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赤色四月

    “没想到,我竟然会有和红党並肩作战的一天。”
    德国童军运动的创始人、芬兰第27猎兵营的指挥官,马克西米利安·拜尔(maximilian bayer)少校摇了摇头,似乎仍然无法相信自己现在竟然身处赤卫队之间。
    如果早有预料,他绝不会在部下为他举办的欢送会上喝得烂醉,更不会在宿醉未醒的一脸恍惚间接到汉斯·冯·乔侯爵紧急发来的电报,下令让他率领27营前往彼得格勒,执行推翻俄罗斯临时政府的特殊任务,
    然后一脸懵逼的被英国人的船载著横渡芬兰湾。
    而现在,如他所见,他正与共產主义者们一同向冬宫进军。
    人生,果然是世事难料。
    “至少回去后,能给孩子们吹嘘的故事又多了一个。”
    虽然这並非他的本意,但他终究成为了第一位踏上彼得格勒的德国军官。这荣耀是其他任何德国將领都未曾享有的。
    嗯,只要不提自己是来帮助红党的话,这確实是值得夸耀的战绩。
    “少校!我们已突破俄军第一道防线!”
    “嗯,继续推进。”
    面对27营最年轻的军官之一,未来的芬兰將军,也是部队中最后一个存活至1995年的芬兰猎兵瓦伊诺·瓦尔韦(v?in? lahja richard valve)充满激情的报告,拜尔用略显生硬的芬兰语回应道。
    其实,他完全可以用德语下令,但由於列寧对德国怀有戒心,曾特意请求他假装自己是芬兰人,以避免引起布尔什维克內部对其与德国关係的怀疑。
    (请记住????????????.??????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眼下,布尔什维克內部对列寧与德国的勾结已疑虑重重,儘管他表面上装作无视,內心却不得不多加留意。
    当然,拜尔和他的芬兰猎兵们对这一点心知肚明,却只是暗地里冷笑,认为列寧不过是在装模作样罢了。
    “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
    真正重要的是,他们的任务是儘快推翻俄罗斯临时政府。
    而他的芬兰猎兵们,一如既往地没有让他失望。
    他们正用实际行动向他证明,他们牢记著他的教诲,
    以彻底碾碎临时政府军的方式!
    “杀光他们!一个不留!”
    “消灭这些伊万!”
    ......当然,可能,大概,或许有某些程度的过火。
    临时政府军哭爹喊娘地四散奔逃,而就连並肩作战的赤卫队也被这群陷入血腥狂欢的猎兵嚇得不敢靠近。
    但拜尔能够理解这一点。
    受到童军运动影响的芬兰学生和年轻人,曾远渡德国接受训练,为的就是与俄军作战。但俄罗斯帝国的崩溃比预想中更快,导致他们几乎没有机会真正与俄军交战。
    “我们的攻击势不可挡,我们的愤怒无坚不摧,我们不求宽恕,也无家可归!”
    “我们无畏抗爭,直到芬兰人民获得解放!”
    於是,他们高唱著芬兰国民乐派巨匠让·西贝柳斯为猎兵们创作,27营士兵海基·努尔米奥为其填词的行进曲,面带狂喜地杀向逃窜的俄军。
    这或许是他们最后一次与俄军交战的机会了。
    所以即便士兵们身陷狂热,身为指挥官的他,也应当给予理解,不是吗?
    “呜哇啊啊啊啊!”
    “......总之,能贏就行!”
    拜尔露出灿烂的笑容,默默地移开了视线。
    与此同时,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之间的內战,也渐渐迎来了终结。
    ......
    轰!轰隆!
    “克伦斯基总理,第二道防线被突破了!”
    “巡洋舰阿芙乐尔號正向冬宫开火!”
    “芬兰佬像疯子一样四处乱窜,根本无法阻挡!”
    “您必须马上撤离,否则就来不及了!”
    面对部下们接连不断的急报,克伦斯基绝望地抱住头。
    就在不久前,他们还成功阻挡住了赤卫队的攻势,可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芬兰人,正在摧毁克伦斯基的防线,击溃克伦斯基的士兵,瓦解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
    更糟糕的是,那些一直在临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之间保持中立、袖手旁观的波罗的海舰队,眼见大势已去,竟也背弃了临时政府,倒向了布尔什维克。
    “这还不算完,那该死的科尔尼洛夫又是怎么回事?!我根本没下令,他却带著军队朝首都赶来......”
