汗此刻出兵救援,反而会落入熊廷弼的埋伏,得不偿失。”
“缺火药、少粮草?”
皇太极的心脏猛地一跳。
这可是最关键的军情!
他之前就猜测明军后勤可能出了问题,却没想到竟到了“断绝”的地步。
没有火药,明军攻不下赫图阿拉。
没有粮草,他们连围城都撑不住!
但皇太极不可能因为这个斥候的一番言语,就信了他的话。
他强压着心中的激动,依旧保持着警惕。
“本汗凭什么信你?”
那小卒却笑了,笑容里带着几分耐人寻味:
“信不信由大汗。我家主人说了,他只是想让大汗多活几年,好让辽东的战事,再持续些时日。”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皇太极的疑惑。
他瞬间明白了。
此人背后的人,定是辽东那些靠着“军需”“粮饷”牟利的官员或将领!
这些人靠着战事吃饭,若是大金覆灭、辽东太平,他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所以才会暗中通风报信,让他活下去,让战事继续下去!
皇太极低头沉思,结合自己的判断。
明军连续作战数月,从清河到柳河,再到围攻赫图阿拉,消耗必然巨大。
孙承宗在辽阳的后勤本就吃紧,再被草原部落劫掠,断供是大概率的事。
这么一想,此人带来的消息,十有八九是真的!
他猛地抬头,救援赫图阿拉的念头,瞬间烟消云散。
既然明军撑不了多久,他何必去送死?
不如在此处等巴雅喇的偏师,等明军撤军后,再回赫图阿拉重整旗鼓!
“你回去告诉你家主人。”
想明白之后,皇太极对着那士兵说道:“本汗记住这份情了。”
“既然你家主人要谋利,我这里有牛羊、有战马、有人参,你们主人到时候,也可以和我们做生意。”
连战事透露机密情报都敢,此人背后的人可以利用。
说不定,还可以和他们交易,换来大金现在急需的各种物资。
这明军士卒点了点头,说道:“我会将大汗的话带回去的。”
“放他走。”
皇太极对着济尔哈朗挥了挥手,示意放人。
济尔哈朗也知晓此人不是敌人,当即解开了那士兵的束缚,并且给了他一袋烧酒。
“好酒!”
此人接过烧酒,喝了一口,舒爽的呻吟一声。
之后对着皇太极拱了拱手,没有再说什么,骑乘上一匹战马,转身走进风雪之中,很快便消失在白茫茫的雪原里。
皇太极站在高坡上,望着此人消失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
他没想到,自己竟能靠着明军内部的“蛀虫”活命。
看来,这场辽东之战,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时间如白驹过隙。
十五日的时间,转瞬即逝。
赫图阿拉城墙上的建奴守军依旧顽强,而明军的粮草已渐渐见底,火铳的铅弹几乎没有了,连士兵们每日的口粮,都从两斤糙米减到了一斤半。
营地里,不少士兵裹着单薄的衣,靠在帐篷边,望着南方的方向发呆。
再有几日就是除夕了。
往年这个时候,他们早已在家中围着炭火盆,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听着孩子的笑声。
可如今,只有呼啸的寒风、冻硬的干粮,还有远处城墙上隐约传来的建奴喊杀声。
“不知道家里的年过得怎么样……”
一名来自山东的士兵喃喃自语,声音里满是思乡的苦涩,身旁的同伴们沉默着,没人接话。
思归的情绪像瘟疫般蔓延,连平日里最勇猛的莽夫,此刻也没了往日的锐气。
中军大帐内。
熊廷弼盯着案上的舆图,眉头紧锁。
李若星垂手站在一旁,脸色有些难看:“经略公,属下按您的吩咐,故意放出要北上追击皇太极、或是强攻赫图阿拉的假消息,还安排了‘破绽’,可抓到的都是些底层的小卒,一问三不知,真正的内奸,根本没露头。”
熊廷弼重重叹了口气。
那些藏在暗处的蛀虫,定是察觉到了风声,收敛了手脚。
抓不到核心内奸,此番攻伐赫图阿拉,剿灭建州女真,势必有人在后面掣肘。
“罢了。”
他挥了挥手,语气带着几分疲惫。
“这些小角色留着也没用,都发往辽阳,交给孙部堂处置吧。”
辽东巡抚就是管锦衣卫诸事的,这方面,他倒是不想越权处理。
就在他犹豫要不要撤退的时候。
帐外传来亲兵急促的脚步声:“经略公!京师来的快马!陛下的密诏!”
