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学习结束,老师送行
第233章 学习结束,老师送行
日军驻蒙军第二十六师团,在原先的历史轨迹中,此时本该保有 1.3万兵力的完整编制,是蒙疆地区的“中坚力量”。
可如今,经过独立支队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这支部队早已沦为“三流部队”。
全师团人数仅剩五千多人,连日军标准的混成旅团(通常约六千人)兵力都不及。
这五千多人里,有近三分之一是伤兵和刚补充来的新兵:
伤兵们带着未愈的伤口,连步枪都握不稳。
新兵们大多没经历过实战训练,上了战场只能当炮灰。
驻蒙军的另一支核心力量,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处境同样凄惨。
按照正常编制,该旅团应有五六千人,可现在拼拼凑凑,连三千人都凑不齐。
部队的战斗力更是一落千丈:
若是依托坚固的碉堡和城墙防守,还能勉强顶住战线。
可一旦离开坚固工事野战,恐怕连抗战初期日军一个不满编大队都能把他们“吊起来打”。
前后战斗力的跨度大得离谱。
有一次,一个日军小队在归绥城外遭遇了独立支队的一个侦察排。
仅仅交火十分钟,小队就被打得落流水,最后只逃回去六个人。
至于驻蒙军下辖的骑兵集团,曾经也是精锐部队。
下辖两个精锐旅团加直属部队,战马精良,兵员素质高,在蒙疆草原上纵横无敌手。
可被北路军和独立支队连番打击下,损失也不小。
鬼子开始筹备组建战车第三师团后,有一批坦克被独立支队突袭。
接下来的时间,骑兵支队又屡次找鬼子战车第三师团的麻烦。
骑兵支队虽然没有反坦克武器,对鬼子的坦克无可奈何,但对付运输队却绰绰有余。。
鬼子不可能每次运输物资都派装甲部队护航。
光是坦克的油料消耗,就不是驻蒙军能承担的。
于是,骑兵支队就专挑运输队下手:
有时在公路上设伏,用手榴弹炸毁卡车;
有时在铁路沿线偷袭,把车厢里的粮食、弹药卸下来运走。
鬼子眼睁睁看着大批物资被截获,却毫无办法。
派步兵护送,会被骑兵支队“放风筝”;
派少量坦克护送,又起不到作用。
驻守在包头的战车第三师团,开始过上了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油料不够,部分坦克只能停在车库里当摆设;
粮食不足,士兵们只能靠少量的食物充饥,有时甚至要去抢伪军的粮食。
一个号称精锐的战车师团,竟然被一支没有任何装甲力量的骑兵支队压制。
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却成了独立支队战士们口中的笑谈。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鬼子的资源本就紧缺,太平洋战场的失利更是让他们资源捉襟见肘,坦克根本无法频繁出动。
另一方面,蒙疆地区的战线太长,从包头到集宁的数百公里路程中,大部分地区都在独立支队的活跃范围内,鬼子根本无力组织兵力驱赶。
独立支队也没打算炸断平绥铁路,不停的给鬼子放血。
这条铁路对鬼子来说是补给线,对独立支队来说,却是送物资的通道。
炸断了,谁还会给他们送粮食和弹药呢?
独立支队的节节胜利,也让北路军动了心思。
此时的驻蒙军,早已没了往日的威慑力,成了“路过的狗,谁都能踹几脚”。
北路军虽然有三万多人的兵力,但核心主力只有 35军。
这支号称“军”的部队,实际上只有一万多人,规模和一个满编师差不多。
即便如此,北路军还是趁着驻蒙军虚弱,多次发动进攻,收复了不少之前被鬼子占领的小镇。
在独立支队和北路军的两面夹击下,驻蒙军彻底陷入了绝境。
城市被围困,补给时不时被切断,士兵们士气低落,。
他们提前过上了抗战后期的日子,唯一的盼头,就是大本营能派来增援,或者接到调令离开包头这座城市。
可此时的鬼子,早已自顾不暇,根本没精力管蒙疆地区的死活。
九月底的延安,已经有了几分凉意。
陈铭正在党校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根据地建设与群众动员”,笔记本上记满了要点。
上完课后,一名干部突然走进教室,递给了他一份盖着总部印章的电报。
命令他提前两周结束学习,立刻返回晋北前线。
陈铭看着电报,心里满是疑惑。
从独立支队之前的汇报来看,晋北的局势虽然紧张,但并没有大的突发情况。
总部要是有发动大攻势的打算,也不可能不提前和他通气。
“难道是根据地出了什么问题?”