    是为了援助临时政府,抵抗布尔什维克?
    还是想趁火打劫,发动政变?
    答案再明显不过!后者,毫无疑问是后者。
    克伦斯基拼尽全力想要挽救临时政府,可如今,整个世界似乎都与他为敌,让他恨不得放声痛哭。
    “总理!”
    但残酷的现实甚至连哭泣的时间都不愿施捨。
    意识到已经无路可走,克伦斯基在尚未逃离的属下催促下,挣扎著站起身,准备撤离冬宫,逃离彼得格勒。
    他多想一枪崩了自己,或者乾脆在冬宫里安放炸药,与列寧那群人同归於尽,让这如春梦一场的临时政府隨他一同毁灭......可惜,他既没有扣下扳机的勇气,也没有引爆冬宫的胆量。
    无论歷史如何变迁,时代如何更迭,克伦斯基这个人的本质,从未改变。
    “......走吧。”
    最终,这个懦夫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
    就是逃亡。
    ......
    “成功了!我们贏了!”
    “在冬宫升起红旗!向整个彼得格勒宣布工人们的胜利!”
    就在克伦斯基带著临时政府的官员们仓皇逃出冬宫的瞬间,那扇紧闭的大门终於敞开,赤卫队迈入这座昔日属於沙皇的宫殿。儘管宫殿的辉煌已因岁月而褪色,但仍然掩盖不住其往日的奢华。
    很快,象徵著工人和农民的红旗飘扬在冬宫的顶端。列寧望著迎风猎猎作响的红旗,终於长舒了一口气。
    成功了。
    用那边还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托洛茨基的话来说,歷史终於用扫帚扫走了那个虚弱无能的政府,將权力交给了真正属於人民的政权。
    当然,临时政府能够如此迅速地垮台,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汉斯·冯·乔派来的芬兰猎兵的英勇作战。但无论如何,这一刻並不会因此而失色,布尔什维克,终於站在了俄罗斯的巔峰。
    芬兰猎兵、德意志帝国、汉斯·冯·乔,这一切都不过是通向最终目標世界革命的工具罢了。
    当然,若是汉斯听见这番话,恐怕只会冷笑著讥讽他们的精神胜利水平真是登峰造极。
    “列寧同志,您还在等什么?”
    “快上演讲台吧!”
    不久前还在抱怨不该发动武装起义、哭哭啼啼得像个贵族小姐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似乎急於挽回他们先前的丑態,爭先恐后地將列寧推上演讲台。
    列寧微微一笑,点头致意,挺直身板,昂首走上讲台。
    “同志们,我们胜利了。”
    隨后,扩音器中传来了列寧那充满激情与威严的声音,仿佛他此刻终於站在了他命中注定的舞台上。
    “反动派的堡垒已被彻底摧毁!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已被推翻,代表工人鲜血的红旗已然飘扬在它的废墟之上!这个国家,再也不会有无能、软弱、愚蠢的政府!从今往后,俄罗斯只存在一个政权,一个由无產阶级亲手建立的工人国家!”
    “乌拉——!!”
    赤卫队、水兵、工人们高声欢呼,激动得满脸涨红,拼命鼓掌。
    如果这场革命的漫长旅程能在此刻画上圆满的句號,那该多好啊。
    但是,对列寧和布尔什维克来说,他们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尚未解决。
    “但革命尚未彻底完成!因为此刻,拉夫尔·格奥尔基耶维奇·科尔尼洛夫正率领军队向彼得格勒进军!”
    “什......什么?”
    “科、科尔尼洛夫要来了?!”
    冬宫內仍沉浸在胜利狂喜中的人群霎时间僵住,寒意袭上心头。
    毕竟,这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听说的消息。
    “但诸位不必惊慌。”
    眼见方才的胜利喜悦正被不安侵蚀,列寧迅速开口,稳定军心。
    “科尔尼洛夫前来,並非是为了履行诺言,拯救临时政府。他的目的,是趁著我们两败俱伤之际,將自己加冕为俄罗斯的新沙皇!但他的阴谋从一开始就註定会如海市蜃楼般崩塌。”
    科尔尼洛夫或许寄希望於彼得格勒因內乱而分裂,可他尚未踏入城市,工人们便已贏得胜利,临时政府早已灰飞烟灭。
    而彼得格勒,已经重新团结一心,做好了迎战叛徒的准备。
    “处死反动派科尔尼洛夫!”