熊廷弼心中一紧,连忙起身,整理好官袍。
而在这个时候,送密诏的太监也进来了。
熊廷弼赶忙对着密诏的方向跪下。
传诏的太监见礼仪具备,也不耽误时间,当即展开明黄的诏书,声音在帐内回荡: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辽东冬寒,将士疲弊,后勤难继,着经略熊廷弼即刻撤围,率部回师辽阳,待开春整肃内部、补足粮草后,再图进取……”
“另,召见布和,命其将林丹汗、莽古尔泰等俘虏囚送入京.”
陛下也要我撤军吗?
他抬起头,望着传诏太监,眼中满是不甘。
或许。
再多围几日,赫图阿拉就破了!
可他也明白,君命难违,更何况,眼前的困境确实无解:
士兵思归、粮草断绝、内奸未除.
再耗下去,恐怕不等建奴来攻,明军自己就先乱了。
连他自己都没有多少把握可以短时间拿下赫图阿拉。
“臣辽东经略使熊廷弼,遵旨。”
熊廷弼接过密诏,声音里带着压抑的失落。
待传诏太监离去,他也将自己失落的心情收拾好。
事不可为,便不能勉强。
他对着帐外大喝:
“传本经略钧令!即刻拆除古勒寨、沙济寨等赫图阿拉外围堡寨,所有木料、砖石尽数运走,不许给建奴留下半点可用之物!
各军分批次撤军,刘兴祚部断后,陈策部护送伤员,务必确保撤退有序!”
“另外,让布和台吉过来!”
“遵令!”
亲兵们轰然应诺,转身去传达命令。
帐内,熊廷弼望着密诏上“整肃内部”四个字,心中渐渐坚定。
或许
杨涟是对的。
攘外必先安内!
不把辽东的蛀虫彻底清除,就算灭掉了皇太极,也守不住辽东的安稳。
不多时。
布和台吉应邀走进大帐。
此番攻伐赫图阿拉,布和也随军出征,不为别的,只为了报仇。
可惜。
此番这仇肯定是报不了了。
此刻他脸上还带着几分疲惫,见熊廷弼神色严肃,连忙拱手行礼:
“不知经略公召属下前来,有何吩咐?”
熊廷弼示意他坐下,语气缓和了些:
“布和台吉,陛下有旨,召你即刻入京。另外,林丹汗、莽古尔泰,还有察哈尔部、建奴的几位贵胄,也需由你亲自押送前往京师。”
“我去京师?”
布和猛地愣住,眼睛瞪得溜圆,满脸的不可置信。
他原以为打完这仗,自己顶多能带回些战利品,回科尔沁整顿部众,却没想到竟能得到面见大明皇帝的机会。
熊廷弼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丝浅笑:
“你是皇亲国戚,此次又助我大明生擒林丹汗、大败皇太极,功不可没。
陛下有意,要亲自封你为顺礼王。
你父亲莽古斯生前便是顺礼王,如今这个爵位,也该由你继承了。”
“顺礼王?!”
布和猛地从座椅上站起来,脸上的疲惫瞬间被狂喜取代。
他之前还担心,父亲的爵位会落到两个叔父手中,却没想到大明皇帝竟直接将这个爵位封给了他!
“我……我这就去安排!”
