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有功必赏,血仇奔袭
第390章 有功必赏,血仇奔袭
赫图阿拉。
城内的寒风,透过佟家院落的木窗缝隙钻进来,卷得屋内烛火微微晃动。
佟国瑶攥着手中的布巾,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惊诧,一双眼睛死死盯着坐在上首的祖父佟养性。
“爷爷,咱们……咱们真的要回抚顺?回大明?”
他的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佟国瑶自小便在赫图阿拉长大,虽身上流着汉人的血,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之前,汉人的日子在大金这边,可以说是如履薄冰。
努尔哈赤因刘兴祚、李延庚的叛逃,对汉人猜忌到了极点,轻则抄家,重则处死,佟家能保住性命,全靠早年便归附女真,且与宗室联姻。
加之有大妃阿巴亥的暗中帮助。
可自从努尔哈赤战死、皇太极登汗位后,他们汉人的日子又渐渐松快起来。
皇太极不像其父那般排斥汉文化,反而常召范文程等汉人谋臣议事,甚至还让佟养性随军征伐朝鲜。
回来后,佟养性不仅升了官,还得了百两黄金、五十个奴隶的赏赐。
连他这个孙子,都因祖父的关系,在汉军旗里谋了个小差事,不用再像从前那般看人脸色。
如今正是日子刚有起色的时候,祖父却突然让他收拾东西回大明?
佟国瑶心里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
他虽是大明安插在大金的内应,可这些日子除了偶尔传些无关紧要的消息,根本没立下什么像样的功勋。
大明那边会不会认他这个“内应”?
万一被当成“汉奸”抓起来,剥皮实草、凌迟处死的下场,光是想想就让他浑身发冷。
佟养性坐在铺着狼皮的椅子上,脸上没有丝毫波澜。
他抬眼看向孙子,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一件寻常小事:
“大金完了。如今赫图阿拉人心散了,逃兵一天比一天多,连贝勒们都在偷偷收拾金银,大汗自身难保,又哪里顾得上咱们这些汉人?
别犹豫了,赶紧去收拾东西,明日一早就出发回抚顺。”
“可……”
佟国瑶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些什么。
他还没来得及将“皇太极要投降”的消息传回大明,这要是回去了,连个“投名状”都没有,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
可看着祖父冷下来的脸色,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只能耷拉着脑袋,带着满心的失望转身离开。
走到院门口时,佟国瑶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
自阿巴亥被皇太极勒令殉葬后,他失去了在后宫的眼线,再也得不到核心消息。
如今祖父都说大金要完了,看来皇太极是真的要投降了。
或许,把这个消息告诉大明,多少能换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屋内,佟养性看着孙子消失的背影,原本平静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撩起窗帘的一角,望着赫图阿拉城内零星的灯火,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
回抚顺?
他怎么可能真的回去。
作为早年便背弃大明、辅佐努尔哈赤征战辽东的汉人,他手上沾满了同胞的鲜血,早已是大明人人得而诛之的“大汉奸”。
回去,只有死路一条!
所谓“回抚顺”,不过是皇太极交代的任务。
借着“汉人归降”的由头,麻痹熊廷弼,让明军以为大金真的人心离散、准备投降,从而放松对赫图阿拉的警惕。
奇袭科尔沁部是大金眼下最大的秘密,除了皇太极、阿敏等核心人物,便再也没有多少人知晓这个消息了。
一旦走漏风声,不仅他自己会被皇太极处死,整个计划也会彻底泡汤。
哪怕是亲孙子,也只能让他蒙在鼓里。
有时候,不知情,反而是种“保护”。
“只要能帮大汗奇袭成功,等大金恢复元气,我佟养性依旧是大金的功臣。
至于大明……
终究是回不去了。”
另外一边。
佟国瑶揣着满心的惶恐,从自家府邸出来后,脚步飞快地穿过赫图阿拉积雪覆盖的街巷。
他不敢耽搁,径直走向城西那处挂着“北地皮毛行”招牌的商铺。
这是他与抚顺锦衣卫约定的联络点,掌柜是被策反的锦衣卫暗探。
掀开门帘,一股混杂着皮毛与炭火的暖意扑面而来。
掌柜正低头拨弄着算盘,见佟国瑶进来,眼皮都没抬,只低声道:“今日的狐皮价涨了三成。”
这是接头的暗号。
“我要换些碎银。”
佟国瑶压低声音,从怀中掏出一张折迭的纸条,飞快塞到掌柜手中。
“这是要紧消息。
皇太极真要投降了,近日便会带部众回抚顺,我们这些汉人也被通知收拾东西,明日就动身。
你务必尽快传给抚顺的大人物,帮我证明身份,我不是汉奸!”
