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墨肆焚劫,黌门鋌险
第123章 墨肆焚劫,黌门鋌险
暮色渐深,国子监的灯火却愈发明亮。
赵明远、陈子瑜、郑世襄三人將国子监的监生与滯留京城的举子们聚於一处,密室內挤满了青衫儒幣的士子,烛火摇曳间,映照出一张张或愤慨、或激昂、或焦灼的面容。
赵明远立於案前,指尖轻叩桌案,沉声道:“诸位,今日我等所为,非为一己之私,实为天下土林清议,为圣贤正道!”
他展开一卷素纸,墨跡未乾,正是连夜擬好的奏疏。
陈子瑜接过话头,目光扫过眾人:“承天门跪諫风险太大,锦衣卫虎视耽,稍有不慎便会功亏一。但联名上书,却是名正言顺一一陛下总不能堵天下悠悠之口!”
郑世裹冷笑一声,从袖中抽出一叠早已备好的名册,重重拍在案上:“我已擬好署名之册,诸位只需按序签名、摁下手印,明日一早,这奏疏便会递通政司,直呈御前!”
人群中,一名瘦削的举子挤上前,颤声问道:“若...若陛下震怒,追究起来..”
“怕什么!”赵明远厉声打断,眸中火光灼灼。
“法不责眾!何况我等占著大义名分,陛下若真敢问罪,天下士子必群起而攻之!”
他猛地展开奏疏,朗声念道:“《皇明日报》蛊惑圣听,败坏纲常,更致会试延期,寒士困顿...伏乞陛下明察,废此偽报,还士林清明!”
话音未落,监生中已有人高呼:“赵兄所言极是!我等联名,便是千钧之力!”
陈子瑜趁机將硃砂印泥推至案前,率先提笔署名,又重重按下指印。
鲜红的痕跡如血渍般刺目,他抬头环视,嘴角著一丝冷笑:“诸君,青史留名,正在今日!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饥寒交迫的举子们挤上前,爭相署名;监生们则故作矜持,却仍一笔一画將名字写得力透纸背。
案上的奏疏越越厚,数十页素纸密密麻麻布满姓名,指印交错如赤色蛛网,触目惊心。
郑世襄俯身清点,忽而大笑:“三百六十七人!明日这奏疏往通政司一递,必如惊雷炸响!”
窗外更鼓沉沉,东方已现鱼肚白。赵明远捲起奏疏,以黄綾繫紧,低声道:“天快亮了—诸君且回去准备,辰时齐聚通政司!”
眾人轰然应诺,青衫身影如潮水般散去,唯剩案上残烛滴泪,映照著那沉甸甸的联名奏疏一一仿佛一把未出鞘的刀,寒光暗藏。
翌日。
天方亮。
通政使司衙门前,赵明远、陈子瑜、郑世囊三人並肩而立,身后簇拥著数百名国子监监生与滯留京城的举子。
眾人神情肃穆,目光灼灼,手中捧著那捲沉甸甸的联名奏疏,数十页纸页翻动间,密密麻麻的签名与鲜红指印触目惊心,仿佛一团无声燃烧的烈火孤睪游侠通政使曹於汴闻讯匆匆迎出,见这阵仗,眉头紧锁。
他方才回到通政使司没几日,居然又遇到了这种场面。
曹於汴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他目光在三人脸上扫过,沉声问道:“诸位学子,这是何意?”
赵明远上前一步,双手將奏疏高举过头,朗声道:“曹通政,国子监监生及天下举子联名上书,恳请陛下废除《皇明日报》,以正视听!”
曹於汴接过奏疏,指尖触及那厚厚一叠纸页时,心头微震。
他略一翻看,见署名者竟有数百之眾,其中不乏江南名土之后、各地解元,甚至还有几位致仕官员的族亲子弟。
这已非寻常士子请愿,而是一股裹挟著“清议”之威的汹汹民意!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复杂地看向三人:“此事...本官自当如实上奏。”
陈子瑜微微一笑,语气恭敬却暗含锋芒:“曹通政明鑑,天下士子翘首以盼,还望通政司莫要耽搁。”
曹於汴面色一僵,心中暗骂这些年轻人咄咄逼人,却又不敢怠慢。
他深知此事若压而不报,自己必成眾矢之的;可若递上去,朝堂必將天翻地覆。
权衡片刻,他终是咬牙拱手:“诸位放心,本官即刻呈递內阁!”
內阁值房內,首辅方从哲展开奏疏,只扫了一眼,便觉太阳穴突突直跳。
他猛地合上奏疏,对身旁的內阁次辅刘一憬苦笑道:“刘公,东林这是要逼宫啊!”
