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工业与军事
“鲁登道夫中校,军方是否对坦克主炮口径有最低標准?”
“参谋本部认为,要具备足够的威力,至少需要30毫米以上。”
“您也知道,我们对汽车是有所了解,但对於火炮之类的武器完全是外行。那么,在这方面军方是否会提供技术支持?”
“是的,包括克虏伯公司在內的军工企业都会为你们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所以无需担心这方面的问题。”
“嗯......男爵大人,坦克的炮塔一定只能装一个吗?如果做大一点,安装多个炮塔,岂不是更强?”
“除非你们打算在坦克上建个百货商店,否则我不太建议这么做。从成本、重量和命中率等方面综合考虑,一辆坦克最好只配备一门主炮,辅以两三挺机枪,才是最合適的。”
“那么,把发动机安装在车体后方,而不是前部呢......”
似乎是许久未曾燃烧的汽车工程师之魂被点燃了,眾人不断拋出问题,让汉斯和鲁登道夫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按理说,面对工程师们的连番提问,汉斯完全可以甩给鲁登道夫处理,然后像那些只顾喝咖啡閒聊的长官一样,在旁边看热闹。
但在这决定世界上第一款坦克研发方向的时刻,汉斯认为自己绝不能置身事外。
要是任其发展,恐怕在前世所熟知的坦克诞生前,歷史上那一系列的试错与波折会再次重演。
那时最终问世的可能就不是a7v了,而是类似《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的沙俄“沙皇坦克”,或者像俄罗斯祖传方块风格的“门捷列夫坦克”那样的怪物。
因为就在刚才,差点就要诞生一款多炮塔坦克了!
当然,从个人角度来说,汉斯確实喜欢t-29或t-35这类多炮塔坦克的设计,但如果问它们是否是优秀的坦克......那恐怕只能无言以对。
『说起来,刚才举的例子全都是俄苏坦克啊......』
当然,德国自己也造过“鼠式”这种怪物,没资格嘲笑別人。不过,“鼠式”与其说是怪物,不如说像“大和號”那样,数据上堪称最强,但在实战中毫无作为,最终空耗资源,含恨退场,情况多少有些不同。
“男爵大人,我们能否与其他公司合作研发坦克?”
正当汉斯走神时,有人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人应该是威廉·迈巴赫(wilhelm maybach)?
正如他的名字所示,他是迈巴赫公司的创始人,该品牌后来与劳斯莱斯、宾利齐名,成为世界三大豪车之一。
不过,迈巴赫创立自己的公司是在日后的事情,目前他仍是戴姆勒公司的技术总监。
他正与坐在旁边的卡尔·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低声交谈。后者是奔驰公司的创始人,现已退居董事职务。从他们的神情来看,似乎有意让奔驰公司参与进来。
『戴姆勒和奔驰吗?这可是个有名的组合啊。』
毕竟,日后的“梅赛德斯-奔驰”正是由戴姆勒和奔驰合併而来。
更具体地说,1926年,由於一战战败,戴姆勒和奔驰经营困难,不得不合併成立戴姆勒-奔驰公司(daimler-benz ag),隨后推出了梅赛德斯-奔驰品牌。
“可以,合作没有问题。我们只看最终成果。”
当然,双方要如何分配利益,那就不是他该操心的事了。
他只关心能否造出一款好坦克,仅此而已。
『不过,先不考虑未来,迈巴赫现在想与奔驰合作,戴姆勒会答应吗?』
据汉斯所知,迈巴赫与戴姆勒高层的关係並不融洽,否则他也不会在明年离开戴姆勒,创立自己的公司。
卡尔·本茨等奔驰方面的人似乎也知道这点,儘管对迈巴赫的提议表现出一定兴趣,但並未寄予太高期待。
毕竟对奔驰而言,与戴姆勒合作固然有利,但即便单独研发坦克,也未必会有什么损失。
因为奔驰不仅是当时德意志帝国规模最大的汽车製造商,技术水平更是世界领先。
他们不仅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內燃机汽车,还首次完成了汽车的长途行驶。此外,1894年生產的“奔驰维洛”(benz velo)更是世界上第一款量產汽车。
因此,汉斯也认为,在这场竞爭中,奔驰是最有希望胜出的。
至於迈巴赫选择与奔驰合作,恐怕也是基於同样的考量吧。
实际上,在真实的歷史中,戴姆勒-奔驰在二战期间是纳粹德国的主要军工企业之一,负责生產包括三號坦克在內的主力坦克,甚至上文提到的“鼠式”超重型坦克也是由奔驰研发的。
当然,正因如此,奔驰因向纳粹德国提供军需物资,並强制集中营囚犯进行劳役,而理所当然地被列入了战犯企业名单。
“时间比预定的要长,问题就先回答到这里。如果之后还有疑问,可以向这位鲁登道夫中校諮询。”
汉斯指了指鲁登道夫,在场的人都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但某人的话还没有结束。
“最后,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坦克將成为未来德国陆军的核心武器,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比现在更完善的大规模生產体系,以適应未来的量產需求。”
当然,这並不仅限於坦克。
放眼未来,军队对卡车、装甲车等汽车的需求將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这种需求必然会发生。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德国的汽车工业必须进一步发展。我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应当让汽车摆脱仅供上流社会享用的局限,降低价格,让普通市民也能负担得起,並进行更多、更大规模的生產。”
“这......但考虑到当前汽车的製造成本、人工费用以及生產环境,是否有些勉强?”
