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论功行赏,有官大家一起升
第89章 论功行赏,有官大家一起升
“恭喜鲁路修长官!终于升上校了!”
“真是前途无量啊,24岁就升到上校了,战争再打下去,用不了多久就到将军了,绝对会成为帝国史上最年轻的非王室出身将军!”
“虽然不是王室出身,但以后也不能直接喊鲁路修长官了!要记得名字里加冯!你们这些后知后觉的家伙,反应就是慢,陋习还改不过来。”
鲁路修晋升上校的次日,各个突击营的主要军官就都知道了。
大家也都为鲁路修高兴,全部跑来他这里衷心道贺,鲁路修自然也要款待他们,包下了敦刻尔克城内剩下的最好的俱乐部,让所有赴宴军官尽兴。
没有任何人因为他的年轻而感到不服。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认为,鲁路修长官无论怎么晋升都是不为过的。
这么大、实打实的功劳,升个上校怎么了!
其实,在鲁普雷希特公爵回柏林、去总参谋部帮鲁路修办晋升手续时,也有后方一些负责评估工作的文职军官,看到鲁路修的履历后略感质疑——倒不是质疑他功劳不够大,只是质疑他太年轻、而且晋升得太快、刚刚不久前才晋升过一次。
“这位鲁路修中校,不是在协助攻下凯默尔山、又空降夺取敦刻尔克岸防要塞、协助击沉敦刻尔克港内数艘战列舰后,刚刚才晋升到中校吗?他晋升中校才不到半个月,就要晋升上校?帝国的军官管理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
而面对审核人员的质疑,鲁普雷希特公爵当时可是亲口为鲁路修据理力争:
“他活捉了远征军总司令约翰.弗伦奇元帅!”
“元帅您别误会,我们不是不让他晋升——要不先把功劳履历攒着,等将来至少隔几个月再说?”
“他活捉了远征军总司令约翰.弗伦奇元帅!”
“……他都已经到校级了,二月份不能让他同一个月内连升两次,至少等下个月初……”
“他活捉了远征军总司令约翰.弗伦奇元帅!”
“……”
参谋部的文职审核人员最终只好投了。
好吧,人家连十天都不愿意等。
但没办法,只好批了,而且就备案在二月份归档的文件里。
谁让人家的军功真的很硬呢。
不服气的人,让他也去活捉一个主要敌国的陆军总司令啊!
……
“其实晋升审批的过程就是这样,还得感谢元帅亲自为我据理力争。”
鲁路修端着一杯本地产的香槟,把他所知的晋升内幕絮,跟兄弟们如实说了一遍。
这一切并不是公爵跟他说的,而是公爵身边的副官转述的。看得出来,那是一个好副官,能够让领导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被受益者所知,让受益者承领导的人情。
其余各突击营军官也听得悠然神往,最桀骜不驯的隆美尔很没情商感慨:
“真是传奇啊……不过也不奇怪,毕竟那么年轻就当上校了,参谋部那些熬办公室资历的老家伙不会懂的。”
听了这话,还是一旁相对老实的莫德尔拿胳膊肘轻轻捅了捅他,示意慎言。隆美尔这才想起,冯.博克长官也在呢,人家也是上校,而且人家舅舅就是总参谋长,还是别乱吐槽总参谋部的人了。
隆美尔便假装刚才只是喝高了,又端起半杯干邑白兰地一口闷,掩饰尴尬。
冯.博克并没有朝他看,也没说什么,只当无事发生。
而作为东道主的鲁路修,看到这一幕自然会主动揭过这个话题。他起身带头重新倒满杯子,邀请大家一起举杯:
“都已经过去了,反正现在大家都有很好的前途,不要再提那些往事。司令重用我,我知道的消息也比你们多,今天大家都是自己人,我也不怕说出来。
部队休整两个月后,就要拉到东线参战了,如今露沙人已经在对我们的盟友奥利奥帝国发起新的攻势战役,在东线南段的喀尔巴阡山脉方向。大家抓紧这段时间处理私事,调整好状态才是硬道理。”
众同僚、下属也纷纷举杯,跟他一一碰了一圈,大家也很自觉地按照军衔高低的顺序轮流碰杯,没人插队。
在场众人,如今只有费德勒.冯.博克、威廉.凯特尔跟鲁路修平级,同样是升到了上校。
