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令人失望的餉银与及时雨张献忠
第108章 ,令人失望的餉银与及时雨张献忠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十一月七日,响水堡被一层萧索的寒意笼罩著。
高天磊背看弓箭,手里拎看两只兔子,迈看沉重且疲惫的步伐,缓缓朝看自家走去。他本是军户出身,成年后便顶替父亲,成了榆林卫响水堡的一名普通土兵。
曾经,他也怀揣著建功立业的梦想,渴望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然而如今,
他最大的奢望,不过是能拿到自己应得的银。
这本该是再简单不过的要求,可在如今的榆林卫,却成了难以实现的奢望。
高天磊已经整整三年没有见到自己的银了。为了维持生计,家里人想尽了各种办法。父母去给人打工,他自己偶尔做猎户,甚至为了一口饭吃,去做刀客,更有甚者扮起了土匪。即便如此,三年下来,家里仅有的十三亩土地还是全部卖光了。如今,全家只能给响水堡守备做佃户,勉强维持生计。
进入十一月份,北方大地已然天寒地冻。响水堡一片死寂,路上几乎看不到几个活动的人影。即便偶尔有行人,也是无精打采、神情木然,被生存的压力压得疲惫不堪。高天磊正走著,快路过发小姜超家时,姜超眼尖,一下子叫住了他。
“兄长,听说了吗,要发餉银了!”姜超看到高天磊,兴奋地喊道。
“啊。”高天磊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声。发餉银的消息,大家听得太多了。最开始每隔三个月就传一次,后来变成一年传一回,两年、三年过去了,大家都已经麻木了。就在今年五月,整个榆林镇都在疯传新的镇守太监带来了百方餉银,
那时大家都激动方分,以为这次终於能拿到银了。可从六月等到七月,又等到八月,传了整整三个月,银却连个影子都没见到。如今,高天磊早已不抱什么期待了。
“鐺鐺鐺!全营士兵听好了,明日去校场发餉银。”
“全营士兵听好了,明日去校场发餉银。”
“全营士兵听好了,明日去校场发餉银。”敲锣的士兵扯著嗓子,一连喊了三遍。
高天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嘀喃道:“俺没听错吧,这次朝廷真要发餉银?”
姜超激动地说道:“兄长,你没听错,那敲锣的是守备的家丁,这次是真的!”
这消息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整个村子里激起了千层浪,原本沉闷的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
高天磊一路小跑著回到家,一进门就对著父母妻儿喊道:“明日就会发银啦,俺们终於可以买粮食,熬过这个冬天了!”
高父听了,也长舒了一口气,说道:“总算要发餉银了。”
十一月八日,响水堡校场。
儘管寒风凛冽,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但一大早,响水堡的土兵们还是纷纷赶到了校场。已时,响水堡守备李国奇高高坐在校场之上,一脸威严。他扫视了一圈台下的土兵,大声说道:“朝廷的银已到,现在按照名册依次领取。某叫到谁,谁就上台来。”
“贾志伟!”李国奇喊道。
“在,在,在!”一个穿著破旧羊皮袄、身形佝僂的汉子,紧张又激动地从人群中挤出来,快步走上台去。
李国奇面无表情地说道:“朝廷发四两银,但你欠本將一两五钱银子,加上这几年的利息,一共是三两。扣除这三两,剩下这一两就是你此次的餉银。”说完,李国奇拿起一小坨银子,扔到贾志伟手中。
贾志伟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地说道:“主將,您是不是算错了?朝廷欠俺三年餉银,怎么才只有一两?”
李国奇神色淡然,冷冷道:“不是一两,朝廷发了四两,你欠本將三两,扣除后,给你一两,有什么问题?”
“四两也太少了呀,这可是三年的餉银吶!”贾志伟满脸的难以置信。
李国奇不耐烦地呵斥道:“朝廷就发了四两,本將也就给你四两。別在这里闹事,再闹的话,连这一两银子都不给你,赶紧给本將下去,別耽误其他人领餉!”
常年遭受压迫的贾志伟,哪里敢再多说什么,只能满心失落,拿著那一两银子,灰溜溜地走下台去。
校场上的士兵们看到这一幕,不禁一片譁然。这和他们原本想像中的餉银数额相差实在太大了。
“肃静!”李国奇大声呵斥道,“再有吵闹,本將就停止发了!”
眾人听了,顿时不敢再出声,只能默默等待。
“娄国科!”
“储从军!”