他反复琢磨,却始终想不出答案。
不过,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无论原因是什么,他都必须立刻启程。
陈铭要离开后,那些和陈铭关系好的首长,纷纷赶来送行。
陈铭的老师也来了,还带了一些自己准备的东西。
陈铭来学习的时候,就把当初带来的礼物送给了他。
对于学生送给自己的礼物,其中还有消灭鬼子缴获的战利品,作为老师当然是欣然接受。
如今自己的学生又要离开了,战事紧张,下次再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准备一些礼物自然是情理之中的。
“东西不多,都是我们家乡的东西,还有几包咱们生产的烟。”
“你到了前线后,可不能忘记学习啊,提升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必要滴。”
陈铭的老师抓住陈铭的手亲切的说道。
陈铭在后方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每天的进步他都看在眼里。
如今陈铭再次离开,对他来说平日里就少了一个学生,少了一个朋友,少了一个同志。
“嗯,老师,我明白,不过你把你的烟给了我,你平常抽什么?”陈铭郑重的点了点头。
“诶,你上次给我的那些烟,现在还没抽完,不用担心。”
“嗯。”陈铭重重的点了点头。
陈铭学习期间的其他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礼物,多是些平常的东西,心意大于价值。
除此之外,陈铭的学生们也前来给他送行。
在后方学习的这段时间里,陈铭不仅是作为学生学习,同时还承担了一部分教育工作。
像什么军事战术与战场经验,部队管理与实战训练,战役指挥与敌情研判等方面。
作为指挥过大兵团作战(严格意义不属于大兵团)的指挥员。
陈铭脑海中的知识,对于这些来学习的军事干部来说,无疑是瑰宝般的存在。
每次陈铭授课时,教室都不够坐,恨不得把教室都挤塌。
对于老师们和学生们送来的东西,陈铭没有全收,只是象征性的收了一些体积小意义大的礼物。
要是真的全收下,到时候运输都成了问题。
“陈铭同志,我们一见如故,今天你就要走了,分别在即,让我送你一送吧。”
几个和陈铭平日里一起学习的同学笑着说道。
“陈铭同志,此去前线路途危险,万望珍重。”程清容也来送陈铭了。
“嗯,放心,敌人想对付我,还早了几百年呢。”陈铭笑着说道。
在众人的欢送下,陈铭带着队伍离开了这个学习了几个月的地方。
“首长,能给我分一支烟抽吗?”
路上,陈铭的警卫员王大彪盯上了陈铭老师赠送给陈铭的烟。
“去去去,哪凉快哪待着去,老师给的烟,我自己都舍不得抽呢。”陈铭笑着打趣道。
不过他话头一转又说道:“不过你要真想抽,那就立功吧,立了功的时候,我可以考虑赏你一根。”
大彪闻言一叹。
身为陈铭的警卫员,立功非常难。
通常立功的手段,是首长遇到了危险,警卫员成功保护了首长。
但在大彪心里,他宁愿不立这种功。
因为要是他立功了,就意味着陈铭遭遇了危险。
对于大彪来说,这怎么能允许呢?
陈铭的安危在他心里,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
他绝不会让陈铭陷入到危险当中。
陈铭看出了大彪的心思,笑着开口道:
“还有一个机会,等咱们回到根据地,打赢了接下来的一场仗后。”
“到时候庆祝的时候,可以赏你一根。”
大彪闻言,双眼立即放光:“真的?”