不过考虑到鲁路修的起点比他低得多,而且博克的亲舅舅还是总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今年之内鲁路修肯定是会反超的。
至于凯特尔,他也是去年加入前就已经少校了,履历也很厚,从列日打到那慕尔再打到马恩河,一路履历很完整。这次更是连番立功,最后在指挥列车炮打皇家海军舰队时刷了不少功劳,终于又进一级,一举到上校。
不得不说,海空军军官在低分段的时候,还是比陆军容易出军功,只要实打实击沉军舰击落飞机多,个人技术好。但到了高层之后,个人技术水平就没那么重要了,这时候就公平了。将来想升将军,凯特尔肯定会比另外两人都慢一些。
这个小团队里,如今有了三位上校,将来到了东线之后,鲁路修可以带一个空降团,冯.博克可以带一个负责地面进攻的团级单位,凯特尔可以带领一个试验炮兵团,鲁路修完全可以动用关系,帮他协调到一些新式、特殊的火炮,在装备方面优先优待。
有这样一支合成部队,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而且鲁路修还兼着集团军的作战参谋,还可以协调友军一起协同,操作空间就更大了。
其余众人里,格尔德.伦德施泰特、埃尔文.隆美尔、威廉.勒布都升到了中校,都可以担任加强营的营长,或是兼任团副。
而且人才类型配置上,也是非常巧妙,伦德施泰特刚好是老派步兵军官,隆美尔是擅长新派突击战术的军官,勒布则是炮兵军官。
如此刚好伦德施泰特在冯.博克这里担任副职,隆美尔在鲁路修这里担任副职,勒布在凯特尔处担任副职。
未来再稍有战功,伦德施泰特和勒布也可以出去独领一军。但隆美尔鲁路修就不打算放走了。
因为鲁路修肯定升得比其他人快,他相信当隆美尔能有资格当团长时,鲁路修说不定都已经是师长了,这样隆美尔始终给鲁路修当副职打下手,也能帮忙查漏补缺一些战术基本功。
鲁路修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自己没正经上过军校,前世只是业余军迷,虽然看的东西很多,实操经验却不足。
他更擅长的是用自己绝对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先知先觉去做大事。至于指挥部队的细节战术,还是得隆美尔来补短板,这样外人就发现不了鲁路修的弱点了。
再往下,少校级别的心腹军官,这一层面的人就多了。
瓦尔特.莫德尔、威廉.李斯特这些后世赫赫有名的潜力股都已经是少校。
连当初刚穿越时,就跟鲁路修在骑兵侦查连共事的巴拉克、安德里等人,也都升到了少校。
巴拉克是从“奔向大海”战役时的中尉一路干上来的,一场大战役升一级。而安德里上尉是在“奔向大海”战役的最后阶段就受了重伤,但也因当时的军功就升了少校,如今养了一百多天才归队。
再往下的上尉级军官就更多了,但史书留名的只有爱德华.迪特尔。他加入鲁路修队伍的时候,跟莫德尔一样只是少尉。后来也因为突击营初战、攻克斯滕福德的时候,迪特尔受了更重的伤,被子弹打中了钢盔发生跳弹才活下来,多养伤了一两个月,所以错过了几轮立功机会。
莫德尔升到少校营长了,他还只能是上尉连长。
而其他史无留名的老朋友里,当到上尉的就更多了,鲁路修穿越第一天时、通讯排里几个老同事,施魏因施泰格、克洛泽,现在也都是上尉连长。
这些人没有什么独当一面领兵的才能,鲁路修就继续留在身边用,这些老同事磨合久了,配合起来效率也高。施魏因施泰格就继续负责通讯部队,克洛泽则负责鲁路修的团部警卫连。
还得提两句局外话,鲁路修的老朋友,航空队的马克.殷麦曼,在战役结束后也升到了上校。不过殷麦曼只能算朋友,而非同一体系内的同僚、下属,大家兵种都不一样。
这也是殷麦曼运气好,空军此前是一片空白,他作为战斗机应用战术的实际开拓者,从无到有缔造了帝国的战斗机部队。还打下了那么多敌机,短短几个月内,从上尉升到上校,也算是奇迹了。