一个个士兵上台,却又都满脸失望地走下来。他们本以为能拿到足额的餉银,可没想到,不仅餉银只有三两,还得归还欠李国奇的高利贷。
这三年多欠的时间里,每个士兵或多或少都借过李国奇的高利贷。以至於到手的银还没捂热乎,转眼间又回到了李国奇的手里。当然,李国奇也知道不能做得太过分,就算土兵的高利贷没还完,他也会象徵性地留一点钱给他们,不至於让这些土兵空手而归。
“高天磊!”
听到自己的名字,高天磊心里一紧,紧张地走上台去。
李国奇看了他一眼,说道:“四两银,但你家欠我的高利贷已经超过四两了。不过本將心善,你先还我三两七钱五分,本將给你250文钱。”说完,李国奇拿起儿吊铜钱,递给高天磊。
高天磊看著手中少得可怜的钱,忍不住说道:“主將,俺等了三年,难道就给这么一点餉银吗?”
李国奇皱了皱眉,又从兜里掏出10文钱,扔进去说道:“这是本將看你可怜,多给你10文。拿著这260文钱,赶紧走吧。”
高天磊拿著这260文钱,失魂落魄地走下台,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家的。
“拿到餉银了吗?买了粮食吗?”妻子看到他回来,眼中带著一丝期盼问道。
高天磊神情木訥,缓缓摇了摇头,然后把手中的260文钱重重地拍在木桌上,声音低沉地说道:“这就是俺三年得到的餉银。”
高父听闻,顿时怒不可遏,大声骂道:“太欺负人了!朝廷太欺负人了!三年时间就给260文钱,这哪里是发餉银,这分明就是在侮辱我们!”
但除了愤怒,他们找不到一个改变现状的方法。
整个响水堡乃至整个榆林卫都是这样,从最开始充满期望,要得到想贏的绝望,榆林卫陷入一片死寂当中。
餉银髮下去之后,杜文焕满心期待著能看到军心有所振奋。毕竟,士兵们已经苦苦等了三年,这笔银就像黑暗中的一丝曙光,他以为能给榆林卫带来些许生气。
然而,当他亲自巡视一圈后,却被眼前的景象泼了一盆冷水。榆林卫本就低迷的军心,此刻仿佛坠入了无底深渊,直接跌到了谷底。他隨机询问了几个军户家庭,发现他们到手的银,多的超不过一两,少的仅有上百文。这哪里算得上是发军餉啊,简直就是在像打发叫子一样敷衍士兵。
杜文焕心中一阵苦涩,难怪士兵们的军心士气如此低落,就这点钱,怎么可能让大家振作起来呢?
带著满腔的愤怒与疑惑,杜文焕找到了李国奇,当面质问他:“你说说,为什么不把足额的银髮给士兵?就算你们这些军官的要剋扣,也不该如此狠心地剋扣九成啊,你们还想不想打仗了,不怕被士兵在背后放你冷箭!”
李国奇一脸委屈,连忙辩解道:“总兵大人,末將这次真的是一文钱都没剋扣啊!朝廷拨下来的就是这么多,末將给每个士兵都按標准发了四两银。只是这三年来,这些土兵为了维持生计,都向末將借了钱。欠债还钱,这可是天经地义的事啊!好些人都欠了十几两银子呢。末將还给他们每人都留了上百文钱,已经算是格外心善了。这年头,总不能借钱不还吧?”
杜文焕气得手指颤抖,指著李国奇,半响都说不出话来。
原本,一个守备参將做出这种事,他还能严厉斥责一番。可让他无奈的是,
几乎整个榆林卫的各级將领都是这般操作。
这三年来,军一直未发,李国奇这些军官为了防止军户逃走,確实也想办法补贴过一些士兵。如今银好不容易来了,他们便理所当然地把之前借出去的钱收了回去。在他们自己看来,这似乎並没有什么错。
但眼下的局面却是,军心士气已经涣散到了极点。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著领兵去打仗,杜文焕心里明白,只怕这些士兵一旦遇到叛逆徐晨,很可能就会立刻倒戈相向。
思来想去,杜文焕满心无奈,最终只能放弃夺回河鱼堡的计划。他知道,在军心如此低落的状况下,强行出征只会带来更惨重的后果。只能先搁置此事,等过一段时间,看看能否找到办法重新凝聚军心,再去征討徐晨。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十二月七日。
响水堡的清晨被一阵响亮的呼喊打破。
“老丈人,俺老张带著莲娘来看您来啦!”张献忠扯著大嗓门,声音远远传开,村里不少人都被这动静惊动了。
眾人纷纷趴在门口或窗边张望,这一看,都惊得瞪大了眼晴。只见张献忠竟然驾著一辆马车,威风凛凛地来了。他手里大包小包的,都是东西,正朝著高天磊家走去。眼尖的人瞧见,光是腊肠就有几十斤,还有一大袋麵粉不小心掉落,
那袋子鼓鼓囊囊,一看就是上百斤重的。
这副景象,让村民们既羡慕又妒忌,心里直嘀咕:张献忠这个二流子,居然发达了!