一直认真听讲的迈巴赫举起手提问。
而汉斯早已准备好了答案。
“各位听说过『流水线生產系统』吗?”
“流水线生產?”
“说起来,男爵旗下的drr公司就依靠这种流水线,在极短时间內大批量生產收音机,销往全球......”
“没错,正是如此。以往,汽车需要由小规模团队费数天时间才能製造完成。但若引入流水线,生產速度將得到极大的提升。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做到每小时生產一辆汽车,甚至每几十秒就能生產一辆。”
“什......几十秒?!”
某个不知名的人惊讶得喊了出来。
其他人的表情也大同小异。
然而,真正痴迷於大规模生產的福特,早在1914年就已实现了24秒生產一辆t型车的记录,因此,这绝非天方夜谭。
“事实上,流水线的高效性已经通过收音机生產得到了验证。drr公司正是依靠流水线,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生產成本,同时大幅提高了生產速度。如果各位有兴趣,我可以提供相关统计数据。”
“我们並非不相信男爵阁下,只是这样的生產速度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光靠流水线真的能做到吗?”
“当然,这不仅仅是流水线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標,还需要產品的標准化、统一化,以及零部件的极简化。”
“唔......”
“但无论如何,大规模生產已是时代潮流。美国的汽车企业已经开始对流水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我们德国作为汽车工业的先驱者,无法抢占先机,那么在市场竞爭中,美国人很快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当汉斯提到在经济和工业领域已逐步超越欧洲的美国时,眾人的眼神发生了变化。
德国,正是汽车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正因如此,身为骄傲的德国人,他们绝不愿意落后於那些只不过是后起之秀的“洋基佬”。
当然,眼下在美国真正重视流水线的可能也只有福特,但他並没有说谎,这就足够了。
“考虑到生產效率和人力成本,试点推行流水线生產倒也不是坏主意。”
“確实,未来市场扩大,我们的利润也会隨之增长......”
汉斯的话显然颇具说服力,不少汽车企业的代表都开始对流水线生產系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中,包括卡尔·奔驰和迈巴赫。
“原本打算简短说明的,结果还是说得有些长了。今天的討论就到这里吧,大家可以各自散去。”
汉斯的话音刚落,各家企业的代表们连招呼都顾不上打,匆匆离开。
他们恐怕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总部,与高层和技术团队商討对策了吧。
“呼,总算结束了。”
“我也该走了。我和自然主义者的朋友们有约,男爵,要不要一起来?”
“哈哈哈......这份好意我心领了,毛奇总长。”
汉斯对著试图拉自己加入裸体主义聚会的毛奇勉强挤出一抹笑容。
与其去那种地方,他寧可主动去军官学校报到。
“那么,我也该动身了。我和英国大使有约。鲁登道夫中校,务必严加保密。”
“请放心,除了陆军情报部门,还有普鲁士秘密警察参与,绝不会让机密泄露。”
汉斯点了点头,转身离去。
心中充满期待——究竟,世界上第一辆坦克会是什么模样?
......