当初鲁路修是上尉的时候,殷麦曼也是上尉了,他算是唯一一个至今为止还追得上鲁路修晋升速度的朋友。但还是那句话,海空军在中低层军官区间,靠个人技战术水平更容易升,到了将军层面就是另一回事了。将来的后劲肯定是不如鲁路修的。
另外,鲁路修的上级,也都有至少一级甚至两级的晋升,伊普尔-敦刻尔克战役那么大的胜利,所有参战部队都是有功的。
连集团军司令都变成元帅了,下面担任主攻任务的军、师主官自然更容易升。
比如原本鲁路修的师长、鲁普雷希特公爵的亲二弟、卡尔少将,如今晋升到了中将,担任巴里亚第2军军长。
鲁路修原本的团长、理查德.李斯特上校,如今也晋升为了少将,接替卡尔担任巴里亚第12师师长。
可以说,整个巴里亚邦国的军事力量和威望、话语权,都因为全灭布列颠尼亚远征军而整体上了一个台阶。
毕竟灭远征军的活儿,至少七八成都是第6集团军干的。
……
大家都有顺利升官,庆祝的氛围自然很和谐。就算个别人因故有快有慢,大家也懒得计较了。
众人听了鲁路修提前透露的内部消息、得知下一阶段可能要去东线,有上进心的同僚,已经开始盘算到了东边后如何破敌立功、东线如此漫长,哪一段才是容易下手的软柿子。
隆美尔首先忍不住问:“我听说,东线南段,现在露沙人已经发动了新一轮的战役,沿着喀尔巴阡山边境地带全线猛攻。
尤其是喀尔巴阡山脉防线上的咽喉、佩列梅什利要塞,在这场战役开始之前,甚至可以说是在去年战争刚爆发后不久,就被露沙人围困了。
截止到现在,佩列梅什利要塞已经被围困了四个月,要是最终弹尽粮绝投降,那里的十几万奥军一完蛋,露沙人甚至有可能打到布达佩斯——上面反而给我们两个月的时间休整和调动,会不会赶不上。”
鲁路修:“埃尔文,你不能太贪心谁都想救。我们刚刚结束了如此血战,部队太疲惫了,而且部队陆续搭火车转运去东线,中间回国的时候还要驻留一段时间,让士兵分批回家探亲休假,两个月已经很给奥利奥人面子了。
我相信,当我们的集团军抵达东线的时候,一定可以扭转形势的。佩列梅什利要塞能不能救下来我不知道,但以露沙人的迟钝,就算我们抵达的时候,要塞已经被攻破,那也没什么。露沙人的铁路系统很破烂,喀尔巴阡山脉又缺乏交通基础设施,他们来不及把战俘全部运回后方的。
所以,我们抵达东线的时候,佩列梅什利要塞没沦陷自然是最好,就算沦陷了,我们再把攻破要塞的盟军救回来就是了。我坚信司令有这个能力,也相信我们整编后的新部队,有这个战斗力。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应该多考虑一下,如何提升部队的渗透作战能力、空降作战能力、山地战能力,利用这两个月时间,把短板补上,以适应喀尔巴阡战役的环境。”
大家很快就要各自散了、自由活动休假,所以鲁路修也必须趁着大家暂时散伙之前,先把这些话交代了,以免其他军官在这两个月里浪费时间。
鲁路修自己是不会浪费时间的,就算没有军务要忙,他也还有很多商界、产业界的事情要布局。
众人听后纷纷表示赞同,心里也都存下了这事儿,准备有机会就琢磨琢磨。
临散席之前,鲁路修还略带深意地看了迪特尔上尉一眼。迪特尔原本今晚只是个小透明,被长官盯了一下后,突然觉得必须振作起来,好好努力。
鲁路修可是知道,未来迪特尔会成为山地战专家的,这位机枪排长出身的军官,对于山地作战有着惊人的天赋。
敦刻尔克战役时他受伤缺席了一部分战斗,升得慢了,到了东线,就期待他的表现,争取能尽快赶上同僚。
而且,鲁路修内心还有一层考量,如今这种场合不便于说出来:奥利奥帝国已经腐朽到极点了,不可能指望他们在东南线扛住那些敌人的。只有奥利奥人越是危如累卵的时候,德玛尼亚军进场力挽狂澜,才能收获最大的好处,迫使盟友认清形势,将来把更多战场主导权交给德玛尼亚军。
否则,鲁路修一开始就跑去救人,就算救下来,也落不了多大人情。盟友内部那些扯后腿的势力留下得越多,将来布局就越麻烦。
还不如趁着这个机会立威,在盟友最危险的时候再出手,战后论功过时,还可以借机清算扫掉一批扯后腿的。
(本章完)
“恭喜鲁路修长官!终于升上校了!”