高父看到张献忠来到自家,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没给对方好脸色看。在大明,军户的处境艰难,儿乎成了农奴的代名词,他们娶亲困难,大多只能在军户內部通婚。响水宝在河鱼堡上游,两地经常通婚。而张献忠家好岁还是个小旗,
论家產和地位,都比高天磊家略高一些。所以严格来讲,这门亲事算是高天磊家高攀了。
可张献忠名声实在不好,即便承袭了家里小旗的位置,却整天和一些狐朋狗友混在一起,把家產都快败光了,对高天磊的姐姐莲娘也不怎么上心。这样的人,高父怎么可能给他好脸色。
“来都来了,干嘛带这么多东西呀?”高母倒是笑著嗔怪,她打量著张献忠,只见他全身上下都是崭新的衣服,就连女儿莲娘,身上的衣裳也是新的。显然,女儿这是过上好日子了,而且发达了还不忘娘家,在高母看来,这就是孝顺。她当下热情地把张献忠迎进屋里。
张献忠一进高天磊家,发现这里家徒四壁,全家人更是饿的面黄肌瘦,他皱著眉头就问:“不是说朝廷发了军餉吗,家里怎么没置办点好东西?”
这话一出口,屋里的气氛瞬间变得沉默。高父更是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高母见状,小声地把只收到260文钱银的事情跟张献忠说了一遍。
张献忠一听,顿时怒髮衝冠:“朝廷太欺负人了!就小舅子这本事,做个百户都绰绰有余。结果现在不仅没高升,连粮餉都剋扣成这样!”
高天磊接口问道:“听说你们那边被叛军攻占了,可看你这样子,好像没受什么影响啊?”
张献忠得意地大笑起来:“俺老张可是真找到明主了!小舅子,你说的没错,我们那儿被攻占了。攻占的人就是大同社社长徐晨。他一拿下河鱼堡,就给我们把银整整补齐了三年,每个人都得了40两!而且啊,还重新分了土地,现在老张家又有100亩地啦!”
高父听了,大吃一惊,指著张献忠骂道:“你竟然投了贼!你这样怎么对得起你张家的列祖列宗?”
张献忠却满不在乎地笑道:“岳父,您还想著给只给你们发260文钱的朝廷效力?这世道啊,谁是官,谁是贼,谁说得清楚?当年朱元璋不也是个乞弓出身,一朝做了皇帝,不就成了正统?谁又能说我家先生不会成为下一个朱元璋呢?”
高父气呼呼地说:“你就不怕朝廷派兵剿灭你们?要知道朝廷有百万大军,
光榆林卫就有10万大军,你们拿什么抵抗?”
张献忠冷笑一声:“10万欠餉的士兵?哼,欠餉的日子可不好过。小舅子当时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俺老张无时无刻不想一箭射死那赵宝国。”
顿了顿,张献忠又道:“老丈人,俺跟您说实话吧,我这次来,就是想劝小舅子也投靠大同社。大家一起干,说不定还能谋个富贵,弄不好还能当个开国功臣呢!”
高父坚决地摇头:“俺们高家不做乱臣贼子!”
张献忠指了指这空荡荡的屋子,大声说:“老丈人,难道您想带著全家饿死,去做大明的忠臣?老话说得好,食君之禄,忠君之么。可现在大明奕帝连粮餉都不给您发,您还对他忠心,二个啥?
小舅子只要到迅们大同社,每个月最少能课一两银子,四季都有新衣服,每天至少还有一顿有肉食的饭菜。这么好的待遇,要不是一家人,迅还不乐意跑这一趟呢!”