掌柜接过纸条,快速扫了一眼,才抬眼看向佟国瑶。
“放心,消息会按时送到。你且按皇太极的吩咐做,到了抚顺,自然有人为你甄别。”
佟国瑶这才松了口气,又反复叮嘱了几句,才匆匆离开商铺。
他不知道,这张承载着“假消息”的纸条,很快便会随着商队的马队,在风雪中送往抚顺。
更不知道,像他这样急于“表忠心”的汉人,在赫图阿拉还有不少。
有的是汉军旗里的小吏,连夜写好“投诚信”,托路过的货郎捎去抚顺。
有的是早年被掳来、后来归附建奴的汉人地主,直接带着家中珍藏的玉器、绸缎,以“献降礼”的名义,提前赶往抚顺。
甚至还有几个汉军旗的百户,偷偷将自己管辖的士兵名册抄录下来,想以此作为“投名状”。
所有人都怕,怕晚了一步,就会被大明当成“汉奸”处置,剥皮实草的下场,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噩梦。
这些消息像雪片一样,源源不断地送到抚顺锦衣卫的据点,再汇总到熊廷弼的经略府。
起初,熊廷弼还拿着每一份消息仔细核对,可看着上面大同小异的内容。
“皇太极已下令废除国号”“汉人部众正在收拾行李”“五日后将亲赴抚顺请罪”,再加上斥候传回的“赫图阿拉城内未见大规模调兵”的消息,他心中的疑虑,也渐渐消除了。
“看来,皇太极是真的撑不住了。”
熊廷弼放下手中的消息简报,对身旁的周文焕说道:“传我命令,赫图阿拉方向的斥候,不必再早晚各探一次,改为一日一次即可。
重点盯防皇太极动身前往抚顺的动向,其余精力,先放在接收归降汉民的安置上。”
周文焕虽仍有几分顾虑,却也觉得多份消息印证,应当无误,便躬身应道:
“是,明公。”
就在熊廷弼将注意力转向“受降准备”时,抚顺城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雪地里,一支打着“大明钦差”旗号的队伍正缓缓驶来。
为首的是一身蟒袍的王承恩,身后跟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牛车、马车,车上有许多箱子,箱子上贴着明黄色的封条,一看便知是皇帝的御赐之物。
熊廷弼闻讯,立刻带着马世龙、何纲等将领,亲自到城门口迎接。
“辽东经略熊廷弼,拜见天使!”
熊廷弼身后,军将官员们纷纷行礼。
“拜见天使!”
“诸位客气了。”
王承恩笑着走上前,声音洪亮,满是喜庆。
“咱家奉陛下之命,前来为辽东将士颁赏。红河谷、铁岭、开原三战大捷,陛下龙颜大悦,特来发赏!”
熊廷弼连忙躬身谢恩:“臣熊廷弼,代辽东全体将士,谢陛下圣恩!”
可当他的目光越过王承恩,落在其身后的一人身上时,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
那人身着绯色官袍,面容清瘦,眼神锐利,正是陛下派来的钦差。
杨涟。
而杨涟身后,还站着一千名身着黑色甲胄的精锐。
熊廷弼的心,瞬间沉了下去。
王承恩似乎没察觉熊廷弼的异样,笑着介绍道:
“这位是杨涟杨都堂,陛下特命他协助咱家颁赏,顺便看看辽东的防务。
杨都堂可是陛下的得力干将,此前在蓟镇整顿军务,成效显著啊!”
“熊经略,久仰。”
杨涟走上前,语气平淡,眼神却像鹰隼般扫过熊廷弼身旁的将领。
“见过杨都堂!”
熊廷弼强压下心中的不安,拱手还礼,可脑子里却早已翻江倒海。
协助颁赏?
何须带一千名兵卒?
这些人,看起来就是锦衣卫啊!
况且,杨涟的名声,他早有耳闻:
不久前在蓟镇,杨涟以“整顿贪腐、严明军纪”为名,将整个蓟镇翻了个底朝天。
查出克扣军饷、私通敌寇的将官多达一百余人,其中被斩首示众的有三十余,流放充军的近百,连蓟镇总兵都被他架空了。
如今杨涟带着锦衣卫来辽东,难道是陛下要查辽东的军务?
熊廷弼越想越心惊。
若是杨涟像查蓟镇那样,在辽东掀起一场“大清洗”,先不说会不会激起将士不满,单是人心浮动,就足以让皇太极有机可乘。
万一建奴趁机反扑,辽东的战局怕是要彻底失控。
但陛下派来的人,他还能赶走不成?