“真是前途无量啊,24岁就升到上校了,战争再打下去,用不了多久就到将军了,绝对会成为帝国史上最年轻的非王室出身将军!”
“虽然不是王室出身,但以后也不能直接喊鲁路修长官了!要记得名字里加冯!你们这些后知后觉的家伙,反应就是慢,陋习还改不过来。”
鲁路修晋升上校的次日,各个突击营的主要军官就都知道了。
大家也都为鲁路修高兴,全部跑来他这里衷心道贺,鲁路修自然也要款待他们,包下了敦刻尔克城内剩下的最好的俱乐部,让所有赴宴军官尽兴。
没有任何人因为他的年轻而感到不服。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认为,鲁路修长官无论怎么晋升都是不为过的。
这么大、实打实的功劳,升个上校怎么了!
其实,在鲁普雷希特公爵回柏林、去总参谋部帮鲁路修办晋升手续时,也有后方一些负责评估工作的文职军官,看到鲁路修的履历后略感质疑——倒不是质疑他功劳不够大,只是质疑他太年轻、而且晋升得太快、刚刚不久前才晋升过一次。
“这位鲁路修中校,不是在协助攻下凯默尔山、又空降夺取敦刻尔克岸防要塞、协助击沉敦刻尔克港内数艘战列舰后,刚刚才晋升到中校吗?他晋升中校才不到半个月,就要晋升上校?帝国的军官管理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
而面对审核人员的质疑,鲁普雷希特公爵当时可是亲口为鲁路修据理力争:
“他活捉了远征军总司令约翰.弗伦奇元帅!”
“元帅您别误会,我们不是不让他晋升——要不先把功劳履历攒着,等将来至少隔几个月再说?”
“他活捉了远征军总司令约翰.弗伦奇元帅!”
“……他都已经到校级了,二月份不能让他同一个月内连升两次,至少等下个月初……”
“他活捉了远征军总司令约翰.弗伦奇元帅!”
“……”
参谋部的文职审核人员最终只好投了。
好吧,人家连十天都不愿意等。
但没办法,只好批了,而且就备案在二月份归档的文件里。
谁让人家的军功真的很硬呢。
不服气的人,让他也去活捉一个主要敌国的陆军总司令啊!
……
“其实晋升审批的过程就是这样,还得感谢元帅亲自为我据理力争。”
鲁路修端着一杯本地产的香槟,把他所知的晋升内幕絮,跟兄弟们如实说了一遍。
这一切并不是公爵跟他说的,而是公爵身边的副官转述的。看得出来,那是一个好副官,能够让领导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被受益者所知,让受益者承领导的人情。
其余各突击营军官也听得悠然神往,最桀骜不驯的隆美尔很没情商感慨:
“真是传奇啊……不过也不奇怪,毕竟那么年轻就当上校了,参谋部那些熬办公室资历的老家伙不会懂的。”
听了这话,还是一旁相对老实的莫德尔拿胳膊肘轻轻捅了捅他,示意慎言。隆美尔这才想起,冯.博克长官也在呢,人家也是上校,而且人家舅舅就是总参谋长,还是别乱吐槽总参谋部的人了。
隆美尔便假装刚才只是喝高了,又端起半杯干邑白兰地一口闷,掩饰尴尬。
冯.博克并没有朝他看,也没说什么,只当无事发生。
而作为东道主的鲁路修,看到这一幕自然会主动揭过这个话题。他起身带头重新倒满杯子,邀请大家一起举杯:
“都已经过去了,反正现在大家都有很好的前途,不要再提那些往事。司令重用我,我知道的消息也比你们多,今天大家都是自己人,我也不怕说出来。
部队休整两个月后,就要拉到东线参战了,如今露沙人已经在对我们的盟友奥利奥帝国发起新的攻势战役,在东线南段的喀尔巴阡山脉方向。大家抓紧这段时间处理私事,调整好状态才是硬道理。”
众同僚、下属也纷纷举杯,跟他一一碰了一圈,大家也很自觉地按照军衔高低的顺序轮流碰杯,没人插队。
在场众人,如今只有费德勒.冯.博克、威廉.凯特尔跟鲁路修平级,同样是升到了上校。
不过考虑到鲁路修的起点比他低得多,而且博克的亲舅舅还是总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今年之内鲁路修肯定是会反超的。