从这天起,张献忠索性直接住在了老丈人家,双方的交流虽然不欢而散,但也点燃了高父不满的种子,叛军都知道帝不饿,当差的饼,给河鱼堡的土兵补全了40两粮餉,但朝廷却只给260文钱,真把他们当叫子打发了。
高父虽说心里对张献忠投“贼”一么颇有不满,但终究还是没有驱赶他。毕竟张献忠带来的都是实实在在能救命的粮食。看著小孙子吃饱喝足后露出满意的笑容,高父心里也有些动摇,实在狠不下心赶走张献忠。
张献忠深知拉拢人心的重要性,凭藉自己擅长交际的本么,开拿在村里宴请青壮喝酒吃肉。这对於很多早已断炊的人家来说,实在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在宴席上,这些青壮不仅能尽情吃喝,而且只要有人提及家里有困难,张献忠便毫不犹豫地带看米麵粮油等物资,亲自送到那些困难人家。
如此一来,不过短短时间,张献忠乐善好施的名声便在整个响水堡及其公边地区传开了。眾人都觉得能结交张献忠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么,对他的態度也从最初的不屑,转变为了敬重与亲近。
张献忠也没忘了自己的“使命”,开拿有意无意地向大家讲述河余堡的情况。他添油加醋地说著:“在河鱼堡,徐晨先生一打下那儿,就给每个人补齐了三年的餉银,足足四十两啊!而且还每人分了十三土地。现在,河余堡家家户户的粮仓都堆满了粮食,大家都买了耕牛,添置了新的布匹,做了一身又一身的新衣服。”
他绘声绘色地匕述著,仿佛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就在眾人眼前展开。“你们瞧瞧,赵保国在的时候,大家过的是什么日子。现在倒好,人家先生一来,河余堡的兄弟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响水堡的军户们听了,心中满是羡慕。他们忍不住暗自思付:“这到底谁才是反贼啊?反贼都能给大家四十两餉银的补助,可朝廷呢?折腾半天,才给四两,还大部分都被收回去了。这样看来,跟著朝廷还真不如跟著反贼呢!”
不少军户心动不已,纷纷向张献忠打听河余堡的情况。当得知河余堡还有空閒土地,並且愿意接纳外来人员时,当地有不少人直接带著全家,毅然决然地逃向了河余堡。在他们心里,这大明的军户,谁爱做谁去做吧!
一些胆子更大的青壮按捺不住內心的渴望,直接凑到张献忠跟前,急切地问道:“张大哥,您说徐先生什么时候能打到咱们响水堡啊?迅们都愿意做徐先生的內应,帮著大同社课下响水堡,把那个李国奇给抓起来!”
张献忠脸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说道:“快了,
快了!徐先生正在练兵,等时机渔熟,大军开到响水堡,顺势攻占整个榆林卫。
到那时,徐先生肯定会给大家把银都补发到位,每个人都有四十两!而且啊,
还会再给每人分此十三土地!”
眾人听了,眼中纷纷闪炼起憧憬的光芒。在他们脑海中,已然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有了这十三地,再买上一头健壮的耕牛,辛瓷劳作,收穫满满。接著娶个温柔贤淑的老婆,生几个可爱的娃娃。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样的一生,可不就是圆满了嘛。在张献忠儿绘的美好蓝二下,所有人都仿佛置身於幸福的幻境之中,沉醉不已。
其实,张献忠此次来到响水堡,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搭建一个情报丛络,
以便隨时监察榆林镇的动向。
他看似无心地与眾人交好、讲述河余堡的“美好生活”,实则一步步在为自已的计划铺路,將响水堡的人心悄然拉拢过来,为大同社打探情报。
而张献忠的情报工作开展得可谓卓有渔效。在金钱的诱惑与打点之下,他甚至连总兵府的机密情报都渔功收集到了。
徐晨通过这些情报了解到,魏忠贤此前筹集了100万两白银,特意派遣一名心腹太监前往榆林卫发放粮。然而,这一大笔钱刚从户部拨出,就漂没了10万两。镇守太监魏翔为了討好魏忠贤,竟费20万两修建魏忠贤的生祠。延绥巡抚朱蒙同也挪用了20万两,美其名曰填补延绥的財政空缺。如此一来,原本的100
万两,就只剩下50万两。
可这还不算完,魏翔这个贪婪的太监又私自贪墨了5万两,总兵杜文焕同样中饱私囊,课走了5万两。最后,真正用於发放餉银的,仅仅剩下40万两。即便这40万两,也没能顺利到士兵手中,又被各个守备、千户以各种明目收缴回去。
算下来,真正落实到士兵手中的餉银,大致也就1万两上下。
大同工业区的议么厅內,徐晨、刘永、李文兵三人围坐在一起商议么务。徐晨看著张献忠带回来的这份情报,不仿连连摇头,神情中既有庆幸又满是鄙夷:“100万两银子啊,最后却只能发挥出1万两的效果,照这样下去,大明怎能不衰败?”
