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目标伊普尔,出击!

    第43章 目标伊普尔,出击!
    动员讲话全部结束后,就轮到给士兵们全部配发新装备、熟悉新编制和新战术了。
    作为集团军司令的公爵殿下,以及两位师长,肯定没那么多闲工夫,所以讲完话后就走了。剩下的活儿由两位少校营长和鲁路修这个上尉副营长操办。
    因为留给后方的时间太仓促,图林根和卡尔斯鲁厄的兵工厂也做不到给两个营总计2200名士兵都配上新武器,所以两个营在配发装备时,做不到完全按鲁路修设计的编制来。一部分士兵只能继续用老式枪械再凑合凑合。
    有限的装备,肯定也会有倾斜,优先配给鲁路修所在的第一突击营,尤其是确保鲁路修自己直接带领的那个连队满配。剩下的再给第二突击营。
    为了避免不患寡而患不均,发武器的环节,两个营都是分开发的。
    对于第二营的弟兄们,鲁路修只跟营长伦德施泰特少校打过招呼,让他担待一些。再往下就没有沟通了,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伦德施泰特少校还算豁达,而且他也40岁的人了,之前爬得挺坎坷,知道第一突击营的博克营长有个总参谋长舅舅,他哪里还敢跟博克争资源?
    能进入这样的精锐部队,捞到更多的立功晋升机会,就很满足了。
    再说鲁路修也不是不给他分冲锋枪,只是分得比第一营稍微少点,完全可以接受。
    ……
    一边发新装备,鲁路修也借机一边给下面各级军官讲解突击营的武器分配和编制情况。
    这个武器搭配方案,也不他一言堂决定的。只能说是他提出了最初的方案,这两天里又和博克、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一起商量,最后微调定稿。
    “突击队每排4个班,每个班15人。
    每个班配班长1人,装备一把mp15冲锋枪,9毫米子弹300发,卡尔蔡司双筒望远镜一个。
    剩余14人,分为突击组和火力支援组,突击组8人,支援组6人。
    突击组成员8名,5人装备mp15冲锋枪,子弹300发。2人装备毛瑟g98步枪,1人装备毛瑟c96手枪,子弹100发。
    冲锋枪手子弹负重较重,所以每人只携带6枚长柄手榴弹。手枪兵为专业掷弹兵,挑选整个班体力最强的士兵担任,要携带20枚手榴弹!步枪手携带15枚,也要尽量挑选掷弹距离远的士兵担任。”
    (注:主角改良后的手榴弹,重量与m24型木柄手榴弹近似但稍重一些,大约0.75kg,也就是一斤半一颗。)
    介绍完突击组的情况后,鲁路修稍微喝了口水,继续说道:
    “火力支援组的6人,又分成3人的轻机枪组和3人的掷弹筒组,轻机枪组携带1挺mg15轻机枪,副射手和弹药手就不携带主武器了,只拿一把c96手枪自卫,省出来的负重都用于多扛一些机枪子弹。
    主机枪手只携带200发弹链,可以直接装在枪上。副机枪手和弹药手,都要扛800发子弹,手榴弹只带2枚就够了,作为在相对后方位置提供掩护压制的单位,投掷手榴弹的机会会很少。
    掷弹筒组,主掷弹手携带掷弹筒,和6枚通用榴弹,副掷弹手和弹药手携带15枚通用榴弹,并配置毛瑟g98步枪和100发子弹。”
    经过几分钟的讲解后,各级将士基本上都掌握了突击班的火力编成,也熟悉了自己的职责。
    给突击组也配两个步枪手,首先是确有这方面的战场需求,要确保突击组万一遇到敌人机枪或是狙击压制,而冲锋枪射程又够不到,就指望步枪手对狙反制一下,好歹有机会就地反打。
    二来么,也是目前冲锋枪确实不够,必须加入步枪手凑数——刚才提到的每个班5把冲锋枪,其实只有鲁路修所在的那个连队能做到。到了隆美尔的连,每个班就只能配到4把了。
    比隆美尔更靠后的第一营c/d连,乃至伦德施泰特的第二营全部,都只能配发每个班3把冲锋枪,这样就要增加两个步枪手。当然步枪手的子弹负重轻,就多带点手榴弹打近距离突破。
    另外,在机枪的配置方面,之前鲁路修和图林根的施迈瑟谈好的要求,是年底之前造出一百挺新式轻机枪,然后再琢磨量产工艺——最初这一百挺是小规模试产,还没有开模具,所以所有零件都要用机床切削加工,其实生产成本很高。
    只是为了一边试产一边改良,才硬顶着这样的高成本在造。