熊廷弼只得先将自己的担忧,藏在心里最深处。
之后,便抛开这些情绪带着王承恩、杨涟等人进入城中。
没过多久。
开原城内的校场中央,数百个黑漆木箱整齐排列,箱盖敞开,白的银子、色彩艳丽的绸缎、精致的铠甲佩刀堆迭如山。
这是从北京、蓟镇转运而来的近二百万两赏银与各式赏物,是大明对辽东将士三战大捷的犒赏,也是皇帝朱由校对边关军民的承诺。
当然,校场上的,只是一部分赏物。
还有一部分赏赐,在辽阳的时候,就赏赐下去了。
毕竟。
辽阳明军斩杀了努尔哈赤,朱万良、孙承宗等人,也是受到重赏的。
熊廷弼此刻看着那堆积如山的赏物,眼神明亮。
当日。
兵部、户部与辽东经略府的官员们彻夜未眠,在烛火下逐一核对战功名册:
红河谷战役中抵御努尔哈赤的神机营、铁岭攻城时率先登城的死士队、攻破抚顺的先登之人……
每一份功劳都被详细记录,每一个名字都被反复确认,确保“功不遗漏,赏不虚发”。
当次日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赏功仪式正式开始。
熊廷弼身着经略使官袍,缓步走到校场中央的高台上。
司仪官手持圣旨,声音洪亮地响彻校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辽东经略熊廷弼,督师辽东,指挥有方,红河谷斩努尔哈赤、复铁岭、收开原,厥功甚伟。
特封东宁伯,加太子太师衔,仍领辽东经略,兼总督辽东军务、理粮饷,赐尚方剑,许便宜处置副总兵以下将官。
另赐蟒袍一袭、玉带一条、黄金百两、绸缎千匹……”
圣旨念毕,两名内侍捧着蟒袍与尚方剑,恭敬地递到熊廷弼面前。
熊廷弼双手接过,指尖触到尚方剑冰凉的剑鞘,又抚过蟒袍上绣着的金线蟒纹,突然眼眶一热。
自受命经略辽东以来,他承受着朝堂的质疑、军饷的匮乏、敌军的凶残,无数个夜晚在城头上熬过寒冬,无数次在军帐中推演战局,如今这份封赏,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辽东全体将士的肯定。
他猛地单膝跪地,高举尚方剑,声音哽咽却铿锵有力:
“臣熊廷弼,谢陛下隆恩!臣定当竭尽所能,守好辽东每一寸土地,早日平定建奴,不负陛下所托!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校场上的将士们见状,也纷纷跪倒,山呼“陛下万岁”,声音震得积雪簌簌掉落,连远处的城楼都仿佛在回响。
接着,便是其他将领的封赏。
刘兴祚身着甲胄,大步上前。
他因招抚蒙古部落、协助明军夹击后金有功,被加授“提督辽东蒙古事务”衔,允许在开原设立“蒙古事务署”,可自主任免从五品以下属官。
接过圣旨时,刘兴祚眼中满是激动。
作为归正将领,陛下待他恩重如山,丝毫没有介怀。
更是让他有了誓死报答君恩的想法。
他连磕三个响头,高声喊道:
“臣定不负陛下信任,管好蒙古事务,让草原部落皆为大明屏障!”
满桂则从参将一跃升为蓟镇副总兵,加“都督佥事”衔。
这位出身行伍的猛将,捧着官印,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对着北京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头:
“末将在蓟镇一日,定替陛下守好蓟镇,不让建奴、鞑子踏过一步!”
最受瞩目的当属老将陈策。
他因连场血战、屡立奇功,被晋封“定虏伯”,擢升“右军都督府右都督”(正一品),兼任“提督辽东西路军务”。
当内侍将象征伯爵身份的金印交到他手中时,这位年过甲的老将,竟也红了眼眶,声音带着颤抖:
“臣虽老,却还能提刀上马!愿为陛下再战十年,直捣赫图阿拉!”
将领们的封赏一一颁完,校场上的气氛也推向高潮。
随后。
便是普通士卒的犒赏。
凡是参与红河谷、铁岭、开原三大战役的士兵,每人赏银五两、布两匹。
阵亡将士追赠世袭军户,家属免徭役三年。
伤残士兵则授予卫所闲职,终身领取半俸。
当士卒们排着队,从官员手中接过沉甸甸的银子、迭得整齐的布帛时,校场上的哭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一个年轻的士兵捧着五两银子,手指反复摩挲着银锭边缘的齿痕,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他是从陕西来的流民,投军只为混口饭吃,从未想过能得到如此厚重的赏赐,这五两银子,足够让远在家乡的母亲和妹妹过上一年好日子。
还有一个失去右臂的老兵,接过“卫所闲职”的文书时,老泪纵横:
“这辈子跟着陛下打仗,值了!就算没了胳膊,往后也有饭吃,不用再担心老无所依了!”
士卒们纷纷举起手中的银子或布帛,对着高台方向高呼“陛下万岁”,那声音里没有丝毫敷衍,满是发自肺腑的感激与忠诚。
熊廷弼站在高台上,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历朝历代,多少军队因“有功不赏、有过不罚”而士气涣散,最终溃败。
而如今,陛下用实实在在的银帛、官职、恩典,践行了“有功必赏”四个字。
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比任何严刑峻法都更能凝聚军心。
此刻,在辽东将士的心中,再也没有什么“陕西兵”“浙江兵”“辽东兵”的区别,也没有什么“将领”与“士卒”的隔阂。
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跟着陛下打仗,有功必赏,有苦必恤。
他们心中,现在也只有一颗共同的“太阳”,那就是大明皇帝朱由校。
若是此刻有人敢说陛下一句不是,这些刚刚领到赏赐、心怀感激的士卒,定会毫不犹豫地拔出刀来,与那人拼命。
“都是忠臣啊!”
