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战前准备与上课

    第265章 ,战前准备与上课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10月2日,长安城。
    隨著各地秋收的结束,关中各州县粮食收成纷纷匯总到长安,各地带来的消息有好有坏。
    坏消息是这次旱灾前所未有的严重,旱地哪怕是种植了高粱,粟米,玉米等耐旱作物,但高粱粟米普遍只有六七十斤,属於一把种子下去收两瓢,仅比绝收稍微好那么一点点,倒是土豆,红薯这两种作物亩產还能保持在200斤以上,虽然还吃不惯这两种粮食,
    但救命的时候,有口吃的大家也能接受。
    好消息则是有水利设施的田地粮食普遍保住七成以上,这其中米脂县因为水利设施完备,居然在旱灾当中还逆势增加了2万石粮食產能,米脂县令沈植因为此事名声大震,成为了大同社推出来的抗旱英雄,整个关中各大报刊都开始宣传他的事跡。
    虽然这有点形式主义。但没办法,对现在的关中甚至北方来说,一个会兴修水利,甚至在大灾之年能让粮食增產的官员,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整个关中甚至整个大明,最缺的就是水利专家,这种宣传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所有人知道该往哪方面努力,连水利设施都不懂修,保不住粮食產能,这官也就不要当了。
    关键是大同社不但是这样宣传也是这样做,沈植秋收之后会安排他成为延安府的知府,其他的各县官吏,考核成绩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水利建设,水利建设的好,在大旱之年保住的粮食多,官员就会得到普升。现在的大同社各县的主官有六成以上都是靠水利起家的。
    而大同社最大的粮仓则是河套。今年河套的粮食產能更是直接增加了六成以上,这倒不是他们没受旱灾的影响。
    而是大同社这一年在寧夏镇,前套,后套这三大平原共同开拓出近300万亩土地,这些粮食有充足的黄河水浇灌,產能受旱灾的影响极低不说。
    而且土豆开始適应河套的气候,单位的亩產居然逆势上涨,最高亩產超过了800斤,
    河套地区土豆就增產200多万石。
    土豆,红薯关中的百姓吃不惯,但大漠的牧民却非常喜欢吃,这玩意价格低不说,还好储存,能当粮食,能当菜,拉一车回去就能吃一个冬天,至於吃多了红薯会胃酸,人家大漠的牧民吃多了牛羊,就喜欢这种促消化的食物。
    小冰河时期的旱灾是全球性的,所以今年大漠雨水较少,也遭受了旱灾,但大漠两个技术提升了生產力,最大程度抵消了旱灾的。
    一就是蒸汽抽水机也卖到大漠,一定程度上保住了一部分草场,二就是青储饲料的普及,增加了牧民抗风险能力。
    加上牧民打通了前往关中的商路,他们圈养的牛羊冬季可以卖到关中去,再从河套购买粮食,大幅度的改善了牧民生活质量。
    孙可望用河套地区的土豆,红薯去大漠交换了大量的牛羊输送到关中来,完成了一场双贏的交易。
    而关中在忙碌完秋收之后,不但没有轻鬆下来,反而变得更加忙碌了。
    都督府在结束秋收之后,大笔订单下到关中各大工业区当中,布匹,帐篷,军服,鞋帽,毛衣,毛裤,毛袜等各种抗寒的物资,纷纷下发到各大纺织厂当中。
    这笔订单批量大,任务急,时间短,利润极其丰厚,各大作坊召回了自己的员工不说,还到关中的农村以高额的俸禄招揽短工,三班倒的完成订单。
    於是整个关中的农户,在忙完秋收事务之后,再次涌进长安城的各大工坊当中,这让整个关中显得异常忙。