刘永与李文兵二人看过情报后,也是惊得半响说不出话来。他们虽早知道大明官场腐败,但实在没想到竟然腐败到了如此令人髮指的地步。原本一百万两的银,经过这元元盘剥,最后竟只剩下可怜的一万两。联想到大明在战场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却依旧屡战屡败,如今看来,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十一月七日,响水堡被一层萧索的寒意笼罩著。
高天磊背看弓箭,手里拎看两只兔子,迈看沉重且疲惫的步伐,缓缓朝看自家走去。他本是军户出身,成年后便顶替父亲,成了榆林卫响水堡的一名普通土兵。
曾经,他也怀揣著建功立业的梦想,渴望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然而如今,
他最大的奢望,不过是能拿到自己应得的银。
这本该是再简单不过的要求,可在如今的榆林卫,却成了难以实现的奢望。
高天磊已经整整三年没有见到自己的银了。为了维持生计,家里人想尽了各种办法。父母去给人打工,他自己偶尔做猎户,甚至为了一口饭吃,去做刀客,更有甚者扮起了土匪。即便如此,三年下来,家里仅有的十三亩土地还是全部卖光了。如今,全家只能给响水堡守备做佃户,勉强维持生计。
进入十一月份,北方大地已然天寒地冻。响水堡一片死寂,路上几乎看不到几个活动的人影。即便偶尔有行人,也是无精打采、神情木然,被生存的压力压得疲惫不堪。高天磊正走著,快路过发小姜超家时,姜超眼尖,一下子叫住了他。
“兄长,听说了吗,要发餉银了!”姜超看到高天磊,兴奋地喊道。
“啊。”高天磊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声。发餉银的消息,大家听得太多了。最开始每隔三个月就传一次,后来变成一年传一回,两年、三年过去了,大家都已经麻木了。就在今年五月,整个榆林镇都在疯传新的镇守太监带来了百方餉银,
那时大家都激动方分,以为这次终於能拿到银了。可从六月等到七月,又等到八月,传了整整三个月,银却连个影子都没见到。如今,高天磊早已不抱什么期待了。
“鐺鐺鐺!全营士兵听好了,明日去校场发餉银。”
“全营士兵听好了,明日去校场发餉银。”
“全营士兵听好了,明日去校场发餉银。”敲锣的士兵扯著嗓子,一连喊了三遍。
高天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嘀喃道:“俺没听错吧,这次朝廷真要发餉银?”
姜超激动地说道:“兄长,你没听错,那敲锣的是守备的家丁,这次是真的!”
这消息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整个村子里激起了千层浪,原本沉闷的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
高天磊一路小跑著回到家,一进门就对著父母妻儿喊道:“明日就会发银啦,俺们终於可以买粮食,熬过这个冬天了!”
高父听了,也长舒了一口气,说道:“总算要发餉银了。”
十一月八日,响水堡校场。
儘管寒风凛冽,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但一大早,响水堡的土兵们还是纷纷赶到了校场。已时,响水堡守备李国奇高高坐在校场之上,一脸威严。他扫视了一圈台下的土兵,大声说道:“朝廷的银已到,现在按照名册依次领取。某叫到谁,谁就上台来。”
“贾志伟!”李国奇喊道。
“在,在,在!”一个穿著破旧羊皮袄、身形佝僂的汉子,紧张又激动地从人群中挤出来,快步走上台去。
李国奇面无表情地说道:“朝廷发四两银,但你欠本將一两五钱银子,加上这几年的利息,一共是三两。扣除这三两,剩下这一两就是你此次的餉银。”说完,李国奇拿起一小坨银子,扔到贾志伟手中。
贾志伟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地说道:“主將,您是不是算错了?朝廷欠俺三年餉银,怎么才只有一两?”
李国奇神色淡然,冷冷道:“不是一两,朝廷发了四两,你欠本將三两,扣除后,给你一两,有什么问题?”
“四两也太少了呀,这可是三年的餉银吶!”贾志伟满脸的难以置信。
李国奇不耐烦地呵斥道:“朝廷就发了四两,本將也就给你四两。別在这里闹事,再闹的话,连这一两银子都不给你,赶紧给本將下去,別耽误其他人领餉!”
常年遭受压迫的贾志伟,哪里敢再多说什么,只能满心失落,拿著那一两银子,灰溜溜地走下台去。
校场上的士兵们看到这一幕,不禁一片譁然。这和他们原本想像中的餉银数额相差实在太大了。
“肃静!”李国奇大声呵斥道,“再有吵闹,本將就停止发了!”
眾人听了,顿时不敢再出声,只能默默等待。
“娄国科!”
“储从军!”