见到士卒的反应,王承恩很是满意。
替皇帝散播影响力,也是他这个天使该做的事情。
如今看来,这个差事,他完成的还是不错的。
在王承恩身侧,杨涟看着这些欢呼的士卒,脸上带笑,但眼底下,却闪过一丝若有所思。
抚顺的赏功发赏持续了三日。
经略府校场上的热闹未曾停歇。
每日都有士卒捧着银帛、拿着文书,高呼陛下万岁,之后满脸欢喜地离去。
可这份安稳,在熊廷弼心中,却始终蒙着一层阴影。
杨涟的存在,像一根未拔的刺,让他不敢完全放松。
这三日里,熊廷弼没少“试探”杨涟。
他故意在议事时提及“吃空饷,喝兵血”的问题。
又主动说起“军户安置的难题”。
之后更是说辽东镇中,也有贪污受贿的将领。
每一次,杨涟都只是坐在一旁,手中握着毛笔,认真记录在册子上,既不追问细节,也不提出质疑,偶尔只淡淡一句:
“经略公处置得当,当如实奏报陛下”。
或是“记录在案”。
便再无多言。
有一次,熊廷弼甚至让军需官当着杨涟的面,核对赏功名册与实际发放的银帛数量,故意露出几处破绽。
比如某营士卒因阵亡人数有误。
杨涟只是让随行的锦衣卫校尉核对了一遍,确认误差确系“客观原因”,便示意继续,没有丝毫要深究的意思。
这让熊廷弼愈发困惑:
若说杨涟是来查案,他既不查贪腐,也不核军饷,反而对赏功、防务的细节表现出“纯粹的关注”。
可若说他只是来协助发赏,那一千名锦衣卫精锐每日按例巡查抚顺城防,偶尔还会去城郊卫所核实军户名册,又显得不那么“简单”。
“或许……陛下是真的让他来了解辽东实情,而非查案?”
熊廷弼望着窗外领赏士卒的笑脸,心中闪过一丝念头,却又很快压下。
杨涟查蓟镇时,最初也是“只听不查”,待摸清底细后才雷霆出手,斩了三十余将。
他不敢赌,更赌不起。
辽东刚稳,若因查案再起波澜,皇太极若趁机反扑,此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罢了。”
熊廷弼轻轻摩挲着尚方剑的剑柄,眼中恢复了沉稳。
“只要杨涟不干扰防务、不搅动军心,他要查什么、看什么,我都配合。辽东大局为重,些许个人顾虑,算不得什么。”
与此同时。
深夜时分!
赫图阿拉城十里外的雪野上。
皇太极站在赫图阿拉城外高坡上,身披黄色皮甲,腰间悬着努尔哈赤遗留的顺刀。
他身下的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鼻息喷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
坡下,上万名女真骑兵已集结完毕。
他们没有穿戴厚重的铁甲,只披了轻便的皮甲,马鞍旁挂着三日份的肉干与马奶酒,背上背着弓箭与短刀,连马具都经过简化,只为减少负重、提升速度。
“诸位!”
皇太极勒紧马缰,目光扫过每一张冻得通红却满是戾气的脸。
“你们还记得英明汗是怎么死的吗?你们还记得,你们的父兄、子弟,有多少死在明军的刀下,埋在红河谷的冻土下吗?”
骑兵们沉默着,握着马刀的手却愈发用力。
红河谷的惨败、努尔哈赤的战死,是刻在每个女真人心头的血痕。
这是他们的血海深厚!
看着这些人的戾气已经被引动起来了,皇太极继续煽动:
“本汗记得,你们也应该记得!近来,有人以为我皇太极要投降大明了?”
“这是假消息!这是为了麻痹熊廷弼,这是给我们创造胜利所必须要遭受的屈辱!”
“我们女真人,从来不是孬种!”
皇太极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撕心裂肺的愤怒。
“我们不接受投降!我们要报仇!我们要让大金再次伟大!”
他话锋一转,指向科尔沁部的方向,眼中燃起贪婪的火焰:
“现在,有一群叛徒挡在我们面前:科尔沁部!
他们曾与我们盟约,却背信弃义投靠尼堪国,还敢派游骑劫掠我们的子民!
今日,我们便去讨回这笔账!”
“我们要踏平他们的草场,抢走他们的财宝,俘获他们的女人和奴隶!
让他们尝尝,得罪大金的下场!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怒火,足以烧毁整个草原!”
“烧了科尔沁!抢光他们!”
一名骑兵率先怒吼起来,举起了手中的马刀。
“烧了科尔沁!报仇!”
越来越多的骑兵跟着怒吼,刀枪如林,在雪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
皇太极看着沸腾的士气,嘴角勾起一抹狠厉的笑。
他猛地拔出腰间的弯刀,指向西北方。
“出发!目标科尔沁!此去,只许胜,不许败!”
“杀!杀!杀!”
上万骑兵齐声怒吼。
皇太极一夹马腹,率先冲了出去,黄色的身影如一道闪电。
身后的骑兵们一人三马,紧随其后,马蹄踏在积雪上,发出“轰隆隆”的巨响,似惊雷一般,朝着科尔沁部的方向疾驰而去。
他们要的,是速战速决,是在明军反应过来之前,将科尔沁的财富与人口,尽数纳入大金的囊中。
随着皇太极奇袭科尔沁部。
战争的乌云,又开始飘荡在辽东与漠南草原的天空之上了!