1906年在遗憾的別离与崭新的相逢交错之中终於落下帷幕,而1907年悄然到来。
然而,欧洲依旧是那个欧洲。
在英国伦敦,女权参政者们踏著泥泞游行;在罗马尼亚,仿佛回到了中世纪,农民起义爆发,导致一万一千余人丧生;在保加利亚,无政府主义的浪潮再度涌现,总理遭无政府主义者刺杀。
但仅凭这些动盪,还不足以撼动那个被称为“美好时代”(belleépoque)的和平与浪漫。
欧洲人似乎早已將日俄战爭时期的摩洛哥危机拋诸脑后,依旧如往常一般謳歌著和平。
当然,欧洲的平静並不意味著汉斯的日常也能同样平静。
除了外交部的事务之外,还有许多需要他费心的事情。
首先,拖拉机计划正如火如荼地推进。
儘管最终未能促成奔驰与戴姆勒提前二十年合併,但无论如何,他们各自倾尽全力,投身於坦克研发之中。
当然,距离第一批原型机问世,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包括奔驰和戴姆勒在內的一些汽车公司,已经开始试验性地引入流水线作业。
此举取得了显著成效,仿佛德国汽车製造商们铁了心要在这一契机下吞併整个欧洲汽车市场,纷纷投身於大规模量產竞赛。
受此影响,近来的报纸纷纷大肆渲染,称汽车价格即將大幅下降,未来每个家庭都能拥有一辆属於自己的汽车,煽动著市民们的期待。
“说到汽车,我倒是想起了一件事——以后还得建造高速公路才行。”
据汉斯所知,卡尔·本茨在这个时期便已提出过修建高速公路的设想。
不过,这件事並不紧急,姑且先搁置一旁。
“那么,今天的会议就到此结束吧。啊,对了,汉斯,你去荷兰的准备如何了?”
“当然,作为我们外交部今年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必须万无一失。”
听闻此言,任期所剩无几的齐尔斯基外长露出满意的神色,微微頷首。
今年6月,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主导下,第二次万国和平会议將在荷兰海牙召开。
这场会议將匯聚全球共计44个国家,而在齐尔斯基外长的推荐下,汉斯將作为代表之一,与其他外交官一同出席。
至於他这个正在积极备战的人,去参加这样一场主张和平的会议究竟有何意义?——姑且不论,但这种场合,本就该露露脸,混个名声,不是吗?
就这样,1907年6月,汉斯怀揣著几分期待,踏上了前往海牙的旅途。
“参谋本部认为,要具备足够的威力,至少需要30毫米以上。”
“您也知道,我们对汽车是有所了解,但对於火炮之类的武器完全是外行。那么,在这方面军方是否会提供技术支持?”
“是的,包括克虏伯公司在內的军工企业都会为你们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所以无需担心这方面的问题。”
“嗯......男爵大人,坦克的炮塔一定只能装一个吗?如果做大一点,安装多个炮塔,岂不是更强?”
“除非你们打算在坦克上建个百货商店,否则我不太建议这么做。从成本、重量和命中率等方面综合考虑,一辆坦克最好只配备一门主炮,辅以两三挺机枪,才是最合適的。”
“那么,把发动机安装在车体后方,而不是前部呢......”
似乎是许久未曾燃烧的汽车工程师之魂被点燃了,眾人不断拋出问题,让汉斯和鲁登道夫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按理说,面对工程师们的连番提问,汉斯完全可以甩给鲁登道夫处理,然后像那些只顾喝咖啡閒聊的长官一样,在旁边看热闹。
但在这决定世界上第一款坦克研发方向的时刻,汉斯认为自己绝不能置身事外。
要是任其发展,恐怕在前世所熟知的坦克诞生前,歷史上那一系列的试错与波折会再次重演。
那时最终问世的可能就不是a7v了,而是类似《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的沙俄“沙皇坦克”,或者像俄罗斯祖传方块风格的“门捷列夫坦克”那样的怪物。
因为就在刚才,差点就要诞生一款多炮塔坦克了!
当然,从个人角度来说,汉斯確实喜欢t-29或t-35这类多炮塔坦克的设计,但如果问它们是否是优秀的坦克......那恐怕只能无言以对。
『说起来,刚才举的例子全都是俄苏坦克啊......』
当然,德国自己也造过“鼠式”这种怪物,没资格嘲笑別人。不过,“鼠式”与其说是怪物,不如说像“大和號”那样,数据上堪称最强,但在实战中毫无作为,最终空耗资源,含恨退场,情况多少有些不同。
“男爵大人,我们能否与其他公司合作研发坦克?”