布和搓着手,激动得语无伦次。
他脑海里已经开始盘算:
要带上最好的蒙古马,给陛下准备些草原上的特产。
到了北京,一定要好好看看大明的都城是什么模样。
还有他的两个女儿,自从送入京师后,他还没见过,不知道她们在宫里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受委屈……
看着布和喜不自胜的模样,熊廷弼的心情也轻松了几分。
封布和为顺礼王,不仅是对他功绩的奖赏,更是大明拉拢科尔沁部的手段。
科尔沁部还是要用的。
尤其在他被皇太极劫掠之后,实力下降了不少,更是可以用。
不过
草原人的野心膨胀得太快了。
陛下此番诏其进京,恐怕有敲打的意思。
长久治理草原,离不开狗腿子。
以明军对付草原各部,成本还是太高了。
若是能用蒙古人对付蒙古人,这才是省时省力,一劳永逸的办法。
而布和台吉是陛下的岳丈。
有了这层关系,科尔沁部日后定会更坚定地站在大明这边,草原的局势,也能更稳几分。
两人尚在交谈。
帐外,明军撤军的号角已经吹响。
呜呜呜~
士兵们依旧思乡,却也因“回家过年”的消息而多了几分干劲,开始有条不紊地拆除营寨、收拾行装。
赫图阿拉城墙上的建奴守军,看着明军撤军的身影,眼中虽然高兴,却不敢贸然出击。
他们不知道,明军的撤退,是真退还是假退。
万一给他们埋伏了,都不知道到哪里去哭的。
熊廷弼最后望了一眼赫图阿拉的城墙,将密诏仔细收好。
他倒是没有气馁,只是有些可惜。
且让你多活几日罢!
这次撤军不是失败,而是为了更彻底的胜利。
等他清理完辽东的蛀虫,补足粮草与火药,再回来时,定要踏平这座城池,让建奴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千里之外。
北京城。
临近年关,京城大街小巷,都开始热闹起来了。
正阳门外的大街上,早在腊月二十就搭起了彩棚,青竹做架,红布为幔,棚下的店铺挂满了“福”字与春联,伙计们穿着新浆洗的青布袄,高声吆喝着招揽生意。
梳篦铺的玻璃镜前围满了挑头油的妇人,珠翠铺的柜台里摆着亮晶晶的点翠簪子,玩具铺前挤满了攥着铜板的孩子,风车“哗啦啦”转着,与叫卖声、笑声揉在一起,连寒风都似暖了几分。
白云观的庙会早已开了张。
山门前的石猴被摸得锃亮,香客们排着队去摸猴头,盼着来年顺遂。
观内的戏台上,戏子们穿着五彩戏衣,唱着《龙凤呈祥》,台下的茶摊前坐满了人,粗瓷碗里的茶冒着热气,小贩穿梭其间,叫卖着炒栗子、艾窝窝,连空气中都飘着甜香。
大钟寺外更热闹,孩子们骑着披红绸的小毛驴,在大人的搀扶下绕着寺门跑,手里的风车转得飞快,笑声能传到三里外。
“二十三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胡同里的百姓们忙着祭灶、扫尘,家家户户的窗棂上都贴上了新剪的窗。
暮色降临时,灯笼渐渐亮了起来,从胡同口到街心,一盏盏红灯笼串成了长龙,映得积雪都泛着暖红。
恍惚间,竟让人忘了这是内忧外患的天启元年,只觉仍是大明盛世的模样。
而在紫禁城中,同样有了过年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祭灶过后,宫里早已换上了年景。
乾清宫的廊柱上挂满了五彩宫灯,灯上绘着“万国来朝”的图景。
殿内的太监宫女们都换上了葫芦景补子的新袍,青绿色的补子上绣着缠枝葫芦,透着鲜活的年味。
乾清宫前的空地上,工匠们早已经搭好鳌山灯,数千盏小灯组成了“江山永固”的字样,入夜后点亮,璀璨得能照亮半个紫禁城。
宫门两侧的桃符板早已立好,朱红的木板上刻着驱邪的符咒,门神画贴的是秦琼、尉迟恭,怒目圆睁,护着宫禁安全。
魏朝轻手轻脚地走进东暖阁,
却见大明皇帝朱由校正坐在书案前,手里捏着一份奏折,眉头拧成了疙瘩,连案上冒着热气的雪梨都没动一口。
窗外的鳌山灯明明灭灭,映在他年轻的脸上,却没添半分喜气,只衬得那抹忧虑更重。
“辽东的奏报还没到?”