    而就在整个关中繁忙喧囂的时候,姜瑄在藏人的小心看护下,带著一批肥体壮的耗牛,风尘僕僕地来到了关中。这些耗牛毛色油亮,椅角粗壮,一路上它们稳健的步伐彰显著高原生命的坚韧。
    姜瑄此前常年往返於高原与关中之间,耗牛就是他最重要的货物,对关中来说,任何的食物都是极其珍贵的,他此行不但没有收税,反而到了长安还能补贴他几百两银子。
    此次他更是人生第一次踏上了轨道马车。当他登上马车,找了个舒適的位置坐下,感受著深秋的第一丝清凉扑面而来,心中满是新奇。他轻轻抚摸著马车上的木质扶手,眼睛里闪烁著惊讶的光芒。
    “要是整个关中都是这种马车,那可不得了。”姜瑄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憧憬,“到那时整个西域、关中、大漠就能紧密地连成一体,商路畅通无阻,货物的流通会像河水一样顺畅。”
    他在离开关中之前就听闻过轨道马车的事情,据说这是借鑑了当年前秦修秦直道的技术,只不过那高昂的造价让他咋古。
    “几百两银子一里的造价啊,也就只有財大气粗的大同社能造得起。”
    想起大同社说修就修的800两一里的沥青马路,如今又弄出了两三百两一里的轨道马车,这手笔著实让人惊嘆。
    姜瑄靠在马车上,感受著这轨道马车的速度。以往他的商队在普通道路上一天只能艰难地行走六十里,驮著货物的耗牛和商人们都疲惫不堪。而如今,坐上这轨道马车,一日竟可以飞驰200余里。
    马车在轨道上平稳而快速地前行,窗外的景色如画卷般迅速向后退去。他不得不承认,这轨道马车真是太方便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若整个河西乃至西域都通上了这样的轨道马车,西域运往关中的货物成本將会直接降低一半以上,运输量更是能提升10倍之多。关中的各条商路就像一条条金色的丝线,將会编织出无比巨大的財富之网,创造出几十倍於以往的財富。
    可惜的是,目前这种轨道马车只有长安附近的州县才有。两条主千道,一条朝看延安府方向延伸,另一条则通向潼关,宛如两条巨龙守护著关中的交通要道。
    终於,马车抵达了长安城北城门口。
    姜瑄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和大哥,他们正站在那里翘首以盼。姜瑄急忙跳下马车,快步迎上前去,拱手道:“父亲,您怎么也来了?”
    姜父看著晒得黑但精神饱满的儿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人虽然黑了,但也精神了。在高原吃了不少苦?”
    姜瑄笑著摆摆手:“高原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在那里只要有钱,也能享受不错的生活。反而是父亲和大哥你们在关中,操持家中事务,受苦了。”
    姜家如今失去了往昔的权势。大同社的兴起和一系列新规限制了他们获取更高的地位,但他们並未彻底绝望。姜瑄的女婿刘宗敏还算是个有良心的人,没有和姜家划清界限。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都督似乎颇为看好刘宗敏,这让姜家上下看到了一丝希望。如今,姜家將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商业方面,在河套商社、西域商社都持有股份,还在关中开了一家器械作坊,日子也算过得富裕。
    姜瑄突然想起一事,问道:“妹夫没有来?”