“老子什么时候说过假话?”陈铭眼睛微眯说道。
“哈哈太好了。”
从后方回到总部的路上没有任何意外。
有沿途一路上的同志们的接应保护,加上独立支队强大后辐射周边。
根据地的力量发展得越来越强。
鬼子和伪军不敢轻易进入根据地,土匪和强盗被剿灭的剿灭,逃离的逃离。
唯一可能的危险,也就是少量的敌特了。
但这对于陈铭来说显然不算什么危险。
一来以他的级别,行程路线是高度保密的,敌特想要获取几乎没有可能。
二来陈铭有脑海中的三维立体作战地图,可以分辨敌我。
伪装得再好的敌特,在陈铭面前也无所遁形。
别说靠近陈铭了,能远远的看到陈铭的身影,就算这敌特本事大,警卫部队失职。
十月初,陈铭顺利返回了总部。
刚到总部,哨兵见到陈铭后立刻敬礼。
而总部内,传出了一道陈铭务必熟悉的声音。
“陈铭,你小子面子真大啊,老子都得亲自出来迎接你。”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旅长的声音陈铭再熟悉不过了。
ps:今天事情太多了,不仅没完成加更的计划,连正常更新都维持不了了。这一章还是在高铁上码出来的。抱歉,过两天补回来
(本章完)
日军驻蒙军第二十六师团,在原先的历史轨迹中,此时本该保有 1.3万兵力的完整编制,是蒙疆地区的“中坚力量”。
可如今,经过独立支队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这支部队早已沦为“三流部队”。
全师团人数仅剩五千多人,连日军标准的混成旅团(通常约六千人)兵力都不及。
这五千多人里,有近三分之一是伤兵和刚补充来的新兵:
伤兵们带着未愈的伤口,连步枪都握不稳。
新兵们大多没经历过实战训练,上了战场只能当炮灰。
驻蒙军的另一支核心力量,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处境同样凄惨。
按照正常编制,该旅团应有五六千人,可现在拼拼凑凑,连三千人都凑不齐。
部队的战斗力更是一落千丈:
若是依托坚固的碉堡和城墙防守,还能勉强顶住战线。
可一旦离开坚固工事野战,恐怕连抗战初期日军一个不满编大队都能把他们“吊起来打”。
前后战斗力的跨度大得离谱。
有一次,一个日军小队在归绥城外遭遇了独立支队的一个侦察排。
仅仅交火十分钟,小队就被打得落流水,最后只逃回去六个人。
至于驻蒙军下辖的骑兵集团,曾经也是精锐部队。
下辖两个精锐旅团加直属部队,战马精良,兵员素质高,在蒙疆草原上纵横无敌手。
可被北路军和独立支队连番打击下,损失也不小。
鬼子开始筹备组建战车第三师团后,有一批坦克被独立支队突袭。
接下来的时间,骑兵支队又屡次找鬼子战车第三师团的麻烦。
骑兵支队虽然没有反坦克武器,对鬼子的坦克无可奈何,但对付运输队却绰绰有余。。
鬼子不可能每次运输物资都派装甲部队护航。
光是坦克的油料消耗,就不是驻蒙军能承担的。
于是,骑兵支队就专挑运输队下手:
有时在公路上设伏,用手榴弹炸毁卡车;
有时在铁路沿线偷袭,把车厢里的粮食、弹药卸下来运走。
鬼子眼睁睁看着大批物资被截获,却毫无办法。
派步兵护送,会被骑兵支队“放风筝”;
派少量坦克护送,又起不到作用。
驻守在包头的战车第三师团,开始过上了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油料不够,部分坦克只能停在车库里当摆设;
粮食不足,士兵们只能靠少量的食物充饥,有时甚至要去抢伪军的粮食。
一个号称精锐的战车师团,竟然被一支没有任何装甲力量的骑兵支队压制。
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却成了独立支队战士们口中的笑谈。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鬼子的资源本就紧缺,太平洋战场的失利更是让他们资源捉襟见肘,坦克根本无法频繁出动。
另一方面,蒙疆地区的战线太长,从包头到集宁的数百公里路程中,大部分地区都在独立支队的活跃范围内,鬼子根本无力组织兵力驱赶。
独立支队也没打算炸断平绥铁路,不停的给鬼子放血。
这条铁路对鬼子来说是补给线,对独立支队来说,却是送物资的通道。
炸断了,谁还会给他们送粮食和弹药呢?
独立支队的节节胜利,也让北路军动了心思。
此时的驻蒙军,早已没了往日的威慑力,成了“路过的狗,谁都能踹几脚”。
北路军虽然有三万多人的兵力,但核心主力只有 35军。
这支号称“军”的部队,实际上只有一万多人,规模和一个满编师差不多。
即便如此,北路军还是趁着驻蒙军虚弱,多次发动进攻,收复了不少之前被鬼子占领的小镇。
在独立支队和北路军的两面夹击下,驻蒙军彻底陷入了绝境。
城市被围困,补给时不时被切断,士兵们士气低落,。
他们提前过上了抗战后期的日子,唯一的盼头,就是大本营能派来增援,或者接到调令离开包头这座城市。
可此时的鬼子,早已自顾不暇,根本没精力管蒙疆地区的死活。
九月底的延安,已经有了几分凉意。
陈铭正在党校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根据地建设与群众动员”,笔记本上记满了要点。
上完课后,一名干部突然走进教室,递给了他一份盖着总部印章的电报。
命令他提前两周结束学习,立刻返回晋北前线。
陈铭看着电报,心里满是疑惑。
从独立支队之前的汇报来看,晋北的局势虽然紧张,但并没有大的突发情况。
总部要是有发动大攻势的打算,也不可能不提前和他通气。
“难道是根据地出了什么问题?”