(本章完)
赫图阿拉。
城内的寒风,透过佟家院落的木窗缝隙钻进来,卷得屋内烛火微微晃动。
佟国瑶攥着手中的布巾,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惊诧,一双眼睛死死盯着坐在上首的祖父佟养性。
“爷爷,咱们……咱们真的要回抚顺?回大明?”
他的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佟国瑶自小便在赫图阿拉长大,虽身上流着汉人的血,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之前,汉人的日子在大金这边,可以说是如履薄冰。
努尔哈赤因刘兴祚、李延庚的叛逃,对汉人猜忌到了极点,轻则抄家,重则处死,佟家能保住性命,全靠早年便归附女真,且与宗室联姻。
加之有大妃阿巴亥的暗中帮助。
可自从努尔哈赤战死、皇太极登汗位后,他们汉人的日子又渐渐松快起来。
皇太极不像其父那般排斥汉文化,反而常召范文程等汉人谋臣议事,甚至还让佟养性随军征伐朝鲜。
回来后,佟养性不仅升了官,还得了百两黄金、五十个奴隶的赏赐。
连他这个孙子,都因祖父的关系,在汉军旗里谋了个小差事,不用再像从前那般看人脸色。
如今正是日子刚有起色的时候,祖父却突然让他收拾东西回大明?
佟国瑶心里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
他虽是大明安插在大金的内应,可这些日子除了偶尔传些无关紧要的消息,根本没立下什么像样的功勋。
大明那边会不会认他这个“内应”?
万一被当成“汉奸”抓起来,剥皮实草、凌迟处死的下场,光是想想就让他浑身发冷。
佟养性坐在铺着狼皮的椅子上,脸上没有丝毫波澜。
他抬眼看向孙子,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一件寻常小事:
“大金完了。如今赫图阿拉人心散了,逃兵一天比一天多,连贝勒们都在偷偷收拾金银,大汗自身难保,又哪里顾得上咱们这些汉人?
别犹豫了,赶紧去收拾东西,明日一早就出发回抚顺。”
“可……”
佟国瑶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些什么。
他还没来得及将“皇太极要投降”的消息传回大明,这要是回去了,连个“投名状”都没有,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
可看着祖父冷下来的脸色,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只能耷拉着脑袋,带着满心的失望转身离开。
走到院门口时,佟国瑶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
自阿巴亥被皇太极勒令殉葬后,他失去了在后宫的眼线,再也得不到核心消息。
如今祖父都说大金要完了,看来皇太极是真的要投降了。
或许,把这个消息告诉大明,多少能换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屋内,佟养性看着孙子消失的背影,原本平静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撩起窗帘的一角,望着赫图阿拉城内零星的灯火,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
回抚顺?
他怎么可能真的回去。
作为早年便背弃大明、辅佐努尔哈赤征战辽东的汉人,他手上沾满了同胞的鲜血,早已是大明人人得而诛之的“大汉奸”。
回去,只有死路一条!
所谓“回抚顺”,不过是皇太极交代的任务。
借着“汉人归降”的由头,麻痹熊廷弼,让明军以为大金真的人心离散、准备投降,从而放松对赫图阿拉的警惕。
奇袭科尔沁部是大金眼下最大的秘密,除了皇太极、阿敏等核心人物,便再也没有多少人知晓这个消息了。
一旦走漏风声,不仅他自己会被皇太极处死,整个计划也会彻底泡汤。
哪怕是亲孙子,也只能让他蒙在鼓里。
有时候,不知情,反而是种“保护”。
“只要能帮大汗奇袭成功,等大金恢复元气,我佟养性依旧是大金的功臣。
至于大明……
终究是回不去了。”
另外一边。
佟国瑶揣着满心的惶恐,从自家府邸出来后,脚步飞快地穿过赫图阿拉积雪覆盖的街巷。
他不敢耽搁,径直走向城西那处挂着“北地皮毛行”招牌的商铺。
这是他与抚顺锦衣卫约定的联络点,掌柜是被策反的锦衣卫暗探。
掀开门帘,一股混杂着皮毛与炭火的暖意扑面而来。
掌柜正低头拨弄着算盘,见佟国瑶进来,眼皮都没抬,只低声道:“今日的狐皮价涨了三成。”
这是接头的暗号。
“我要换些碎银。”
佟国瑶压低声音,从怀中掏出一张折迭的纸条,飞快塞到掌柜手中。
“这是要紧消息。
皇太极真要投降了,近日便会带部众回抚顺,我们这些汉人也被通知收拾东西,明日就动身。
你务必尽快传给抚顺的大人物,帮我证明身份,我不是汉奸!”