正当汉斯走神时,有人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人应该是威廉·迈巴赫(wilhelm maybach)?
正如他的名字所示,他是迈巴赫公司的创始人,该品牌后来与劳斯莱斯、宾利齐名,成为世界三大豪车之一。
不过,迈巴赫创立自己的公司是在日后的事情,目前他仍是戴姆勒公司的技术总监。
他正与坐在旁边的卡尔·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低声交谈。后者是奔驰公司的创始人,现已退居董事职务。从他们的神情来看,似乎有意让奔驰公司参与进来。
『戴姆勒和奔驰吗?这可是个有名的组合啊。』
毕竟,日后的“梅赛德斯-奔驰”正是由戴姆勒和奔驰合併而来。
更具体地说,1926年,由於一战战败,戴姆勒和奔驰经营困难,不得不合併成立戴姆勒-奔驰公司(daimler-benz ag),隨后推出了梅赛德斯-奔驰品牌。
“可以,合作没有问题。我们只看最终成果。”
当然,双方要如何分配利益,那就不是他该操心的事了。
他只关心能否造出一款好坦克,仅此而已。
『不过,先不考虑未来,迈巴赫现在想与奔驰合作,戴姆勒会答应吗?』
据汉斯所知,迈巴赫与戴姆勒高层的关係並不融洽,否则他也不会在明年离开戴姆勒,创立自己的公司。
卡尔·本茨等奔驰方面的人似乎也知道这点,儘管对迈巴赫的提议表现出一定兴趣,但並未寄予太高期待。
毕竟对奔驰而言,与戴姆勒合作固然有利,但即便单独研发坦克,也未必会有什么损失。
因为奔驰不仅是当时德意志帝国规模最大的汽车製造商,技术水平更是世界领先。
他们不仅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內燃机汽车,还首次完成了汽车的长途行驶。此外,1894年生產的“奔驰维洛”(benz velo)更是世界上第一款量產汽车。
因此,汉斯也认为,在这场竞爭中,奔驰是最有希望胜出的。
至於迈巴赫选择与奔驰合作,恐怕也是基於同样的考量吧。
实际上,在真实的歷史中,戴姆勒-奔驰在二战期间是纳粹德国的主要军工企业之一,负责生產包括三號坦克在內的主力坦克,甚至上文提到的“鼠式”超重型坦克也是由奔驰研发的。
当然,正因如此,奔驰因向纳粹德国提供军需物资,並强制集中营囚犯进行劳役,而理所当然地被列入了战犯企业名单。
“时间比预定的要长,问题就先回答到这里。如果之后还有疑问,可以向这位鲁登道夫中校諮询。”
汉斯指了指鲁登道夫,在场的人都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但某人的话还没有结束。
“最后,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坦克將成为未来德国陆军的核心武器,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比现在更完善的大规模生產体系,以適应未来的量產需求。”
当然,这並不仅限於坦克。
放眼未来,军队对卡车、装甲车等汽车的需求將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这种需求必然会发生。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德国的汽车工业必须进一步发展。我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应当让汽车摆脱仅供上流社会享用的局限,降低价格,让普通市民也能负担得起,並进行更多、更大规模的生產。”
“这......但考虑到当前汽车的製造成本、人工费用以及生產环境,是否有些勉强?”
一直认真听讲的迈巴赫举起手提问。
而汉斯早已准备好了答案。
“各位听说过『流水线生產系统』吗?”
“流水线生產?”
“说起来,男爵旗下的drr公司就依靠这种流水线,在极短时间內大批量生產收音机,销往全球......”
“没错,正是如此。以往,汽车需要由小规模团队费数天时间才能製造完成。但若引入流水线,生產速度將得到极大的提升。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做到每小时生產一辆汽车,甚至每几十秒就能生產一辆。”
“什......几十秒?!”
某个不知名的人惊讶得喊了出来。
其他人的表情也大同小异。
然而,真正痴迷於大规模生產的福特,早在1914年就已实现了24秒生產一辆t型车的记录,因此,这绝非天方夜谭。
“事实上,流水线的高效性已经通过收音机生產得到了验证。drr公司正是依靠流水线,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生產成本,同时大幅提高了生產速度。如果各位有兴趣,我可以提供相关统计数据。”
“我们並非不相信男爵阁下,只是这样的生產速度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光靠流水线真的能做到吗?”