刘一憬闻言,身子一颤,接过奏疏细看,指尖在“司礼监阉党祸国”、“会试延期民怨沸腾”
等字句上重重一划。
“阁老,此事绝对不是在下的意思?有人想要趁机作乱!”
看著方从哲等人怀疑的目光,刘一憬痛骂那些在后面暗中煽动此事的贱人,自编清白的说道:“此事绝非我刘一憬所为,我愿对天发誓,此种借刀杀人,拿学子当枪使,自己躲在后面坐收渔利的行径,在下不屑为之!”
方从哲长嘆一声,起身推开窗根。
窗外暮云低垂,紫禁城的飞檐在阴霾中若隱若现。
刘一憬没有参与此事,他相信。
但此事背后,一定有东林党的痕跡,兴许..:
齐楚浙党的人也有参与其中,也不一定!
他喃喃道:“这奏疏若递到御前,陛下震怒之下,要么严惩士子寒了天下人心,要么妥协退让助长贼人气焰...无论如何,都是死局。”
刘一憬忽將奏疏重重拍在案上,这个奏疏实在是太烫手了,稍不注意,就是引火烧身。
他当即说道:“既如此,不如直接送司礼监!让魏公公自己掂量!”
方从哲瞳孔一缩。
这是把烫手山芋扔给阉党!
可眼下...似乎別无选择。
他沉默良久,终於提笔在奏疏封套上写下“急呈司礼监”五个字,墨跡淋漓如血。
千斤的担子,魏公公,你先担著罢联名奏疏很快送到司礼监。
司礼监掌印值房內,魏朝捏著奏疏一角,额头上冷汗直冒。
他只是看了一眼这些奏疏,便知晓这个詔书若是呈递御前,会引发怎样的乱子。
“这些读书人的手指头...比刀剑还利,这是要杀人诛心啊!”
身侧的司礼监隨堂太监躬身问道:“老祖宗,要不要先把领头的几个...”
“你有这个胆子?”
魏朝阴势的目光扫过奏疏末尾的署名,在“赵明远”“陈子瑜”“郑世裹”三个名字上停留片刻,眉头紧皱。
“递进宫吧。现今,便只有陛下能够为此事做主了,咱家倒要看看,皇爷是信这些酸子的嘴,
还是信咱家的心。”
暮色渐深,国子监的灯火却愈发明亮。
赵明远、陈子瑜、郑世襄三人將国子监的监生与滯留京城的举子们聚於一处,密室內挤满了青衫儒幣的士子,烛火摇曳间,映照出一张张或愤慨、或激昂、或焦灼的面容。
赵明远立於案前,指尖轻叩桌案,沉声道:“诸位,今日我等所为,非为一己之私,实为天下土林清议,为圣贤正道!”
他展开一卷素纸,墨跡未乾,正是连夜擬好的奏疏。
陈子瑜接过话头,目光扫过眾人:“承天门跪諫风险太大,锦衣卫虎视耽,稍有不慎便会功亏一。但联名上书,却是名正言顺一一陛下总不能堵天下悠悠之口!”
郑世裹冷笑一声,从袖中抽出一叠早已备好的名册,重重拍在案上:“我已擬好署名之册,诸位只需按序签名、摁下手印,明日一早,这奏疏便会递通政司,直呈御前!”
人群中,一名瘦削的举子挤上前,颤声问道:“若...若陛下震怒,追究起来..”
“怕什么!”赵明远厉声打断,眸中火光灼灼。
“法不责眾!何况我等占著大义名分,陛下若真敢问罪,天下士子必群起而攻之!”
他猛地展开奏疏,朗声念道:“《皇明日报》蛊惑圣听,败坏纲常,更致会试延期,寒士困顿...伏乞陛下明察,废此偽报,还士林清明!”
话音未落,监生中已有人高呼:“赵兄所言极是!我等联名,便是千钧之力!”
陈子瑜趁机將硃砂印泥推至案前,率先提笔署名,又重重按下指印。
鲜红的痕跡如血渍般刺目,他抬头环视,嘴角著一丝冷笑:“诸君,青史留名,正在今日!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饥寒交迫的举子们挤上前,爭相署名;监生们则故作矜持,却仍一笔一画將名字写得力透纸背。
案上的奏疏越越厚,数十页素纸密密麻麻布满姓名,指印交错如赤色蛛网,触目惊心。
郑世襄俯身清点,忽而大笑:“三百六十七人!明日这奏疏往通政司一递,必如惊雷炸响!”