掌柜接过纸条,快速扫了一眼,才抬眼看向佟国瑶。
“放心,消息会按时送到。你且按皇太极的吩咐做,到了抚顺,自然有人为你甄别。”
佟国瑶这才松了口气,又反复叮嘱了几句,才匆匆离开商铺。
他不知道,这张承载着“假消息”的纸条,很快便会随着商队的马队,在风雪中送往抚顺。
更不知道,像他这样急于“表忠心”的汉人,在赫图阿拉还有不少。
有的是汉军旗里的小吏,连夜写好“投诚信”,托路过的货郎捎去抚顺。
有的是早年被掳来、后来归附建奴的汉人地主,直接带着家中珍藏的玉器、绸缎,以“献降礼”的名义,提前赶往抚顺。
甚至还有几个汉军旗的百户,偷偷将自己管辖的士兵名册抄录下来,想以此作为“投名状”。
所有人都怕,怕晚了一步,就会被大明当成“汉奸”处置,剥皮实草的下场,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噩梦。
这些消息像雪片一样,源源不断地送到抚顺锦衣卫的据点,再汇总到熊廷弼的经略府。
起初,熊廷弼还拿着每一份消息仔细核对,可看着上面大同小异的内容。
“皇太极已下令废除国号”“汉人部众正在收拾行李”“五日后将亲赴抚顺请罪”,再加上斥候传回的“赫图阿拉城内未见大规模调兵”的消息,他心中的疑虑,也渐渐消除了。
“看来,皇太极是真的撑不住了。”
熊廷弼放下手中的消息简报,对身旁的周文焕说道:“传我命令,赫图阿拉方向的斥候,不必再早晚各探一次,改为一日一次即可。
重点盯防皇太极动身前往抚顺的动向,其余精力,先放在接收归降汉民的安置上。”
周文焕虽仍有几分顾虑,却也觉得多份消息印证,应当无误,便躬身应道:
“是,明公。”
就在熊廷弼将注意力转向“受降准备”时,抚顺城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雪地里,一支打着“大明钦差”旗号的队伍正缓缓驶来。
为首的是一身蟒袍的王承恩,身后跟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牛车、马车,车上有许多箱子,箱子上贴着明黄色的封条,一看便知是皇帝的御赐之物。
熊廷弼闻讯,立刻带着马世龙、何纲等将领,亲自到城门口迎接。
“辽东经略熊廷弼,拜见天使!”
熊廷弼身后,军将官员们纷纷行礼。
“拜见天使!”
“诸位客气了。”
王承恩笑着走上前,声音洪亮,满是喜庆。
“咱家奉陛下之命,前来为辽东将士颁赏。红河谷、铁岭、开原三战大捷,陛下龙颜大悦,特来发赏!”
熊廷弼连忙躬身谢恩:“臣熊廷弼,代辽东全体将士,谢陛下圣恩!”
可当他的目光越过王承恩,落在其身后的一人身上时,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
那人身着绯色官袍,面容清瘦,眼神锐利,正是陛下派来的钦差。
杨涟。
而杨涟身后,还站着一千名身着黑色甲胄的精锐。
熊廷弼的心,瞬间沉了下去。
王承恩似乎没察觉熊廷弼的异样,笑着介绍道:
“这位是杨涟杨都堂,陛下特命他协助咱家颁赏,顺便看看辽东的防务。
杨都堂可是陛下的得力干将,此前在蓟镇整顿军务,成效显著啊!”
“熊经略,久仰。”
杨涟走上前,语气平淡,眼神却像鹰隼般扫过熊廷弼身旁的将领。
“见过杨都堂!”
熊廷弼强压下心中的不安,拱手还礼,可脑子里却早已翻江倒海。
协助颁赏?
何须带一千名兵卒?
这些人,看起来就是锦衣卫啊!
况且,杨涟的名声,他早有耳闻:
不久前在蓟镇,杨涟以“整顿贪腐、严明军纪”为名,将整个蓟镇翻了个底朝天。
查出克扣军饷、私通敌寇的将官多达一百余人,其中被斩首示众的有三十余,流放充军的近百,连蓟镇总兵都被他架空了。
如今杨涟带着锦衣卫来辽东,难道是陛下要查辽东的军务?
熊廷弼越想越心惊。
若是杨涟像查蓟镇那样,在辽东掀起一场“大清洗”,先不说会不会激起将士不满,单是人心浮动,就足以让皇太极有机可乘。
万一建奴趁机反扑,辽东的战局怕是要彻底失控。
但陛下派来的人,他还能赶走不成?