朱由校头也没抬,声音带着几分沙哑。
过年了,连许多官员都休沐了。
但作为皇帝,朱由校却依旧忧心国事,夙兴夜寐。
熊廷弼率大军围了赫图阿拉半月,可皇太极的援军迟迟不现,明军的粮草却快撑不住了。
他深知,熊廷弼是顶着内忧外患出战的,若是此战惨败,辽东好不容易稳住的局面,怕是要一朝倾覆,那些靠战事牟利的蛀虫,又要跳出来兴风作浪。
辽东之事不让他省心,大明的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去。
为了凑齐辽饷,他推行税改,准备严查江南士绅的隐田,可那些士绅勾结地方官,阳奉阴违,甚至煽动百姓闹事,税改推进得举步维艰。
而辽饷的征收,又像一块巨石压在百姓身上。
山西陕西本就遭了灾,饥民遍野,如今再加征辽饷,小规模的民变此起彼伏,地方官的奏报里满是“饥民劫掠州县”的字眼,却拿不出半点解决办法。
最让他揪心的,是四川的奏报。
永宁宣抚司的奢崇明,近来频频与贵州水西的安邦彦互通书信,探子传回消息,奢崇明已暗中调动了数千土司兵,囤积粮草,看那架势,怕是要反!
西南若乱,大明又要分兵去平,到时候辽东、西南两头受敌,局面只会更糟。
“哎……”
朱由校放下奏折,靠在龙椅上,轻轻叹了口气。
这大明,看似尚且平静,实则早已千疮百孔。
外有建奴、蒙古虎视眈眈,内有官员腐败、民怨沸腾,每走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跳舞。
“陛下,辽东有消息了!”
就在这时,王体乾的声音从阁外传来。
朱由校猛地直起身,眼中瞬间亮了起来:“快呈上来!”
密折拆开,上面的字迹潦草却有力,
“赫图阿拉围半月,建奴援军不至,臣遵旨撤围,布和台吉护送已俘虏入京……”
一连串的消息,让朱由校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
他反复读了两遍,嘴角渐渐勾起一抹笑意。
熊廷弼这头倔驴,终于愿意退兵了。
也不想想,辽东多年积弊,岂是一朝能够解决的。
已经扭转了大明在辽东的颓势,就应该稳一点来。
另外
林丹汗终于要来了。
朱由校最终不自觉露出微笑。
当年。
唐太宗李世民曾让颉利可汗当众献舞,彰显大唐天威。
今朝。
他何不效仿太宗,让林丹汗也在朝堂上跳一支草原舞?
一来,是让天下人看看,大明并非弱国,连草原大汗都能擒来。
二来,是向世人宣告,他朱由校,有志向、也有能力成为太宗那样的雄君明主。
更重要的是,要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魑魅魍魉。
不管是辽东的蛀虫,还是西南的奢崇明,若敢与大明为敌,林丹汗就是他们的下场!
朱由校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璀璨的鳌山灯。
寒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却没让他觉得冷。
天启元年快要结束了。
回顾这一年来,他做了很多事,也收获了很多。
虽然大明这艘破船依旧千疮百孔。
但只要他一步一步走下去,肃清内奸,平定外患,总有一天,能让这北京城的热闹,真正变成大明盛世的模样。
让日月之明,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或许
在他有生之年,这些事情都能做到!
ps:
9600超级大章!
求订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