    至今为止,施迈瑟还没完全交货呢,只到了80多挺。所以算下来,也就是鲁路修所在的第一突击营可以装备mg15国产轻机枪,而第二营就暂时用开战之初截获的丹麦麦德森轻机枪好了——
    当初世界大战刚开打的时候,丹麦有一笔600挺麦德森轻机枪的单子,是中立国瑞士订的货。当时正从德玛尼亚过境,走铁路火车运输去伯尔尼,经过纽伦堡。巴里亚王室就把那批瑞士人订的货扣了,但是也付了货款,并不是不给钱白拿。
    那批1903年款的丹麦轻机枪被截获后,有些也陆续投入了前线部队,但因为枪管口径不一样,大部分枪都了点时间改枪管、以适配792口径的毛瑟子弹。如今伦德施泰特的营不够新式轻机枪,就用老的凑数,反正子弹可以通用。
    丹麦货射击精度和防卡壳、射速方面都不如mg15,但重量是真的轻,伦德施泰特也不算亏。
    而博克和鲁路修所在的营,还得为mg15挑选体格最强壮的士兵来担任主机枪手,毕竟需要端着装上弹链后全重超过20公斤的机枪爬坡冲壕。
    ……
    每个营连排班都分配好武器、编组好各自的任务。
    此后几天,就是针对士兵技战术水平的特化训练。
    原先德军当中没有那么专业的掷弹兵和轻机枪手,选入轻机枪组的士兵就得额外加练快速架设部署轻机枪,以及扛着枪越野行军。
    掷弹筒兵们,则是在按照鲁路修临时交代的一些简易偷懒办法,强化掷弹筒仰角确定训练。以便将来发射榴弹时,能更精准地确定发射筒的初始仰角、让射程远近更容易把握——原先那种掷弹筒随缘打法,实在是太看脸太看经验了。
    而负责近距离投弹的专业掷弹手,则是在用模型手榴弹,加练投掷发力技巧,系统性地学习如何感受和控制投弹距离。
    现实作战可不像吃鸡游戏那般、丢雷前还有个可视的预瞄抛物线。怎么个发力手感能扔多远,都是要用模型反复磨合训练的。
    最后,鲁路修还给所有改用了冲锋枪的士兵们,临时加练了一课科目:
    如何用工兵铲肉搏。
    算是临阵磨枪吧。
    所有德军步兵,原先操练的白刃战技巧,都是拼刺刀。毛瑟g98步枪的长度很长,加上德军士兵身高臂长,拼刺刀很有优势。
    但改用冲锋枪之后,就没法上刺刀了,哪怕硬上也很吃亏,冲锋枪比步枪短太多了。
    原本博克少校、伦德施泰特少校都觉得,不如就放弃冲锋枪手的肉搏战能力好了,反正也没法挽救了。
    结果又是鲁路修这个脑子灵活的家伙,提前问图林根的兵工厂订购了一批边缘比较锋利的、高级钢锻造的工兵铲。
    这样既有利于复杂堑壕战环境下的地形改造,又能顺便抄起打肉搏。
    唯一可惜的是,鲁路修本人的肉身武力值太低,肉搏能力更是约等于零。
    哪怕他前世是个超级军迷,他也不可能懂任何“铲法”,最多就是告诉大家:尽量用铲面往敌人脑袋抡,或者用铲刃往脖子抡。
    至于更具体的工兵铲肉搏招式、套路,就只能指望战士们自行琢磨,或者军中有天赋的军官现学总结一套铲法。
    ……
    一连五六天,基层军官和普通士兵们都在熟悉新武器、新战术。
    而连营一级的军官,则开始渐渐接触到更多高层透露下来的作战信息。两个营长、八个连长,都意识到正式进攻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上面之所以还没敲定最后的进攻日期,似乎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天气——比军覆灭前炸毁伊泽尔运河制造了泛滥区,伊普尔突出部周边有很多地方路很不好走。
    之前延迟进攻,就是为了等天气寒冷后,最好下层积水能稍稍封冻硬实一些,便于部队机动。
    而这几天天气始终在零度左右徘徊,也偶尔下小雪,却始终没有大雪和急冻。
    一直拖到12月18日这天,里尔与伊普尔一带,终于下起了大雪。
    看到鹅毛大雪落下的那一刻,鲁路修就知道,总攻的日子迫在眉睫了。
    “你说上面会不会要求今天或者明天就总攻?”博克和伦德施泰特少校看着漫天的大雪,也跟鲁路修讨论起军情来。
    鲁路修审慎地思考了一下,这才分析道:“我看不会,但也就在两三天之内了——大雪也会对进攻方造成不少的影响。
    而且下雪不冷化雪冷,等雪变小的时候,浅层地下水也冻上了,才好总攻。不过今天上面应该就会把最终作战计划发下来了。”
    鲁路修所料还真没错,因为当天晚上睡觉之前,师部还真就把作战计划发了下来,让他们随时做好准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