熊廷弼只得先将自己的担忧,藏在心里最深处。
之后,便抛开这些情绪带着王承恩、杨涟等人进入城中。
没过多久。
开原城内的校场中央,数百个黑漆木箱整齐排列,箱盖敞开,白的银子、色彩艳丽的绸缎、精致的铠甲佩刀堆迭如山。
这是从北京、蓟镇转运而来的近二百万两赏银与各式赏物,是大明对辽东将士三战大捷的犒赏,也是皇帝朱由校对边关军民的承诺。
当然,校场上的,只是一部分赏物。
还有一部分赏赐,在辽阳的时候,就赏赐下去了。
毕竟。
辽阳明军斩杀了努尔哈赤,朱万良、孙承宗等人,也是受到重赏的。
熊廷弼此刻看着那堆积如山的赏物,眼神明亮。
当日。
兵部、户部与辽东经略府的官员们彻夜未眠,在烛火下逐一核对战功名册:
红河谷战役中抵御努尔哈赤的神机营、铁岭攻城时率先登城的死士队、攻破抚顺的先登之人……
每一份功劳都被详细记录,每一个名字都被反复确认,确保“功不遗漏,赏不虚发”。
当次日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赏功仪式正式开始。
熊廷弼身着经略使官袍,缓步走到校场中央的高台上。
司仪官手持圣旨,声音洪亮地响彻校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辽东经略熊廷弼,督师辽东,指挥有方,红河谷斩努尔哈赤、复铁岭、收开原,厥功甚伟。
特封东宁伯,加太子太师衔,仍领辽东经略,兼总督辽东军务、理粮饷,赐尚方剑,许便宜处置副总兵以下将官。
另赐蟒袍一袭、玉带一条、黄金百两、绸缎千匹……”
圣旨念毕,两名内侍捧着蟒袍与尚方剑,恭敬地递到熊廷弼面前。
熊廷弼双手接过,指尖触到尚方剑冰凉的剑鞘,又抚过蟒袍上绣着的金线蟒纹,突然眼眶一热。
自受命经略辽东以来,他承受着朝堂的质疑、军饷的匮乏、敌军的凶残,无数个夜晚在城头上熬过寒冬,无数次在军帐中推演战局,如今这份封赏,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辽东全体将士的肯定。
他猛地单膝跪地,高举尚方剑,声音哽咽却铿锵有力:
“臣熊廷弼,谢陛下隆恩!臣定当竭尽所能,守好辽东每一寸土地,早日平定建奴,不负陛下所托!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校场上的将士们见状,也纷纷跪倒,山呼“陛下万岁”,声音震得积雪簌簌掉落,连远处的城楼都仿佛在回响。
接着,便是其他将领的封赏。
刘兴祚身着甲胄,大步上前。
他因招抚蒙古部落、协助明军夹击后金有功,被加授“提督辽东蒙古事务”衔,允许在开原设立“蒙古事务署”,可自主任免从五品以下属官。
接过圣旨时,刘兴祚眼中满是激动。
作为归正将领,陛下待他恩重如山,丝毫没有介怀。
更是让他有了誓死报答君恩的想法。
他连磕三个响头,高声喊道:
“臣定不负陛下信任,管好蒙古事务,让草原部落皆为大明屏障!”
满桂则从参将一跃升为蓟镇副总兵,加“都督佥事”衔。
这位出身行伍的猛将,捧着官印,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对着北京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头:
“末将在蓟镇一日,定替陛下守好蓟镇,不让建奴、鞑子踏过一步!”
最受瞩目的当属老将陈策。
他因连场血战、屡立奇功,被晋封“定虏伯”,擢升“右军都督府右都督”(正一品),兼任“提督辽东西路军务”。
当内侍将象征伯爵身份的金印交到他手中时,这位年过甲的老将,竟也红了眼眶,声音带着颤抖:
“臣虽老,却还能提刀上马!愿为陛下再战十年,直捣赫图阿拉!”
将领们的封赏一一颁完,校场上的气氛也推向高潮。
随后。
便是普通士卒的犒赏。
凡是参与红河谷、铁岭、开原三大战役的士兵,每人赏银五两、布两匹。
阵亡将士追赠世袭军户,家属免徭役三年。
伤残士兵则授予卫所闲职,终身领取半俸。
当士卒们排着队,从官员手中接过沉甸甸的银子、迭得整齐的布帛时,校场上的哭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一个年轻的士兵捧着五两银子,手指反复摩挲着银锭边缘的齿痕,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他是从陕西来的流民,投军只为混口饭吃,从未想过能得到如此厚重的赏赐,这五两银子,足够让远在家乡的母亲和妹妹过上一年好日子。
还有一个失去右臂的老兵,接过“卫所闲职”的文书时,老泪纵横:
“这辈子跟着陛下打仗,值了!就算没了胳膊,往后也有饭吃,不用再担心老无所依了!”
士卒们纷纷举起手中的银子或布帛,对着高台方向高呼“陛下万岁”,那声音里没有丝毫敷衍,满是发自肺腑的感激与忠诚。
熊廷弼站在高台上,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历朝历代,多少军队因“有功不赏、有过不罚”而士气涣散,最终溃败。
而如今,陛下用实实在在的银帛、官职、恩典,践行了“有功必赏”四个字。
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比任何严刑峻法都更能凝聚军心。
此刻,在辽东将士的心中,再也没有什么“陕西兵”“浙江兵”“辽东兵”的区别,也没有什么“将领”与“士卒”的隔阂。
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跟着陛下打仗,有功必赏,有苦必恤。
他们心中,现在也只有一颗共同的“太阳”,那就是大明皇帝朱由校。
若是此刻有人敢说陛下一句不是,这些刚刚领到赏赐、心怀感激的士卒,定会毫不犹豫地拔出刀来,与那人拼命。
“都是忠臣啊!”