一个个士兵上台,却又都满脸失望地走下来。他们本以为能拿到足额的餉银,可没想到,不仅餉银只有三两,还得归还欠李国奇的高利贷。
这三年多欠的时间里,每个士兵或多或少都借过李国奇的高利贷。以至於到手的银还没捂热乎,转眼间又回到了李国奇的手里。当然,李国奇也知道不能做得太过分,就算土兵的高利贷没还完,他也会象徵性地留一点钱给他们,不至於让这些土兵空手而归。
“高天磊!”
听到自己的名字,高天磊心里一紧,紧张地走上台去。
李国奇看了他一眼,说道:“四两银,但你家欠我的高利贷已经超过四两了。不过本將心善,你先还我三两七钱五分,本將给你250文钱。”说完,李国奇拿起儿吊铜钱,递给高天磊。
高天磊看著手中少得可怜的钱,忍不住说道:“主將,俺等了三年,难道就给这么一点餉银吗?”
李国奇皱了皱眉,又从兜里掏出10文钱,扔进去说道:“这是本將看你可怜,多给你10文。拿著这260文钱,赶紧走吧。”
高天磊拿著这260文钱,失魂落魄地走下台,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家的。
“拿到餉银了吗?买了粮食吗?”妻子看到他回来,眼中带著一丝期盼问道。
高天磊神情木訥,缓缓摇了摇头,然后把手中的260文钱重重地拍在木桌上,声音低沉地说道:“这就是俺三年得到的餉银。”
高父听闻,顿时怒不可遏,大声骂道:“太欺负人了!朝廷太欺负人了!三年时间就给260文钱,这哪里是发餉银,这分明就是在侮辱我们!”
但除了愤怒,他们找不到一个改变现状的方法。
整个响水堡乃至整个榆林卫都是这样,从最开始充满期望,要得到想贏的绝望,榆林卫陷入一片死寂当中。
餉银髮下去之后,杜文焕满心期待著能看到军心有所振奋。毕竟,士兵们已经苦苦等了三年,这笔银就像黑暗中的一丝曙光,他以为能给榆林卫带来些许生气。
然而,当他亲自巡视一圈后,却被眼前的景象泼了一盆冷水。榆林卫本就低迷的军心,此刻仿佛坠入了无底深渊,直接跌到了谷底。他隨机询问了几个军户家庭,发现他们到手的银,多的超不过一两,少的仅有上百文。这哪里算得上是发军餉啊,简直就是在像打发叫子一样敷衍士兵。
杜文焕心中一阵苦涩,难怪士兵们的军心士气如此低落,就这点钱,怎么可能让大家振作起来呢?
带著满腔的愤怒与疑惑,杜文焕找到了李国奇,当面质问他:“你说说,为什么不把足额的银髮给士兵?就算你们这些军官的要剋扣,也不该如此狠心地剋扣九成啊,你们还想不想打仗了,不怕被士兵在背后放你冷箭!”
李国奇一脸委屈,连忙辩解道:“总兵大人,末將这次真的是一文钱都没剋扣啊!朝廷拨下来的就是这么多,末將给每个士兵都按標准发了四两银。只是这三年来,这些土兵为了维持生计,都向末將借了钱。欠债还钱,这可是天经地义的事啊!好些人都欠了十几两银子呢。末將还给他们每人都留了上百文钱,已经算是格外心善了。这年头,总不能借钱不还吧?”
杜文焕气得手指颤抖,指著李国奇,半响都说不出话来。
原本,一个守备参將做出这种事,他还能严厉斥责一番。可让他无奈的是,
几乎整个榆林卫的各级將领都是这般操作。
这三年来,军一直未发,李国奇这些军官为了防止军户逃走,確实也想办法补贴过一些士兵。如今银好不容易来了,他们便理所当然地把之前借出去的钱收了回去。在他们自己看来,这似乎並没有什么错。
但眼下的局面却是,军心士气已经涣散到了极点。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著领兵去打仗,杜文焕心里明白,只怕这些士兵一旦遇到叛逆徐晨,很可能就会立刻倒戈相向。
思来想去,杜文焕满心无奈,最终只能放弃夺回河鱼堡的计划。他知道,在军心如此低落的状况下,强行出征只会带来更惨重的后果。只能先搁置此事,等过一段时间,看看能否找到办法重新凝聚军心,再去征討徐晨。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十二月七日。
响水堡的清晨被一阵响亮的呼喊打破。
“老丈人,俺老张带著莲娘来看您来啦!”张献忠扯著大嗓门,声音远远传开,村里不少人都被这动静惊动了。
眾人纷纷趴在门口或窗边张望,这一看,都惊得瞪大了眼晴。只见张献忠竟然驾著一辆马车,威风凛凛地来了。他手里大包小包的,都是东西,正朝著高天磊家走去。眼尖的人瞧见,光是腊肠就有几十斤,还有一大袋麵粉不小心掉落,
那袋子鼓鼓囊囊,一看就是上百斤重的。
这副景象,让村民们既羡慕又妒忌,心里直嘀咕:张献忠这个二流子,居然发达了!