    “保卫革命!保卫无產阶级的祖国!”
    先前对科尔尼洛夫之名心怀恐惧的人们,此刻纷纷將那份胆怯拋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对叛徒的愤怒。
    列寧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契机。
    “现在,是时候让科尔尼洛夫见识一下,工人阶级的力量究竟有多么强大!无產阶级啊,拿起你们的武器!此刻,俄罗斯的未来、全世界无產阶级的未来,全都掌握在我们手中!”
    “乌拉——!!”
    彼得格勒的热血,在这短暂冷却后,再度沸腾起来。
    “......话说到底,真正要上战场拼命的,还是我们吧?”
    “这群傢伙什么时候不厚脸皮了?”
    至於那些一夜之间成为“革命英雄”,正被俄罗斯人盛讚的芬兰猎兵们,他们只能相互对视一眼,露出无奈的苦笑。
    ......
    “......临时政府垮台了,克伦斯基逃跑了?这么快?”
    “是的,科尔尼洛夫將军。”
    与此同时,得知临时政府倒台的消息时,科尔尼洛夫正乘坐火车,急速赶往彼得格勒,而这个消息则是通过西德尼·赖利和英国人传来的。
    对此,他的反应自然不言而喻。
    “克伦斯基这个蠢货!我早就知道他是个不中用的废物,但居然面对布尔什维克那群叫子的攻势都撑不过一周,连一天都没坚持住就被赶走了?!”
    “据情报网透露,德意志帝国为了帮助列寧,已將驻扎在赫尔辛基的芬兰猎兵派往彼得格勒。无论临时政府如何挣扎,也很难与接受过德军训练的精锐部队抗衡。”
    而负责將这些人送往彼得格勒的,正是隶属於mi6的赖利。
    当然,这些信息对科尔尼洛夫来说並无必要知晓。
    “汉斯·冯·乔......又是那个黄种人野种私生子搞的鬼。”
    但讽刺的是,从歷史上残存的照片来看,科尔尼洛夫本身也带有亚洲人的血统,推测可能是阿尔泰人或哈萨克人的混血。
    “为什么先没人事先通知我?!”
    “我们也是刚刚才得知的。儘管英国与德国结盟,但並不意味著彼此间的所有行动都能了如指掌。更何况,汉斯·冯·乔侯爵本就是个行事隱秘的人,为了国家利益,他甚至可以出卖自己的家人。”
    “嘖,说得也是......”
    当然,如果汉斯听到了这些话,恐怕早已气得跳脚,怒斥对方不要胡编乱造。
    但此刻,阻止科尔尼洛夫才是当务之急。
    赖利在心里默默向汉斯道歉,同时继续劝说科尔尼洛夫。
    “临时政府已然覆灭,彼得格勒如今完全落入列寧之手。而且包括莫斯科在內的其他大城市也纷纷支持列寧,此时贸然进攻彼得格勒无异於自取灭亡。”
    “所以呢?要我取消政变,按照原计划回到西伯利亚重新集结兵力?”
    “是的。”
    面对科尔尼洛夫讥讽的语气,赖利仍坚定地回答。
    然而,科尔尼洛夫却固执己见。
    “都已经走到这一步,怎么可能就这么退回去?!离彼得格勒不过区区45俄里(约48公里)了!”
    “將军!”
    骰子已经掷下。
    都快抵达彼得格勒了,此刻撤退岂不是太过懦弱?!
    更何况,为了日后考虑,他寧愿发动一场即便失败也值得铭记的政变,也不愿什么都不做便落得个胆小鬼的名声。
    当然,对於赖利和英国人来说,科尔尼洛夫执意要进攻彼得格勒的决定简直让他们心力交瘁,恨不得当场摔杯为號。
    “所有人,做好战斗准备!从现在起,我们將镇压那些推翻临时政府的暴徒,拯救彼得格勒,不让它落入赤匪之手!”
    最终,无论英国人如何嘆息、皱眉,科尔尼洛夫还是向彼得格勒发起了进攻。
    但——
    “撤退!快撤退!!”
    结局,自然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