见到士卒的反应,王承恩很是满意。
替皇帝散播影响力,也是他这个天使该做的事情。
如今看来,这个差事,他完成的还是不错的。
在王承恩身侧,杨涟看着这些欢呼的士卒,脸上带笑,但眼底下,却闪过一丝若有所思。
抚顺的赏功发赏持续了三日。
经略府校场上的热闹未曾停歇。
每日都有士卒捧着银帛、拿着文书,高呼陛下万岁,之后满脸欢喜地离去。
可这份安稳,在熊廷弼心中,却始终蒙着一层阴影。
杨涟的存在,像一根未拔的刺,让他不敢完全放松。
这三日里,熊廷弼没少“试探”杨涟。
他故意在议事时提及“吃空饷,喝兵血”的问题。
又主动说起“军户安置的难题”。
之后更是说辽东镇中,也有贪污受贿的将领。
每一次,杨涟都只是坐在一旁,手中握着毛笔,认真记录在册子上,既不追问细节,也不提出质疑,偶尔只淡淡一句:
“经略公处置得当,当如实奏报陛下”。
或是“记录在案”。
便再无多言。
有一次,熊廷弼甚至让军需官当着杨涟的面,核对赏功名册与实际发放的银帛数量,故意露出几处破绽。
比如某营士卒因阵亡人数有误。
杨涟只是让随行的锦衣卫校尉核对了一遍,确认误差确系“客观原因”,便示意继续,没有丝毫要深究的意思。
这让熊廷弼愈发困惑:
若说杨涟是来查案,他既不查贪腐,也不核军饷,反而对赏功、防务的细节表现出“纯粹的关注”。
可若说他只是来协助发赏,那一千名锦衣卫精锐每日按例巡查抚顺城防,偶尔还会去城郊卫所核实军户名册,又显得不那么“简单”。
“或许……陛下是真的让他来了解辽东实情,而非查案?”
熊廷弼望着窗外领赏士卒的笑脸,心中闪过一丝念头,却又很快压下。
杨涟查蓟镇时,最初也是“只听不查”,待摸清底细后才雷霆出手,斩了三十余将。
他不敢赌,更赌不起。
辽东刚稳,若因查案再起波澜,皇太极若趁机反扑,此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罢了。”
熊廷弼轻轻摩挲着尚方剑的剑柄,眼中恢复了沉稳。
“只要杨涟不干扰防务、不搅动军心,他要查什么、看什么,我都配合。辽东大局为重,些许个人顾虑,算不得什么。”
与此同时。
深夜时分!
赫图阿拉城十里外的雪野上。
皇太极站在赫图阿拉城外高坡上,身披黄色皮甲,腰间悬着努尔哈赤遗留的顺刀。
他身下的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鼻息喷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
坡下,上万名女真骑兵已集结完毕。
他们没有穿戴厚重的铁甲,只披了轻便的皮甲,马鞍旁挂着三日份的肉干与马奶酒,背上背着弓箭与短刀,连马具都经过简化,只为减少负重、提升速度。
“诸位!”
皇太极勒紧马缰,目光扫过每一张冻得通红却满是戾气的脸。
“你们还记得英明汗是怎么死的吗?你们还记得,你们的父兄、子弟,有多少死在明军的刀下,埋在红河谷的冻土下吗?”
骑兵们沉默着,握着马刀的手却愈发用力。
红河谷的惨败、努尔哈赤的战死,是刻在每个女真人心头的血痕。
这是他们的血海深厚!
看着这些人的戾气已经被引动起来了,皇太极继续煽动:
“本汗记得,你们也应该记得!近来,有人以为我皇太极要投降大明了?”
“这是假消息!这是为了麻痹熊廷弼,这是给我们创造胜利所必须要遭受的屈辱!”
“我们女真人,从来不是孬种!”
皇太极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撕心裂肺的愤怒。
“我们不接受投降!我们要报仇!我们要让大金再次伟大!”
他话锋一转,指向科尔沁部的方向,眼中燃起贪婪的火焰:
“现在,有一群叛徒挡在我们面前:科尔沁部!
他们曾与我们盟约,却背信弃义投靠尼堪国,还敢派游骑劫掠我们的子民!
今日,我们便去讨回这笔账!”
“我们要踏平他们的草场,抢走他们的财宝,俘获他们的女人和奴隶!
让他们尝尝,得罪大金的下场!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怒火,足以烧毁整个草原!”
“烧了科尔沁!抢光他们!”
一名骑兵率先怒吼起来,举起了手中的马刀。
“烧了科尔沁!报仇!”
越来越多的骑兵跟着怒吼,刀枪如林,在雪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
皇太极看着沸腾的士气,嘴角勾起一抹狠厉的笑。
他猛地拔出腰间的弯刀,指向西北方。
“出发!目标科尔沁!此去,只许胜,不许败!”
“杀!杀!杀!”
上万骑兵齐声怒吼。
皇太极一夹马腹,率先冲了出去,黄色的身影如一道闪电。
身后的骑兵们一人三马,紧随其后,马蹄踏在积雪上,发出“轰隆隆”的巨响,似惊雷一般,朝着科尔沁部的方向疾驰而去。
他们要的,是速战速决,是在明军反应过来之前,将科尔沁的财富与人口,尽数纳入大金的囊中。
随着皇太极奇袭科尔沁部。
战争的乌云,又开始飘荡在辽东与漠南草原的天空之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