他反复琢磨,却始终想不出答案。
不过,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无论原因是什么,他都必须立刻启程。
陈铭要离开后,那些和陈铭关系好的首长,纷纷赶来送行。
陈铭的老师也来了,还带了一些自己准备的东西。
陈铭来学习的时候,就把当初带来的礼物送给了他。
对于学生送给自己的礼物,其中还有消灭鬼子缴获的战利品,作为老师当然是欣然接受。
如今自己的学生又要离开了,战事紧张,下次再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准备一些礼物自然是情理之中的。
“东西不多,都是我们家乡的东西,还有几包咱们生产的烟。”
“你到了前线后,可不能忘记学习啊,提升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必要滴。”
陈铭的老师抓住陈铭的手亲切的说道。
陈铭在后方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每天的进步他都看在眼里。
如今陈铭再次离开,对他来说平日里就少了一个学生,少了一个朋友,少了一个同志。
“嗯,老师,我明白,不过你把你的烟给了我,你平常抽什么?”陈铭郑重的点了点头。
“诶,你上次给我的那些烟,现在还没抽完,不用担心。”
“嗯。”陈铭重重的点了点头。
陈铭学习期间的其他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礼物,多是些平常的东西,心意大于价值。
除此之外,陈铭的学生们也前来给他送行。
在后方学习的这段时间里,陈铭不仅是作为学生学习,同时还承担了一部分教育工作。
像什么军事战术与战场经验,部队管理与实战训练,战役指挥与敌情研判等方面。
作为指挥过大兵团作战(严格意义不属于大兵团)的指挥员。
陈铭脑海中的知识,对于这些来学习的军事干部来说,无疑是瑰宝般的存在。
每次陈铭授课时,教室都不够坐,恨不得把教室都挤塌。
对于老师们和学生们送来的东西,陈铭没有全收,只是象征性的收了一些体积小意义大的礼物。
要是真的全收下,到时候运输都成了问题。
“陈铭同志,我们一见如故,今天你就要走了,分别在即,让我送你一送吧。”
几个和陈铭平日里一起学习的同学笑着说道。
“陈铭同志,此去前线路途危险,万望珍重。”程清容也来送陈铭了。
“嗯,放心,敌人想对付我,还早了几百年呢。”陈铭笑着说道。
在众人的欢送下,陈铭带着队伍离开了这个学习了几个月的地方。
“首长,能给我分一支烟抽吗?”
路上,陈铭的警卫员王大彪盯上了陈铭老师赠送给陈铭的烟。
“去去去,哪凉快哪待着去,老师给的烟,我自己都舍不得抽呢。”陈铭笑着打趣道。
不过他话头一转又说道:“不过你要真想抽,那就立功吧,立了功的时候,我可以考虑赏你一根。”
大彪闻言一叹。
身为陈铭的警卫员,立功非常难。
通常立功的手段,是首长遇到了危险,警卫员成功保护了首长。
但在大彪心里,他宁愿不立这种功。
因为要是他立功了,就意味着陈铭遭遇了危险。
对于大彪来说,这怎么能允许呢?
陈铭的安危在他心里,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
他绝不会让陈铭陷入到危险当中。
陈铭看出了大彪的心思,笑着开口道:
“还有一个机会,等咱们回到根据地,打赢了接下来的一场仗后。”
“到时候庆祝的时候,可以赏你一根。”
大彪闻言,双眼立即放光:“真的?”
“老子什么时候说过假话?”陈铭眼睛微眯说道。
“哈哈太好了。”
从后方回到总部的路上没有任何意外。
有沿途一路上的同志们的接应保护,加上独立支队强大后辐射周边。
根据地的力量发展得越来越强。
鬼子和伪军不敢轻易进入根据地,土匪和强盗被剿灭的剿灭,逃离的逃离。
唯一可能的危险,也就是少量的敌特了。
但这对于陈铭来说显然不算什么危险。
一来以他的级别,行程路线是高度保密的,敌特想要获取几乎没有可能。
二来陈铭有脑海中的三维立体作战地图,可以分辨敌我。
伪装得再好的敌特,在陈铭面前也无所遁形。
别说靠近陈铭了,能远远的看到陈铭的身影,就算这敌特本事大,警卫部队失职。
十月初,陈铭顺利返回了总部。
刚到总部,哨兵见到陈铭后立刻敬礼。
而总部内,传出了一道陈铭务必熟悉的声音。
“陈铭,你小子面子真大啊,老子都得亲自出来迎接你。”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旅长的声音陈铭再熟悉不过了。
ps:今天事情太多了,不仅没完成加更的计划,连正常更新都维持不了了。这一章还是在高铁上码出来的。抱歉,过两天补回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