至于凯特尔,他也是去年加入前就已经少校了,履历也很厚,从列日打到那慕尔再打到马恩河,一路履历很完整。这次更是连番立功,最后在指挥列车炮打皇家海军舰队时刷了不少功劳,终于又进一级,一举到上校。
不得不说,海空军军官在低分段的时候,还是比陆军容易出军功,只要实打实击沉军舰击落飞机多,个人技术好。但到了高层之后,个人技术水平就没那么重要了,这时候就公平了。将来想升将军,凯特尔肯定会比另外两人都慢一些。
这个小团队里,如今有了三位上校,将来到了东线之后,鲁路修可以带一个空降团,冯.博克可以带一个负责地面进攻的团级单位,凯特尔可以带领一个试验炮兵团,鲁路修完全可以动用关系,帮他协调到一些新式、特殊的火炮,在装备方面优先优待。
有这样一支合成部队,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而且鲁路修还兼着集团军的作战参谋,还可以协调友军一起协同,操作空间就更大了。
其余众人里,格尔德.伦德施泰特、埃尔文.隆美尔、威廉.勒布都升到了中校,都可以担任加强营的营长,或是兼任团副。
而且人才类型配置上,也是非常巧妙,伦德施泰特刚好是老派步兵军官,隆美尔是擅长新派突击战术的军官,勒布则是炮兵军官。
如此刚好伦德施泰特在冯.博克这里担任副职,隆美尔在鲁路修这里担任副职,勒布在凯特尔处担任副职。
未来再稍有战功,伦德施泰特和勒布也可以出去独领一军。但隆美尔鲁路修就不打算放走了。
因为鲁路修肯定升得比其他人快,他相信当隆美尔能有资格当团长时,鲁路修说不定都已经是师长了,这样隆美尔始终给鲁路修当副职打下手,也能帮忙查漏补缺一些战术基本功。
鲁路修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自己没正经上过军校,前世只是业余军迷,虽然看的东西很多,实操经验却不足。
他更擅长的是用自己绝对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先知先觉去做大事。至于指挥部队的细节战术,还是得隆美尔来补短板,这样外人就发现不了鲁路修的弱点了。
再往下,少校级别的心腹军官,这一层面的人就多了。
瓦尔特.莫德尔、威廉.李斯特这些后世赫赫有名的潜力股都已经是少校。
连当初刚穿越时,就跟鲁路修在骑兵侦查连共事的巴拉克、安德里等人,也都升到了少校。
巴拉克是从“奔向大海”战役时的中尉一路干上来的,一场大战役升一级。而安德里上尉是在“奔向大海”战役的最后阶段就受了重伤,但也因当时的军功就升了少校,如今养了一百多天才归队。
再往下的上尉级军官就更多了,但史书留名的只有爱德华.迪特尔。他加入鲁路修队伍的时候,跟莫德尔一样只是少尉。后来也因为突击营初战、攻克斯滕福德的时候,迪特尔受了更重的伤,被子弹打中了钢盔发生跳弹才活下来,多养伤了一两个月,所以错过了几轮立功机会。
莫德尔升到少校营长了,他还只能是上尉连长。
而其他史无留名的老朋友里,当到上尉的就更多了,鲁路修穿越第一天时、通讯排里几个老同事,施魏因施泰格、克洛泽,现在也都是上尉连长。
这些人没有什么独当一面领兵的才能,鲁路修就继续留在身边用,这些老同事磨合久了,配合起来效率也高。施魏因施泰格就继续负责通讯部队,克洛泽则负责鲁路修的团部警卫连。
还得提两句局外话,鲁路修的老朋友,航空队的马克.殷麦曼,在战役结束后也升到了上校。不过殷麦曼只能算朋友,而非同一体系内的同僚、下属,大家兵种都不一样。
这也是殷麦曼运气好,空军此前是一片空白,他作为战斗机应用战术的实际开拓者,从无到有缔造了帝国的战斗机部队。还打下了那么多敌机,短短几个月内,从上尉升到上校,也算是奇迹了。
当初鲁路修是上尉的时候,殷麦曼也是上尉了,他算是唯一一个至今为止还追得上鲁路修晋升速度的朋友。但还是那句话,海空军在中低层军官区间,靠个人技战术水平更容易升,到了将军层面就是另一回事了。将来的后劲肯定是不如鲁路修的。