高父看到张献忠来到自家,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没给对方好脸色看。在大明,军户的处境艰难,儿乎成了农奴的代名词,他们娶亲困难,大多只能在军户內部通婚。响水宝在河鱼堡上游,两地经常通婚。而张献忠家好岁还是个小旗,
论家產和地位,都比高天磊家略高一些。所以严格来讲,这门亲事算是高天磊家高攀了。
可张献忠名声实在不好,即便承袭了家里小旗的位置,却整天和一些狐朋狗友混在一起,把家產都快败光了,对高天磊的姐姐莲娘也不怎么上心。这样的人,高父怎么可能给他好脸色。
“来都来了,干嘛带这么多东西呀?”高母倒是笑著嗔怪,她打量著张献忠,只见他全身上下都是崭新的衣服,就连女儿莲娘,身上的衣裳也是新的。显然,女儿这是过上好日子了,而且发达了还不忘娘家,在高母看来,这就是孝顺。她当下热情地把张献忠迎进屋里。
张献忠一进高天磊家,发现这里家徒四壁,全家人更是饿的面黄肌瘦,他皱著眉头就问:“不是说朝廷发了军餉吗,家里怎么没置办点好东西?”
这话一出口,屋里的气氛瞬间变得沉默。高父更是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高母见状,小声地把只收到260文钱银的事情跟张献忠说了一遍。
张献忠一听,顿时怒髮衝冠:“朝廷太欺负人了!就小舅子这本事,做个百户都绰绰有余。结果现在不仅没高升,连粮餉都剋扣成这样!”
高天磊接口问道:“听说你们那边被叛军攻占了,可看你这样子,好像没受什么影响啊?”
张献忠得意地大笑起来:“俺老张可是真找到明主了!小舅子,你说的没错,我们那儿被攻占了。攻占的人就是大同社社长徐晨。他一拿下河鱼堡,就给我们把银整整补齐了三年,每个人都得了40两!而且啊,还重新分了土地,现在老张家又有100亩地啦!”
高父听了,大吃一惊,指著张献忠骂道:“你竟然投了贼!你这样怎么对得起你张家的列祖列宗?”
张献忠却满不在乎地笑道:“岳父,您还想著给只给你们发260文钱的朝廷效力?这世道啊,谁是官,谁是贼,谁说得清楚?当年朱元璋不也是个乞弓出身,一朝做了皇帝,不就成了正统?谁又能说我家先生不会成为下一个朱元璋呢?”
高父气呼呼地说:“你就不怕朝廷派兵剿灭你们?要知道朝廷有百万大军,
光榆林卫就有10万大军,你们拿什么抵抗?”
张献忠冷笑一声:“10万欠餉的士兵?哼,欠餉的日子可不好过。小舅子当时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俺老张无时无刻不想一箭射死那赵宝国。”
顿了顿,张献忠又道:“老丈人,俺跟您说实话吧,我这次来,就是想劝小舅子也投靠大同社。大家一起干,说不定还能谋个富贵,弄不好还能当个开国功臣呢!”
高父坚决地摇头:“俺们高家不做乱臣贼子!”
张献忠指了指这空荡荡的屋子,大声说:“老丈人,难道您想带著全家饿死,去做大明的忠臣?老话说得好,食君之禄,忠君之么。可现在大明奕帝连粮餉都不给您发,您还对他忠心,二个啥?
小舅子只要到迅们大同社,每个月最少能课一两银子,四季都有新衣服,每天至少还有一顿有肉食的饭菜。这么好的待遇,要不是一家人,迅还不乐意跑这一趟呢!”