    姜让回答道:“妹关去上课了。”
    “上课?”姜瑄瞪大了眼晴,很难想像平日里五大三粗的刘宗敏坐在课堂里学习的样子。
    姜让接著解释道:“他去学习都督的《封建土地论》了,说是要消除打天下、坐天下的功臣思想。”
    就在这几天,徐晨的《封建土地论》如一阵狂风,迅速传遍了整个关中,而后又快速地向整个大明传播开来。
    姜瑄也读了这篇文章,读完后,他有一种被人扒光了衣服的感觉,內心受到了极大的衝击。文章中清晰的数据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析著地主士绅阶层的现状。
    姜家在寧夏镇、延安府、太原镇都拥有大量土地,一直以来都是收取5成租子。可从来没有人认真想过,用天下的土地总量乘以这笔地租,会得到一个如此庞大的数字。
    姜瑄如今已经不再以地主士绅的身份自居,他的主要赚钱途径是行商和经营作坊。当他的屁股离开了地主的位置,再去看待这篇文章,他的想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觉得天下的地主们真的是该死,每年坐拥七八亿石粮食的財富,却连维持天下最基本的稳定都做不到,说他们是废物都算是客气的了。
    再联想到大明历代天子,表面上富有四海,实际上连这笔財富的九牛一毛都占不到。
    哪怕是號称最贪婪的万历天子,一年往自己小金库中搜刮的也不过上百万两银子而已。而大明朝廷每年2000万上下的税收,竟然就把天下逼得民怨沸腾、纷纷造反。想到这里,他终於理解了徐晨一直鄙视地主士绅的原因,他们確实太过无能,愚蠢了。
    他们居然认为这天下的是朱家的,保护这个天下是朱家的责任。和他们一点关係都没有。但这篇文章就明白的告诉了所有人,天下九成九的利益都被地主士绅占据了,他们才是这个天下真正的主人。而这些人居然愚蠢到不愿意维护天下的稳定,现在连姜瑄都看不起大明的地主士绅。
    姜瑄皱著眉头说道:“都督不怕影响军队战斗力吗?自古以来,打天下的人哪个不是用高官厚禄来收买军官。咱们这位都督倒好,不仅不用高官厚禄,还在大战之前说要消除功臣思想,这不是断了將士们的希望吗?有这样打天下的吗?当年太祖打天下,苛待的也是文官,武將的待遇可是给得足足的。”
    姜让苦笑著摇摇头:“某也不知道都督是如何想的。”
    姜父长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都督是非常之人,他的想法自然不同於常人。或许他认为这种方法更加能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吧。”
    而后他又缓缓说道:“你兄长从太原传来消息,太原镇的土兵在大同社的宣传蛊惑下,军心士气全无。他要是投降得慢一点,说不定都会被手下的人绑了送去大同社。朝廷如此无能,又怎么会是都督的对手呢?”
    姜瑄听著父亲的话,陷入了沉思。
    姜父道:“我们不必在意大明的情况,多为女婿建功立业才是正途。”
    两人点点头。
    长安城,政务学院。
    黑板上写著消除打天下,坐天下的功臣思想。
    赵叔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上课。
    但下面的高级军官每个人的脸色都很难看,显然他们没几个人认可上课的內容。只是他们不敢说出来。
    但刘宗敏不服气道:“某不同意,什么叫消除功臣思想,这关中难道不是我等打下来的,我等这功臣的身份难道是自封的,不是一枪一炮打出来的。”
    说完刘宗敏解开自己的上衣,露出自己身上的刀剑伤痕道:“这就是打天下弄出来的,我等这样为打天下出了力的人不帮著都督看住天下,难道交给那些白面书生不成?”
    鹿信拉著刘宗敏,想让他不要胡言乱语,但其他人却趁机起鬨道:“刘宗敏说的没错,这功臣本来就是我们打出来的身份,都督都说权责要对等,我等把天下打下来了再坐天下,这不是应该的吗。”
    赵叔严肃道:“权责对等能用在这上面,都督的意思是我等不能像大明的军官一样。”
    张献忠道:“都是打仗能有什么不一样。”
    而后他马上道:“倒是有不一样,就是我们一直在打胜仗,明军一直在打败仗。”
    其他將领都哈哈大笑道:“老张说的没错。”
    但这个时候王二呵斥道:“闭嘴,胡言乱语什么,忘了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加入大同社,就是要灭掉大明这个吃人的世道。”
    “当初都督建立大同社的宗旨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要建立一个公天下,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工匠有差事可以做,小孩有读书可以读,老人也可以养活自己。”
    “这些在你们加入大同社的时候难道没告诉过你们,现在倒好了,你们一个个想和那些明军军官对比了,你们是不是也想置庄园,养家丁!把当初为什么加入大同社忘得一乾二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