另外,鲁路修的上级,也都有至少一级甚至两级的晋升,伊普尔-敦刻尔克战役那么大的胜利,所有参战部队都是有功的。
连集团军司令都变成元帅了,下面担任主攻任务的军、师主官自然更容易升。
比如原本鲁路修的师长、鲁普雷希特公爵的亲二弟、卡尔少将,如今晋升到了中将,担任巴里亚第2军军长。
鲁路修原本的团长、理查德.李斯特上校,如今也晋升为了少将,接替卡尔担任巴里亚第12师师长。
可以说,整个巴里亚邦国的军事力量和威望、话语权,都因为全灭布列颠尼亚远征军而整体上了一个台阶。
毕竟灭远征军的活儿,至少七八成都是第6集团军干的。
……
大家都有顺利升官,庆祝的氛围自然很和谐。就算个别人因故有快有慢,大家也懒得计较了。
众人听了鲁路修提前透露的内部消息、得知下一阶段可能要去东线,有上进心的同僚,已经开始盘算到了东边后如何破敌立功、东线如此漫长,哪一段才是容易下手的软柿子。
隆美尔首先忍不住问:“我听说,东线南段,现在露沙人已经发动了新一轮的战役,沿着喀尔巴阡山边境地带全线猛攻。
尤其是喀尔巴阡山脉防线上的咽喉、佩列梅什利要塞,在这场战役开始之前,甚至可以说是在去年战争刚爆发后不久,就被露沙人围困了。
截止到现在,佩列梅什利要塞已经被围困了四个月,要是最终弹尽粮绝投降,那里的十几万奥军一完蛋,露沙人甚至有可能打到布达佩斯——上面反而给我们两个月的时间休整和调动,会不会赶不上。”
鲁路修:“埃尔文,你不能太贪心谁都想救。我们刚刚结束了如此血战,部队太疲惫了,而且部队陆续搭火车转运去东线,中间回国的时候还要驻留一段时间,让士兵分批回家探亲休假,两个月已经很给奥利奥人面子了。
我相信,当我们的集团军抵达东线的时候,一定可以扭转形势的。佩列梅什利要塞能不能救下来我不知道,但以露沙人的迟钝,就算我们抵达的时候,要塞已经被攻破,那也没什么。露沙人的铁路系统很破烂,喀尔巴阡山脉又缺乏交通基础设施,他们来不及把战俘全部运回后方的。
所以,我们抵达东线的时候,佩列梅什利要塞没沦陷自然是最好,就算沦陷了,我们再把攻破要塞的盟军救回来就是了。我坚信司令有这个能力,也相信我们整编后的新部队,有这个战斗力。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应该多考虑一下,如何提升部队的渗透作战能力、空降作战能力、山地战能力,利用这两个月时间,把短板补上,以适应喀尔巴阡战役的环境。”
大家很快就要各自散了、自由活动休假,所以鲁路修也必须趁着大家暂时散伙之前,先把这些话交代了,以免其他军官在这两个月里浪费时间。
鲁路修自己是不会浪费时间的,就算没有军务要忙,他也还有很多商界、产业界的事情要布局。
众人听后纷纷表示赞同,心里也都存下了这事儿,准备有机会就琢磨琢磨。
临散席之前,鲁路修还略带深意地看了迪特尔上尉一眼。迪特尔原本今晚只是个小透明,被长官盯了一下后,突然觉得必须振作起来,好好努力。
鲁路修可是知道,未来迪特尔会成为山地战专家的,这位机枪排长出身的军官,对于山地作战有着惊人的天赋。
敦刻尔克战役时他受伤缺席了一部分战斗,升得慢了,到了东线,就期待他的表现,争取能尽快赶上同僚。
而且,鲁路修内心还有一层考量,如今这种场合不便于说出来:奥利奥帝国已经腐朽到极点了,不可能指望他们在东南线扛住那些敌人的。只有奥利奥人越是危如累卵的时候,德玛尼亚军进场力挽狂澜,才能收获最大的好处,迫使盟友认清形势,将来把更多战场主导权交给德玛尼亚军。
否则,鲁路修一开始就跑去救人,就算救下来,也落不了多大人情。盟友内部那些扯后腿的势力留下得越多,将来布局就越麻烦。
还不如趁着这个机会立威,在盟友最危险的时候再出手,战后论功过时,还可以借机清算扫掉一批扯后腿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