“当然,这不仅仅是流水线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標,还需要產品的標准化、统一化,以及零部件的极简化。”
“唔......”
“但无论如何,大规模生產已是时代潮流。美国的汽车企业已经开始对流水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我们德国作为汽车工业的先驱者,无法抢占先机,那么在市场竞爭中,美国人很快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当汉斯提到在经济和工业领域已逐步超越欧洲的美国时,眾人的眼神发生了变化。
德国,正是汽车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正因如此,身为骄傲的德国人,他们绝不愿意落后於那些只不过是后起之秀的“洋基佬”。
当然,眼下在美国真正重视流水线的可能也只有福特,但他並没有说谎,这就足够了。
“考虑到生產效率和人力成本,试点推行流水线生產倒也不是坏主意。”
“確实,未来市场扩大,我们的利润也会隨之增长......”
汉斯的话显然颇具说服力,不少汽车企业的代表都开始对流水线生產系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中,包括卡尔·奔驰和迈巴赫。
“原本打算简短说明的,结果还是说得有些长了。今天的討论就到这里吧,大家可以各自散去。”
汉斯的话音刚落,各家企业的代表们连招呼都顾不上打,匆匆离开。
他们恐怕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总部,与高层和技术团队商討对策了吧。
“呼,总算结束了。”
“我也该走了。我和自然主义者的朋友们有约,男爵,要不要一起来?”
“哈哈哈......这份好意我心领了,毛奇总长。”
汉斯对著试图拉自己加入裸体主义聚会的毛奇勉强挤出一抹笑容。
与其去那种地方,他寧可主动去军官学校报到。
“那么,我也该动身了。我和英国大使有约。鲁登道夫中校,务必严加保密。”
“请放心,除了陆军情报部门,还有普鲁士秘密警察参与,绝不会让机密泄露。”
汉斯点了点头,转身离去。
心中充满期待——究竟,世界上第一辆坦克会是什么模样?
......
1906年在遗憾的別离与崭新的相逢交错之中终於落下帷幕,而1907年悄然到来。
然而,欧洲依旧是那个欧洲。
在英国伦敦,女权参政者们踏著泥泞游行;在罗马尼亚,仿佛回到了中世纪,农民起义爆发,导致一万一千余人丧生;在保加利亚,无政府主义的浪潮再度涌现,总理遭无政府主义者刺杀。
但仅凭这些动盪,还不足以撼动那个被称为“美好时代”(belleépoque)的和平与浪漫。
欧洲人似乎早已將日俄战爭时期的摩洛哥危机拋诸脑后,依旧如往常一般謳歌著和平。
当然,欧洲的平静並不意味著汉斯的日常也能同样平静。
除了外交部的事务之外,还有许多需要他费心的事情。
首先,拖拉机计划正如火如荼地推进。
儘管最终未能促成奔驰与戴姆勒提前二十年合併,但无论如何,他们各自倾尽全力,投身於坦克研发之中。
当然,距离第一批原型机问世,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包括奔驰和戴姆勒在內的一些汽车公司,已经开始试验性地引入流水线作业。
此举取得了显著成效,仿佛德国汽车製造商们铁了心要在这一契机下吞併整个欧洲汽车市场,纷纷投身於大规模量產竞赛。
受此影响,近来的报纸纷纷大肆渲染,称汽车价格即將大幅下降,未来每个家庭都能拥有一辆属於自己的汽车,煽动著市民们的期待。
“说到汽车,我倒是想起了一件事——以后还得建造高速公路才行。”
据汉斯所知,卡尔·本茨在这个时期便已提出过修建高速公路的设想。
不过,这件事並不紧急,姑且先搁置一旁。
“那么,今天的会议就到此结束吧。啊,对了,汉斯,你去荷兰的准备如何了?”
“当然,作为我们外交部今年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必须万无一失。”
听闻此言,任期所剩无几的齐尔斯基外长露出满意的神色,微微頷首。
今年6月,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主导下,第二次万国和平会议將在荷兰海牙召开。
这场会议將匯聚全球共计44个国家,而在齐尔斯基外长的推荐下,汉斯將作为代表之一,与其他外交官一同出席。
至於他这个正在积极备战的人,去参加这样一场主张和平的会议究竟有何意义?——姑且不论,但这种场合,本就该露露脸,混个名声,不是吗?
就这样,1907年6月,汉斯怀揣著几分期待,踏上了前往海牙的旅途。