从这天起,张献忠索性直接住在了老丈人家,双方的交流虽然不欢而散,但也点燃了高父不满的种子,叛军都知道帝不饿,当差的饼,给河鱼堡的土兵补全了40两粮餉,但朝廷却只给260文钱,真把他们当叫子打发了。
高父虽说心里对张献忠投“贼”一么颇有不满,但终究还是没有驱赶他。毕竟张献忠带来的都是实实在在能救命的粮食。看著小孙子吃饱喝足后露出满意的笑容,高父心里也有些动摇,实在狠不下心赶走张献忠。
张献忠深知拉拢人心的重要性,凭藉自己擅长交际的本么,开拿在村里宴请青壮喝酒吃肉。这对於很多早已断炊的人家来说,实在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在宴席上,这些青壮不仅能尽情吃喝,而且只要有人提及家里有困难,张献忠便毫不犹豫地带看米麵粮油等物资,亲自送到那些困难人家。
如此一来,不过短短时间,张献忠乐善好施的名声便在整个响水堡及其公边地区传开了。眾人都觉得能结交张献忠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么,对他的態度也从最初的不屑,转变为了敬重与亲近。
张献忠也没忘了自己的“使命”,开拿有意无意地向大家讲述河余堡的情况。他添油加醋地说著:“在河鱼堡,徐晨先生一打下那儿,就给每个人补齐了三年的餉银,足足四十两啊!而且还每人分了十三土地。现在,河余堡家家户户的粮仓都堆满了粮食,大家都买了耕牛,添置了新的布匹,做了一身又一身的新衣服。”
他绘声绘色地匕述著,仿佛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就在眾人眼前展开。“你们瞧瞧,赵保国在的时候,大家过的是什么日子。现在倒好,人家先生一来,河余堡的兄弟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响水堡的军户们听了,心中满是羡慕。他们忍不住暗自思付:“这到底谁才是反贼啊?反贼都能给大家四十两餉银的补助,可朝廷呢?折腾半天,才给四两,还大部分都被收回去了。这样看来,跟著朝廷还真不如跟著反贼呢!”
不少军户心动不已,纷纷向张献忠打听河余堡的情况。当得知河余堡还有空閒土地,並且愿意接纳外来人员时,当地有不少人直接带著全家,毅然决然地逃向了河余堡。在他们心里,这大明的军户,谁爱做谁去做吧!
一些胆子更大的青壮按捺不住內心的渴望,直接凑到张献忠跟前,急切地问道:“张大哥,您说徐先生什么时候能打到咱们响水堡啊?迅们都愿意做徐先生的內应,帮著大同社课下响水堡,把那个李国奇给抓起来!”
张献忠脸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说道:“快了,
快了!徐先生正在练兵,等时机渔熟,大军开到响水堡,顺势攻占整个榆林卫。
到那时,徐先生肯定会给大家把银都补发到位,每个人都有四十两!而且啊,
还会再给每人分此十三土地!”
眾人听了,眼中纷纷闪炼起憧憬的光芒。在他们脑海中,已然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有了这十三地,再买上一头健壮的耕牛,辛瓷劳作,收穫满满。接著娶个温柔贤淑的老婆,生几个可爱的娃娃。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样的一生,可不就是圆满了嘛。在张献忠儿绘的美好蓝二下,所有人都仿佛置身於幸福的幻境之中,沉醉不已。
其实,张献忠此次来到响水堡,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搭建一个情报丛络,
以便隨时监察榆林镇的动向。
他看似无心地与眾人交好、讲述河余堡的“美好生活”,实则一步步在为自已的计划铺路,將响水堡的人心悄然拉拢过来,为大同社打探情报。
而张献忠的情报工作开展得可谓卓有渔效。在金钱的诱惑与打点之下,他甚至连总兵府的机密情报都渔功收集到了。
徐晨通过这些情报了解到,魏忠贤此前筹集了100万两白银,特意派遣一名心腹太监前往榆林卫发放粮。然而,这一大笔钱刚从户部拨出,就漂没了10万两。镇守太监魏翔为了討好魏忠贤,竟费20万两修建魏忠贤的生祠。延绥巡抚朱蒙同也挪用了20万两,美其名曰填补延绥的財政空缺。如此一来,原本的100
万两,就只剩下50万两。
可这还不算完,魏翔这个贪婪的太监又私自贪墨了5万两,总兵杜文焕同样中饱私囊,课走了5万两。最后,真正用於发放餉银的,仅仅剩下40万两。即便这40万两,也没能顺利到士兵手中,又被各个守备、千户以各种明目收缴回去。
算下来,真正落实到士兵手中的餉银,大致也就1万两上下。
大同工业区的议么厅內,徐晨、刘永、李文兵三人围坐在一起商议么务。徐晨看著张献忠带回来的这份情报,不仿连连摇头,神情中既有庆幸又满是鄙夷:“100万两银子啊,最后却只能发挥出1万两的效果,照这样下去,大明怎能不衰败?”
刘永与李文兵二人看过情报后,也是惊得半响说不出话来。他们虽早知道大明官场腐败,但实在没想到竟然腐败到了如此令人髮指的地步。原本一百万两的银,经过这元元盘剥,最后竟只剩下可怜的一万两。联想到大明在战场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却依旧屡战屡败,如今看来,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