窗外更鼓沉沉,东方已现鱼肚白。赵明远捲起奏疏,以黄綾繫紧,低声道:“天快亮了—诸君且回去准备,辰时齐聚通政司!”
眾人轰然应诺,青衫身影如潮水般散去,唯剩案上残烛滴泪,映照著那沉甸甸的联名奏疏一一仿佛一把未出鞘的刀,寒光暗藏。
翌日。
天方亮。
通政使司衙门前,赵明远、陈子瑜、郑世囊三人並肩而立,身后簇拥著数百名国子监监生与滯留京城的举子。
眾人神情肃穆,目光灼灼,手中捧著那捲沉甸甸的联名奏疏,数十页纸页翻动间,密密麻麻的签名与鲜红指印触目惊心,仿佛一团无声燃烧的烈火孤睪游侠通政使曹於汴闻讯匆匆迎出,见这阵仗,眉头紧锁。
他方才回到通政使司没几日,居然又遇到了这种场面。
曹於汴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他目光在三人脸上扫过,沉声问道:“诸位学子,这是何意?”
赵明远上前一步,双手將奏疏高举过头,朗声道:“曹通政,国子监监生及天下举子联名上书,恳请陛下废除《皇明日报》,以正视听!”
曹於汴接过奏疏,指尖触及那厚厚一叠纸页时,心头微震。
他略一翻看,见署名者竟有数百之眾,其中不乏江南名土之后、各地解元,甚至还有几位致仕官员的族亲子弟。
这已非寻常士子请愿,而是一股裹挟著“清议”之威的汹汹民意!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复杂地看向三人:“此事...本官自当如实上奏。”
陈子瑜微微一笑,语气恭敬却暗含锋芒:“曹通政明鑑,天下士子翘首以盼,还望通政司莫要耽搁。”
曹於汴面色一僵,心中暗骂这些年轻人咄咄逼人,却又不敢怠慢。
他深知此事若压而不报,自己必成眾矢之的;可若递上去,朝堂必將天翻地覆。
权衡片刻,他终是咬牙拱手:“诸位放心,本官即刻呈递內阁!”
內阁值房內,首辅方从哲展开奏疏,只扫了一眼,便觉太阳穴突突直跳。
他猛地合上奏疏,对身旁的內阁次辅刘一憬苦笑道:“刘公,东林这是要逼宫啊!”
刘一憬闻言,身子一颤,接过奏疏细看,指尖在“司礼监阉党祸国”、“会试延期民怨沸腾”
等字句上重重一划。
“阁老,此事绝对不是在下的意思?有人想要趁机作乱!”
看著方从哲等人怀疑的目光,刘一憬痛骂那些在后面暗中煽动此事的贱人,自编清白的说道:“此事绝非我刘一憬所为,我愿对天发誓,此种借刀杀人,拿学子当枪使,自己躲在后面坐收渔利的行径,在下不屑为之!”
方从哲长嘆一声,起身推开窗根。
窗外暮云低垂,紫禁城的飞檐在阴霾中若隱若现。
刘一憬没有参与此事,他相信。
但此事背后,一定有东林党的痕跡,兴许..:
齐楚浙党的人也有参与其中,也不一定!
他喃喃道:“这奏疏若递到御前,陛下震怒之下,要么严惩士子寒了天下人心,要么妥协退让助长贼人气焰...无论如何,都是死局。”
刘一憬忽將奏疏重重拍在案上,这个奏疏实在是太烫手了,稍不注意,就是引火烧身。
他当即说道:“既如此,不如直接送司礼监!让魏公公自己掂量!”
方从哲瞳孔一缩。
这是把烫手山芋扔给阉党!
可眼下...似乎別无选择。
他沉默良久,终於提笔在奏疏封套上写下“急呈司礼监”五个字,墨跡淋漓如血。
千斤的担子,魏公公,你先担著罢联名奏疏很快送到司礼监。
司礼监掌印值房內,魏朝捏著奏疏一角,额头上冷汗直冒。
他只是看了一眼这些奏疏,便知晓这个詔书若是呈递御前,会引发怎样的乱子。
“这些读书人的手指头...比刀剑还利,这是要杀人诛心啊!”
身侧的司礼监隨堂太监躬身问道:“老祖宗,要不要先把领头的几个...”
“你有这个胆子?”
魏朝阴势的目光扫过奏疏末尾的署名,在“赵明远”“陈子瑜”“郑世裹”三个名字上停留片刻,眉头紧皱。
“递进宫吧。现今,便只有陛下能够为此事做主了,咱家倒要看看,皇爷是信这些酸子的嘴,
还是信咱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